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赤峰历史 | 红山往事《第十期》——哈达老街风景线

哈达老街风景线

梁树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赤峰归当时的热河省管辖。那时候,赤峰城最长处东到东旱河,西到西旱河,是一个北面临河,狭长的不太规则的小城。赤峰城东西走向的六条街道,仅头道街、二道街、三道街和六道街有西出口,四道街、五道街在西端则交会到一处,通过一条较宽的胡同就南入六道街、北归三道街了。六道街南面是园田、坟地和一簇簇的住家。城北的大坝上筑了高墙,老西大桥头还有被摧毁的碉堡遗迹。三道街西段有一个望火楼,望火楼每天中午12点鸣笛报时。二道街的西出口有一个黑漆大门,而头道街的西出口仅剩一个红漆斑驳的门框。那时候,赤峰的风沙就不小,出北大桥,大风刮起的小石子打得人脸生疼。北沙坨子是一个个光秃秃的流动沙丘,没有一棵树木。

当年的赤峰城虽小,却也具备了城市的特点,仅二道街现在的赤峰三中到皮革厂那短短的一段,沿街就有许多为市民及农牧民的生产与生活服务的店铺和作坊,如土产庄、大车店、麻绳铺、烧饼铺、杂货铺、炮仗铺、烟茶果品摊、菜摊、碾磨房、豆腐房、糖坊等,还有一处倒闭了被辟为小学校的烧锅。那时候,赤峰城最繁华的地方要数西横街那南北一条街了。这条街的北端头道街老爷庙院子有家两层座席的戏园子,南端五道街通往六道街的斜街上有个电影院。其余沿街是一家挨一家的商贾店铺、酒楼饭店。街上行人如织、常有哗哗响的四轮马车载着衣着考究的男女穿行其间。城市街道除二道街、三道街较宽外,其余都很窄,最窄处仅容一辆马车通过。街上有时过辆拉货的大车,汽车和自行车则是令人刮目相看的新鲜玩意儿。街边有石砌的排水阳沟,阳沟上由自家搭的小桥通往各个院落。市中心砖瓦房居多,边缘处多是些石灰抹顶的灰房、院内有水井。二道街东的支栋楼算是最出类拔萃的民居了。市中心的院落很深,几乎都有院中院。正房的院中院青堂瓦舍,居住着生活比较富裕的人家。那时候,城里空房较多,里面就住上了黄鼠狼、小白蛇等能钻擅藏的小动物。在通达的胡同口的砖墙上有日本人写的大大的蓝底白字的“仁丹”字样。

赤峰平民的生活贫穷落后,一般家用都是瓦盆、粗瓷黑碗,盛饭盛汤用木勺,有的人家捞饭用柳条笊篱,碾磨房用的还是马驴骡子。除了极少数人家用得起电灯外,大部分人家都是点煤油灯照明,过年才点几天蜡烛。人们不常喝酒,只有在年节或客人来时,才打几两老白干。家家都睡火炕,拉风匣做饭。有的人家不存煤,煤用完了就再买一麻袋,让推小车的卖煤人把煤背进屋子,倒在灶前的小煤仓里。屋子里有臭虫和蝎子,这些害虫直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后才被彻底消灭干净。那时候的人们吃穿也不讲究,“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主食是几分钱一斤的小米,蔬菜只有在夏天品种才比较多,冬天是酸菜、咸菜和豆角丝之类的干菜。

衣服与鞋是家做的,冬天戴狗皮帽子,穿对襟棉袄、缅裆棉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赤峰城的店铺、街市、作坊乃至平民生活,无一不带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贫穷落后的印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们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以“公私合营”的鞭炮声为标志,赤峰城的变革开始了。

内容来源:红山往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赤峰“九街三市”提法质疑
老赤峰的“九街三市”
收藏美好收藏美好(2023)242◎侃赤峰(一)乌兰哈达
交谊舞快三《乌兰哈达美丽的赤峰》
少儿晚会
对不起!赤峰向全国人民道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