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额尔古纳的那些昭盟移民
userphoto

2022.07.06 内蒙古

关注

文 | 雨田

1955年,昭乌达盟出现了一次成规模的对外移民,移民地点为遥远的北方额尔古纳。与以往的居民自由迁徙不同,这次移民是政府行为。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赤峰地区唯一一次政府组织的居民外迁活动。

苏侨:从越境到回归

1953年11月,苏联驻华大使库兹涅佐夫与中国政务院总理兼外长周恩来进行了一次会谈,双方就“批准大批苏联公民从中国回苏联”一事达成了共识。

经过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人口急剧减少。战争结束后,根据苏联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苏联只剩下1亿6000万人,其中男性7000万、女性9000多万,而且苏联在战争中失去的大多是青壮年。

苏联劳动力极端匮乏与其繁重而艰巨的战后重建任务发生了矛盾。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以赫鲁晓夫为核心的苏共新领导人顺应当时苏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启动了苏联政治经济改革的进程。为此苏共中央作出决议,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开垦大面积荒地。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开荒运动在苏联掀起。为了解决开荒所需要的巨大劳动力资源,苏联将目光投向了在中国居住的苏联侨民。



曾经向外移民的阿鲁科尔沁旗农村,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呼伦贝尔是苏侨较为集中的地区。1896年,清政府同俄国政府签订了《御敌互助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就有大批俄国边民移住中国境内的额尔古纳地区大举耕垦,总人数已达2万余人。到十月革命后,苏联红军解放了远东地区,数万名白俄军队残部官兵,沿中东铁路成建制地携械进入中国东北,同时还有很多俄国农民受白俄军队的蛊惑和欺骗,为逃避战争,也成群结队地越过额尔古纳河进入东北,许多人就在呼伦贝尔落地生根。一时间,这一带的俄国移民村屯如雨后春笋,星罗棋布。根据1929年的统计,当时额尔古纳境内形成大小近30个纯由俄国移民组成的村屯和十几个中俄杂居的村屯。

1954年4月23日,苏联驻华使馆临时代办华司考正式向中国外交部通报了苏方的撤侨决定:“苏联政府决定将在华(上海、青岛、旅大、哈尔滨、内蒙古、伊犁、北京、天津等地)的苏侨6000家,约1.6万至2万人,于本年六、七、八三个月内分批遣送回国至高加索、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地开荒。回国的条件是具有苏联籍,有劳动能力,无现行政治问题的,经审查后即可回国,其家属亦可回去。”1954年5月底,在中方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各地政府便开始协助苏侨陆续分批回国。据统计,此次从中国遣返的苏侨计24807人,远远超过了苏联政府的计划数目。

动员:昭乌达盟紧锣密鼓

苏侨的回国,使额尔古纳境内人口剧减,出现了上千所房屋空闲,大量农田无人耕种,农牧业生产工具无人使用,以及集中起来的大批牲畜无人饲养管理等问题。因此,中央人民政府决定,由内蒙古昭乌达盟及河北省的一些地区移民额尔古纳,以充实边境人口,解决生产等问题。之所以从昭乌达盟和河北移民,一方面是考虑到这些地区人口多耕地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解决这些地区部分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



20世纪70年代,移民在劳动


从遣送第一批苏侨回国开始,国内艰巨繁重的移民工作也拉开了帷幕。

1954年昭乌达盟所在地还在林东,下辖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阿鲁科尔沁旗、林西县等旗县。从当时留下的资料和移民的回忆中我们得知,当年昭乌达盟接到上级指示后,这项任务便落实给了阿鲁科尔沁旗和巴林左旗。两个旗工作相当迅速和细致,马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摸底排查,确定那些耕地少、生活困难的农牧民为主要移民对象。与此同时,宣传和动员工作也紧锣密鼓地进行。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动员了一批人员愿意前往额尔古纳。

不过,在动员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个别工作人员夸大了额尔古纳旗各方面的条件,让许多人产生了误解。比如,有的干部说,移民是到一个“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吃的是列巴,喝的是牛奶”的地方。还有的干部说,苏侨回国后的东西都是无偿白给移民,他们去了以后什么东西都是现成的,移民什么也都不要携带等等。移民到了额尔古纳旗后,发现情形和宣传的完全不一样,除了房屋、牲畜、农具由政府折价售卖或贷借给移民外,其他什么东西都没有,许多人甚至对当地政府产生了怀疑。



20世纪70年代,移民在劳动


为了不耽误农时,动员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结束。5月3日,巴林左旗移民147户184人启程;5月5日,阿鲁科尔沁旗移民126户237人启程。这些移民大部分都是劳动力,个别带着家眷,应该说移民质量还是比较高的,两个旗的工作卓有成效。

从昭乌达盟到额尔古纳旗除了火车的旅程外,还有近500公里的路程需要乘坐汽车。他们从林东和天山出发,行走在颠簸的土路上,经过200公里左右的艰难行程,到达通辽,登上火车一路向北,在呼伦贝尔结束了铁路旅行。那时的交通并不像现在这样便利,资料显示,建国初期,全国铁路平均时速不过43公里/小时,仅乘坐火车就需要好长时间。下了火车,还有几百公里路程,移民们又开始在土路上颠簸。由于路途遥远,有两个孕妇在路途中流产,这在移民中引起了很大影响。

经过跋山涉水,两批移民最终还是在额尔古纳河畔看到了那肥沃的黑土地和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

接收:移民并非逃荒逃难

为迎接这两批新移民,额尔古纳旗责成安置地区组成了强有力的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在宣传教育、思想工作、稳定举措方面做好了准备。几项工作齐头并进,保证了移民工作顺利进行。


昭盟的两批移民,旅途用了四五天时间,分别于5月7日和5月10日到达额尔古纳上库力地区,安置在上库力屯111户、上乌尔根屯126户、小库力屯36户。移民们被分成29个生产小组,贷给牛马348头(匹)、犁37副、马车273辆。已是春耕时节,为了抢抓农时,移民于5月中旬便先后下地投人春耕生产,当年播种750垧地,其中小麦275垧,剩余的种其他作物。所需的种子、草料、食粮等物按规定发给了移民。



20世纪70年代,移民在劳动


额尔古纳旗在移民的生活和生产安排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移民到达后,由当地村民派饭,临时解决移民的吃饭问题。当地政府还帮助移民借锅碗瓢盆等生活必需品,随后救济费也分发下来,解决了移民的暂时困难。

在住房方面,主要是利用撤走的苏联侨民的房子。当地政府制定了“人少房小,人多房大,大房两家,小房一家”的分配原则,按照实际情况对住房进行分配,个别特殊情况进行特殊调整。移民的房子采取的是分等论价、好坏房子价格不一的方法,高的120元,低的60元左右,都是以极低价格卖给移民。

在分配牲口方面,开姶就遇到移民愿意要马不愿意要牛、愿意要骡不愿意要骟马的问题,政府只好采取统一分配办法分配到每个人。在分配之前将牲畜从大群中挑出,给牲口编上号,然后由政府根据组社的情况进行调剂分配到户和人。上库力屯、上乌尔根屯都是用这样的办法分配的。小库力屯因为移民都想挑选好的而形成了僵局,只好采取抓阄的办法进行分配。

在分配土地时,按照每个组土地尽可能集中在一起的原则分配,便于耕作生产,同时也注意了好坏地的搭配,因此移民对分地没有什么异议。在分配农具、车辆、绳套上遇到了困难。因为原来收购苏侨的农具有很多是坏的,有相当部分机器、绳套残缺,需要先经过修理才能分配给移民,结果耽误了很多农时。在分配苏侨遗留的木料、零碎家具时也出现了麻烦,上库力屯采取了让移民自己随便收拾的方法,结果引起了移民的纷争,有的移民没有分到东西采取了破坏苏侨遗留房子的门窗、地板等行为。



20世纪70年代,移民在收割庄稼


巴林左旗和阿鲁科尔沁旗的移民成分基本上是贫农、中农,党团员占的比例很大。其中党员就占移民比例的10%以上,此外还有一些转业军人、木匠、铁匠。不过移民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原居住地就属于救济对象,十分困难,生活难以为继。据分析,当时巴林左旗和阿鲁科尔沁旗的干部也把移民当成了减少负担的手段,积极动员贫困户移民,因而这部分人也占了相当的比例。

故事:额尔古纳河畔的新村

在昭乌达移民和额尔古纳旗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这些昭盟人很快适应了当地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状况,安定下来。在上乌尔根、上库力屯的黑土地上挥鞭扶犁的人,除了浓浓的昭盟口音外,已经与当地人没有什么区别了。上库力地区地广人稀,肥沃的土地曾经是吸引俄罗斯人的原因。生活安定下来,生产顺利开展,这是最好的宣传。不久,移民们的亲朋好友纷至沓来。据额尔古纳市相关资料显示,由于昭盟移民的素质普遍高于当地人,渐渐地形成了由昭盟人主导的拉布大林镇新城村、上库力乡前进村。2020年11月,沧桑巨变的额尔古纳市上库力街道前进村还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时光荏苒,转眼间,半个多世纪飞逝而过,昭盟移民已经在千里之外的额尔古纳河畔留住了根。让我们来倾听两个昭乌达移民的故事吧。



额尔古纳市一角


史国亭,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小伙子,当年21岁。一番风雨兼程,来到额尔古纳旗大乌尔根。看到眼前一些留下来的苏联人,大鼻子、蓝眼睛,不禁有些怯意,渐渐地史国亭发现这些苏联人也不难打交道。成立农业社后,他还向一位叫巴拉林克的苏联人学会了开拖拉机。手握外号“小国王”拖拉机的方向盘,心里的滋味儿怎一个“爽”字了得。1959年,上库力农场建立,史国亭成了农场拿工资的工人。经过培训后,史国亭学会了修理拖拉机。开着自己修好的匈牙利生产的拖拉机进地里耙地,史国亭还清晰记得当时的情景,“它走起来蹦蹦直响,大伙都叫它蹦蹦球”。1955年史国亭就加入了共青团,197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忆往事,史国亭感慨万千:“我万万没有想到,这几十年国家发展变化这么快,尤其是我们农垦战线更是年年上新台阶。我现在有退休金、有医疗保险,享受着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当初怎么也想不到晚年会如此幸福啊!”

刘文昌,阿鲁科尔沁旗人。和移民大军一样,刘文昌来到了上库力大乌尔根。他们家在昭乌达盟移民大军中,是人口最多的家庭,光儿女就有9个,全家共11口人。“家长”刘文昌原来自己有5个孩子,又收留了三弟丢下的3个儿子和一位朋友的女儿。刘文昌夫妻不但生得慈眉善目,而且心眼儿也好。尽管生活艰辛,但刘文昌夫妇为了拉扯9个儿女,含辛茹苦,拼命干活,哪怕是野菜、糠皮也让孩子们吃饱。孩子们长得结实可爱,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没有一个夭折的,老俩口也为这些在额尔古纳河畔成长起来了儿女们感到自豪。由于解放前刘文昌给地主家扛活、喂猪、做杂工时偷偷跟上过私塾的长工们学了点儿文化,1958年,上库力农场场部便调他到三队任大队会计。他本来就是个认真仔细无私的人,当了会计之后更是一丝不苟,谁也别想从他那里得到任何不义之财,自家更从未得到过一分钱的好处。三十年的时间里,他所管理的账目无一分钱差错,大家无不称赞刘文昌是最出色的好会计,有人还戏称他是条最好的“看家狗”。就这样,他一直在财务战线上工作了三十多年,赢得了许多荣誉。1984年,刘文昌突发脑溢血,造成脑梗偏瘫,3个多月后便去世了。为了鼓励全场干部职工学习刘文昌爱岗敬业的崇高精神,上库力农场为他举行了迫悼大会,场领导还亲自为他送了葬。



额尔古纳市远眺,很多昭盟移民及其后代现在已住进这座城市


现在,昭乌达移民的后裔已经完全变成了地地道道的额尔古纳人,而且大多数也已经从过去的农牧民变成了现在的城市居民,若不是一些老人改不了的乡音、忘不了的习惯,已经很难再找到移民特点了。不过额尔古纳市当地对这一段昭乌达移民的历史却非常重视,为了保留丰富的历史记忆,市政协还专门编撰出版了一本名为《昭乌达盟移民》的文史资料集。

赤峰向呼伦贝尔地区移民的还有很多,我们衷心希望这些远走他乡的赤峰移民们,日子越过越好,生活越来越甜蜜。

(本文写作中参考了额尔古纳市政协出版的《昭乌达盟移民》一书,特此鸣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文昌
【引用】刘文昌
内蒙古各地区名称的含义
1947年赤峰人间鼠疫亲历记
乌达木
旗图片| 别人的枪械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