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喀喇沁“王爷”的归宿

喀喇沁三旗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年仅13岁的林丹继承了爷爷的汗位,这位雄心勃勃的大汗刚一即位,就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时建州女真已经逐步崛起,一个强大的强大政治、军事对手出现在眼前;蒙古各部却处于各自为政的封建割据状态,大汗权势衰微差不多快沦落到察哈尔一家的汗王;明朝控制着辽东地区,在这一地区仍然具有较大的政治影响力。年轻的林丹汗针对如此复杂的局面,曾经踌躇满志妄图重新统一蒙古各部。


然而令林丹汗万万没想到的是他操之过急的统一步伐引来的却是焚毁了蒙古汗廷的熊熊怒火。


林丹汗

在喀喇沁部与林丹汗的几次战争中,其大军大部溃散,喀喇沁黄金家族首领大多战争中被杀被虏而所剩无几。喀喇沁内的兀良哈人所属部民避开了残酷的战争,在色棱和孙苏布地、万丹伟征等人的率领下归附后金。色棱和苏布地、万丹伟征就继续沿用了原宗主部“喀喇沁”这一名称。喀喇沁部领导权由黄金家族彻底转入到兀良哈人手中,兀良哈人成为喀喇沁部的新领主。


兀良哈人画像

天聪九年(1635)清太宗皇太极诏编喀喇沁部为左、右二旗,以苏布之子固鲁思奇布掌右翼旗,并授扎萨克衔。其叔色楞掌管左翼旗。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喀喇沁右翼旗万丹卫征曾孙塔布囊格哷尔所属部族繁衍至38佐领,格哷尔奏请理藩院批准,增建喀喇沁中旗。格哷尔任札萨克,掌管旗政。


历史悠久,能征惯战的兀良哈家族就这样被固定在了蒙东、辽西、冀北的这片土地上。

喀喇沁中旗


随着战火的逐渐熄灭,在老哈河、大凌河流域,一座座王府、公爷府、贝子府建了起来。或气势恢宏,或布局精巧,一时间也成为了荒凉了百年的塞外难得的风景。


又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个陵园也开始出现。


顺治13年(1656年)喀喇沁塔布囊万丹卫征逝世;顺治14年(1657年)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镇国公色楞逝世,又过了一年,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固噜思奇布也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


于是,在现宁城县存金沟乡、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县官大海农场附近、建平县三家乡喀喇沁三旗的第一代创建者分别长眠在这里,有趣的事在今后的岁月中,这些地方都被人称作“王子坟”。尽管他们都不是王爵,但人们习惯于把内蒙古各旗的掌旗札萨克都叫做王爷。他们的墓葬被冠以“王”字也就不足为奇了。


小城子现存固伦公主陪嫁牡丹

万丹卫征是最早离世的,那是还是喀喇沁贵族塔布囊,没有成为掌管一旗的札萨克,他被葬在了现存金沟乡八家村附近的一个台地上。在今后的岁月中,万丹卫征的陵墓附近,又渐渐的增加了几座墓葬,成为喀喇沁中旗札萨克们的长眠之地。


喀喇沁中旗墓葬群以万丹卫征墓为代表,位于山谷中的的一片缓坡地带。当年万丹卫征陵墓为塔体宝顶式结构。通体呈红色,高度约3米。墓周围山高林密,古树参天。就连在热河刮掉三尺地皮的军阀汤玉麟也没有破坏这里的古树。


1946年冬,一支军队住进了附近的村庄,为了烧火取暖,一些官兵对三百余年的树林挥起了砍刀,古柏森森,就在这燃起的火焰中化为灰烬。


1949年,万丹卫征的墓葬被不法之徒盗掘,1955年陵墓宝顶被夷为平地,其他陵墓附属设施也被损毁。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大跃进时期,万丹卫征墓和著名的陪嫁牡丹额驸额琳臣、茂秀等人的墓葬全部被破坏殆尽,荡然无存。


喀喇沁左旗


万丹卫征去世后不久,掌管喀喇沁左翼旗的色楞去世后,旗内围绕谁接任札萨克的问题出现了惊心动魄的争斗。


喀左文史资料第一辑中乌凤山写的《奇达特世袭风波》、《小公营子的来历》、陈福奎撰写的《奇达特迁府之谜》等文章讲述了这场风波的来龙去脉以及色楞下葬的经过。


原来据说色楞娶了努尔哈赤之女,皇太极的姐姐阿巴亥。多年之后,阿巴亥连生几个女儿,却没有一个男孩。色楞的福晋是皇家金枝玉叶,不敢纳妾,但又生怕断后,不得已偷偷在大城子找了一个姓于的汉姓人家姑娘。就在得到了于氏姑娘的第二年,色楞终于盼来了自己的儿子,取名奇达特。


阿巴亥

公主知道色楞和于氏姑娘的事情后非常生气,不过想想延续后代的问题,只好默认了。据说奇达特的名字就是出自公主之口,意为“汉人”。


奇怪的是自于氏姑娘生下奇达特后,公主阿巴亥也接连生下两个儿子。三个男孩成人后,南征北战,立下不少功劳。


顺治十四年,色楞去世。其他人忙碌丧事,奇达特纵马南行,歇马不歇人,直奔北京报信。顺治皇帝知道这个消息后随即下旨,任奇达特为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掌管旗政。奇达特奉旨回旗,按照规制把色楞葬在了官大海马鞍山的东阳坡上,并且派人守护王陵。居前的护陵人村落就叫坟前村,居后的护陵人村落就叫做坟后村。


据说色楞旗主下葬后,公主阿巴亥得知奇达特当上掌旗札萨克后,非常生气,跑到北京去见自己的侄子顺治。几番哭诉后,顺治帝只能安慰。圣旨已下,岂可随意更改。只好稍作变通,奇达特为札萨克,阿巴亥的儿子道尔济为掌印协理,掌握实权。阿巴亥没有办法,也只能这样做罢。在后来三百多年的喀喇沁左翼旗历史中,印务协理的职务就一直在道尔济的子孙中传承。


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尽管奇达特就任了札萨克,但由于不是公主所生,所以进出色楞修建的公爷府,不能走正门。奇达特无奈,只能在公营子新建了札萨克府邸。


明朝兀良哈三卫图

色楞的墓尽管有坟前坟后的人看护,但1949年以后还是被盗掘,被夷为平地,现已无可寻觅。


喀喇沁左翼旗的札萨克并不是大都葬于色楞的陵墓旁。或许是由于这个旗历史上的特殊管理方式,不但王族府邸就有五处之多,而且陵园也非一处。


丹巴多尔济是喀喇沁左翼旗第八任札萨克。早年丹巴多尔济曾因为独断专行,惹恼了皇帝,被消职降爵。但嘉庆八年的一件事让他从新获得了皇帝的信任,受到了高规格的褒奖。这一年的闰二月二十日,嘉庆皇帝由圆明园回宫斋戒。将入顺贞门时事先埋伏在附近的陈德手持一柄尺把长的刀突然窜出行刺。以镶白旗蒙古都统掌銮仪卫事的丹巴多尔济奋不顾身,抢在最前,死死抱住刺客,保住了皇帝的安全,自己却三处受伤,腹破流肠。嘉庆帝除了命名医诊治之外,还钦赐上方珍药疗伤。伤好后,丹巴多尔济因护驾有功恩封多罗贝勒。嘉庆十八年,丹巴多尔济死于京城的府中。嘉庆帝颁旨,追封多罗郡王,并亲躬赐奠,赠挽诗两首。特下诏许回故里厚葬,墓前立碑。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又受喇嘛教影响,大多火葬。雍正年间,清廷下令一律实行土葬。蒙古贵族开始土葬,但均不立碑。清吴振棫所撰,专涉清朝掌故的《养吉斋丛录》一书记载:“蒙古王公坟茔,向不立碑,唯嘉庆间,以御前大臣丹巴多尔济为旧蒙古,因自幼在内廷豢养,恩眷最笃,特敕建碑。丹巴多尔济成为关外蒙古王公墓前立碑之始。


丹巴多尔济的陵墓位于现喀左县南公营子镇七间房村西北的一处缓坡上。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学红卫兵拉到了陵园中的圣旨碑,接着又被本村社员集体盗挖。此事被人告到了中央文革领导小组。被盗文物被悉数追回,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喀喇沁右翼旗


喀喇沁右翼旗第一代札萨克固鲁思奇布是万丹卫征和色楞的晚辈。他去世后被葬在距宁城县政府所在地天义镇仅30余公里的现辽宁省建平县三家乡的一个山前台地上。这是喀喇沁三旗目前仅存的一处陵园。这里一共埋葬着15位喀喇沁右翼旗的掌旗札萨克中的13位,另有迎娶和硕端静公主的噶尔臧死后与公主合葬。最后一位札萨克因为历史的原因远走他乡,没有葬在这里。


喀喇沁右翼旗王陵

远远望去,群山之间,苍翠一片,风啸松涛,一片肃然。喀喇沁右翼扎萨克亲王陵园为平行的两座王家陵园,占地数百亩,东为历代扎萨克之陵寝,西为历代扎萨克亲族之墓区。现在西陵区早已看不到地面建筑,东陵经过修复,已经重现了当年的建筑样式和建筑布局。


东陵区前门为明堂,两侧各有一侧门。穿过明堂,在松柏掩映下是一座三进式石拱牌坊,牌坊底座分别雕刻着珍禽瑞兽、奇花异草,形态各异,上面有麒麟送子、龙凤呈祥、马上封侯、喜鹊登梅等吉祥图案,各具情态,惟妙惟肖。牌坊正中汉白玉楣额为乾隆御笔“藩屏世泽”四个大字,背面为满文。牌坊立柱上为四只望天吼,傲对长空。石牌坊后是佛殿,供奉着观世音和文殊、普贤二菩萨,两侧为十八罗汉。佛殿后是供奉喀喇沁先王灵位的飨殿,共有13位亲王画像。按前朝后寝的格局,陵寝位于飨殿之后较高处。正中为第一代扎萨克固鲁思奇布的陵墓,形制为砖砌宝顶。以下各代呈八字形左右排开,共有陵墓13座。


石拱牌坊

 据民间传说,西陵院还曾有一个雕刻精美比沈阳故宫汉白玉牌坊的石牌坊。牌坊后是建筑考究的佛堂,里面塑有金粉泥身的千手千眼佛。佛堂后是祭殿,殿两廊有十八罗汉像,神态逼真。祭殿后面是跨院,院内设石桌、石桃等供品,最后就是扎萨克亲族陵墓。


关于这块王陵的选址,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


相传“王子坟”这块风水宝地是康熙年间,第二代喀喇沁王扎什以狩猎为名,请通晓天文地理的军师选定的。此地背后两座山丘酷似一双玉乳,滋养得树木葱茏,枝叶繁茂。东西走向的山岭名曰龙胆山,东侧有一泉名为砚水,有一山名为砚台。远望龙胆山恰似一条卧龙,头东尾西,口衔砚水,角抵砚台,呈苍龙饮水之势,具呼风唤雨之威。且前有五条山岗名曰“五龙山”拱守,后有新城、大城、前城、黑城、四汉城、旦洲城、扎兰城、高板城“八城”护卫,东有大塘、小塘、东塘“三塘”积水,西有小新地、大新地、平安地、太平地“四地”御风。东西南北,各有吉兆,正可谓居龙脉之尊,聚帝王之气。


还有一个传说就有了些玄之又玄的感觉了。相传,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到木兰围场打猎,喀喇沁右翼王均前往侍候,乾隆每次都有一种惊恐烦恼之状。宰相刘墉刘罗锅得知此事,布卦问算,感觉喀喇沁王陵帝王之气太盛,为使大清江山安泰,刘罗锅假借喀喇沁亲王祭祖之机,遣人套78头牛的巨大铁铧犁,在龙旦山的两山之间豁开一条深沟,挑断了聚集数千年的龙脉。据说喀喇沁第八代亲王喇特纳锡第及其子第九代亲王此后不久相继离世。


贡桑诺尔布

雄才伟略的贡桑诺尔布于1931年病逝于北京,是葬在王子坟的最后一位王爷。1931年4月20日,贡王灵由北平起丧,沿途路局尊铁道部令,所有车辆一律停运。在辽宁北票车站下车后,由100多人分三组扛夫,轮番换抬,沿途喇嘛唱经超度,大户摆祭品祭奠,下葬盛况更是空前绝后。贡王的后代现大多居住于台湾及国外,汉姓乌。


现在喀喇沁右翼旗王陵已经开辟为旅游区,现为AAA级景点。


作者:汤雷

图片:网络

本文为原创转载须经原作者授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忆赤峰”系列之二十六:笔墨淋漓写短章
建平三家王子坟
喀尔喀右翼旗扎萨克和硕达尔罕亲王世系
饱经历史变迁的喀喇沁部(上下)
北京清朝蒙古王府之—汉王府及喀喇沁中旗末代王爷汉罗扎布的传奇
辽宁省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