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思 | 学者风华 长者风范 士者风骨——纪念周乃复先生


2005年9月周乃复先生参加慈溪市史志工作座谈会(右为徐长源先生)


2月中旬,我自海南回家,因防疫要求基本处在居家隔离。后期虽解除了隔离,也仍然宅在家里,与外界不通音闻。223日晨,在床上听着窗外鸟声啁啾,心是静静的。因为茫无所思,便不禁然地展开幽想:这鸟声不知有什么含义在?这鸟是喜鹊还是乌鸦?是兆喜音,还是预晦闻?

实际上,与对花草一样,我对禽鸟也无知识,认得燕子、麻雀之外,对什么鸟都分不清,只是在看过的书中知道有喜鸟悲鸟一说。所以那种幽想,实是出于无聊。

那天刚刚过午,朋友陈文达先生给我发来一则微信,是他从老同学的微信中获悉周乃复先生已经驾鹤西归,并赋诗追悼。

这真是出乎意外!

周乃复先生晚年主要从事的是文化活动。我不是一个文化人,所以平时并不往来也不见面,自然不了解他平日的状况,包括他的健康。

但还是出乎意外!

虽然周先生年事已高而且人显清瘦,但身板还算硬朗,精神尤为健旺,而且时不时地从一些朋友处听到(或从文载信息中看到)他从事文化活动的一些消息。他虽然年届高龄,还担任着“慈溪文化研究工程编审委员会”的副主编,并承担着一些具体工作,如亲自主编《慈溪文化鸟瞰》一书。应该说,周先生还一直活跃在慈溪文化活动的一线。

得到这一讯息,并从微信朋友圈上的照片看到有市委领导送花圈以证实,但尚不知道周先生驾鹤西归的具体时间和相关情况,就立即翻阅已经几天不看的《慈溪日报》,没有找到讣闻。下午打电话问询童银舫君,才知道周先生是在年内因中风卧床,慢慢禁食以致不起,于221日晚上鹤归。23日这天上午,就是与周先生的告别。虽然因疫情期间特殊的情况没有举行集中的仪式,只采取了拉长时间让亲属、学生、文友等自行前往告别。与童君通电话时,治丧已了。

从童君处了解到,周先生中风后很少表述,丧事简办且未进行遗体告别仪式,周先生是静静地走的,虽属情势使然,不免生发感慨。

我不善写文章,自然不懂写诗,但出于对周先生的敬仰,内心又有感要发,那天在与童君电话以后,就草成了“你静静地走了——悼周乃复先生”的短句组合,第一句就用了早上幽想的背景——“早晨,我不知鸟儿叫声的涵义”。真想不到,那个鸟声所预示的竟然是周乃复先生的讣闻!

短句组合草成后,晚上即通过微信发给童君,意在表达对周先生的敬意,后来在稻读公社微信公众号上发出,实出我意料之外。但能与各位文人、诗者一道纪念周先生,也是一桩有意义的事。

当天与童银舫君通电话时,表达了未去向周先生告别的痛惜之情(童君以为我尚在海南休闲,故未告知周先生去世消息)。童君说政协的方向明君有计划到时候组织一次对周先生的追思会。这是一个很好的主意,真希望他们能组织起来,有可能的话,也很想参加。想来,追思会上会有许多周先生的学生、晚学、文友缅怀师恩、述说往事、倾诉感情。如能置身其中,既可寄托哀思,又能启迪得益,并给内心一份安慰。

这一生中,有着与周先生相遇相交的一份情缘,实在是种福份。

从道理上讲,我与周先生是二股道上跑的车,没有交叉点。周先生从教从育,我学农事农;周先生后来编志从文,我却阴差阳错地改为从政。因为后来与地方志有了缘源,周先生是又是方志专家,才有了一份接触的机缘。

周乃复先生与作者合影


特别是《慈溪市志》成立编辑部后,我以职责之便兼任了主编,而周先生是市志顾问,后来又兼为实任编辑,就不时有直接的接触。

“周老师”我是跟着其他市志编辑同事叫的,实在应该称为“周先生”。但觉得“周老师”这称呼更让人觉得亲近、亲切,也就不管他认不认这个学生,遂自地叫上了。好在周老师为人和通,从不计较称呼他什么,未让改口,便这样一直叫顺了下来。但我尚能自明,以我这样的学养,这个学生的称号只能是假冒,当不得真的,所以更不敢在周先生面前自称晚学。

与周先生有直接接触之前,周先生给我的印象是有学者的气质、睿智和风度。这不仅仅是周先生脸型清秀带有书卷气,而且处身文静有一种学者范。周先生待人持物文质彬彬,对人和蔼,对物也是抱有敬重的态度;处事是不急不徐的,说话是不高不低的,无论与哪种身份的人接触,总是给人以尊重而自己又不卑不亢。对接触不多的人,他也交往得认真,通常带着一点探询的目光看人。

与周先生有了接触后,其形象自然更为立体化。最鲜明的是,周先生有学者的风华,长者的风范,士者的风骨。

学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谦虚好学,而且自我提升。我与周先生直接接触时,周先生已是退休十年余的七十多岁的老人,于慈溪县域文化研究而言,已称得上功成名就。当时周先生正在研究图书的数字化并在实践中取得成效,这对于他这样一个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很不简单,许多40年代甚至50年代出生的读书人,连基本的电脑打字也未学会呢,而周先生竟自在搞图书的数字化并取得成就。从中,周先生的追踪时代的好学精神就可见一斑。《慈溪市志》聘周先生为顾问,自然重在指导(比如培训、指点、审稿等),但周先生还奋勇地兼任编辑,承担起地图绘制和大事记编写的责任,并主编了《新编慈溪市图志》,将原来已有创新的《慈溪市图志》进一步提高。周先生终生遵循着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的学者追求,虽从未以学者自居,自有学者的风华。

2013年10月28日慈溪市地方志办公室举行《新编慈溪市图志》首发式

《慈溪市志》书影


长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扶擢晚辈,而且舐犊情深。周先生对待文化界的晚辈特别钟爱,尤如对待自己的学生,期望桃李芬芳,终生保持着师范出身做学生导师的师德修养和职业操守。年轻人在周先生身上看不到学者的清高和卖弄,有的是随和与真挚;看不到长者的轻慢和疏远,有的是亲切与亲近;看不到名者的自矜和自持,有的是平等与交心。就以当年我与周先生在编辑部一同研讨如何编好《慈溪市志》来讲,我虽然充任主编之职,实际上是个门外汉,至多只是个方志的新手,而周先生已是省内知名的专家,他虽然会直抒胸襟,倾诚而言,但从不居高临下,更无盛气可言。对其他年轻的编辑也一样,有求必应,勤加指导;一旦有畏难情绪,总是鼓励勉励,肯定成绩。周先生终生实践着为人师、为人表、为人范的长者道德,虽不以长者自居,自有长者的风范。

士者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敢讲真话,而且持守原则。周先生为师时尊师道,为学时守士道,以善待人,以真对学,追求美的文风和美的人格。对于学问,周先生总是对之以真、以诚、以实,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该说什么就说什么,宜说到何等份上就说到何等份上,有点板上钉钉的鲠直。在《秋斋落叶》收录的一篇文章中,周先生期望学界多一些真专家,少一些假学者,就是他的为学心声。看待相关问题,周先生多以平民利益为重,喜为百姓讲话,敢亮观点,肯提意见,善为建议,并不简单地附和官员、附和权威。虽然有时也斟酌场合,把握分寸,但观点明确,假话不说,对世情不夸饰,对问题不矫情,对观点不虚应,看不得假学问、伪课题、虚文章、浮功利,骨子里也看不起或者看淡一些庸官俗吏。周先生终生奉行着讲真话、表真情、显真性的士者信条,虽不以士者自居,自有士者的风骨。

我对周先生的日常生活并不十分了解。但据我观察,除抽烟和喝点小酒之外,周先生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并不高,他追求的是舒适、自然、大方、随意。所以衣着普通却整洁,用餐简略且随喜,显现出来的是“无求”和“知足”,所以能显出他的“品”高和“乐”观。

2012年5月12日,周乃复先生与作者(左前一)及党研室同事在常熟沙家浜

与周先生在一起,你会不知不觉地得到一些感染,总会让人想到“高洁”一词,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由此,会让人更喜欢清静,更乐把书卷,更识得内敛,更安于生命。
周先生走了,但似乎就在我们中间,他留于世间的,不仅仅是他形诸文字的书籍,更是他的为人的洒脱和为文的执着。

周先生的为人为文,我是不敢狂作评论的,所流为文字的,只是自己的一份感念。

谨以此文纪念周乃复先生!

2020年312日(今日就算纸上植树了)


1

◆追思 | 心香一瓣祭秋斋

◆追思 | 伤秋斋老人

◆追思 | 杏坛秋斋——忆周乃复老师

◆追思 | 怀念周乃复先生

◆追思 | 耕耘志坛 鞠躬尽瘁——追忆周乃复老师

◆追思 | 先生,先生——怀念周乃复老师

◆追思 | 挽悼周乃复先生诗词续录

◆追思 | 你静静地走了——悼周乃复先生

◆追思 | 先生之风——以此致敬周乃复先生

◆追思 | 死生之大,及其多种向度——悼周乃复先生

◆追思 | 怀念周老师

◆追思 | 诗祭周乃复老师

◆追思 | “好好写,我看着的哟” ——回忆周乃复老师

◆追思 | 挽悼周乃复先生诗词三录

◆追思 | 人生苦短 士心为志——深切怀念周乃复老师

◆追思 | 不敢同君哭寝门——哭别周乃复老师

◆追思 | 我记忆中的周乃复老师

◆追思 | 从此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怀念周乃复老师

◆追思 | 先生之风——追思慈溪作协名誉主席周乃复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慈溪市侨情
“关爱工程、接力传承”陈迪寅与一百多名园林系师生进行盆景艺术学术交流。
慈溪县志方言编杂谈(一)
【旧文重发】不会被遗忘的濬济公
2015年慈溪春节年货展销会时间出炉
浙江省最强的县级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