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问禅】顶礼法门古寺 膜拜法身舍利

法门,佛法之门修行者必入之门。

我对法门寺最早的认识,是从《西游记》“敕建法门禅寺”的描述:山门雄壮,两行松桧列龙虬;大殿巍峨,千尺奂轮张日月。仙坛法座,俨然白玉为台;丹陛云墀,疑是黄金布地。钟鼓楼高,殿角动春雷之响;浮屠塔峻,天际飘仙梵之音……。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己丑年,我等自驾去西安,路经宝鸡,顺便去了一趟扶风县,顶礼魂牵梦绕的圣地----法门寺。据载,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发迹于北魏,起兴于隋,鼎盛于唐。寺因道场而著名,而道场则以舍利而度。寺院大小乘并弘,显密圆融,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及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佛塔也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

山门前,给我的第一印象两个字“震惊”。一排现代化的宫殿式建筑,高耸壮观,金碧辉煌。以奈张的汉阙元素为主调,金黄色的琉璃瓦与粗狂的汉白玉交相辉映,气势巍峨。不仅表现出了中原文化底蕴的厚重,也表现出了悍然西北风的神韵。不过,这与传统意义的寺庙建筑风格完全不同,换言之,它彻底的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寺庙的概念。难怪会有人对其提出了质疑。虽然气势大,但风格太“现代”。寺庙建筑,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歇山、单檐或重檐歇山,以及硬山砖木结合。构架一般多采用大梁与穿斗结合,如:梭柱、木横、月梁、驼峰、斗拱等等。而法门寺却是现代建筑中供奉诸佛,仿佛更象是艺术宫类的建筑群。后来,我才知道建筑是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师李祖原设计,其设计理念与中台禅寺基本一致。对此,我不加评论。有道是:“泥佛不渡河,金佛不渡炉,木佛不渡火,真佛内里坐。”自觉自悟,佛在心中。不必拘泥于建筑表面形式,而应该是用心参悟其建筑之内涵。随性随情,佛法随缘。

法门寺整体设计大胆而不失个性,现代而不失传统。布局上很有特色,采用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几何状。点----由佛光门、般若门、菩提门、圆融门、合十舍利塔构成;线----以佛光大道为中轴线;面----山门广场、旧法门寺区、舍利塔广场等。并且,用合理的游线将这些点、线、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个法理的概念或故事。

从山门起,无论是建筑,还是其走道;无论是楹联,还是诸佛菩萨像,似乎都在诠释其佛的法理。“宗教建筑就是心灵之门,而人类透过心灵之门去体悟宗教。”例如:山门,它其实是一组建筑群,包括了佛光门、般若门、菩提门、圆融门等四个门。喻示着人们每经过一个门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表面上看只是借用了佛教用语,而要入其法理,却是我等所不能及的。如:佛光,“佛祖显灵”,是佛眉间的救世之光,法力广大,觉悟众生。然佛度有缘之人,只有与佛有缘的人才能看到佛光。我们是有缘之人吗?又如,般若,是了悟诸法空性的智慧,六祖大师说:“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若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得般若。有了般若就能认识“缘起性空”,进而能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佛道。天呀,我等凡俗之辈,过了此门就能有般若之智慧?我真不敢相信。至于菩提门,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槃的程度,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圆融门,指圆满融通。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犹如水波。所以说,与佛有缘必须具般若之智,般若则为菩提之“因”,而只有具大彻大悟的菩提心方能圆融。这里的圆融门与前三门不一样,只将两侧的建筑作为门柱,喻意为空门。入空门便踏上了佛光大道。

佛光大道全长1230米,宽108米,是一条成佛之道,同时又是景区的景观主轴。记忆中如此宽阔的街道,只有盛世唐朝长安才有。分别设有经幢、菩萨,等景观,它是按佛教“五时判教”而设,即将山门比喻为“此岸”(现世),佛光大道接引众生通过“五时判教”到达“彼岸”——合十舍利塔(佛国),这样一轮回即为一大度。“五时判教”是指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槃时。而每一“时”均有其不同之含义。如:阿含时,指四法印,苦集灭道。方等时,指佛说阿含经之后,因见一切闻法的人都已得到决定信心。“五时判教”对于我等教外之人,显得太复杂、太深奥了,无法明其理,了其然。不过,佛光大道中表现的因缘生法,似乎明白了几分。大道两侧的10尊菩萨应为佛之因,佛为菩萨之果。当我等穿行在大道上,自然会感受到由菩萨之因到佛之果的成佛过程。更有趣的是两侧菩萨表一佛,佛在中间,哪么佛是谁呢?不正是我们自己吗。是呀,佛在心中。总之,这条以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沿着这条中轴线,前后建筑起承转合,宛若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的乐章。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东侧的林荫道中,可以看到共由八组景观雕塑组成的佛陀圣迹,其主旨表现人间佛陀,人间佛教。此佛陀像非圣化之佛陀像,按不同的年龄做出不同的模样,体现佛陀由凡入圣的伟大精神。而西侧的林荫道中,呈现的八组景观雕塑则为法界源流,其主旨接释迦涅磐后佛教的发扬光大,如汉传佛教净土宗、禅宗、中国八宗、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等。在新境界中看盛世神物,于大气场中悟佛教真理。

最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莫过于合十舍利塔。它是佛指舍利安放之处,即佛之彼岸世界,庄严而神洁。同时,也是人们来法门寺顶礼膜拜的目的。寺因道场而著名,而道场则以舍利而引渡。塔高148米,喻意为:“一”喻指佛祖“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而四八是农历四月初八,佛之诞生。其造型独特,气势恢宏。远眺为一个庞大菱形的现代建筑,即双手合十,似乎超越了传统佛塔的概念,有“意”与“象”共生,“圆”与“方”相融的感觉。在景区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都能目睹到合十舍利塔。颇有众星捧月,万众仰慕之感。近观,合十镂空又托着非常传统的唐塔。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佛手合十,天国法界,塔中有塔、塔顶有塔……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更蕴涵了人文的张力,孕育出了生命的灵动和精气。

合十舍利塔内分地面殿宇和地宫宝藏。地面部分依中国禅寺空间之塔、寺、合院作为造型组合元素,以“伽蓝七堂”殿宇重叠、院落互变,只不过布局是从平面变成了垂直。即一个竖起的完整寺庙。以三身佛殿(即:法、报、化三身)垂直方式铺展。同时塑各方菩萨、四大天王等。将佛教文化、佛像与建筑空间三者有机地合而为一。入地宫,如走在文物包围的世界,举世唯一的佛指舍利,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大唐盛世的丝绸珍品,石刻的护法金刚,唐朝六次奉迎佛骨所用的各种金银琉璃器皿,武则天绣裙的遗蕴,包裹舍利用的宝函,"薄冰垂青云,嫩荷滴露水"的秘瓷,世间仅见的十三枚玳瑁开元通宝……一切的一切,都在向世人述说着一段千年前繁盛的历史,一个人类用智慧编织的神话,一首用梦想和憧憬唱就的史诗。

值得一提是法门寺佛指舍利,是迄今世界唯一仅存的佛指舍利。长40.3毫米,外径17.55~20.11毫米,腔径13.75~16.5毫米,重16.2克。据载,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为弘扬佛法,将佛之舍利分成八万四千,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即为左手中指舍利。韩愈的《论佛骨表》,佛祖遗存,真身指骨,庄严神圣,佛法无边。唐代时,这枚指骨舍利曾被6次迎请至皇宫供奉(著名的八帝六迎,每三十年一次,据说在当时三十年是一个时代,三十年一现有送走一个不好的时代迎接一个崭新时代的意思)。公元874年最后一次迎请供奉后,这枚舍利被密封珍藏于扶风法门寺塔下地宫,直到1987年重新面世。“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而这一天(1987年5月5日),正是农历四月初八佛祖圣诞即“佛诞日”。难道只是一种巧合?这又太巧了吧,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定数?不管怎么说信徒们都称之为“佛显灵兆”。

人们供养礼拜舍利,正如《大般若涅槃经》云:“若见如来舍利,即是见佛。”又云:“供养舍利即是佛宝,见佛即见法身。”法身者,乃众生皆有之本具觉性。《大智度论》卷五十九:“供养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许,其福报无边。”得令众生“脱三界苦,入正解脱”,以此善根,“一切皆当得菩提果,尽涅盘际”。通俗地说:舍利于世恒存,如同佛住世,因此供养舍利,即如同礼拜佛成道的菩提树、金刚宝座、佛经行之足迹等,欲结下值佛闻法之因缘而速成菩提。因此,经由参礼瞻仰的因缘,祈福忏悔、净化身心,进而更能令人人回归自性,达到佛法真、善、美、圣的境界。其实,对佛指舍利的记载,其简介牌一段话说的很精辟:佛指舍利,是释迦牟尼入灭后遗世的一节指骨,至今时历二千五百年,它的存在是个奇迹。可能,它立意停留在这个成住坏空的尘世上,就是要印证佛法无边、佛慈无量。不论是长逾千年的湮灭无闻,还是二十年前重见天日的辉煌和惊喜,在宇宙时间来说,都只不过是一瞬,但对当日亲历其境见证佛指重光的考古学家及佛门众信来说,这已象征了佛的世界中“圆轮具足”的永恒……

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又因塔而建寺。而这个塔则指的是“护国真身宝塔”。我也许是怀旧,也许是好奇,跨入旧法门寺区。寺院保持了塔前殿后的格局,以真身宝塔为寺院中轴,塔前是山门、前殿,塔后是大雄宝殿,肃穆庄严、气势雄伟,这是中国佛教寺院的典型格局。

真身宝塔因塔下藏有佛祖真身舍利而得名,初为"圣冢",唐代建四级木塔,明代改建砖塔。此塔见于典籍记载,均称其为"古塔四层"、"木塔四层",金人称其"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1981年8月连遭阴雨后,塔体崩塌。1987年4月在拆除残塔时,发现了塔下地宫及其珍藏于内的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和佛指舍利,从而使这个古老而又诱人的传说真正得一证实。随即,按坍塌前的明塔实测图施工复原,以钢筋水泥为骨架,青砖砌色而成。形状与明塔相同,八卦定向,十三级,四十七米高,雄伟壮观。塔前两侧,各有甬道直通塔下地宫。塔层的飞檐翘角上,名系一铃铛,微风吹拂,叮铛作响,甚是悦耳动听。

是该离去的时候了。回望魂涌梵音的法门寺,合十舍利塔傲然挺立,光彩照人,又神态幽邃,宁静淡远。佛烟似水,弥漫我身,飘进我的心底……故吟七律一首:

人之业障自迷魂,尽在修持入法门。

巧结佛缘因果说,又逢舍利涅槃源。

悟空寂静出三界,合十虔诚报四恩。

心境如灯无杂念,秦川塔庙了禅论。

作者简介:周聪,号觉宇,网名葱姜园子,任《峨眉山志》编辑部副主任编辑,峨眉文史研究员,峨眉山楹联协会副会长。曾参与《峨眉文物》《峨眉山志》《中国风景名胜故事词典》等专著的编辑。先后出版《诗与禅-峨眉山诗词》《韵-峨眉山诗》《葱姜园子诗文集》等书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佛指舍利将永久供奉于法门寺合十舍利塔中
法门寺合十舍利塔
陕西禁止出境文物 · 铜浮屠
法门寺
陕西价值50亿世界最高佛塔供奉世上惟一佛祖指骨舍利!
释迦牟尼的牙齿和手指骨,在我国差点被毁掉,这是怎么回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