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游戏对孩子的童年意味着什么?学习、社交和愈疗

 /// 优家教育

游戏力

游戏,

是孩子的语言,

是通往孩子世界的通行证。

“在生物界,智慧越高的动物,玩游戏的时间越长。

与鼻涕虫和树木不同,人类对于世界和自身的了解,都是通过主动的探索和实践来进行的。有些学习只要人活着就会自动进行,但许多学习则在游戏中发生。

而人类的童年期之所以越来越长,为的就是使人拥有更多的游戏时间,即学习时间。”

——劳伦斯·科恩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亲子关系专家

游戏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有意义,它是孩子学习社交、体验生活以及探索学习的主要途径。

然而,在和孩子玩的时候,你真的“会玩”吗?

 PART 01 

游戏让孩子学会学习

游戏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为孩子“喜欢玩”游戏,也是由于即使是最平常的游戏,其中也蕴藏着层层深意。

然而很多父母感觉不到游戏的作用,他们只能感觉到玩游戏会让孩子开心,那么陪着、哄着,随便玩一玩也就是了。

却不知很多时候你陪孩子玩,从一开始就玩错了。

举一个最简单的游戏作例子,在宝宝成长到18个月到27个月时 ,优家的老师们会开始培养宝宝分类的能力。

看起来很简单,只是拿出一些不同的水果让宝宝辨别,然后装到对应的篮子里。

可有些家长就反馈说陪宝宝玩了好几次,让他拿橘子他只会跟那傻笑,怎么和他说他也不明白。

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分类的过程中是有干扰项的。

比如指令是按照红色分类,那么物品中水果和蔬菜的种类就是干扰项;分类的指令是找圆形,但也有颜色的干扰项。

所以实际上是先通过干扰锻炼了宝宝的思维能力,让他理解规则并将物品按照规则进行摆放,之后才是增强物品分类的能力。

通过游戏,孩子一边探索世界,一边尝试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能力,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变得越来越自信和成熟。

只是这个过程也需要循序渐进,善加引导。

 PART 02 

游戏让孩子学会社交

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12岁的女孩乔安娜举办了一场生日聚会,她即将离开公立学校,去一所私立学校就读。

转学意味着她无法避免地将失去一些朋友,因此作为某种告别仪式,她邀请了班上最酷的那帮孩子全部都来参加她的生日派对。

其中一个女孩叫玛丽亚,在班里,玛丽亚并不是最引人注目的孩子,但是,她很渴望成为大家目光的焦点,甚至因此觉得自己和乔安娜在竞争。

女孩们陆陆续续地来了:有玛丽亚和其他11个同学,还有乔安娜从小到大的好朋友伊恩克莱尔。大家叫她E.C.

E.C.与乔安娜不同校,但她们从婴儿时期就彼此认识,一直保持着忠诚的友谊。

矛盾初现是因为玛丽亚自作主张安排了房间,将自己和四个最酷的女孩一起安排在了楼上的客人卧室。这让乔安娜觉得受到了伤害。觉得自己的权利被侵犯而忿忿不平。

乔安娜独自走开,流着眼泪,E.C陪着她,安慰她。包括玛丽亚在内的楼上的女孩也走出房间,但明显自成一个小团体。其它女孩开始觉得不安,不知道是应该去阻止玛丽亚还是去安慰乔安娜。

这种僵持的情况持续了半个多小时。乔安娜的爸爸说:“我看着这一切,感到非常郁闷和无助。我听到了玛丽亚的所作所为,但我不知道如何干预。”

后来,在E.C.的陪伴下,乔安娜和她玩起了新的游戏。游戏很有趣,大家都逐渐参与进来,派对的气氛又缓和并逐渐活跃起来。

就在这平静愉快的气氛中,忽然又传来哭声。爸爸跑过去,看见玛丽亚怒气冲冲地,挑战似的冲乔安娜尖叫:“我什么也没做!都是你的错!”然后,她大哭起来。

显然,E.C.的支持和带动新游戏时候获得的对交往的信心让乔安娜积累了足够的自信,于是她去和玛丽亚对峙。

后来,乔安娜的妈妈跟玛丽亚谈话。她倒出一大堆的伤心事。她觉得遭到了无端的指责,坚持认为自己毫无恶意。

爸爸跟乔安娜谈话。乔安娜充满了对玛丽亚的不满,并且因为玛丽亚的情绪爆发而愈加愤怒,认为她是在企图借此操控大家。

事情终究未能找到解决方案。虽然有父母的干预——甚至让她们面对面,跟对方道歉——玛丽亚和乔安娜整个晚上都避免与对方见面。

整个晚上都很沉闷,大家无聊地吃薯片看电视。第二天早上,每个人都筋疲力尽,巴不得赶紧回家。

这是一本讨论儿童社交话题的书《朋友还是敌人——儿童社交的爱与痛》,故事中乔安娜的爸爸,就是书的作者之一,美国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博士。

他说:“身为父母,我们一直在场。我们从看到客人名单起就开始担心,我们看着事件发展,我们分析状况,我们试图快速反应,提供帮助。然而我们又是无能为力的,我们无法改变孩子在社交中展现的天性。身为心理学家,同时又是一个父亲,我认为父母们最容易感觉无助和难有作为的领域莫过于孩子的社交生活。”

无论在哪里,只要孩子们聚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群体,开始积聚力量。他们需要父母和他们多玩一玩“过家家”这样角色扮演的游戏,这能帮助孩子提前预演在团体中的各类冲突问题,也能帮助他们学习和谐相处。

而且这类游戏能够提供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实验,让他获得掌控感,也让他在游戏中获得愈疗。

 PART 03 

游戏让孩子学会愈疗

一个3岁的孩子在诊所挨了一针,回家后,他会玩什么游戏呢?当然是打针游戏。他会想当谁呢?当然是医生或护士——之前那个给他打针的人。

那谁会被打针呢?他的第一选择通常是爸妈或者别的大人,如果没有大人在场,他会拿一个毛绒玩具或者洋娃娃代替。

那他会要你做什么呢?你得一边装作真的很痛、很害怕,一边大声喊:

“我不要,我不要打针,请不要给我打针。我讨厌打针!求你了,不要!不要!”

这个游戏让孩子处于交往中的强势一方。让被打针的一方变成给别人打针的一方,这种角色转换虽然简单,效果却很好。

被打针的遭遇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力,并让他联想起过去所有那些大大小小的挫折,想到自己不能对做什么、吃什么和穿什么做出选择,以及其他数不胜数的无法由他决定的事情。

去医院当然不是他的主意,但是打针游戏却能让他心情好起来。他看到大人也有无能为力、绝望、丢脸的时刻,而他这次却是强大无比。

游戏假装的,但从悲伤中振作起来的需求却很真切。孩子选择这个角色扮演游戏,是因为他需要克服打针所留下的真实痛苦。

当然,有时孩子需要的也不一定是游戏,而是一个可以让他投入其中的温暖怀抱,痛痛快快地哭诉说这针扎得好疼。

如果失去了游戏这个合理且足够的发泄渠道,又被父母以“你应该坚强点”、“别总跟我哭闹”这类的理由拒绝时,又会怎么样呢?后果可能是非常严重的。

孩子会先从心理上退回自我封闭的世界,之后可能会尝试一些真的不好玩的方式,比如找一根真正的针,扎小弟弟或者家里的猫。

这并非是在危言耸听,而是无数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儿童事件背后所呈现出的儿童心理。

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表现出过度恐惧、暴力倾向或情绪失控时,我们自己却不能冷静下来,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联系起来并分析一下。

我们通常只停留在行为问题的表面,因为那是最让我们生气和担忧的,但绝不去想用游戏的方式把问题解决好。

游戏,是孩子的语言,

是通往孩子世界的通行证。

懂得使用“游戏力”的父母,

就掌握了和孩子打成一片的重要能力,

也掌握了通往孩子内心的神奇钥匙。

你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说:

我有一个超级有趣的父母,

我有一个天堂般的童年。

探索更多

视频号

小红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对父母谋杀了他们的孩子——所有父母都应该读的现象级小说《无声告白》
如何培养宝宝社交能力
5招搞定宝宝不开心(图)
50个越玩越聪明的亲子游戏,暑假陪孩子在...
最适合0~8岁孩子的7种亲子游戏,每个父母都能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
世界上最有特权的女孩 哈利王子曾为她神魂颠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