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者】遥祝珍虫 和谐吟唱

外出采风归来,偿还“文债”之后,总是一身轻松。那日,我一改时尚休闲的姿态,端一杯茉莉花茶、捧一本名家文集,静坐在社区池塘之畔的路椅上,任随初春柔弱的阳光遍洒全身。随着册页翻动,我看到,十九世纪初,鸳鸯蝴蝶派笔下屡屡出现“早春二月”一词。有的文人说,这是让人奋力耕耘的时段,有的文人认定,那是让人情绪低迷的季节。

 

无可置疑,时而春阳乍暖、时而风寒料峭,朝朝暮暮的冷暖阴晴,消磨着雨燕与花蕾的耐性。我仰天凝视气象莫测的苍穹,感知人生千般况味,尽量避开李清照一首首伤春诗。
 

忽有朋来访,约我一道去潘家园收藏市场。目的简单——选购一个老旧的澄浆泥蟋蟀罐。那天,恰好我正在构思一篇描述澄泥砚的散文,由此,很想前往,感知一番“澄泥艺术”。

穿行在潘家园旧货市场花鸟鱼虫摊位间,我充分体味到“京城玩家”之乐。忽然,我听到既陌生又熟悉的蟋蟀声。

这个季节,本不是人们关注蟋蟀和炫耀斗虫之时。然而,当我翻开书摊上那一册玩虫行家所著《斗虫详述》一书时,一行解说映入眼帘——只有立春之后、春分之前鸣叫的蟋蟀,才可称之为“珍虫儿”。朋友随即告知,惟有过冬的“珍虫儿”,才有资格伴随文物、藏品,亮相于潘家园花虫市场。
 

蟋蟀的骁勇善战与雌雄唱和,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永难抹去。20世纪60年代初,北京护国寺的“百花深处”胡同有个蟋蟀市场。每逢仲秋,与我年龄相仿的孩子,常用小手攥着日常积攒的几分钱,钻挤到围观人群里,凝神观望斗志昂扬、振翅亮牙的蟋蟀。然而,用买一包玉米花的3分钱,很难购得“开牙”的秋虫。由此,我眼睁睁地看着一只只“虎将”被年长者用8分钱或一角钱带走,心升淡淡的酸楚。直到秋风渐大、虫市冷落、夕辉无力,几个孩子只好伴着无奈与惆怅,端着不善鸣斗的小虫离开那里,边走边不时回头,聆听一会儿散落在暮霭斜晖中那阵阵秋虫的鸣唱。
 

半个多世纪弹指一挥间。当今,外出参会、讲课之路,面对的大多是获取功利的噪声、人与时间赛跑的焦虑,是与非之间的飞短流长连同精神、形体的不堪重负,使我无暇留意花鸟鱼虫。蟋蟀的叫声,自然也渐渐成为遥远、模糊的记忆。今日在旧货市场偶然听到,像是听到老朋友的一声声呼唤。
 

我寻声望去,蟋蟀的鸣唱,是由一老者的怀中发出的。一时间,以懒散步履、犀利目光入市淘宝、自以为老谋深算的藏家们,放下手中文玩,一同把目光射向老者的胸前。
 

的确,能熬过一冬的蟋蟀,身上已浸润了万千关爱与期盼。雨水节气之后的寸虫,逐渐乏力的鸣唱,已替代了搏杀的节奏。其实,人与虫相近——蹉跎岁月、从少年到白头,尽管消磨了以往的几分戾气,越发显出品位和价值。

 

我思忆着相关史料,沉浸在这类“斗虫”的过去时……

3000余年前,蟋蟀仅仅作为鸣虫被诗人欣赏。《豳风·七月》在描述这种声音时,文字很轻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床下。”随着江河东逝、英雄迭起,人世间的杀戳也无休止蔓延,曾伴读书人展卷诵读或持剑起舞的雄鸡,曾一度被驯化为斗鸡。曾在田间俯首前行的耕牛,曾一度被选出斗牛。曾在悠闲秋风里相互唱和的蟋蟀,也成了斗虫。它们原本悠扬清脆的声音,渐渐转换为凄厉、凶狠,身价,竟然随着残害同类的程度而大幅提升。
 

说来有趣。腐败、孱弱,沉浸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南宋王朝,把蟋蟀写进诗文的大人物有一文一武;一将一相。大将,是高吟“昨夜寒蛩不住鸣……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岳鹏举;宰相,则是精心编写《促织经》的贾似道。前者,虽然痴迷过秋虫的闲唱,面对强敌,一向骁勇善战、战功卓著;后者,尽管对蟋蟀斗狠的状态颇有研究,收罗无数“五虎上将”,也只落个误国降臣的骂名。一只小虫,竟然在一段历史长河中,演示出复杂的人物个性与一朝兴亡的情节。

 

毋庸置疑,一个国家的破败,决不能以几只蟋蟀作为成因,喜爱蟋蟀,也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颓落。景德镇珠山路的明代御窑厂遗址,曾出土过宣德官窑蟋蟀罐。经专家鉴定,是皇家极品瓷器。明宣德帝不仅在烧制青花瓷、祭红瓶方面有过人之处,玩虫也是行家。宣德一朝,总体说来,应被称为盛世。何况唐之李、杜,宋之苏、秦,连同那携虫出游的倪云林,都在赏玩蟋蟀的过程中,写下了大量的山川咏物篇。偶有大王竖降旗,罐中蟋蟀哪得知?
 

蟋蟀的威赫与畏缩,在斗虫市场改变着人们的眼神。蟋蟀的暴戾与柔婉,多因那根轻不足克的探须。被人们遗忘、忽略的“将才”们,只有在静野如画、暮草萋萋的半坡下终老天年,任随往昔的铿锵渐渐舒缓,尖利的色齿逐步圆滑。它们或许想起,雌虫,一直在期盼着情真意切的鸣唱;雄虫,或许想起,寒风将至,该提醒人们赶制些御寒的衣裳,面对月白风清下的点点村火,被农家称为“促织”的它们,声音总是显得殷切而苍凉……

  

忽觉一阵丝雨落在额头,让我从沉思中醒来。但见怀揣宝虫的老者,斜倚在被雨珠浸透的墙角。饱经风霜的脸上挂着怡然自得的神色。一位日本游客凑上前去,盯着那只曾在《促织经》里被称为“三段锦”的蟋蟀,请老者说个价钱,同时询问着老者的家乡。老者脸上泛出亮色,坦然相告——他是山东济南人,这就是立冬落汤后返老还童的宁阳虫。
  

听他们交谈,我又长了些知识——原来,蟋蟀有北虫南虫之分。当年贾似道在杭州葛岭半闲堂玩儿的是南虫。而以皮壳枭老、色泽苍秀、牙刃坚硬、斗性凶悍,在数次全国名虫赛事被推为种子选手的,多为北虫中的鲁虫。
 

这位生长于鲁西南的老者,家乡有一种蟋蟀名伏山虫,出将率最高。离宁阳不远的济南周边也是“上将”的聚集地。比如,泉城东部的姚家集生长“雪瓦青”;北郊的赵庄生长“紫横梁”;西郊的段店生长“麻头”;济南的长清县曾是“皇封名虫地”……近年随着虫市繁盛、藏家迭起、价位飞涨、赛事频频,齐鲁大地的捕虫者,面对群虫争鸣蜂拥而上,其中不乏有急功近利的人,把成虫、若虫“一锅端”。如此扫荡式的捕捉方式连同多地城建外延、农药泛滥等原因,导致一些珍品蟋蟀产地已无虫可捉,仅存的“上品”,其状态也大不如昔。捉虫致富、变野为厦,尽管给人们带来欢欣,也导致乐陵名虫“乐陵黄”和斗虫名著《秋战韬略》记载的几类“上将”,消失的无影无踪。

 

蟋蟀一族,因好勇斗狠而兴,相当一大部分,也会因“愈战愈勇”而亡!说起来,的确是一场悲哀。荀子曾对斗蟋愤愤而言:“斗者,忘其身者也;忘其亲者也;忘其君者也。”鸳鸯蝴蝶派的散文大家张锦剑的一段话更耐人寻味:“蟋蟀的好勇斗狠,同类相残,无非是为了解决食色两项简单的生活问题罢了。而人类就利用这些小小秋虫的斗争,以为笑乐。不过,到底是人类玩弄蟋蟀呢?还是蟋蟀玩弄人类?这问题,我至今也不敢作肯定的断语。”
 

想到此,见那位怀揣宝虫的老者拿出一本《斗蟋秘要》。此书是一位以养虫、听虫为乐的玩虫儿大家所著。老人指着书中一行字句郎朗解说。我听到,品质上乘的蟋蟀本不嗜斗,它一般独处一隅,在通风润雨、土质佳良的树坡下声韵超群。古谱中的“佳虫不与凡虫聚,每择高冈独自居”可以为证。老人对日本游客说,真正玩蟋蟀的人,应排斥“斗狠”。
 

日本游客神色凝重、若有所思,连连点头,以数千元的高价,买走了那只刚刚熬过冬季的鲁虫。

我默祝东渡他国的“三段锦”,能沐浴在人间祥和、博爱的阳光雨露中,成为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精美的琴师”……

【作者简介】冯新生(笔名:心声,网名:京城散人)中国散文家、新闻纸媒资深记者。多家影响力网媒专栏作家。曾在省市级以上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杂文约7000余篇(首),获奖若干。文集《茉莉香茶》、散文集《物华天宝》《游出滋味》《行者手记》。人民日报、央视网转载多篇作品。北京广播电台文艺台曾播放系列配乐散文。著述简历入载《中国文化名人大辞典》。

展读

【随笔】五台石雕

【随笔】雪魔芋

【随笔】常州风雨,梳篦何在?

【随笔】鼎湖上素,余味悠悠

【随笔】一扇风,万里情

【随笔】爱莲新说

【行者】草与秸,华丽转身

【行者】古刹·名泉·品思

【行者】古刹名斋

【行者】焦山,千古文风

【行者】姑苏,彩绣如诗

【行者】雨中,景山读景

【行者】观荷心语

【行者】仲夏,尼山行

【行者】 绍兴暮雨,一寺一叹

【行者】 姑苏,彩绣如诗

【行者】 大佛座下,茶与诗

【行者】 内画情

【行者】 灵悦寺,古合欢

【行者】 龙泉寺,“魏老爷”

【行者】 金山,感叹中升华

【行者】 走近山寺,寻名桂

【行者】 夜游江心寺

【行者】中秋,芦苇在对述……

【行者】大觉寺,茶随禅意

【行者】伞情

【行者】“米氏云山”一陶然

【行者】 菊香街,夜徘徊

【行者】武夷月色,伴岩茶

【行者】 千年“筷意”,几多情?

【行者】招隐寺,鹂声悠远

【行者】湘粤,锦绣在绵延

【行者】水街,茶中有悟……

【行者】深秋,思悟美菊

【行者】红螺寺“听秋”

【行者】凌霜叶,参透禅意?

【行者】云之南,感“圆通”

【行者】书院,回荡千古雄辩

【行者】冬雪禅林,深情回首

【行者】浣花溪·薛涛笺

【行者】老门楼,梦中寻

【行者】古隆中,雪晨遐思

【行者】雪夜,迷茫古驿城

【行者】石塘夜,访名纸

【行者】品粥思古

【行者】银山奇美,塔林高深

【行者】花凌波,意超然

【行者】何园意境

【行者】腊八,那一泓温馨

【行者】谁似一盆兰?

【行者】清素之美

【行者】曹氏风筝,无尽遐思

【行者】古刹育梅

【行者】报春使者

【行者】中外红茶,一品三叹

【行者】忆梅,仰大隐

【行者】古渡烟雨、企望如潮……

【行者】拿什么解析你,观赏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冯新生:东行的蟋蟀
秋夜虫鸣声
【读】素衣:秋虫
斗蟋蟀 比秋虫更凶残的白虫
乡野小秋虫,竟有大妙用
鸣虫系列之蟋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