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曹操、刘邦、项羽谁敢称英雄?……1.12“漫话•说史”精彩奉送

戳一戳,来一次最有趣的文化穿越之旅

周末

精彩奉送

漫话

说史

Friday,Jan  12

2018

特别推荐

狗年话狗

□张光茫

  2018年,是狗年,狗又称犬。狗以机智勇敢,忠于职守,赢得了人们喜爱和尊敬。中国有句民谚:“儿不嫌娘丑,狗不嫌家贫。”从这句朴素的话中看出,狗是人类忠诚可靠、可同甘共苦的朋友。在数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类跟狗结下了不解之缘。


  常言说:“狗守夜,鸡司晨”“马忠、羊孝、犬义”。狗活泼可爱,又是人们生活中的忠诚伙伴。曾国藩的后裔曾约农,出身名门,身为学者、教育家,温文尔雅、对人和善有礼。但此人却养有一条剽悍的狼狗,曾约农在长沙某中学兼课的时候,那只狼狗也如影随行。曾约农讲课时,狼狗就蹲在讲台之侧,面对学生,一动不动,狗视眈眈课堂纪律特别好。


  与曾约农迥异,巴金曾经养过一只“知书达礼”的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在他的文章《包弟》里,他亲切的叫这只小狗“包弟”,说:“它有甚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


  季羡林曾经被一条不起眼儿的狗揪住了心。他为母亲奔完丧,即将离开那一座破房子时,他一眼就看到那条老狗仍然忠诚地趴在篱笆门口,见了他,它似乎预感到他要离开了,它站了起来,“走到我跟前,在我腿上擦来擦去,对着我尾巴直摇。”季羡林一下子泪流满面。他知道这是他们的永别,他抱住了老狗的头,亲了一口,一步三回首地离开了那里,眼泪向肚子里流。


  有人爱狗,就有人厌狗,骂狗最多最尖锐的莫过于鲁迅,大约鲁迅是不喜欢动物的,猫狗在他眼里,皆是异物。但事实上,在鲁迅所处的年代,他对猫和狗的不善之辞,却不是针对猫狗,而是针对他自己认为的那些有着动物身上不可避免的“兽性”与缺点的人。林语堂曾这样评价鲁迅: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怏然于胸中。仿佛鲁迅生性与狗过不去,这个地球人都知道。


  狗也背负了很多骂名。“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说明狗的诚实,实事求是,不像有的人口吐莲花,把无的说成有,把有的说成无。“狗急跳墙”狗不画地为牢,束手待毙,危急时发挥一技之长而逃生,有何可指责的。“狗皮膏药”狗牺牲了自己,用自己的皮制成膏药,给患者带来福音,不像卖假药者竟坑人。至于狗叫,有谁不愿意听啊——老百姓喜欢听:日子旺旺!商家喜欢听:财运旺旺!人人都喜欢听:事业旺旺!国家旺旺!


  “走狗”这名字可不雅,但郑板桥、齐白石却偏爱“走狗”,刻闲章自称“青藤门下的走狗”。陆游有诗曰:“犬喜人归迎野路”,范成大有“随人黄犬搀前去”,你看,狗有多可爱,当你从远方归来,它像欢迎亲人一样迎接你回家。想当年,努尔哈赤骑着他的大清马,眼看就被追兵追上,这时他的义犬扑上去,死死咬住追兵的大腿,努尔哈赤才得以逃脱,而义犬却惨死在追兵刀下。就是在今天,狗在国防、公安方面的功能也不可缺少。


  狗年话狗,确实有趣。狗在人的世界里所显示的一些优秀品格,比人类更珍惜人性,永远是人类道德的一面镜子,诚如米兰·昆德拉所说:“狗是我们与天堂之间的媒介。”

作者简介:

张光茫,山东滕州人。爱好读书写字,文字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生活中只求脚踏实地过好每一天。

百师讲坛

刘邦项羽,谁属英雄

讲师简介

马峰,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沱阳中学教师,教授语文、历史。爱好写作,发表文字三百多万字,散见于全国几十家纸媒和众多网刊,所写征文多次在省市县举办的各类征文活动中获奖。

公元前203年,楚霸王项羽经过与汉王刘邦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兵败垓下,四面楚歌声起,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不肯过江东卷土重来的项羽最后乌江自刎,被世人称为一代英雄的楚霸王就此悲情落寞。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武功盖世的楚霸王竟然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无法保护,硬汉项羽也无奈挥泪如雨,只能徒生感叹:“天亡我也”……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声起,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在泣血吟唱中自尽……


一曲《霸王别姬》诉尽了项羽的悲壮,直唱得后世人们挥泪伤感,肝肠寸断。就连王安石都为之扼腕叹息,发出“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婉约女词人李清照也借项羽讽喻南宋统治者无英雄之志。重读《史记》,再看项羽,却不免让人失望,西楚霸王除却“兵败垓下,乌江自刎”有些悲壮的英雄气概外,实在乏善可陈,与他英雄的美名相距甚远。史书记载,项羽身高九尺,力拔山兮气盖世,是一个力大无比武功盖世的猛将。然而有着高贵出身、流着贵族血液的他却是一个不学无术之徒。学文不成,学剑也不成,最后望侄成龙的叔父项梁勉强让他学了些“万人敌”术,也就是一些指挥战术。项羽行军打仗的天赋的确极高,西楚霸王的称号也是实至名归。就像他自己所讲“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就连在楚汉之争中他也十余次大破刘邦的汉军。说实话项羽也确实是有些能耐,然而回顾他称霸的过往经历,无一不是屠戮,无不沾满鲜血,恶疾斑斑,有些真是罄竹难书。


项羽首次作恶是帮助自己的叔父项梁杀害会稽太守殷通,殷通看不惯秦朝的残暴,要革暴秦的命,这是实实在在的正义之事,然而项氏叔侄为了抢班夺权,强抢地盘,把人家给害了,做法太黑,极不厚道。项羽攻陷坚守不降的襄城,将俘获的襄城守军全部坑杀。“皆坑之”是项羽坑杀的开始,也是他一向惯用的军事“恶做”。后来项羽攻下城阳后,照例“屠城”,不知杀害了多少人,这里边既有放下兵器的士兵,又有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楚军救赵时,项羽又亲手杀了统帅宋义,而这里边有多半是为了泄私愤,报私仇。不仅如此,他还追杀了宋义的儿子宋襄,目的就是要斩草除根。项羽最招致骂名的恶行便是暗令衡山王和临江王击杀义帝,这样的恶迹等于自打嘴脸,彻底否定了项氏叔父与范曾起义时“人民所望”的初衷,如此行径令天下人无不寒心,大失所望。项羽有坑人的洁癖,坑杀了齐降卒,还嫌不过瘾,后来他又下令在新安城南坑杀秦朝大将章邯部降卒二十余万人。谁顽抗就把谁杀死,谁投降就把谁坑死,在项羽眼里,只要是对手,下场都得死。项羽连最起码的战时“不杀俘,不戮降”的公义都没有,而这样的目的纯粹是为报秦灭楚的私仇,这样一个心胸狭小、民族观狭隘的人真难称英雄。项羽最大的恶迹是攻入咸阳后,他杀了子婴,将秦宫的奇货抢劫一空,将美女占为己有,任意奸淫。然后他又大肆屠城,数十万宫女、太监、文武官员、以及普通士卒百姓都死于他的屠刀之下,不解恨的他又放火烧了秦始皇花了半世心血建造的宏伟建筑——阿房宫。据史书记载:“烧阿房宫,火三月不灭”。抢劫,奸淫,屠城,放火……这样的做法与强盗不知有啥区别,难道这就是英雄所为?正是他的火烧阿房宫开得恶例,后世的军阀们争相效仿,除却杀人越货,便动辄放火,多少古城被烧得荡然无存。“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打着反抗暴秦统治、拯救人民于水火的项羽起义军,又给百姓带来了什么,除了屠杀,还是屠杀。项羽的做法令百姓大失所望,也最终失去民心。记得项羽年少时,在会稽见到秦始皇赫赫威威的车阵时,说过一句非常雷人的话:“彼可取而代之”,我在感叹少年项羽的豪情壮语雄心壮志时,也实为当时的百姓庆幸。幸好项羽没有战胜刘邦,否则以他暴戾性格和杀人成性,他定会后来者居上,比起虎狼暴秦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英雄乃大丈夫也,做人堂堂正正、顶天立地,做事光明磊落、雷厉风行。而项羽的某些行为却实在是有些小儿科,让人贻笑大方。“鸿门宴”千载难逢的除掉刘邦的绝佳机会,他却不听范曾之劝,优柔寡断,最终让刘邦溜之大吉,这无疑于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别看项羽人高马大,力大无比,却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竟然在与刘邦两军对峙时异想天开地要与刘邦单挑,生死决斗。刘邦是不甚聪明,但人家不傻,一句“宁为斗智,不能斗力”,就将项羽深深撞在了南墙上。项羽绑了刘邦的老爹和老婆做人质,声称要煮了他俩分给士卒吃,以此逼迫刘邦投降。这样的手段非常卑劣,但刘邦更加无耻,回答道:“哥们,我爹就是你爹,煮你爹的肉吃,记得给我分杯羹啊!”很好地印证了那句话:“我是流氓我怕谁!”刘邦的回答堪称经典,足以让项羽吐血。


项羽又刚愎自用,爱狐疑猜忌,原来的部下韩信、陈平都到了刘邦的麾下,唯一可用的范曾也让刘邦的“反间计”给离间了,由于项羽的猜忌,年过古稀的范曾愤然不干了。不得民心的项羽最终落了个四面楚歌,什么东山再起,什么卷土重来,不过是句骗人的鬼话,以项羽的本性,即便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还是要败给刘邦。


其实刘邦也并不是什么好货,出身卑微,原本就是一街头无赖,一地痞流氓。年过而立了还是一条光棍,厚颜无耻地与一街头寡妇鬼混。后来人家吕雉不嫌他家贫人丑,下嫁与他,他才有个家室。与项羽一样,刘邦也是一个不学无术之徒,个人能力一般,但刘邦善于用人,能够知人善任,发挥他们的才干,“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就是典型。同样是入主咸阳,刘邦做到了“约法三章”,与项羽的烧杀抢掠的暴行形成了天壤之别,深得关中百姓拥戴,广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战胜项羽赢得天下自然就在情理之中。刘邦没有获得英雄的美名,却做着英雄的善举,建立汉朝后已是高祖的他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实行“文治”天下。他还豁免徭役,“与民休息”,减轻人民负担,使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得以恢复,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基础。可以说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政治家。


历史是公正的,靠踩着万人的血肉之躯成就自己美名的所谓英雄,终究只是一时,而能默默无闻地为百姓谋幸福,为社会谋发展的人,才能流芳百世。刘邦不是英雄,却胜似英雄。

江湖术士造就的一代奸雄

讲师简介

蒋双捌,笔名高冠樵夫。生于一九六四年古八月八日,故得其名。湖南省新宁县人,一级语文教师。诗文发表于各报刊杂志近五十万字;辅导学生发表诗文一百余篇(首)。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省、市、县诗词协会会员、市县作协会员,新宁县县诗词协会、县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印有个人诗文集《高冠樵歌》《乡情》。

东汉末年是乱世,是造就英雄毋庸置疑的时代。而少时就“有权谋,多机变”的曹操,自然会是趁势而起的杰出英雄人物之一。


人们都知道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奉蜀汉为正统,视曹魏为篡逆,把本身就具有雄才大略且建立了不世之功的曹操,塑造成了奸雄和白脸奸相的形象。其实这不能完全怪罗贯中,因为在《三国志》里面就有“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说法了。


许子将即许劭,“有知人之名。”意思就是说许劭很会相面,说白了,许劭就是一个很会相面的江湖术士。曹操“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威名颇震。”说明他年轻时就是个不简单的人物。如果处于治世,以他的才具做个能臣,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偏偏汉室不幸,不能让他充分展示“治世之能臣”的一面。处于乱世,这就让他不得不去追求一个“雄”字了。


一般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某个人如果具备某种喜好或特长,别人一赞扬或肯定,他就会有意识刻意地从某方面去努力。曹操本不是一般人,但他也具备这种一般人的心理的:既然许劭说我是乱世奸雄,又时值乱世,我就好好做个奸雄的样子给世人看看。
江湖术士的一句话似乎给了曹操一种宿命般的指引,于是乎,曹操为了塑造一个“奸雄”的形象,在后来的一系列的权术谋略中无不体现出一个“奸”字。


继装发癫痫以骗过父叔尝到甜头之后,曹操的“奸诈之术”就接踵而来:

——为避追捕而杀吕伯奢,初现奸雄面目!


——为求自保杀贴身侍卫,不失奸雄手段!


——借王垕之头以安军心,又使奸雄谋略!


——割发代首以整饬军纪,更显奸雄肝胆!


挟天子以令诸侯、借蛊惑军心而杀杨修、借吟诗歧义而杀韩馥、借哭郭嘉而讽喻诸谋士……这一桩桩、一件件,却无不刻上“奸”字的烙印。罗贯中为了塑造给曹操一个奸雄的形象,就把这些其实是政治家惯用的上不了台面的伎俩,全加在他的身上了。


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说,这些有关曹操“奸诈”的情节,如同《三国演义》里描写其他经典人物诸葛亮、司马懿等人物一样,确实是非常精彩而令人拍案叫绝的的,但把所有这些“酷奸”的个案全加在曹操一个人的身上,不管其真实性如何,无论是曹操本人为了刻意塑造自己还是作者刻意塑造文学典型,都印证了许劭的“有知人之名”。


于是又想到了和珅。客观地说,和珅是算得上一个能臣的,他在两百多年前就能向乾隆皇帝提出同意与西方国家通商互通有无,是一条富国之道,其识见是在乾隆和其他臣子之上的,只不过是贪官的一面掩盖了他能臣的形象。可惜和珅没遇上许劭,否者和珅也许得到一个“治世之能臣”的名号而成为曹操另一半的化身。


假如当初许劭给曹操一句“乱世之枭雄”的点评,恐怕他也不刻意在权术使用时倾注了那么多“奸”的元素。所以说,曹操的“奸雄”形象,其始作俑者,应该是许劭。                   

说名人

浣花溪上彩笺飞

作者简介

程应峰,《读者》《博爱》《格言》等刊签约作家,湖北省文联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咸宁市作协副主席。

她出身书香门第,只因父亲过早去世,贫寒的家境,使之不幸沦为乐伎。她酷爱诗文,虽身处逆境,却从不放弃研读,正因为这样,她在诗词、音律等方面有着很高的素养。


闲遐时,她在成都浣花溪采用木芙蓉皮作原料,加入芙蓉花汁,制成深红色精美的小彩笺,用于写诗酬和。浣花溪水清质滑,所造纸笺光洁可爱,为别处所不及,彩笺因之被誉为“浣花笺”。关于“浣花笺”,有很多题咏。韦庄有诗曰:“浣花溪上如花客,绿暗红藏人不识。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手把金刀劈彩云,有时剪破秋天碧。不使红霞段段飞,一时驱上丹霞壁。”李商隐也有诗云:“浣花溪纸桃花色,好好题诗挂玉钩”。制作“浣花笺”的圣手,就是唐代女诗人薛涛。


薛涛幼时即显过人天赋,八岁时,其父曾以“咏梧桐”为题,吟了两句诗:“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应声即对:“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薛涛的对句似乎预示着她一生的命运。


唐德宗年间,统领西南、能诗善文的儒雅官员韦皋,听说薛涛诗才出众,且是官宦之后,便破格将乐伎身份的她召到帅府侍宴赋诗。一年后,韦皋惜薛涛之才,欲奏请朝廷让薛涛担任校书郎官职,未果。但“女校书”“扫眉才子”之名已不胫而走。


在造纸艺术之外,薛涛是个奇女子,她传奇的迤逦妍逸的人生经历,透露出她过人的智慧和独善其身的秉性。即使身为乐伎,她的急智和才华仍获得了同时代诗人们的爱慕肯定。诗人元稹与大她十一岁的薛涛有过一段情感经历,两人在蜀地共度了一年美好时光,最终却没有结果。元稹去了扬州后,曾寄诗给薛涛,表达思念之情,后来还是中断了这份感情。元稹离开成都时,薛涛写过一首《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这首送别诗,表现出诗人对友情的执著。分别在“月寒”“夜有霜”的深秋季节,本来就教人伤怀,可诗人偏说“谁言千里自今夕”,反伤感之意而安慰对方,其伤感之深沉可见一斑。


一张薄薄的桃色纸笺,终究留不住虚情场中是是非非的情感。薛涛对元稹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她相信元稹说过要回成都见她的话,不惜以全部身心等待与心上人再度相逢。最终她还是明白过来了,自己只不过是他生命中的一个小插曲。为此她退隐浣花溪,不参与任何诗酒花韵之事,只是一门心思在溪水边制作精致的粉笺,过了近二十年清淡的生活,直到孤独地老去。


那份寂寞如今是不是一如既往地飘荡在浣花溪上,没有谁知道。“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春望》全诗,让人感受着花谢花落花飞的绝望。无疑,这首诗正是那些日子她凄怆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

苏东坡是个教育家

作者简介

郑学富,山东人,资深媒体人、文史学者。2014年内退后被两家博物馆、纪念馆聘为特约研究员,专业从事文史和抗战史研究工作。 

“古儋城外说东坡,载酒堂前野鸟过。往事一场春梦散,独留名迹未消磨。”这是1473年,时任儋州知州的罗杰维修载酒堂时所作的诗句。载酒堂是苏轼贬谪儋州期间传道受业解惑的地方。


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气势磅礴,潇洒豪放,为后人津津乐道。我认为苏东坡最大的贡献不在于诗文,而在于教育。他在载酒堂这所陋室里开课讲学,开化了海南这片荒蛮之地,使其“书声琅琅,弦歌四起”,在他的学生中,一个中举,一个进士及第,结束了海南不出仕的历史,以致出现后来历史上特别是明清两朝人才辈出的局面。


海南在历史上被称为“蛮夷之地”,远离文明、远离文化,在苏轼谪居海南之前,没有一个人考上过举人或进士。苏轼贬谪儋州,是海南之福。


1097年4月,苏东坡因一首自嘲诗,惹怒了当朝宰相张惇,以莫须有的罪名授予苏东坡琼州别驾的虚衔,从惠州流放到儋州,并且不得签书公事。昌化军使张中敬仰苏轼的诗文,热情款待苏氏父子,并将张中公馆旁边的一所官舍修缮一新,让苏氏父子住在里面。所以苏轼在后来赠给张中的诗中说:“海国此奇士,官居我东邻。”然而好景不长,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闻知此事,即遣使者渡海,罢了张中的官,将苏轼父子逐出官舍。无家可归的苏轼用仅有的一点钱在城南一个椰子林买下一块地,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盖了五间简陋的房子,以作栖身之所,起名“槟榔庵”。海南当地的书生学子常来此拜访神聊,苏轼为有一个会客的场所,便把其中的一间取命为“载酒堂”。 从此,载酒堂便成为东坡以文会友、传播文化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苏轼讲授孔孟之道,传承中原文明的工作室。有了这个场所,儒家文化,华夏文明犹如和煦的春风吹遍了儋州。


琼山府有个学子姜唐佐,潜心读书,以求功名。可是,由于没有名师指点,也是屡试不第。他得知苏轼在载酒堂开课讲学,于1099年9月,携母前来拜师学艺,伺奉苏轼左右达八月之久。姜唐佐为人忠厚正直,学习刻苦用功,颇受苏轼的器重。苏轼赞扬他的文章“文气雄伟磊落,倏忽变化”;言行“气和而言遒,有中州人士之风”。姜唐佐要去广州应试,临行前,苏轼在他的扇子上题上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并说,待你中举后再续完吧。姜唐佐果不负老师的厚望,在1102年的乡试中一举成名,成为海南第一个举人,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姜唐佐没有忘记老师的栽培,专程去儋州拜谢恩师,而此时苏轼已获赦北归,姜唐佐只好悻悻而归。


第二年,姜唐佐北上京城参加会试,途经河南汝州(今临池县)拜会苏轼之弟苏澈,方知恩师在北归后不久就驾鹤西去。姜唐佐闻之悲恸不已,拿出老师的题扇交给苏澈,苏澈见亡兄遗作,沉痛片刻,便在扇子上挥豪为亡兄续诗:“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尝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不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姜唐佐手捧题扇,热泪夺眶而出,毅然掉头回乡,不再追求功名仕途,继承恩师旳遗愿,隐居老家开坛讲学,收徒授业,终老一生。苏轼的另一个学生符确,资质聪颖,沉静好学,博通经史,才识逸群,1109年赴京殿试而中进士,成为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位进士。


《琼台纪事录》载:“宋苏文公之谪儋耳,讲学时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据《海南岛古代简史》载,从宋代到清代,海南共有举人767人,进士96人。这不能不归究于苏轼对海南教育的巨大贡献。苏轼谪居海南三年,对这片土地情深意长,在离开海南时,与当地百姓挥泪惜别,满怀深情地写下了《别海南黎民表》:“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说典故

难得聪明

作者简介

黄超鹏,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业委员会理事,广州市小小说协会会员,天涯文学/网易云阅读签约作者。

最近刚买了新房子,书法家姑丈热情地说要送我一幅书法当贺礼,挂在客厅里。他说想写什么字任我开口,有求必应。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说,“就写一幅‘难得聪明’吧!”电话里,姑丈的声音有些迟疑,缓缓说道,“你是想写‘难得糊涂’吧?”“不,我要的正是‘难得聪明’”我答道。“难得糊涂”是清朝乾隆年间,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流传下来的醒世名言,乃是他为官之道与人生之路的自况。后世的文人常以横幅的形式,把这四个字挂于家中,作为处世为人的警言。  


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山东莱州的云峰山观摩郑文公碑,一路风景宜人,故流连忘返,至天黑,不得已借宿于山里的一间茅屋。主人为一儒雅长者,自号“糊涂老人”,谈吐不凡。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空白处还有一段跋语,“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旁边的落款是一枚方印,印上字为:“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大为惊讶又大为赞赏,明白老人应是归隐的官员。主人见他气宇不俗,知非池中物,便请郑板桥题字,以刻于砚背。板桥有感于老人的雅号,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随身携带,刻有“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同时,也写下一段跋语:“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此后,主客二人互引为知己,相谈甚欢。  


郑板桥所题的“难得糊涂”,有两层含意:一层是他有感于官场中的腐败黑暗,官员作风糊涂,得过且过,他却不愿同流合污,共赴糊涂,过得不清不白,所以自言难得糊涂,独善其身;一层是他认为人一生庸碌,常为名为利而争胜好强,到头来还是庸人自扰,不如糊涂一些好,万事都作糊涂观,看透世态,无所谓得失,只求心安。糊涂的精神在此时又变得异常难得。  


现如今,我所说的“难得聪明”其实与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不过是不同时代的类似表达。当代人,个个聪明能干,人人皆是聪明人自居,总想着找好处寻利益。谁都不愿意做糊涂人,总怕吃亏受损,遭人轻视嘲笑。而我这个别人眼中的失败者,没有得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恰恰正是因为我脑袋过于糊涂,无法成为一个聪明人罢了。

拜侍从为“一字之师”

作者简介

刘万峰,湖北省武汉开发区人,中学教师。武汉市作家协会会员,2005年出版文集《自信如歌》。

历代流传的“一字之师”故事里,不仅有一字不妥,经他人改正者;也有一字误读,经他人匡正者。

唐代有个名叫李相的官员,勤奋好学,一有空闲就捧起《春秋》来读。他经常把叔孙婼的“婼”(chuo 绰)字,误读为“吹”字音。他身边的一个侍从,经常听他把这个字读错。官员一读错,侍从就皱眉头,他对自己的主人不好明说,怕得罪了主人,只好憋在心里。

有一天,官员捧起《春秋》来读,又把叔孙婼的“婼”读错了,侍从情不自禁又皱起眉头,忽然被李相觉察到了。李相问侍从:“我每次读到这里,你似乎就流露出一股不满情绪,这是什么原因?”侍从怕直截了当说出来,对自己不利。可不说又不行,正在这为难之际,他忽然灵机一动,便婉转地答道:“过去我的老师教我读《春秋》时,他把‘婼’字读成‘绰’字音,现在听您读‘婼’字为‘吹’字音,突然醒悟到自己以前读得不对,所以对自己不满意。”李相一听,知道是自己读音有误,忙说:“哦,那一定是我读错了!我是按着书上注文读的,而你是有老师教过的,你肯定是对的。”经过核查,发现书上的注文果是错误的。

李相连忙站起来,请侍从坐在自己座位上,拜侍从为“一字之师”。侍从谦虚的说:“不敢当,不敢当哟!”

刊发于2018.1.12《劳动时报周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人物
项羽自杀前,数万蚂蚁排出六个字!
中华名胜对联·江苏(12)徐州
奸雄曹操原来是个好老板
乾隆嘲笑刘邦、陈平反间范增之计太幼稚,苏轼却一语道出了真相
[转载]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叛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