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形不散则神不离”的契丹干尸
契丹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趋水草而居,没有固定居所,哪里水草丰美,他们就把牲畜赶到哪里放牧,天为铺盖,地为床,孩子睡在马背上。这种生活方式是由当时契丹族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契丹的原始宗教就是对自然崇拜,他们崇拜山、崇拜天、崇拜太阳。他们认为人死后其灵魂回归自然。所以契丹的葬俗有树葬、土葬、火葬等,在所有葬俗中,最为奇特的习俗,便是死后将尸体制作“干尸”。

辽代沈北地区契丹萧氏后族丧葬使用的“金属面具”和“铜丝网络”,与契丹特有的丧葬习俗和原始宗教有很大关系。据历史文献及考古资料反映,契丹人死后,有些尸体要做“药物”和“物理”处理,将其制成“干尸”。


古尸是古代留存下来的没有腐烂或没有完全腐烂的人体标本。根据古尸的不同特点,科学上一般分为干尸、湿尸、腊尸和鞣尸四大类型。其中,干尸又可分为自然条件保存下来的干尸和经过人工处理而保存下来的干尸(木乃伊)两种。


银丝殓衣

《说郛》引《虏廷事实》中记载:“北人丧葬之礼,盖各不同……惟契丹一种特有异焉。其富贵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肠胃涤之,实以香药、盐矾,五彩缝之;又以尖苇筒刺于皮肤,沥其膏血且尽,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耶律德光之死,盖用此法。时人目为‘帝羓’,信有之也。”辽道宗时期,契丹人处理猝死于宋境的契丹使臣耶律迪,就是使用了物理“干尸”法。


由此可见,契丹富贵人家,为了使尸体不腐,有一套使之成为“羓”(木乃伊)的处理方法,即在人死后,用刀把腹部剖开,将肠胃取出,放上香料、盐矾,再用“五彩缝之”,而后,用尖苇筒把皮肤刺破,让尸体里的膏血流尽,用金银做成的面具戴在脸上,用铜丝编制成的网络套在手和脚上。这种葬俗的形成或许是受原始宗教——“萨满教”影响所致,或许是与辽代皇室之女耶律氏下嫁外戚贵族萧氏有关,抑或是希望采用此种葬俗来保存尸身长久不腐烂,目前都无从考究。


帝羓

说起“帝羓”,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木乃伊皇帝”的意思,不由得让人想起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木乃伊皇帝”——耶律德光。


947年,耶律德光在撤离中原途中染上一种热疾,走到栾城杀胡林时,一命呜呼。这时,远在辽国都城上京,但已获报耶律德光病危的述律太后传来懿旨:“生要见人,死要见尸。”这可难坏了伴驾的文武大臣,当时正是炎夏,保存尸体谈何容易。


正在文武大臣和太医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位御厨出了个主意:干脆把皇帝做成“羓”吧。“羓”到底是什么呢?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多喜食牛羊肉,所以有时候杀了一只牛或羊后,一时又吃不掉,碰上夏天,牧民就把牛羊的内脏掏空,用盐卤上,就成了不会腐烂的“羓”,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腊肉”。这个主意一出,虽然有把皇帝当牲畜处理的意思,但是无奈之下,文武大臣和太医们也只好照厨师的意见办,不过既然是用皇帝尸体做成的“羓”,就不是一般的“羓”,而是“帝羓”,就这样,“帝羓”的说法诞生了。


耶律德光

在《旧五代史·契丹传》中,“帝羓”便被这样记载:“[ 耶律德光 ]次于栾城县杀胡林之侧……契丹人破其尸,摘去肠胃,以盐沃之,载而北去,汉人目为‘帝羓’焉。”


契丹人在对尸体进行“干尸”处理完毕后,便开始给尸身穿戴铜丝网络。铜丝网络由六个部分、十一件组合而成。

一是头网络。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为半圆形球体状,下半部由脑后下垂,呈帘弧形,整个头网络略呈头盔状。

二是身网络。由前胸与后背两片组合而成,基本相同,上部留有半月形领口,下部为齐边。

三是臂网络。臂网络展开,与现代西式衣袖相似,其缝合后类似通肩式衣袖。

四是手网络。左右手各一只,为五指全分式。

五是腿网络。由左右腿两片组合而成,连接处在臀部下,与中式裤片相似。

六是足网络。左右各一只,呈短靴状,开衩处在足背上,靴腰两边各有一三角形突起,左右对称。


张家窑10号墓出土的眉毛胡子清晰的银鎏金面具


全身铜丝网络及丝织葬服穿完之后,就该往尸体脸部戴金属面具了。根据契丹辽墓出土的实物资料,契丹人死后所戴的金属面具质地有银、铜和铜鎏金三类。据已出土的面具看,其覆盖面部的深浅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样式,即扁平浮雕式、半浮雕式和高浮雕式。

还记得《鬼吹灯》中,有这样一幕,当王胖子摘下大粽子的面具,大粽子复活时的场景,吓坏了不少人。大粽子这个金属质地的面具,正是根据契丹人死后有“以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的特殊葬俗而来,面具制作材料有金、银、铜、铜鎏金等。与面具配套的往往有网状尸服和小型玉饰件。

陈国公主面具

陈国公主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契丹贵族大墓。其中,陈国公主脸上黄金面具最为神秘,堪称内蒙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镇馆之宝。陈国公主黄金面具,长20.5厘米,宽17.2厘米,采用捶揲工艺制作而成,面具耳朵部位的纹路清晰可见,面部圆润、眼睛双睁、嘴唇微抿,刻画了这位契丹公主的容貌。


陈国公主墓

在古代埃及和罗马也有类似的风俗习惯。而我国早在商代就选用玉制材料做覆面遮盖身体了,但普遍使用面具的只有辽代的契丹贵族宗室,目前考古发现的各类契丹面具已有上百件之多。

而用玉制材料做覆面遮盖身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从契丹树葬沿革下来,只有贵族会用玉制材料。《北史・契丹传》中记载,契丹人的父母等长辈去世之后,不准悲伤痛哭,只是将遗体放置在山里的树木之上,三年之后,再收殓骨殖焚烧。《旧唐书・北狄传》记载,契丹人并不为死者建造坟墓,而是用马车将遗体送进大山中,放置到树上。此外,《隋书》、《契丹国志》等史料均有类似记载,契丹人的这种古老葬俗,称之为“树葬”。由此可见,“干尸”葬俗应该是在原有的“树葬”基础之上,进行了改革,修饰一番之后,演变成了后来的“以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


媲美于古埃及的木乃伊,也不输于汉代的金缕玉衣,契丹的葬俗文化就是这么自成一格!


契丹女尸

新事物的兴起总是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关于辽代“以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的特殊葬俗,哪怕有书文记载,也有人说葬俗是传说,书文是野史。宋人文惟简著的《虏廷事实》一书所记载的契丹葬俗,在历代史书中均无凭据,似亦为正宗学者所不屑一顾。直到后来,解放前后数十年的考古发掘中,在契丹贵族墓葬里真真实实地发现了鎏金面具和铜丝网络,证实了并非轶闻。在辽宁的义县、锦西、新民、法库,在内蒙古的昭乌达盟、乌兰察布盟以及吉林、河北等地的辽代契丹人墓葬中,都先后发现了相同的葬俗,有的全身穿着铜丝编制的衣、裤等。契丹的特殊葬俗才被世人所接受。


辽代的契丹贵族特殊葬俗文化由于流传下来的文字资料较少,关于辽代的丧葬习俗一直吸引着专家和广大考古爱好者,很多辽代葬俗如今并没有完全破解。契丹葬俗既无前代可追溯,又无后代所承袭。带有神秘色彩的契丹葬俗的面纱终有一天会被揭开,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察哈尔右翼前契丹古尸的发现历程及成因探讨。赵国材、张彦霞、赵兴明。

2.辽代身背地区契丹人物质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张国庆。

3.从沙金辽墓群谈辽代的葬俗。康平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81年10月,内蒙古豪欠营村,考古队...
年仅18就去世的陈国公主,为何戴着黄金面具与舅舅合葬?
契丹人的葬俗是怎么一回事?
令盗墓贼吃惊的契丹人怪异葬俗
哪座帝王陵反盗胜过秦陵?可永久猎杀盗墓者,还发现两大特殊葬俗
千年金银“睡美人”出土,专家证实了二人的真实身份后,面面相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