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幅短而神遥 墨希而旨永

小品文是并不陌生的文体。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和林语堂关于小品文的论争,虽烟火已散,记忆犹在。自九十年代开始至今盛行不衰的散文热、随笔热暨小品热,给小品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

晚明小品固然是晚明的特产,但小品文的生成却可回溯到先秦、秦汉、唐宋等各个历史阶段。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钱穆把中国文学中的散文小品追溯到先秦诸子散文,发现它的基因。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已然是成熟的小品文,清谈放达之风,被晚明人视为小品的圭臬。宋人小品又是晚明小品的前驱。明代散文得益于宋文最多,“宋代散文小品对于晚明小品的影响更为直接也更为广泛。”(作者语)尤其是苏东坡成了晚明小品的导师。萧散自如,高风绝尘,当然这首先是他人格魅力的感召

中国历史在晚明走出了中世纪,从古典进入了现代时期。周作人又把晚明的小品文引为中国新文学的源头,这给晚明小品文找到了现代文学的意义。

小品首先是审美的。晚明小品作家具有相当细腻丰富的审美感觉,以诗为文,营造意境。艺术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与作者的审美旨趣相关,包含了多元审美的信息。艺术在审美上都是相通的。晚明小品作家首先是文人,他们的审美情趣无论在诗书画乃至戏曲园冶方面都是联通一贯的,在审美上有共同的取向。正如明人郑超宗对明末小品所言,幅短而神遥,墨希而旨永。

石涛之画,奇肆超逸;

朱耷之画,简略精练;

髡残之画,苍左淳雅;

弘仁之画,高简幽疏。

◆  ◆  ◆  ◆  ◆  

晚明小品尤与中国画在审美上达成了共识,特别是四僧画。弘仁开新安一派,髡残开金陵一派,八大山人开江西一派,石涛开扬州一派。他们是僧人,也是文人。他们的作品融汇着文人习性,禅宗三昧,老庄哲学,在明末清初画坛各树一帜,其笔致意境,更是孕育了人对于自然,对于生命的大彻大悟。而晚明小品作家中,徐青藤、陈眉公就是典型的文人画家,徐青藤的书画在晚明又是一面警世拔俗的大旗。中国画一直保持着书法和文学紧密结合的传统。中国画题跋从宋代始,一直影响着明清中国画的审美意趣。明清中国画题跋其本身就是饶有画意的诗或意味隽永的小品文。晚明小品文与宋代以降的中国画颇有渊源。

▲祁彪佳像

▲屠隆像

▲青藤山人像

晚明是一个特殊时期,也是颇令历史学家关注的一个时间点。晚明的小品当然不是偶然的。它和整个晚明的文化气象相关联,相生发。晚明之前,曾不为正统文学所认同的宋词元曲已经产生,我认为晚明小品正是宋词元曲的衍生。可以注意,晚明的小品文作家,比如徐青藤、屠长卿、汤显祖、张大复,包括张宗子,都是著名的戏曲家。戏曲和小品的艺术特性应该都以消闲为目的,它们的风格有同一性。明末小品的地域性又比较明显,东南形胜,多集中于吴越江浙一带,书中列章分述的小品作家徐青藤、王思任、张宗子、祁彪佳俱是绍兴人,故明末小品有比较明显的东南地域标志。

作者是古代文体学家,著有《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晚明小品文正是他文体研究的个案。解剖分析基本中肯。作者曾写过学术专著《晚明小品研究》,和本书的研究对象相同,本书作为普及本,力求通俗生动,引用小品原文的阐释,有译述有点评,做了细致的工作。作者在论述中不炒冷饭,有独立见解,不偏不倚,敢对当代学术偏颇陋习发言,发声,可见作者的学术胆量与才情。

略述拙见。我们固然要客观地评价明末小品,但也不能以桐城派所谓传统文章学的眼光看待明末小品。晚明小品在传统古文之外,另立一宗,淡化了“道统”而增加了诗意。小品就是小品,比如盆景,是大自然的微缩,它并不夸饰自己可以替代山川,也替代不了山川。但同样,山川也代替不了盆景。

同时还应指出,对晚明小品的批评不可一言蔽之,一刀切。

明末小品蔚为大观,有清言,也有壮语,有山人,也有壮士,对具体作家作品应区分评价。比如对张岱,作者许之“与中国古代其他一流的散文家相比也不多让”。文人包括士大夫写小品,犹如宋元人之于词曲。在当时词曲近于勾栏之作,而各家的词曲品位相殊,不可一概而论。比如对清言的批评就不适合观照徐霞客慷慨求实的文风。作者评价说,徐霞客是中国文人中的真正精英。以性灵游,以躯命游,像这样的游,古往今来,徐霞客一人而已!不同的小品作家,其追求的格调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个作家其为文的风调也是多方面的。张岱的作品往往具有风流得意与惆怅痛苦两种不同的况味。写林泉高致的祁彪佳,也追求农田生活的风致,自由质朴醇厚的野趣,与那些标榜“虚述人外”的名士山人是有所不同的。鲁迅先生说得好:“明末的小品虽然比较的颓放,却并非全是吟风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讽刺,有攻击,有破坏。”(《小品文的危机》)对公安派和对竟陵派,同科不同目,也当区别。竟陵派刘侗笔下的《帝京景物略》,善以不寻常来写寻常,繁冗删尽,别开生面,就绝无所谓公安派浮泛轻浅之病。“公安派以畅快求新,而失之浅;竟陵派以奇崛求新,故往往失之涩。”作者关于公安、竟陵的折中之论,不敢苟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短,或正其所长处。浅处或深意,涩处或郁勃,不必削足适履而苛求之。


《旨永神遥明小品》书影


九十年代小品热。“小品的危机,正隐藏在小品文的盛行之时”。作者颇有警拔之论。热过之后,应当有所反思。但日后又有轻视散文小品的倾向,受西方的影响,似乎只有诗和小说才是文学正宗,殊不知如余光中所言——散文是一个作家的身份证。关于小品文,余光中的意见是:“一位有抱负的散文家不能自囿于小品文的轻工业,也要发展长篇巨制的重工业,晚明小品固然娱人,韩潮苏海才是大业。”这点倒和本书作者的意见不谋而合:晚明小品空灵闲适,但也不应不切实际地拔高。但话说回来,东坡小品可是晚明小品的师父啊。

“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这是师父的教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承学:旨永神遥明小品
吴承学:《晚明小品研究》绪论
杨柳依丨《晚明小品研究》评介(明清文学论著推介之四)
唐宋古文的小品化趋势 作者:王 芊
散文的文体提纯要彻底
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艺术风格之比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