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苑杂谈】陈敢|蒸腾热血的时代前沿报告 ——评王鸿鹏报告文学作品的思想提取与艺术变奏

蒸腾热血的时代前沿报告

——评王鸿鹏报告文学作品的思想提取

与艺术变奏

 

作者:陈敢  编辑:六郎  排版:老板娘

     最近,王鸿鹏因为他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机器人》(与马娜合著)荣获2016年度“中国好书奖”并摘得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桂冠而在文坛引起瞩目。其实,他早已是报告文学的“成功人士”,似乎因为低调而隐藏在文学视野的背后。我们应当给他一次炫耀。

     鸿鹏的文学之路起步很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他在空军服役期间就开始发表作品,不过,那时是小打小闹。九十年代,他发表的《共和国的天空》《压不弯的脊梁》《神奇的蓝天骄子–空军八一飞行表演大队改装纪实》等中短篇报告文学,在部队多次获奖。应该说,从此便开始昂首阔步了。转业后的近几年,他相继推出《十三亿人乐了–中国医改新模式》《生命线上的奇迹》等长篇报告文学。而《中国机器人》以其连连荣获大奖奠定了王鸿鹏在中国报告文学的重要地位。篇幅所限,这里仅对《中国机器人》《十三亿人民乐了–中国医改新模式》《生命线上的奇迹》三部代表性作品进行解读,以便了解他在创作题材的思想提取和艺术表达的变奏方面所具有的不同凡响。

     我细读了这三部作品,掩卷沉思,激情难抑。三部作品以直抵时代前沿的勇气和担当,以视野宏阔的境界和格局,描绘出我国进入新世纪改革进程中呈现的多彩画幅。作品具有纵深的历史感和思想的穿透力,那蒸腾着热血的气韵来自时代大潮的“金声玉振”。我们不仅感受到作家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的强烈搏动,我们更能清楚的听到那热切呼唤时代正义和释放正能量的声浪犹如杜鹃泣血般刺破沉沉的“雾霾”,在旷野里迴响。

     我一直认为,当代作家必须具有当代性。就是说,作家无论写什么题材,历史的现实的,甚至是未来的畅想,都离不开当下的审美观照,作者都要站在一定的立场上作出自己的是非判断和审美评价。尤其是报告文学作家对当代性的要求更高,他们必须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关注社会焦点热点,才能敏锐及时地抓住时代敏感的重大题材,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显然,王鸿鹏就是这样的作家,他是一位为时代而歌的歌者,是一位为民众鼓与呼的有平民情怀和家国责任的作家。他的这三部作品高扬时代主旋律高格调中,写出了浩大的悲悯情怀,表现出直面人生的担当意识和质疑现实、批判社会的精神品格。在这浮躁喧嚣人欲横流人文精神萎缩变形纵欲狂欢的当下,不啻是旱天惊雷。

用生命铸造机器人的精神永恒

     《中国机器人》获国家的最高奖应该说是实至名归。这部作品以恢宏的气度纵深的历史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再现了以蒋新松为首的两代科学家研发创造中国机器人的奋斗历程。与许多纪实性强文学性缺失流水账式的报告文学不同,这部作品用折叠式的结构,可谓匠心独运。他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成立机器人公司如何取名这一悬念入笔,向两端铺开,交替流转,讲述了中国科学家研发机器人与走向市场发展壮大的感人故事,并在关键的节点上实现巧妙的会合。

    作品的叙述节奏富于变化,情节跌宕起伏。更贵的是,鸿鹏能用科学家那个群体特有的话语体系,来讲述他们的故事,语言鲜活灵动,富有激情和哲思,有强烈的时尚感,从而将作品中科学家群像写得活灵活现,个性十足,栩栩如生,令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

鸿鹏的创作特点是写谁像谁,写哪个领域就能进入哪个领域的话语体系,这在艺术表达的变奏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可以看出他在生活和采访创作中积累出深厚的语言功力。

     毫无疑问,蒋新松和曲道奎师徒二人是《中国机器人》一书中浓墨重彩的两位主人公,作者把满腔热情倾注在这两个人物的身上。在刻画蒋新松时,并非用线式的平铺直叙,而是从人生落魄的中年切入,一出场就步履维艰不同凡响,带着抺不去的悲壮的色彩。叙述过程中,插入人物生存的背景和成长历程,清楚地交待了人物行为的思想基础,正是这些思想制高点的不断嵌入,使读者理解信服人物“为什么这么做”和“为什么能够这么做”,这就不会使作品生硬突兀,而是自然圆融水到渠成,为故事的整体演进奠定了逻辑起点和因果基础。

     蒋新松是具有前瞻眼光和忧患意识的战略科学家,他站得高看得远。站在当今世界科技的前沿,他敏锐而忧虑的意识到:“机器人将是人类进入21世纪具有代表性的高技术,如果我们失去了一个领域的科学技术优势,我们失去的可能是一个时代。”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和其他众多的老一辈科学家振臂高呼,四处奔走争取立项,并且组建科研团队攻坚克难。“他像一头发怒的雄狮”怒吼着说:“为国家的科学事业,活着干,死了算”。这种壮士断腕义无反顾的决绝精神与勇于献身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新松人拼搏进取。

     在蒋新松身上最闪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就是国家情怀,敢于担当和勇于献身的精神。这种来自生命本体最原始最本真最质朴的呐喊,正是他母亲在他幼年的心灵里播下了“爱国”的种子,深刻影响了蒋新松的一生。长大后,他自觉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无私的奉献给祖国的科研事业,奉献给中国机器人的事业。正如他生前所说:“生命的意义就是为祖国和科学献身。生命总是有限的,但让有限的生命发出更大的光和热,这是我的夙愿。”事实上他这么说也是这样做的。他以光辉灿烂的非凡人生践行了自己的誓言,载入史册。

     蒋新松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慧眼识英才,选择王天然院士作为所长接班人,选择曲道奎作为完成机器人产业化智能化的掌门人,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具有远见卓识的英明决策。

     曲道奎作为蒋新松的大弟子,新松公司的掌门人,在导师去世后,他决心带领团队坚决完成导师未完成的事业,那就是尽快把机器人产业化、市场化。为了这一宏伟目标,他毅然提前回国,拒绝德国导师的殷切挽留,放弃优裕舒适生活回到国内。他坦率地对挽留他的导师说:“祖国是我的根本,离开祖国,我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这种家国情怀国家利益至上的人生境界令人感佩,肃然起敬。

     为了实现机器人产业化,他雷厉风行,推行一系列改革的举措,破釜沉舟扔掉铁饭碗,全身心投入到机器人的事业中去。为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他绝不卑躬屈膝刻意逢迎外国人,绝不与外国人进行汉奸式的合作,做“产业汉奸”,而是坚定维护国家的权益与荣誉,表现出中国精英知识分子的风骨与节操,表现出中国科学家对祖国的忠诚。

“以病人为中心”的医改新模式价值犹在

     九十年代以来,医院市场化,“以药养医”的医改模式造成几乎所有医院完全背离“救死扶伤”的宗旨而乱象环生,“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当今社会尖锐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老百姓对政府的强烈不满而怨声载道。“以药养医”的所谓中国医改模式已经走向穷途末路。那么,中国医改的出路在哪里?成为国家医疗部门和广大医务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直面医院的残酷现实并探讨解决现实矛盾的途径,也成为有良知有社会责任心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令人钦佩的是作家王鸿鹏出于责任与感动为我们奉献了《十三亿人乐了——中国医改新模式》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从而让中国老百姓看到中国医改的曙光和希望,让十三亿中国人喜极而乐。

     作品以文学的笔调生动传神地书写山东济医附院在武广华带领下锐意进取、大刀阔斧推行改革,他们率先推行“单病种限价”、“爱心医疗救助”工程和无条件救助“三无”病人的举措,较大程度降低药价和就诊门槛,让那些确实拿不出钱看病的贫困家庭感受到人间的温暖。武广华因此赢得了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的平民院长的美誉。

     改革并无坦途,遍布荆棘,充满坎坷。武广华受命于危难之际,举步艰难,困难重重。但他没有丝毫胆怯,知难而进,冒险前行。明知改革的艰难却依然坚持艰难的改革,真有些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意味。萦绕于心的是一定要把患者的医疗费用降下来,让更多的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他决心对医院现状进行改革探索,寻求一条有效途径。最后他通过摸索得出成功经验,在他看来:“把老百姓看病费用降下来并不复杂,只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就可以达到目的。一是把医药费、检查费控制住;二是把大处方、乱检查控制住;三是把拿红包吃回扣控制住。我们一‘改’就从制度上达到了这个目的。”武广华把“以病人为中心”作为改革和办院的宗旨,提出“一切为了病人,病人就是我们的一切”的口号。直至今日,我仍在进行的医改不都是在围绕着这样一个目标吗?济医附院的改革经验成为中国医改的“标本”,十三亿人何不为其欢呼而乐呢!

     值得一提的是对医院党委书记朱玉久虽着墨不多,却个性鲜明,呼之欲出。他和武广华珠联壁合的黄金搭档,是同一战壕的战友,是肝胆相照的好兄弟。在许多进退维谷的关键时刻,朱书记总是挺身而出,为武广华堵枪眼挡子弹,从而一次次化解险情,共渡难关,充分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胸襟气度和军人本色。应该说医院军功章上也有朱书记的一半。他们和谐完美的合作给我们启迪:党政一把手团结一致,戮力同心,才能带领全院干部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把医院的每项决策落到实处,才能使改革顺利进行,取得最后的胜利。

     相对而言,我更喜欢《十三亿人乐了——中国医改的新模式》,因为它的文学性艺术性更高,对人物的刻画更有分寸感立体感,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描绘更加真切细腻、生动传神。在语言上这部作品更鲜活灵动,在结构上,前呼后应,首尾圆融,匠心独运。有些议论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具有思辨性,拓展了作品的审美时空。话说回来,真正让十三亿人民真正乐起来的时刻还没有来临,中国医改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

“走群众路线”的移民经验依然温暖

    《生命线上的奇迹》讲述了云南绥江县6万移民群众为支援国家开发金沙江、建设向家坝水电站不得不告别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家园而举城搬迁的动人故事,热情讴歌了当代绥江人高尚的家国情怀和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以及刚毅执着的求索精神。

     鸿鹏把控这个题材的高明之处,在于“旧题翻新”。移民题材的作品曾一度扎堆。他能在绥江移民的题材中,挑出“群众路线就是党的生命线”这一深刻主题,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和重大的“发现”。随之将这一寻常的题材价值挖掘由纵深推向高点。而且与当时在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契合,反响不凡。据说,书中的“绥江经验”在云南成为典型,在全省学习推广。显然,这与鸿鹏长期从事宣传思想工作和新闻报道素养的政治敏感性和思想敏锐性是有直接关系的。

     勿容置疑,移民工程历来复杂艰难,属于世界性难题的工程。毕竟故土难离,永生眷恋。况且迁徙后的远方究竟有多远还是个未知数,移民们感到前途茫茫,充满忧虑。然而困难更大也难不倒当下的绥江人,他们经过1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在金沙江上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赞歌。

     我以为,绥江的十年移民路创造了三大奇迹。一是绥江党政干部通过推行以民为本的亲情移民方略,化解了各种复杂的矛盾,虽出现偶然事件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但没有动用任何警力,没有出现恶性流血事件,平稳安全顺利地完成6万人的移民迁徙工程,不能不说这是一大奇迹。二是绥江的移民尽管一开始有千万不舍,但在移民干部春风化雨般反复劝说下,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舍小家为大家,做出了重大牺牲,最后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热土。更令人欣慰的是,全体移民与整个移民工程形成了目标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种双赢的融合,不也是一种奇迹吗?三是“高原铁军”在时间紧任务重,缺水缺电缺人缺钱,加上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敢于与苍天争高低,敢于与洪水抢速度,高速高效高质建设绥江新城,建造了一座人文生态与景观完美融合的现代化江城,建造了一座山水城相依相融浑然一体的温暖家园,创造了中国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回顾古代移民史,大多充满辛酸、屈辱和悲慨。新中国为了国家开发建设也曾进行过多次移民迁徙,众所周知的有三门峡、三峡工程的库区移民。据我们所知,这两次移民都动用过警力,造成过流血死人的恶性事件,由于有相当一部分移民没有妥善安置,造成安置到甘肃的移民闹事,请求返回家乡。此事后来平息了,但留在移民心中的创伤永远无法抚平。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应引起新时代移民工作者的警觉,绝不能让悲剧重演。

     这次移民工程的主角自然是绥江的父母官,是绥江3000多人的党政干部。他们坚持亲情移民,就是走群众路线,把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移民工作最有效的工作方法。这是我们移民工作制胜的法宝。纵然在移民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扰,甚至出现了群体性上访事件,绥江县委坚持不准动用警力,理智冷静低调地平息风波,显示出超强的应急应变能力,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用充满深情的诗意笔调描绘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群体和劳模人物。这些英雄群像,个性鲜明,性格迥异,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书写传奇的人生。这其中有“移民专家”徐二姐,“舍己为人”的村书记钟华英,还有以公殉职的村妇女主任“刘三姐”等等。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绥江创造了中国移民历史的奇迹,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作品的后半部分是对“高原铁军”的书写,可谓剑拔弓张,惊心动魄。他们在缺人缺物并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奋力拼搏,以非凡的智慧和果敢的精神和“深圳速度”高质高效高品格地完成了绥江新城的建设,堪称奇迹。

     这部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作者对金沙江历史沿革的介绍,清晰的梳理其为生命线的缘由,穿插历史人物、奇闻轶事,让读者在返回历史情境接进本体中获得启迪与愉悦。书中关于江航文化的介绍,使我们了解了金江号子与川江号子的不同,了解了祭江、放河灯的民俗,兼之地方方言口语的运用以及当地歌谣的引用,平添了诗的韵味,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拓展了作品的审美时空,给读者纯然的审美享受。

     总体来看,我认为,略感不足的是鸿鹏的作品在语言组接上,仍显粗豪,不够细紧。也许这与他军营养成的风风火火的豪爽性格有关。但这丝毫不影响读者对他会有更多更高的期待。

     我也相信,鸿鹏能走得更好更远。

 

作者简介

 

陈敢,广西合浦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周四文苑杂谈

  六郎和你听【振波说】,也邀你奇谈天下......

  投稿邮箱:3193787507@qq.com

槐树街183号   |   原创“客栈文化”

一个以客栈为主要出没场所的自媒体

自由与梦想:一起笑傲江湖

聚集江湖人士  听最精彩的故事 

欢迎成为客栈人

图片|网络

总   顾   问:朱山坡

顾          问:陈琦  梁晓阳  吉小吉  谢夷珊 

总          编:老板

主          编:老板娘

策 划 总 监:夕夏

栏目掌门人:玉小姐  九霄云心  小小贝  六郎  

                   天天  兮兮

编          校:林娇蓉  涟漪

制          作:异乡人  惊蛰  飞鸟  定官

合 作 刊 物:《北流文艺》《漆》

稿费微信号:13787493310

投 稿 邮 箱:3193787507@qq.com

(文章须原创首发。并附上简短自我介绍和照片一张。赞赏的百分之五十作为作者稿费,剩余部分为平台运营费。如总额超过300,稿费升至百分之七十。如低于10元,不发放。)

关于槐树街每月的评奖

      为了感谢作者和读者一贯的支持,进一步营造良好互动的文学氛围,槐树街自改版后将进行每月评奖。

一、奖项设置:

       1、“槐树街之星”人气奖:根据作者投稿平台栏目的作品阅读量、赞赏量、留言量、点赞量等评选出最佳人气王五名。(每个栏目每月限评一名,每位作者每月只参加一个栏目的评选。)

      2、“最佳阅读”奖:根据读者阅读作品总留言量、赞赏量等评选出最佳阅读王五名。(不分栏目。)

      3、获奖作者和读者的奖品均由邯郸市“石简书店”和北流市“好店员”友情赞助。

       4、评选结果最终解释权归槐树街所有。

二、投稿要求:

        1、投稿作品体裁为散文、小说、诗歌、杂文等原创,未公开在网络平台发表的首发作品,禁止抄袭及一稿多投,经发现一律作废处理。

        2、除诗歌外文章字数控制在2000字左右。

       3、投稿邮件请注明投稿栏目标题,如【周一散文街】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香中国●李炳银:“另类”的科学家和“另类的人”——荐读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机器人》
罗怀学:回得去的是家乡,回不去的是故乡
王鸿政作品
王鸿岭近期作品,与大家共赏。
王鸿葵剪纸作品称赏02
洪洞古槐移民有来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