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觉得自家孩子敏感?冲动?情绪化?有些时候还真不是父母的锅

 文丨 优宝
 
“快看看你儿子又要哭了!都这么大了,还这么脆弱!”
 
又是一幕熟悉的场景在家庭里上演,孩子总是动不动就有情绪、闹脾气,年纪小就被归为不懂事还可以理解,年纪大就被认为是青春期叛逆。
                           
可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一副乖巧懂事的模样,总会让父母不禁有些小想法——咱孩子是不是太敏感了?这可不行,在想法儿给他扳过来。

 
于是乎,数落、教育有之,尝试确认、理解孩子情绪也有之,可结果并没有太大改变。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情绪的“闪回”
 
波士顿大学的精神科教授巴塞尔范德考克将人类的情绪触发解读为一种“闪回”的过程。
 
外界的感官信息通过我们的眼睛、鼻子、耳朵、皮肤被探测并混合集中到位于边缘系统的丘脑之中。
 
当类似的某个视觉、听觉、嗅觉信息到来的时候,首先会刺激负责情绪的边缘系统,让孩子瞬间“闪回”到上一次的痛苦情绪里。
 
而此时,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叶,已经被边缘系统完全抑制,无法思考了。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一看到作业,立即“愁眉苦脸”;有些孩子则只要听到妈妈说“快点”,心情马上变得糟糕透顶。


有一位单亲妈妈曾经倾诉:女儿上小学后,因为老师的一句批评,就哭闹着再也不肯上学。无论老师和家长再怎么安慰,都无济于事,无奈之下只能转学。
 
一人抚养孩子已经很辛苦,没想到女儿还这么能“折腾”,无论自己怎么“软硬兼施”,她都一如既往地固执和情绪化。
 
这位母亲内心愤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孩子!
 
这实在是因为,在独自抚养女儿的过程中,这位妈妈对孩子发泄了太多的“情绪”。
 
看着孩子晚上11点还没写完作业时,她感到非常烦躁;听说女儿在学校被人欺负时,她则变得极度愤怒;等待女儿开始成绩出来时,她又无比的焦虑……
 
这是为人父母的常态,只是这些情绪也同时发生在孩子的心里。


不同的是,作为家长的我们,可以把这些负面情绪用训斥的方式直接宣泄在孩子身上,可是孩子们却无处宣泄、无处可逃,有些时候除了哭,他们什么都做不了。
 
而有些父母却是连哭都不允许的。
 
女儿经历的痛苦和无助,都深埋在潜意识中,每当再遇到类似的感觉,那份无助就会立即把她淹没,让她完全失去行动和思考的能力。
 
不过话又说回来,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没事,自家孩子就有如此激烈的反应呢?
 
这还真不是父母的锅了,可能只是你的孩子刚好是情绪化儿童。
 

每7个孩子就有1个情绪化
 
研究表明,世界上每7-10个孩子中就有1个是情绪化儿童。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情绪化”并非是一种异常现象,也不是什么需要治疗的问题,它只是一种正常的人格发展类型。
 
这类孩子会比其他孩子更加敏感和冲动,无论是喜悦、悲伤、愤怒,他们的情绪都更极端,也更强烈地感知着这个世界。


而脑神经科学表示,情绪化儿童之所以有一些“过激反映”,是因为他们大脑的神经元与其他儿童有别。
 
他们有着特别敏感的大脑杏仁核,即使在相对较低的压力水平下,也会向脑干发送信号,让他们对一些“小事”做出灾难般的反映。
 
也就是说,情绪化儿童的很多行为表现,看上去像是在无理取闹、不服管教,实际上,这是他们在幼年时期所无法控制的,并非刻意为之。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情绪化儿童虽然在童年时期表现地比较“出格”,但他们的身上也隐藏着巨大的潜力。


德国著名的婴幼儿教育专家、家庭问题研究者,诺拉·伊姆劳,追踪过很多世界名人的童年成长轨迹。
 
她惊喜的发现,安徒生、爱迪生、爱因斯坦、乔布斯等,都曾是情绪化儿童。
 
很多伟大的天才在突破自己的怪脾气之前,也曾经是“难养”的孩子,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契机学会调节自己的强烈情感,安全度过童年时期的挑战,才能最终有所成就。
 
也就是说,每一个情绪化孩子,只有在幼年和童年时期,不对自己失去信心,构筑起内心的强大力量,才更有可能收获一个幸福和充满意义的人生。
 
而对于大多数情绪化孩子而言,更普通一些的契机便是父母。
 
是父母能对自己始终保持信任和耐心,是周围的环境能很好地接纳和认可自己。
 

挫折教育 vs 鼓励教育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曾提到,不同的孩子需要不一样的教养方式:
 
对于不自信的孩子,他最需要的是在生活点滴中发现他的进步,并用语言说出来,及时给与鼓励和肯定。
 
对于过于自大的孩子,他最需要的不是打击,而是放大他的梦想,拓宽他的眼界。
 
对于那些对自己要求过高的孩子,最需要的是让他认识到,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从而学习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欣赏自己的不完美,甚至可以做到享受自己的不完美。
 
就像我们总在讨论的挫折教育与鼓励教育,同样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每一个孩子,该打压还是该给孩子自信也无法一概而论。


《圆桌派》的主持人窦文涛曾经分享过自己第一次演讲的经历:还是学生的他虽然已经把演讲稿背到滚瓜烂熟,但在演讲时仍然因为压力太大而忘词,甚至真的吓尿了裤子,逃下讲台。
 
这时候,支持他的那位老师没有指责他“没用”,反而鼓励他:“虽然后面忘记了,但是前面还是讲得非常好的。”
 
正是因为老师的鼓励,几个月后窦文涛再次参加了演讲比赛,还得了奖。这次失败的经验不但没有成为可怕的梦魇,反而成了他起飞的跳板,并最终从事了跟讲话相关的工作。
 
那位老师的安慰,让这次外人听起来相当不堪的经历不再成为一个挫折,而变成一个温暖的回忆。
 
关键不在于方式和手段,而是如何排解孩子的负面情绪。


当负面情绪在潜意识中积累到一定程度,孩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就像一个要吹爆的气球,早晚要发泄出来。
 
心理学家们发现,这些情绪要么向外发泄:孩子会变得叛逆、好斗、易怒,整天到处惹事儿;要么向内发泄:孩子将暴力对准自己,他们自暴自弃、自残,甚至发生自杀的惨剧。
 
特别是在青春期,孩子大脑原本就在发生巨变,情绪控制的边缘系统飞速发育,远远超过了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叶。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悲剧都发生在10-18岁之间。


一念为善一念为恶,我们对孩子的态度,未来会成为他们内心的声音。在孩子发脾气、情绪奔溃时,抚慰和拥抱,哪怕只是静静陪伴,都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恢复平静。
 
更重要的是,这也能帮助孩子逐渐习得一种自我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对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在低谷时刻摆脱巨大的心理压力,更好地处理情绪,恢复平静。
 
而由于情绪化儿童往往比其他孩子更难培养这种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在成长过程中,也需要父母给与更多的陪伴、支持和安慰。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育儿百科】多数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一张表让你读懂孩子心理是否健康
多动症孩子会遇到那些问题?干预方向在哪里
被宠坏的学生
孩子的情绪教育,再不开始就晚了
这种儿童病最会“隐身”,儿科医生教你一眼识破
如何对学龄儿童进行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