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领你读《陟彼景山》︱不仅仅是仰望

领读者:灵枢

音乐配音:晓鸣、大旺旺

录音提供:音画诗

文 | 黄岚

《陟彼景山》是戴燕主编的十一位中外学者访谈录,2017年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本书是慈溪的稻读公社赠阅的,条件就是写一篇读后感。这个活动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公社每个月推出一个书单,小说,散文,访谈录,总有一本适合你。当时我不清楚《陟彼景山》具体说什么,当我看到十一位中外学者中有“裘锡圭”老先生的名字,我买过他的书,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本书。

▲戴燕

戴燕,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复旦大学教授。戴燕教授在多年访谈学者前辈中将此记录下来,与读者分享。她相信“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一代有一代之思想”,因此产生了通过访谈记录过去那个时代的历史。

至于书名,作者在序末作了解释。“陟彼景山”取自《诗经·商颂·段武》,这是宋人在怀念他们的殷商先人时唱的一首乐歌,在回顾了殷王武丁建都于商邑的伟大成就之后,歌中唱道:“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是断是迁,方斫是虔。松桷有梴,旅楹有闲,寝成孔安。”意思是登上高山,看到那些粗壮挺直的松柏,将它们砍伐、搬运下来,建成宗庙,用于祭祀祖先。“陟彼景山”,在这里,用的就是采集上好的材料以建宗庙之意,只不过这里说的是学术上的传承,是用访谈的形式来表达我们对于前辈学者的敬意。

▲2015年,戴燕教授(左)采访裘锡圭先生。吴湛摄

这本书中所涉及的学者有多大牌?比如何兆武,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主著作有《中国思想发展史》;比如李学勤,1951年就读清华大学哲学系,主要著作有《殷代地理简论》、《古文字学初阶》、《中国青铜器概说》;比如裘锡圭,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主要著作有《文字学概要》、《古文字论集》等等之类,哪一个不是文学大家,哪一个不是文史泰斗?我看他们的访谈录,又分明感受他们作为学者的谦逊敦厚的高贵品德。他们在各自治学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他们仍然一副谦虚谨慎的样子。哪像某些人,才有一丁点成绩,就鼓噪自己是“某某家”,一副非常了不起的模样。而这些学者,不仅仅让我们仰望,更让我们感动,他们的平易近人让人感到亲切,他们毫不保留地把治学方法诉之与众,借我们借鉴学习。他们并不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在一起,友善,谦逊,是为至师。

访谈录中这些学者提到他们的老师,讲学水平也很高,看起来也颇有趣味。比如章培恒(复旦教授)提到赵景深先生的讲课,里面有一课是京剧《打渔杀家》,怎么上的呢?他知道有个女同学会唱京剧,他就把这个女同学叫起来,两个人对唱,赵先生唱剧中的那个父亲萧恩,让那个女同学唱女儿萧桂英,结果唱完了,这个课也就上完了。这简直不可思议,现在的课堂哪有这样子的上法?不过我想起我的物理老师裘庆华先生,上“参照物”那一课时,也亮开嗓子唱起了“小小竹排江中游”的歌来,唱完再解释静止的岸与运动的竹排的关系,30多年过去了,其他课忘光了,这一堂课却深深留在脑海里。看来老底子的老师,教起学生来的确有一套呀!

▲陆谷孙先生 2016年7月15日于陆宅

当然我看中这本书的目的,是想看看这些大学者都是这么做学问的。所谓开卷有益,我们看到一本书时,除了纯粹的消遣外,总想有所收获。在这本《陟彼景山》中我看到了写文章做学问的方法,或可供参考借鉴。比如王水照先生,1960年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78年起到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现为资深教授。主要著作有《唐宋文学论集》、《宋代文学通论》、《王水照苏轼研究四种》等,他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学术经历,那就是学习文学史、编写文学史和讲授、研究文学史的过程。”所以他认为在中文系所有的课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学史,这是中文系学生的一个最基础的核心课程。而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偏偏不注重这些基础的课程,即使现在好多嘴上提“国学”的人,根本连国学的门都没入,也敢讲国学。文中提到钱锺书先生的童子功是“十三经”等古代经典,这个基本功对我们来说已经是望尘莫及了。

王水照先生访谈中讲到研究方法要注重“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不是就是实践与理论相一致的精神呀!还有写文章编书时,要与已出版的文学史相比较,不能面貌雷同,要力争“一寸之长”。倘若立论角度陈旧,文章结构松散,那便要推倒重来。现在的人,哪有什么治学精神,说到写文章,信奉“天下文章一大抄”,窃取别人的成果,堂而皇之署上自己的名,这文章就是他的“孩子”了。更不要说自己写的文章还要不要讲究“立论是否新颖”了。学术界时有爆出的学术丑闻,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汗颜啊!

看完全书,印象最深的是访谈中几位学者对国学的看法。我与大多数人们一样,对国学理解并不透彻,而在此书中大长见识,开拓思维,更加明确自己急需“补”什么知识了。什么是国学,要说国学,首先要界定“国”这个边界。朱维铮先生认为,“国”的空间范围是指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包括台湾在内;其次要承认中华民族是个复合体,“国学”要包括各个民族群体。而不能说国学的核心就是孔子和儒教。坚持国学的说法其实就是坚持“国粹”的文化。而裘锡圭先生则认为,提倡“国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提高“国人”对自己古代文化的认识。而现实是,我们一般人对自己国家的古代文化,尤其是作为中华文明源头的先秦重要典籍知道得太少,试想,我们对诸如“四书五经”能了解多少?这里“崇古”的主要意思是要发掘我们自己的文化宝藏,而不是一味地崇尚“拿来主义”的那些西学。

在我看来,因为是对各位学者的访谈,所以本书的主题颇为分散,知识点也很分散。本书是访谈形式,毕竟说话与写文章不同,谈话中提到的人物与事件较多,倘若对那些个历史事件、名人轶事不甚了解的话,无法领会到书中的会心之处。当然戴燕的高明之处她的提问水平非常高,总能抓住对方的特点,看似随意的问题,却能恰到好处地引出读者想要探知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本书也颇有诱人之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陟彼景山|前辈学人忆前辈学人
对古代经典随意创新解读,只能算是胡说八道
著名古文字学家连发声明:学者到处挂名,太影响研究精力!
张伯伟 | 一夕话胜十年书——读《王水照访谈录》
【对话】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要很好地结合起来|裘锡圭 戴燕
这位坚守中原献身学术的著名学者,来自南阳山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