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辞如刀,心地似佛——读《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文辞如刀

心地似佛



文/于夫子

这是一本鲁迅先生散文随笔的选集。书名《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出自先生1936年(即先生去世之年)所写的一篇文章《这也是生活》: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很多读者曾经接触的鲁迅先生其人其文,给人的印象是愤激的勇士在挥舞着刀枪,斩向黑暗世界的一切人和事物。文辞如刀,锋刃所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在很多人的眼里,鲁迅先生似乎只是一位铁血的战士,只见寒光逼人,不见温情脉脉。甚至有人认为先生狭隘、偏执、尖酸刻薄。这实在是莫大的误会和偏见。本书主编李新宇先生独具思想和慧眼,选取了鲁迅先生的另类风格(相对于“投枪”“匕首”类而言)的作品,带给读者以新的视角来审视鲁迅先生其人其文,有助于今天的读者了解一个完整的鲁迅。虽然选文仍有如刀的辞锋,却多了些情感的温度。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刀子嘴、豆腐心”,常常用来形容嘴硬心软的人。其实这句话还可以作如是解:有刀子嘴的人,其心也必有刀子;有豆腐心的人,其嘴也必似豆腐。又或者说,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真正的战士或者俗世之人眼中的好人,也必然常常具备刀子与豆腐的双重特征。只不过,他懂得对谁动刀子,对谁用豆腐;懂得什么时候动刀子,什么时候用豆腐,如此而已。所以,明智之士往往是认同为人处世时应该懂得“菩萨心肠、霹雳手段”的。我以为鲁迅先生其文与人恰恰是深合此道的。所以,我以“文辞如刀,心地似佛”来拟先生其人与文,实是再恰当不过。


01

譬如《我之节烈观》一文,就极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宋明理学的盛行钳制、毒害国人的思想,扭曲国人的人格,实在是中华文明衰败的根由。而其中受害最深的莫过于中国的女性,尤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性。即便是民国取代了满清,德先生和赛先生被请进中国,封建的余孽、礼教的余毒,仍然摧残、毒害着中国的女性。鲁迅先生在此文中将辛辣的讽刺和深切的同情悲悯表现得淋漓尽致。“节烈这两个字,从前也算是男子的美德,所以有过‘节士',‘烈士'的名称。然而现在的‘表彰节烈,'却是专指女子,并无男子在内。据时下道德家的意见,来定界说,大约节是丈夫死了,决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穷,他便节得愈好。烈可是有两种:一种是无论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他也跟着自尽;一种是有强暴来污辱他的时候,设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杀,都无不可。这也是死得愈惨愈苦,他便烈得愈好,倘若不及抵御,竟受了污辱,然后自戕,便免不了议论。万一幸而遇着宽厚的道德家,有时也可以略迹原情,许他一个烈字。可是文人学士,已经不甚愿意替他作传;就令勉强动笔,临了也不免加上几个‘惜夫惜夫了'。”“节烈苦么?答道,很苦。男子都知道很苦,所以要表彰他。凡人都想活;烈是必死,不必说了。节妇还要活着。精神上的惨苦,也姑且弗论。单是生活一层,已是大宗的痛楚。假使女子生计已能独立,社会也知道互助,一人还可勉强生存。不幸中国情形,却正相反。所以有钱尚可,贫人便只能饿死。”先生若无佛一般的慈悲,又岂会满怀悲悯之心,为千百年来备受压迫和摧残的女性鸣不平?正因为对弱者有爱惜与怜悯之情,先生才会喷薄出对恃强凌弱、自私虚伪、残忍冷酷者的痛恨,才会以文辞为刀兵,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奋起为中国的弱女子而战。

在这本书中,只要你细细品读,就会发现金句频出,而这些金句又大多能让你强烈地感受到鲁迅先生的“文辞如刀,心地似佛”的特性。

《随感录·维新与守旧》“中国人对于异族,历来只有两样称呼:一样是禽兽,一样是圣上。从没有称他朋友,说他也同我们一样的。”我们历来自称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但在很长一段历史上,我们并未学会平等待人(包括待本族和外族)。对待外族,当我们强盛时(或者是衰败而死要面子的时候),我们总习惯高高在上、满含轻蔑地称异族为蛮夷。而当华夏的政权被异族取而代之的时候,即使有万般的不情愿(又或者并非真的不情愿,而是某种扭捏作态和故作矜持节烈而已),也最终往往俯首称臣,称敌酋的首领为圣上。甚而至于以不能成为新圣上的奴才为憾事。

《随感录·暴君的臣民》:“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暴君的暴政,时常还不能餍足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渴望。”人性中的险恶是不是让你恍然大悟并且悚然而惊?

《随感录·生命的路》:“自然赋与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人们自己萎缩堕落退步的也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无论什么黑暗来防范思潮,什么悲惨来袭击社会,什么罪恶来亵渎人道,人类渴仰完全的潜力,总是踏了这些铁蒺藜向前进。”
“生命不怕死,在死的面前笑着跳着,跨过了灭亡的人们向前进。”“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以前早有路了,以后也该永远有路。”
“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乐天的。”
从这些句子中,你有没有得到启迪,受到感召?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的心灵中勇气和力量正如原野上的野草蓬勃生长,并且变得不那么畏惧?

《死后》:“几个朋友祝我安乐,几个仇敌祝我灭亡。我却总是既不安乐,也不灭亡地不上不下地生活下来,都不能副任何一面的期望。现在又影一般死掉了,连仇敌也不使知道,不肯赠给他们一点惠而不费的欢欣。”

设想自己死后的情形,鲁迅之前早已有之。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就写过好些自挽诗,表达自己乐天知命的达观精神。而鲁迅先生要表达的却是永不妥协的战斗精神,即便做鬼也绝不宽恕自己的敌人。什么中庸之道,什么宽容大度,什么以德服人,统统见鬼去!中国的历史有太多言不由衷的文章和不切实际的主张,到头来往往导致好人不长命,坏人乐逍遥的局面,以至于公道不彰,天理不存,国家衰败。正应了孔子之言:“乡原,德之贼也。”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常常成了道德的破坏者。鲁迅先生能爱,亦能恨;敢爱,也敢恨。所以,爱他、崇拜他的人视之为人生的导师和楷模;所以,怕他、恨他的人视之为寇仇和妖魔。界线如此分明,何曾有妥协的余地!

我当然知道世界是复杂的,人性是复杂的,真假、美丑、善恶的界线并不总是黑白分明、判若鸿沟。我当然也知道所谓的中庸之道和辩证法,或许更全面、更客观,可是这个世界的法则真的总是按照道理来制定和运行的吗?那么,聪明的你请告诉我,为什么西方的世界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高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什么中国的统治者和普通百姓都如此一致地认可“成者王侯败者贼”?文化各异的东西方在这个问题上居然达成了惊人的一致!对此,聪明的你不想说点什么吗?有人可以不赞同,甚至痛恨鲁迅先生的直言不讳和不肯调和,这是他们的权利和自由。我赞成伏尔泰“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理念和观点,因为这是确保每个人拥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的前提和基础。但是我也由衷地欣赏和支持鲁迅先生的深刻和坦荡。有时候,内心有多柔软,同时就得有多强硬;内心有多爱,同时就得有多恨。美好的事物常常需要用强悍的手段来争取和维护。不是吗?


02

喜欢文学的读者应该有不少人还记得顾城的一首名为《一代人》的短诗吧?“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多么言简意赅、发人深省的诗句啊!在这首诗发表前46年的1933年,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散文诗《夜颂》。其中有一句特别深邃、充满哲理:“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后学顾城和前辈鲁迅之间,是不是有一条无形的纽带相连?也许是薪火相传,也许是心有灵犀、英雄所见。他们的共同之处恐怕都是仁哲包裹着锋芒,烈酒浸泡着霜刃。深爱着的人总是同时深痛着,推己及人,由家而国。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怀念家中女工(保姆)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文章满怀诚挚之情地刻画了一位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长妈妈。长妈妈虽然没有文化,甚至有几分粗俗,还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这一篇散文充满了温馨的暖色调,全然不见了怒发冲冠的斗士鲁迅,倒像是《游子吟》中的诗人孟郊,满含着对慈母般的长妈妈的感激之情。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阿长与山海经》)

世人常常只关注了先生的金刚怒目,却忽视了他的慈悲心肠。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师长,善良的乡邻、同胞等等,鲁迅先生是满含感激与尊敬,并回报以十分的爱意的。对长妈妈是如此,对自己的父母也是如此。在《父亲的病》一文中,读到下面的文字时,情感丰富一点的读者或许也会潸然至于泪下的。
“中西的思想确乎有一点不同。听说中国的孝子们,一到将要‘罪孽深重祸延父母'的时候,就买几斤人参,煎汤灌下去,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即使半天也好。我的一位教医学的先生却教给我医生的职务道: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但这先生自然是西医。  
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

鲁迅先生和天下所有孝顺父母的儿女一样,那样深爱着自己的父亲。可即便耗尽了精力和钱财也没能挽回父亲的生命,我们就自然理解了他对于(昏庸且贪财的)中医的痛恨。进而理解了此后他为何会东渡日本学习西医的缘由。他的人生充满了爱与伤痛,也因此立下了救己救人、救国救民的志向。

03


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鲁迅之所成为那样的鲁迅,是源于那个黑暗的时代和孱弱的国家、民族以及艰难困苦的人生际遇带给他的伤痛与绝望,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当然,更重要的是源于鲁迅先生自己的觉悟和勇气。

不少人不理解鲁迅先生的真实完整的内在特质,自然也就常常根据先生的文章和与人交往的掌故来揣摩、品评先生的为人与为文。比如,大家都觉得鲁迅喜欢骂人,无论古今中外,凡是看不顺眼的,一概在可骂之列。而且,一旦开骂就绝不留情。言辞似刀枪,径取敌首,令人闻风丧胆,谈之色变。总之,在世人眼中,鲁迅哪像是一位既受过四书五经传统教育的孔门弟子,又受过西式教育理应风度翩翩的绅士呢?其实,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照我看来,鲁迅先生才是真正深通儒学精髓且融通西学的儒雅君子。

儒学的精髓是什么?唯仁为要。何为仁?仁者爱人。只不过,民主时代的仁者爱人,自然与封建时代不同,理应是人人平等相爱,而无高低贵贱之分。君可曾见过鲁迅先生其人其文,会因人的阶级等第之差而区别对待否?可曾见其人其文有媚上而欺下之言语行为否?先生文章向来近则认真生活,远则谋及家国民族。不虚与委蛇,不矫揉造作;既解剖别人和社会,更解剖自我。其词锋犀利、见解深刻而不留情面,极不合世态人情,所以常令人不快,甚至深恶痛绝。

这令我不禁想起《论语》中孔子与学生之间的一段有名的对话,“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在孔子的心目中,真正的君子绝不是毫无原则的一团和气,绝不是是非不分的好好先生。后世的儒者,又有多少能像鲁迅先生那样真正遵循孔子所倡导的不媚俗、不苟且、讲原则的君子之风呢?真正的儒家精神是务实的,而不是腐儒的固步自封和不思进取。现代的中国要赶超欧美,摆脱群狼环伺、万国侵夺的危局,已经不能再抱残守缺,死守暮气沉沉的传统儒学(尤其是被程朱理学曲解阉割的儒学——宋明礼教)和僵死的封建伦理不放了。

德先生和赛先生(科学和民主)成了时代的选择。而鲁迅先生正是应运而生的中华骄子、盖世英雄。一方面,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为今用。他践行忠恕之道。何为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何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试问,在鲁迅的时代,又有哪一位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或者礼教的卫道士能够真正实践孔子的忠恕之道主张呢?恐怕更多的是满嘴的仁义道德,而满腹的男盗女娼罢了。所以,谁是真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扬者,谁在挂羊头、卖狗肉,不是一目了然吗?

菩萨心肠和金刚怒目是鲁迅先生的不同侧面而已。另一方面,鲁迅先生留学日本,接触学习西方的文化,开阔了视野。他汲取西方文明的成果,洋为中用,和那个时代的众多热血爱国者一起,开始走上发愤图强的救国道路。他挥动如椽之笔,鼓吹进步革新,发出时代最强烈的“呐喊”;他不惧道路艰险,不惧敌人阴毒,虽时感“彷徨”,却从未退缩。他怒斥国民劣根性,却从未放弃拯救其魂灵;他针砭时弊,抨击达官显贵、社会名流,并非泄私愤,而是为了根除国家民族的积弊,救国图强,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爱之深,责之切。所指的不正是鲁迅先生这样的人,这样的言语和行为吗?

04


中国人常说文如其人,其实并不尽然。文章漂亮而德行卑劣者也时常有之。但是鲁迅先生的道德文章皆足为世人楷模。他的文章真正体现了仁者之心、仁者之志:“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请看先生的这篇《看镜有感》中的片段。“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著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现今在坟墓上不待言,即平常的绘画,可有人敢用一朵洋花一只洋鸟,即私人的印章,可有人肯用一个草书一个俗字么?许多雅人,连记年月也必是甲子,怕用民国纪元。不知道是没有如此大胆的艺术家;还是虽有而民众都加迫害,他于是乎只得萎缩,死掉了?”

经济展示的是一个国家的硬实力,而文化展示的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眼光短浅的人只知道经济的重要,殊不知没有强大的文化作为支撑,经济的强大也只不过是外强中干而已。鸦片战争之初的满清王朝,经济实力远胜欧洲列强,为何一战即溃,一败再败?本质上不正是体制衰朽,帝王将相无能吗?一个文化失去活力的民族必然走向衰落,一个文化衰微、抱残守缺的政权必然走向灭亡。

鲁迅先生痛恨的并非某人某朝,他痛恨的是那种明明知道已经走入死胡同,而为了一己之私利,不思进取,怯懦卑劣,不懂得为国计民生忧,不愿意为中华民族开万世之太平而奋力一搏的独夫民贼,和一干自私自利的达官显贵、社会名流们。当然也包括一帮“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庸碌麻木的国民。

鲁迅先生并非痛恨中华传统文化,也并非主张全盘西化。他心中装的是汉唐盛世、中华荣光。自然,他并非赞成复古,而是主张开拓创新。他最想看到的是中国民智开启、自信振作,中国摆脱贫穷落后、受人欺凌的窘境,实现国富民强的宏愿。

我必须得说这实在是一本难得一见的好书。书之高低优劣云者,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所认为的好书,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希望,能把人引向幸福温暖、洒满光明的道路的。虽然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已经远去,先生的文章和思想也似乎和今天的读者有了隔膜;虽然今日的中国跟鲁迅先生所处的中国判若云泥,今日中国国民的生活与精神状态也远非彼时的中国国民可比,但今日的中国和中国的国民依然需要鲁迅,依然需要从他的文学和精神中汲取营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鲁迅先生为什么反对儒家
鲁迅先生说女人的“节烈”,语重心长
寻禅:叩佛
叩佛
?佛歌:《扫心地》心情不好,就打开听听。
佛歌:《扫心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