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儿时的年味

​“关于年味”征文:香味浓郁悠长的“年夜饭”(散文)

文/李吉超(陕西)





古老中华民族的每个家庭,一年一度,最为讲究的一次吃饭,就是那顿“年夜饭”了!年夜饭,是除夕之夜,全家人共同参与与制作、共时在一起,热闹团圆,亲热快乐,和睦共处,和谐融洽的年终大团圆饭。因而,自古以来,每个家庭都十分重视。在外的家人,都必须在这顿团圆饭之前,尽最大努力赶到家中,为的就是吃好这顿不寻常的一顿年饭!

岁月如歌,岁月也如梭。时间就象流星雨一样,急速划过。转眼功夫,我由一个懵懂刚纪事的毛孩子,不知不觉中就度过了60多个年夜饭次了。然而,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年夜饭,还是20世纪50年代末,刚记事时的那顿年夜饭了。

(一)

老家是一个叫做“故城”的小村子(据《水经注》《续华州志》载,今华州区的前身——郑县,在南北朝时,其县城在此驻留过。尔后,县城迁离后,故址,才称为“故城”的村名)。全村共有60户人家,村子四周都有古老的黄土城墙围着。而城内的面积十分有限,不仅巷道很窄,每家每户的面积也十分窄小。每户房子间口窄小,不是一大间,就是三小间。我的老家就在村子的东巷,东巷人家多,孩子也多,房子都不是很大而宽敞。我们的家,就是一个大间口的,上房后就是靠南城墙的小后院,上房是奶奶住的火炕和灶房,又有两间单排厦房和最前面的前房(相当于堂屋),前房门外,就是窄窄的巷道。

全家有7口人,分别是奶奶、父母亲、大哥、二哥、三哥和我自己。大哥、二哥,当时已是中学生了。家里人口多,房子小,但家庭和睦,都在一心一意地过着农家日子。此时的日子,就是标准的农耕时代的生活图景。种田耕地靠畜力,节节都是人工操作;穿衣,从棉花到土布,再到衣服,都是手工一针一线完成;磨面,靠的是水力石磨和畜力,或者人力推动石磨、石碾,加工粮食和磨成面粉;夜里点灯照明,用的是煤油灯或清油(食用油作燃料)灯……

(二)

农耕文明时代,生产力相对今天低下的很多,无法比拟,不可同日而语。每年过年时,一进入腊月,从“腊八”集会(华县城的大集市)开始,准备过年的气氛,日渐浓郁起来。大人们盘算着、计划着将要过年的事宜。吃的、穿的、喝的、用的和要穿新衣服过年等事项,就开始着手实施了。譬如:磨面吧!磨200斤小麦的面粉,就需要好长时间的;如果是畜力旱磨的话,时间还要更长些。此时,人们把过年要用的面粉,叫做“年面”,那就得及早准备好才是。

到了腊月二十三(即“小年”),准备过年的步伐明显加快。赶集备年货,杀猪宰羊,磨做豆腐,清扫房屋,蒸制花馍,孩子们的新衣服等,都得赶除夕夜前备足弄好。年三十这天,再次打扫村内村外,巷道院子卫生,贴春联,请门神诸神,请烈祖烈宗神轴子(又称“爷婆”!)。把平日里细心收藏的祖先“神轴子”,小心取出来,弹掉灰尘,展开悬挂于堂屋正中位置,摆好供桌,再放香表,烛台等祭品。这几天,灶房更是全天候热火朝天,热气腾腾,大人们忙前忙后,精心做好吃的食品。可谓,忙的不亦乐乎!

(三)

除夕之夜,夜幕降临。屋内屋外,处处灯火通明,亮亮堂堂迎大年的喜庆氛围,悠然生成。祥和喜庆欢乐的气氛更浓。请完祖先,拜过祖宗后,就是吃好一年到头的年夜饭了。连日来,灶房天天都是热气弥漫,灶堂红红的火焰不断,明亮的火光,照在家人每个人喜悦的心田。烧火做菜做饭用时长,连烧不断。奶奶和孩子们住的灶连炕(民间俗称“火炕”),总是热烘烘的,热的令人发烫。几乎全天都是光席亮着,根本不用被褥覆盖。而年夜饭的场地,就在奶奶的光席火炕上,亲亲热热地隆重举行……

一切就绪,全家人齐刷刷地围坐在,奶奶的光席子火炕上,母亲把做好的一大盆,冒着热气和香喷喷的大烩菜端了上来,里面有平时根本吃不到的大肉片、豆腐、粉条,油香油香的烩菜,放在炕中央。浓浓的年味,喜庆欢乐,暖意融融的农家年味气息,在祥和声中形成。父母首先祝福奶奶一年来辛劳慰问,祝愿奶奶健康长寿,福如东海;接着大哥、二哥,又给父母亲送上幸福安康的祝福词。我们小的只管满足口福。父亲又回望一年中,家里的大事、成功的事,再说了日后的打算。一边说着,一边吃着那盆平时吃不到的大烩菜。不知世事的我们,只管吃菜,有滋有味地听着大人们交谈的余音,享受着难得的美餐美食;奶奶尽享一年到头的天伦之乐。

不到半个时辰,那盆津津有味的大烩菜,就被全家人吃得见了底。母亲见菜不足,又给盆里再添锅里还有的余菜,使家人尽兴。记忆中,那顿年夜大烩菜,自认为就是天底下,最好吃的美味佳肴,也是开心快乐的年夜饭。那个香味浓郁悠长的美味,使我终生记忆深刻。喜庆欢乐,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全家齐心,一个心眼底地谋划着,过好自己的农家小日子……

(四)

半个多世纪的今天看来,你这是天天都能吃上的最为普通不过的普通菜。写出来,叫读者看,不怕人笑话吗?我可以响亮的回答:“不怕!”那是那时的农家小家庭,真实的农家生活图景,是一段过往岁月的真实回放。更是一个农耕时代末期,千万个农村家庭普通生活的一个缩影,在除夕之夜的丰盛“年夜餐”!全家幸福欢乐,一年一次的团圆饭。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都在大干快上,甩开膀子大干社会主义,政治环境安逸宽松。一辈子都在务农的父亲,还在盘算着自身农家的小日子,和合美美。全家人有奶奶坐阵,父母奋争奋斗,父亲的富足日子目标,应是:四个儿子,每人奋斗到“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农家殷实的日子。全家7口人,一个家,再努力一把盖座新房子,一个心思地过好农家的小日子,就是理想的生活。而大哥和二哥,正在中学学习,接受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教育,努力成为新中国的建设者。

时间不停地走,空间在不断地换,世事在飞速地变。时至今日,时过境迁,人非昔日的人?一切的一切,都发生着天翻地覆式变化。原来一心一意一股劲的一个大家庭,今早已经成为5个独立小家了!奶奶、父亲、母亲和大哥,在沧桑的岁月年轮里,先后相继过世,分别西游,阴阳两隔,天各一方。当年的“年夜饭”图景,不可能复原,也绝对不会复原。但油香味道,一直在我的记忆弥漫着。每每想起,那幸福欢乐的年夜饭味道,依然尤在!

今时的年夜饭,比那时确实丰盛千百倍!可在笔者的心目中,还是懵懂记事时,全家人围在火炕上的那顿“年夜饭”,香味浓郁纯厚!










2023/2/15日、16日、17日、18日、19日9:09分在华州完成初稿。

邮编:714100

地址:陕西渭南市华州区质监小区

电话:15191313036

李吉超,民盟盟员,质监系统退休干部。市、区作协会员,省民俗摄影协会会员。多年来一直从事着业余通讯报道宣传工作,被省、市、区多家纸媒体,聘为通讯员。先后有千余篇文字稿件和图片,被多家纸媒发表过。有一定影响力和感染力。信息时代的快速到来,一年也有不少文稿在网络平台出现。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新生事物也不断地涌出。人生,学无止境,不断地有新的知识,需要你去认知和学习!所以,学习一直在路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年夜饭做上一道这样的菜倍有面子,全家人都竖起大拇指👍
年夜饭做这道菜,高端大气上档次,好吃好看有面子,全家人都喜欢
农家茄子新吃法,全家人都爱夹这道菜,不吃完不丢筷
农家年夜饭不可缺的一道硬菜,美观大方,学会招待客人倍有面
丹东农家的年夜饭,山珍海味16道菜,是不是很有北方的特点?
年夜饭必不可少的一道凉菜,只要五分钟,做好全家人抢着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