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位安于纪实与见素抱朴的画家

赵无极说:“绘画的倾向是自己需要,是一种本身的需要,内心的需要。”若一个人只是把绘画看作是谋生的手段,或者是获取名利的捷径,那么他是无法进入忘我状态,更难以达到无我境界的。从自我、到忘我、再到无我,是画家最终走向杰出的必经之路。——纯道题记

        真正喜欢一样东西,是不需要理由的,它可以让一个人忘我地投入,直至进入无我的境界。

       认识张安朴先生是十年前在上海艺术博览会上,在看过太多大幅油画与水彩画作品之后,满墙的钢笔淡彩画一下吸引住了我。别人用三大块展板展示一幅作品,他却要用三十幅作品去填满一块展板,这看上去明显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生活”(上海话,指一件事情)。

       早年我在德国学习期间,就曾经被德国人细腻又清晰的钢笔画震撼过,一度想模仿着画上几幅,结果试了几次,都被自己的“没耐心”而打败。从此以后,对于西方家庭中满墙的小画框留下深刻印象,一个小框就是一个世界,画框越多,表明世界越丰富,小小的画框恰似小小的芥子,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 

       正是怀着对这样一位画家的敬佩之情,在艺博会上让我等到了这位与众不同的画家,这一等就等来了一世忘年之交。张安朴先生,从此成为了我尊重的老师,亦师亦友,交往甚欢。

        2016年春,一行十二人前往东南亚进行禅艺之旅,我与张安朴先生同住一室,共同生活,再次切身感受到张安朴先生的非凡之处与人格魅力。中国人走出国门之后,在用不同的方式观察和记录着丰富多彩的世界,最多人用相机定格眼前的风光,少部分人用文字记载遇见的事物,还有人只是凭借记忆还原一些当时的印象,张安朴先生则是用他独特的笔触来描绘所见美好事物的第一感。这是一种创作性的纪实,唯美式的还原。

       行者无疆,画者无限。当行者与画者合二为一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也将是无法估量的。每到一处,张安朴先生就用画家的眼光审视周遭的一切,以最快速度捕捉最佳的构图视角。与画家组成的专业写生队伍不同,在一般的旅游与交流团队中,每到一个景点留给人们的时间并不会太宽裕,如果不能及时找到有利“地形”,就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一幅独立的写生作品。即使像张安朴先生那样一生为画,完成一幅白描速写也需要二十分钟至半小时,完成一幅钢笔淡彩写生作品则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为了取得视角的最佳性,画家有时不得不委曲自己。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形象不重要,重要的是表现的事物必须是最佳的。在老挝万象的玉佛寺,为了在第一站就留下自己的作品,张安朴先生只能站着,借助一个邮筒的侧面写成了自己此行的第一幅景物写生作品。在其他的景点中,有时,他只能暴晒在烈日下继续自己的创作。他是如此热爱绘画,以至于在写生过程中完全可以忘记自己的存在,七十岁的张安朴先生,让同行的七岁小朋友欢欢也迷上了写生过程,只要老爷爷开始画画,她就“粘着”不想走了,看着老爷爷完成一笔笔的构图。

       在一般人看来,画家写生不过是对眼前事物的再现,与其如此,不如照相来得真实和高效,而真正的画家并不是这样认识写生过程的。在张安朴先生看来,写生就是一个绘画创作过程,在快速构图与处理色彩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展现一个画家的审美水准与创作能力。照相不能对眼前的事物进行取舍与调整,写生中则注入了画家的情感,他们可以根据需要增加一些元素,也可以对破坏画面的多余之物进行剔除,在色彩处理上同样可以根据画家当时的心情进行必要的调整。在老挝万象的西孟寺,张安朴先生把本来离寺院建筑较远的一棵古树移到了建筑的一侧,画面马上生动活泼起来,色彩对比也顿时产生效果,而如果用照相技术,这棵古树很难与建筑连为一体构成画面。同样,在写生老挝琅勃拉邦皇宫时,他把为自己遮阳的太阳伞移进了画面,让本来有些单调的场景顿时有了生气。这种状态下的创作,正是吸引张安朴先生的原因,有变化有调整,但并非无本之本,无水之源,而是就近取材,收放自如,如果先拍下照片,回到家里再对着照片写作,就失去了现场创作本来具有的活力与动力。

       任何成功,都是付出之后的回报。年近七旬的张安朴先生是一位比年轻人更勤奋的长者。每到一处,安顿好之后,他就打开了写生簿,他使用一种用了几十年的国产写生簿,每本只需要十二元。与张安朴经常在一起活动的上海大画家和著名艺术家有时会说他:“只有你还在使用这种写生簿了”。每当这时,他总是淡淡一笑:“用习惯了!”在张安朴看来,绘画重在心法,而不在技法,更不在器法,太过看重纸笔和颜料的作用,其实是对自己绘画能力不自信的表现。

       清晨不到六点,张安朴先生已经起睡写生,隔着宾馆的窗户观察着新奇的外部世界,这时,他就像一个孩童,对眼前的一切充满着好奇,正是因为他的好奇之心,每每都会给他新的发现。在曼谷居住的宾馆,窗外正是一片寺院式建筑,掩隐在片片绿树之中,而另一边则是车水马龙的高架道路和摩天大楼,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面,我们居住的房间视角可谓天赐良机。等到写生完毕,需要题款时,才发现所描之图正是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孔子学院一角,这样的俯视角度刚好可以最大可能地包括主体建筑,而如果进入朱拉隆功大学写生,则难以发现这一绝佳视角处。

       三月的东南亚,开始了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午后室外温度达到摄氏四十度以上,考虑到连续观光的疲劳,中午时分导游会安排大家回宾馆休息两个小时。在几天的行程中,我发现张安朴先生没有一次上床午休,而总是把背包一放,就直接拿出了写生簿,推窗见景,马上又写生起来,生怕时间在打盹中被浪费掉了,这种只争朝夕的精神让人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在观光中留下的写生作品,往往还是“未成品”,晚上回到宾馆后,他也顾不上休息,一定先要再“涂”上几笔,这时的他,又像是一个学习勤奋刻苦的中学生,今日作业,今日完成!

       仰光大金塔是驰名世界的佛塔,也是缅甸国家的象征;它与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塔和柬埔寨的吴哥窟一起被称为东方艺术的瑰宝,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争相一暏其完整面貌,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只能顺着人流方向而行。即使到了这样的地方,张安朴先生的定力依然十足,他只花了不到几分种的时间就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写生的最佳落脚地,坐在石沿上可以仰视辉煌的大金塔,以及川流不息的众生,他要用一个小 时的时间,把这些眼前的形象全部收纳进小小的写生纸上。一旦坐下起笔,那种专注的神态与目光,本身就成为了圣地里的一道风景,许多游人驻足观看,竖起了大姆指。连列成队形清扫场地的志愿者,走到他面前时都乱了阵型,大家不由地放慢脚步,伸长脖子,都想看看这位中国画家究竟画了些什么?人们走近这样大金塔,虽然都会绕塔一圈,但看到的却是一个个局部的图像;而一直坐在那里的张安朴,从起笔构图的第一笔开始,已经把大金塔及其周边的景致收纳进自己的创作构想之中,他观察到的却是整体,只是通过局部的勾勒反映整体中的细节。因此,一个优秀的画家,其洞察力是常人无法比拟,他们的心法永远高于技法,更高于用摄影表达的器法。

       见缝插针,似乎就是张安朴先生的一种生活态度。九天中,我们搭乘了八次飞机,每一次的候机总会有些闲置时间,当大家忙于寻找WIFI 信号时,张安朴先生却早已完成了又一幅作品的构思,过往的乘客都是他速写的对象。有时,他还与被速写对象进行友善的互动,请他们在自己的速写作品上签上自己的大名,使得画面更为生动和真实,为日后在回想时留下更多宝贵的线索。在餐厅里,对食物没有挑剔的他,却不断搜寻着想表达的速写对象,一旦起笔,就像吃到了自己最喜欢的美食,津津有味地画起来。

       这样一位惜时如命的画家,却又是一位守时自律的长者。每到一处,张安朴先生首先关心的是集合时间和集合地点,知道了这两个关键点之后,他更开始了自己的创作采风。为了现场写生,他放弃了许多“到此一游”的角落和内景,别人在一个景点可以留下几十张照片,而他只想专注地完成一幅自己的作品。在这得与失之间,最后的赢家却是舍去了更多,仅仅得到一张作品的他。因为,照片或许可以在瞬间留下完整的图像,但却难以深入人心,日久像弱,渐渐消失;而通过一笔一色绘出的作品,则可以长久留于画家之心,见画如见景,见画如见境,彼时的一境一情都浓缩到了一幅幅画框之中,变成了画框纳须弥。集合时间一到,起先还不见张安朴身影的集合地,马上就见到了他,他从来不需要别人等候他,他像珍惜自己的时间一样尊重别人的时间,这样的人格怎能不引来敬仰的目光。

       一位老报人,在《解放日报》做了几十年的美术部主任;又在上海美术家协会担任理事和在上海硬笔画协会担任会长,油画作品、招贴画、水彩画作品多次在全国和上海美术展览中获得重要奖项;他设计的邮票,累计发行超过数亿枚,正是这样一位画家,却平易近人,毫无架子,可与七岁童子相处欢乐,也可与企业家相谈快乐。从缅甸回国后,再过些天,张安朴的又一个个人作品展要开幕了,展前准备又会让他连续忙上好几天,他好像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节奏,忙而快乐着。

       赵无极说:“绘画是一生的事情,像做和尚一样。要不停地画,不停地画,不停地画,一天都不能停。我能够生活,我要画画;我不能生活,我也要画画。”“绘画的倾向是自己需要,是一种本身的需要,内心的需要。”没有听到张安朴先生说过类似的话,但他的生活方式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了你,他就是赵无极所说的那一种人。

       一个人如果退休之后还能有自己所钟爱的事情可以做,可以忘我,可以无我,就没有了年龄的束缚,就没有了无聊的可能,这或许也是一种最大的福报!相比许多人无所事事地度日如年,这种快乐的人生正是一生投入的最好回报,关键是要寻找到自己真正钟爱的那一个兴趣点。你找到了吗?

       其实,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要做到一以贯之,能够真心为自己的兴趣付出全部身心,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坚守最初的选择。现其本真,守其纯朴,不为外物所牵者,终能成为大器。

       正如《老子》所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用毕生的时间磨炼一项技能,几乎人人可以成为大师,可惜绝大多数的人不是半途而废,就是半路出家,他们把时间花在了不断的选择之上,而不是花在选择之后的坚守之中。

        张安朴先生则用自己的行为,承诺并履行着名字所赋予的个性精神:安于纪实,见素抱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的这个地方,老外可能都比我们了解她!
张安朴风景水彩作品
张安朴水彩作品
著名画家王永敬《黄山区写生册》
抱石皴纵论(上下)
看看大师的建筑水彩画,就是漂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