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普渡:一座石桥的故事(组图)
在草原深处,人们曾对征服惊涛骇浪者给予这样的评价:“敢凭舟楫横渡者勇,巧借一桥贯通者智。”因为桥从某种意义上讲,更稳固便捷,更涵盖着慈航义渡、利济行旅的意蕴。本文所考证与追述的,正是西拉沐沦上游三起三落的修桥往事。

内蒙古境内的大河西拉沐沦,古称“潢水”。潢水滔滔,以其壮阔的气魄滚滚东流,隔断南北。近百年来,“一桥飞架南北”一直是居住在河流两岸的民众心中的梦想。就是为了圆这个梦,人们与大自然搏斗着、抗争着,潮起潮落。

普渡桥,正是这样一个“逝者如斯”的见证,一座无言的丰碑。它坐落在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新井乡与柳林乡交界的西拉沐沦之上,位居商贾要冲,往来行人、车辆莫不由此通过,是民国时期经棚至赤峰的省级公路上唯一的石桥,被誉为“潢水上游第一桥”。经历了90多年的漫长岁月,此桥目前仍然完好无损。

三度修桥均被毁

历史上,西拉沐沦水势奔腾,深浅无定,历久为害。每逢冬春冰凌开封之时,河流漫涨,破坏力极大。在科技落后的年代,一条汹涌的巨川足以隔阻两岸日常的过往与交流。

据史料衍传,辽代时这里曾建有一座石桥,但不知何时倒塌了,现已无法考证。因为没有桥,人们不得不冒险涉河,常常发生翻覆伤亡的悲剧。在炎夏盛流的汛期,对济渡者的危害就更大。面对大河的凶险,当地蒙汉民众心有不甘,不断尝试在河上架设桥梁。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夏季,这里初次建起了一座木石结构的桥梁,然而不久即在潢水的涤荡下毁于一旦。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民众重修此桥,几年后又再次被河水卷走。

清道光十三年(1843年),民众第三次修桥,最后仍然被无情的洪流冲垮。

所谓水火无情,泛滥的河水并不怜惜当地民众的血汗悲苦。三次架桥,均没有逃过屡修屡圮的结局。

一桥飞架为“普渡”

民国三年,负责驻守经棚的军事统领张殿如,考虑到赤峰至经棚是南北交通要道,为适应军事、经济需要,便倡议修筑永久性的石桥,随后官方、商号和民众积极响应,三方联合捐募票洋达数万元。1917年春,这里开始重新采石兴修。

5年后,一座总跨度29.6米、长36米、高7.4米、宽4.6米的三孔石拱桥横跨南北两岸,成为继巴林桥之后在西拉沐沦建成的第二座永久性石桥,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吉祥悲悯的名字“普渡桥”。

普渡桥采用清代通行的单孔券桥制式,“三孔以上者,两券之间作分水金刚墙以承券脚”,桥面平阔,桥体起拱高、跨度大(俗称“罗锅桥”,可大大减弱洪水冲击),结构合理,施工精密,坚固异常。

桥边的河神庙

建国后的20世纪60年代,交通部门对普渡桥进行了削凸补凹的维修,并加高了两侧的引道,填充了桥面。

该桥现已正常使用了90多年,桥况尚好,真正发挥着佛家所说的普度众生之功,人们再也不用担心桥毁人亡的悲剧重演。

在距普渡桥桥身100多米的地方,有一座供奉龙王、河伯的河神庙,默立在西拉沐沦北岸,与南台村隔河相望,是当年人们为庆祝普渡桥落成而修筑。小庙内曾立有两方石碑,碑刻中对建桥过程作了详细记述,以示永垂久远,可惜均在1967年文革飙起后被毁弃了。

1992年8月,普渡桥和岸边的河神庙,被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人民政府定为“克什克腾旗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汪树潘的题字

河神庙造就之时,在西拉沐沦南岸的南台村里,有一位人称”二先生“的乡贤汪树潘,能书善画,被村民推举出来为普渡桥写桥名、为河神庙写对联,汪树潘老人不负众望,用苍劲的楷书题了“普渡桥”和“镇千里河流顺轨,保八方雨畅宜时”,分别被巧手的石匠虔诚地镌刻在桥身中央和石庙中间的两根门柱上。汪树潘的对联承接古意,属传统民间心声,却也质朴豪迈,与河神庙的神韵相吻合。

至今,桥名与对联虽经风剥雨蚀仍清晰可辨,作为一种美好祈愿的代言,日日夜夜,向西拉沐沦的子孙诉说着一段河水般悠长的往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南林州:窑头村有人捐款架桥,有人捐款建神庙
《东掌村志》--东掌八景之五
四镇略迹-清-马幼良
巧夺天工的赵州桥
栾城县凌空桥
邯郸的那些古桥流水人家,千年的回忆流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