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大学霸弑母案:我要吞了你,因为我是这么爱你


全网资源

北大学生弑母案”嫌疑人吴谢宇终于落网了。

被抓时,身上还携带着30多张从网上购买的身份证。

而此前,他已潜逃1380天。

智商超高的他,潜逃的这近四年时间,他一直在国内活动。

三年多前,当“北大孝子”、“学霸”、“完美孩子”吴谢宇成为杀人犯之后,所有人都惊呆了。

他的高中同学曾惊讶道:“我宁可相信自己会弑母,也难以相信吴谢宇会弑母!”

吴谢宇和普通的凶手不一样,人性的弱点在他身上似乎完全被隐藏了。

孝顺、待人有礼、成绩优异、极其自律、体育出色、人缘极好、高考状元、GRE成绩进全球前5%......

有位吴谢宇的高中老师评论,如果非说他有什么缺点,那就是他完全没有缺点。

但是,吴谢宇就是亲手杀了自己的妈妈。

而且,是蓄谋已久。

那究竟是什么,让这样一个大孝子,变为麻木不仁的弑母凶手呢?

1 

母亲,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个爱人,她给予了孩子最早的爱的教育。她保护孩子、帮助孩子,给孩子安全感。

然而,这份爱不是无条件的。

母亲作为一个人,不是完美无暇的,她会疲惫不堪,她会情绪波动,也会愤愤不平。爱,是美好的,也是不完整的。

当母亲的爱加入了控制的元素的时候,那份爱就有了限制,她认为自己的需要就是孩子的需要。

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写到:

温柔的情感并不能达到有益的目的,它还会产生伤害。

有条件的爱和限制,会让孩子觉得来自父母的爱并不温柔,有一个四岁的小男孩,每天都在洗澡盆里,给自己唱这首歌:

他什么都不做,

只是坐在正午的太阳下,

有人同他讲话,他不理不睬,

因为他不喜欢和他们讲话。

他要把矛刺入他们的身体,

然后把他们扔进垃圾堆。

人们告诉他要吃饭,他只是嘲笑他们……

他不和任何人讲话,

他认为没必要。

人们来找他却怎么也找不到,

因为他不在那里。

他要用长钉刺瞎他们的双眼,

把他们投进垃圾箱,

然后盖上盖子。

他不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他不吃蔬菜,

他不上厕所。

他会变得像大理石一样瘦削。

他什么都不做,

只是坐在正午的太阳下。

这首歌表达了某种……敌意。

爱和控制通常都是混为一体的,控制是失望的、被剥夺的、使人沮丧的爱的表现

最温柔、最有爱意的行为也都含有一些恨的元素在里面——“我要吞了你,因为我是这么爱你”。

伊朗女艺术家BahareH BisheH创作的渴望爱的小女孩

北大学霸弑母案中吴谢宇的母亲就有着极度的控制欲,吴母,一个中学老师,并且多次担任班主任职位。众所皆知,大多数老师的控制欲都不弱。

新闻周刊记者曾经采访吴母的邻居同事,问其性格,“清高”,“内向沉默”,“对自己品行要求极高”······这些是最多的回答。

吴父在患癌去世后,亲朋好友组织了一次捐款,不算很多,1.8万。这并不是一个大数字,但吴母六年三次拒绝,并严禁吴谢宇去拿这笔钱。

讽刺的是,吴谢宇弑母后,第一件事,就去把当年母亲不肯收的钱“拿”了回来。

为了不让"别人"失望,吴谢宇必须从小就展示完美的一面。非常懂事,待人有礼、成绩优异、极其自律、体育出色、人缘极好、高考状元......而这个"他人",很可能是他的母亲。

对吴母而言,她就是儿子,儿子就是她。

那么,极度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有的人可能会说:爱。

而真相却是:我为你活着,所以你也要为我而活。

吴母把自己的人生都押注在了孩子身上,同时,也要求孩子为她活着,而且还要活出她想要的高度和完美。

“基本上是没什么人际社交”邻居同事是这么形容吴母的。

吴母突然消失6个月都无人怀疑,也证明了这一点。

很多时候,母亲给予孩子的爱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不是生命教育、心灵教育和人性教育,而是分数教育、技能教育和工具教育。

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获得了无数知识和技能,但是,在他的灵魂深处,还是充满着不被满足、焦虑不安、极其渴望爱和理解

爱、控制、苛刻、侵犯、责骂、惩罚……我们通常对自己所爱的人埋藏着恨的情感。

即使我们与一个人保持着最温柔、最亲密的关系,我们对他的爱也都含有些许敌意。爱中存在着恨,虽然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罢了。

例如,你面对一个没完成作业又顶嘴的孩子,你可能会咬牙切齿地说:“滚一边去!”“靠墙罚站反省去!”“以后再不完成作业我就揍死你!”

或许,吴母在爱与管教吴谢宇时,也曾有过那样的感觉。

爱与恨相伴而行,母亲不仅给了孩子最早的爱的教育,同时也给了孩子最早的恨的教导

从本质上或(和)从外部环境来看,恨是活跃的、相互感染的,并且是与爱混合而生的。

的确,精神分析学家罗洛·梅主张,爱与恨都是他们所描绘的原始生命力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创造与毁灭、高尚与卑鄙。罗洛·梅谈论的原始生命力,是一种每个人都急于证明自己、维护自己、增长自己并使自己永存于人们心中的推动力。

2 

当孩子逐渐长大,不得不与母亲分离时,比如求学、工作等,才恍然发现,原来他们与母亲有着不同的生活内容。

他们会逐渐明白母亲的爱是受限制的,自己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同时也知道那份代价有时是自己承受不起的。

吴母生前全部精力,几乎都投注在儿子吴谢宇上。她的这种自我牺牲,会使吴谢宇感知到爱、愧疚感、约束感和压力。

他在意识上不停地告诉自己自己:我要更爱自己的妈妈!

但潜意识里,全是恨,以及对自我欲求的压迫。

不熬夜、不贪玩、不睡懒觉、不打游戏、不谈恋爱······久而久之,在这种束缚中会爆发反抗。

吴母曾说过的每一个“不”和“必须”,每一个过度管教,惩罚与责骂,都是逼儿子走向优秀的棍子,也是压垮儿子内心的每一根稻草

当恨积累到顶端后,必然崩溃,要么毁了你,要么毁了我。

吴谢宇最终选择了后者。

其实,吴谢宇之前也有过毁掉自己的迹象。

刚进大学时,吴谢宇一度陷入抑郁,跟好友透露出自杀的念想。

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写道:

把爱与恨联结在一起,无论在情感上还是智力上,对我们来说都是古怪而陌生的。

但是,弗洛伊德仍然认为:在我们的无意识里,我们依然都是谋杀犯。

3 

父亲给孩子提供了母子关系之外的另一种选择——父子关系。

他虽然没有可以给孩子喂奶的胸脯,但除此之外,他可以做母亲所能为孩子做的一切。

父亲能够成为孩子的最初看护者,他可以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并让孩子深深地依恋

图片来源于太平洋电脑网@一醉百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约曼博士总结道:在婴儿期,父亲和母亲给了我们性质不同的经历,而且父亲和母亲的作用虽然是不可互换、不可等同的,却是相互补充的

面对孩子,父亲一贯作出的反应明显与母亲不同,虽然他在照顾孩子方面所花的时间很少,但他与孩子在一起,会令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更兴奋。

他倾向于给孩子展示新奇的、令人兴奋的和超出常规的事物。

他是儿子心目中具有男子汉气概的楷模,他们是女儿女子温婉气质的认可者

他是母子一体的建设性分裂者,当母亲和孩子分裂不足时,父亲可以加入进来,帮助孩子与母亲的分离,促使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他是孩子自主与独立的鼓励者

除母亲之外,他还是第二个给予孩子坚定不移爱的人。

作为第二个温暖的港湾,父亲会使孩子感到更加安全。当孩子生母亲气的时候,在父亲面前表现出怒气是更加安全的。

当孩子需要与母亲再度结合时,当孩子为失去乐园而痛苦时,孩子可以向父亲求助。

一直在背后关心和支持着的父亲,能减轻孩子的痛苦,就像北大学霸弑母案中吴谢宇所说的那样,父亲对他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吴谢宇在抓捕后的自述中这样说,“母亲一直对我很严厉,有时母亲对自己的严格管教,父亲会帮忙出面说话。这样父亲和母亲之间就会有一个平衡。”

但是父亲的去世,让他失去了原本的保护伞,对他产生了很大的打击。

精神分析学家斯坦利·格里斯潘这样描绘父亲:

当我们在共生的水域挣扎着,游到了岸边,他伸出手拉我们上岸,然后带领我们继续前行。

父亲,是生命中第二个所爱的人,由于父亲的存在,使吴谢宇获得了一根光明的救命草,使他对爱的内涵的理解更加丰富,范围也扩大了。

而父亲的离开,让吴谢宇心里最后爱的底线塌陷,让他彻底进入黑暗,走向悲剧。

4 

爱,需要亲近,也需要分离;既需要保持与孩子亲密的完整,又需要保持自我的完整。

成熟的爱必须始于自我同孩子的分离,虽然不想分离的愿望还依然存在。

保持自我的无条件的爱,是一种滋养,是你需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

不愿分离的有条件的爱,是一种毁灭性的爱,是我觉得你需要什么,就强加给你什么

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这本书中,把幼儿的爱和成年人的爱进行了区分。虽然两者之间的区别写在纸上很容易,放到实际生活中很难做到,但它为我们放置自我划定了一个范围:

幼儿的爱所遵循的原则是:“我爱因为我被爱。”

成熟的爱所遵循的原则是:“我被爱是因为我爱。”

不成熟爱会说:“我爱你,是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的爱会说:“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除非孩子知道无条件的爱是什么,否则,不知道怎么去爱。

我们可能自己从小到大被分数教育、技能教育和工具教育,剥夺了生命最珍贵的情感和爱的发育,所以,我们潜意识中又将这种缺失遗传给下一代

你要相信,我们有能力无条件的去爱我们的孩子,充分地满足我们的孩子,实施真正的生命教育、心灵教育和人性教育,帮助孩子逐渐唤醒蕴藏在生命深处的无尽的力量和智慧,成长出伟岸自由的灵魂。

只要我们肯努力!

那么,我们自己究竟缺失的是什么?如何找到自己的内心需求,如何补足自己的心理营养如何教出优秀的孩子

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15节视频课程,能帮你改善现在的生活状态,获取幸福快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对学子弑母案的反思
腾讯内容开放平台
尊重孩子不能止于口头
溺爱与高期望的矛盾 北大生弑母后的人格教育思考
北大学子弑母案反思:为什么“教师子女”更容易出问题?
孩子不是父母的艺术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