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生不息的藏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山南市琼结县,久河村卓舞队的队员在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久河卓舞”。

在雪域高原,古老而悠久的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一捧色彩斑斓的美丽花朵。伴着净洁的纳木错湖与广袤的丛林原野,世代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在同汉文化等其他文化相互影响和不断交融中,在喜马拉雅的脚下创造了包括语言文字、哲学宗教、藏医藏药、天文历算、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建筑美学、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丰富多彩、绚烂多姿的文化,它是藏民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

1951年西藏实现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积极帮助西藏保护和发掘传统文化,开启了西藏文化发展的崭新进程。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结束了少数上层封建贵族、僧侣垄断文化教育的历史,广大农奴和奴隶成为保护、发展和享受西藏文化的真正主人,使西藏文化成为人民的文化,并为西藏文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近年来,西藏紧紧围绕加快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的目标,不断激活一大批散落在高原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让藏戏、格萨尔、唐卡等一大批民间文化瑰宝得以发扬光大,使古老藏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焕发出澎湃活力。

从广场、乡村走向数字、舞台

△ 在浙江乌镇演出的西藏日喀则市昂仁县迥巴藏戏团演员。

“五一”期间,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的“藏戏第一村”——扎西曲登社区,众多喜爱藏文化的游客纷至沓来。

被称为藏文化发源地的山南文化资源丰富,位于山南市乃东区境内的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昌珠镇的扎西曲登社区,这里的居民们几乎人人都会唱一点扎西雪巴藏戏,入选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雅砻扎西雪巴藏戏正是在这里起源。藏戏始祖唐东杰布为这里取了5个寓意吉祥的美丽名字:扎西雪巴藏戏、扎西妥美村、扎西桥、扎西庄园、扎西曲德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雅砻扎西雪巴藏戏传习基地”也坐落于此。

历史悠久、别具一格的藏戏起源于600多年前,是一门集歌舞、表演、说唱、文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扎西雪巴藏戏属于藏戏白面具流派中的黄面具戏种,是西藏白面具藏戏的杰出代表。据介绍,在传统藏戏表演中,开场的必须是扎西雪巴藏戏,然后才能进行下一个剧目的演出。扎西曲登社区已经形成了结合传统藏文化,让游客体验当地自然、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的独特文旅模式。

藏戏另一分支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形成了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等四大流派和八大经典剧目。来自日喀则市仁布县江嘎尔乡的江嘎尔藏戏班子,就是藏戏蓝面具四大流派之一,每年雪顿节,这个戏班必去拉萨演出。在旧西藏,作为贵族独享的“奢侈品”的藏戏,所有农奴都没有资格观赏。如今,各地的藏戏班子和戏迷们可以广泛地面对面交流,演出遍布西藏的城市与乡村。

演员在新编藏戏《次仁拉姆》中表演。

高亢动人的唱腔、生动淳朴的表演、引人入胜的剧情,精心打造的服装舞美⋯⋯西藏藏剧团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庆祝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献礼剧目——新编现实题材藏戏《次仁拉姆》自去年在全自治区巡演以来引发了强烈反响。主人公次仁拉姆和爱人格桑心心相印、执手相依,从翻身农奴一步步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引发了无数人的情感共鸣。

为了更好地呈现大历史背景下的人物故事和情感脉络,演职人员大量翻阅、学习历史资料,走进了故事发生地亲身体验生活,与次仁拉姆本人及故事的亲历者进行交流。次仁拉姆的扮演者达娃曲珍说:“我想让更多人通过这部剧了解旧西藏的苦,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该剧艺术总监、自治区藏剧团团长班典旺久说:“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传统藏戏文化,通过传统藏戏的艺术表现形式,用现代化的舞台创作,下大力气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藏戏之路走得更长远。”

目前,西藏共有10个专业文艺表演团体、74个县级民间艺术团和近2000支业余文艺演出队,这些团体已经成为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力量。这与西藏民主改革之前只有一个布达拉宫宫廷嘎鲁歌舞队外,再无一家专业性艺术团队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专业文艺团体和县(区)艺术团陆续创作推出大型民族歌舞《太阳的女儿》,新编藏戏《六弦琴缘》,话剧《解放·解放!》《共同家园》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不少剧目不仅荣获国家级奖项,还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剧目。

在传统藏戏广场化的演出形式基础上,近年来,西藏积极探索藏戏的数字化舞台化工程。数字化、舞台化不仅仅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等技术,为观众带来了更好的观赏体验,还通过互联网、云共享为藏戏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截至2020年年底,随着传统藏戏《文成公主》实现数字化、舞台化,自2013年启动的西藏传统八大藏戏数字化舞台化工程已顺利完成6部剧。

不仅仅是藏戏,西藏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涵盖传统音乐、舞蹈、技艺等10个种类,主要针对传承人及其项目,通过先进技术分类整理后,全方位展示其“基因”信息,立体记录和再现其原生态风貌。非遗数字化保护不断推进,有效解决了“人走艺亡”“人亡歌歇”的难题,已完成30种传统舞蹈、藏戏、藏医药文化等非遗数字化工作。目前西藏已进入利用多媒体互动展示、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以数字化和交互性的创新服务方式传承保护非遗的新阶段,让文化“活”在了更广阔舞台上。

“做好数字化保护工作,将有助于延续非遗历史文脉,确保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永世长存。”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二级巡视员吉吉说。

抢救、守护传统文化之根

调研组与昌都格萨尔兴趣班学员合影。

位于西藏昌都市边坝县的萨丁乡小学,有一个“格萨尔说唱兴趣班”。这个由学生组成的兴趣班源于两位边坝籍格萨尔说唱艺人。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一位目不识丁的边坝籍老艺人扎巴被格萨尔学专家发现,得到抢救性保护,世界也首次将目光投向这个西藏牧区深处的特殊群体——格萨尔说唱艺人。

边坝县萨丁乡籍年轻说唱艺人斯塔多吉自小家境窘迫,9岁起开唱《格萨尔》史诗,在各级部门和有关人员的关怀和帮助下,他坚持上学并留在了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工作,负责录制和书写《格萨尔》史诗。2017年,多吉获得了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如今他能够说唱120多部《格萨尔》史诗,既是格萨尔说唱艺人,又成为格萨尔史学研究者的特殊人才。

“我曾亲眼见证了新旧西藏的交替,新西藏让我的文化传承有了更大的价值。”作为嘎尔国家级传承人和拉萨堆谐、拉萨扎念琴弹唱自治区级传承人,扎西次仁经历过旧西藏、至今仍为传承民族文化奔波。

藏族文化千百年来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文化史料。仅用藏文书写的文学、历史、宗教、艺术等方面的文献,就浩如烟海。西藏民主改革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积极保护和发展西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民间文化遗产用科技手段和现代化设备进行大规模系统的普查、收集、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2009年,被誉为“藏族文学之冠”“世界文学之林”的英雄史诗《格萨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8年底,自治区重大文化工程《格萨尔》藏译汉工程的10部藏译汉书目出版发行。

西藏现有藏戏、格萨尔、藏医药浴法3项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89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96名代表性传承人。其中,70岁以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占比超过35%。自治区财政每年设立1200万元的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自治区级传承人补助经费提高到每人每年1万元,补助标准居全国前列。截至目前,西藏已实施35名国家级、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工程,首个格萨尔王多媒体资源库建成并投入使用,基本建立了国家、自治区、地(市)、县(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形成了一批保护工作机制。

“活态传承”充满青春活力

在第九届西藏唐卡艺术博览会技艺大赛现场,一名唐卡画师在绘制唐卡。

“五一”假期,在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嘎玛乡的民族手工艺培训基地,年轻的学员们正在兴致勃勃地学习画唐卡,在西藏,90后乃至00后从事唐卡学习的年轻人有很多。

作为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就从事唐卡绘画的画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勉唐派传承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首位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丹巴绕旦表示:“和我同时代的画师到现在只有3位了,而目前全自治区能独立完成作品的唐卡画师有1000多位,特别是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一代画师大批成长起来,他们人数众多,作品丰富多彩,唐卡的前景非常光明。”

3月30日,“沃塘瑰宝——拉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在拉萨市柳梧新区西藏牦牛博物馆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展出,这次展出包括藏文书法、唐卡、木雕制作等169件作品,涉及20余种非遗项目,其中不少设计新颖、技法成熟的作品都出自80后甚至90后青年作者之手。

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1.7亿多元用于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传承人群普及培训及扶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等。西藏财政投入4753.9万元,加大了对传承人群的扶持力度,先后命名159个自治区非遗传习基地、16个生产性保护基地、8个自治区非遗特色县乡村;同时,积极落实“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相关要求,举办唐卡、传统雕塑及藏戏传承人群普及培训班9期,累计培训306人。这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拓宽了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子,为更多新一代传承人群创造了更好的成长条件。

文旅融合焕发新生机

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拍摄的新措旁桑通牧场上的木屋。

“五一”期间,西藏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文旅产品,让游客们体验了一次不一样的西藏之旅。2021年5月1日至5日,西藏累计接待游客70.67万人次,同比增长48.9%;实现旅游总收入7.1亿元,同比增长93.5%。 

在国家5A级景区林芝市巴松错景区,游人白天饱览“东方瑞士”的旖旎风光后,晚上还能亲身体验藏族农牧民群众在篝火旁的“锅庄”“箭舞”表演。

在藏香故里拉萨市尼木县,当地通过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发藏香主题旅游景点、景区带动藏香产业发展。吞达村藏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次仁多吉的藏香制作工坊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西藏自治区区级非遗项目中,包括藏香在内的传统工艺类有201项,其中16项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截至2020年10月,全区共设立非遗扶贫工坊108家。其中,在2020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实践案例评选中,“拉萨市尼木县吞达村非遗扶贫工坊”从全国179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优秀实践案例。

2021年年初,西藏非遗博物馆首次对外免费开放参观,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首届艺展节也在该博物馆内拉开帷幕,展览分为西藏非遗博物馆首展、百幅唐卡展、先锋剧目、文创品大赛、创意集市、传承人联谊会、招商推介及区块链技术拍卖会八大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创人员及游客观展。

“西藏有丰富的文旅资源,2020年全自治区共接待游客3500多万人次,推动传统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给古老的藏族文化振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晋美旺措说,下一步还会加速推进文化、科技、创意跨界融合,让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进入当代人的生活,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晋美旺措表示,半个多世纪来,西藏传统文化得到了合理的继承、有效的保护和大力的弘扬,并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以其独特的魅力、丰富的内涵和创新的形态,深刻地影响着当代西藏人民的生活和西藏现代化的发展,丰富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体系,并作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敞开胸怀、走向世界。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王哲

责编:何晶

▼  新刊推介 



大家还在看
与新西藏同行20年
高清大图!遇见最美西藏
70年,西藏书写奇迹
▼ 我们的微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藏民族的“世界级非遗”项目,你知道几个?
《格萨尔》何以从区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共享文化?
格萨尔王
藏文化 | 盘点,那些惊艳了世界的雪域「非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动文化彩练?助推跨越式发展——西藏自治区文化事业发展综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