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特别策划:国庆之“声”

国庆之“声”

策划 神编小妖

10.1

盛世华诞

欢度国庆

NATIONAL DAY

看九州方圆,普天同庆;江河歌唱,遍地流芳……在这个瓜果飘香的季节里,我们即将迎来祖国69岁华诞。在这69曲动人心魄的节日乐声里,又有哪些音符,在你心中久久盘桓,永难消泯?或许,那是一支欢快的丰收之曲;或许,那是一首温暖的团圆之歌;或许,那是一曲激越的奋进之乐……下面,请跟随本刊特别策划,来听听5位成长于不同年代、奋斗在不同岗位的作者,他们心中奏响的国庆之“声”,时而温情绵绵,时而慷慨激昂,交织成一曲动人的国庆交响曲。

团圆之声:国庆拍张全家福

    图为摄于2003年的国庆全家福。

  讲述 | 陈卫卫

对于我家来说,每年的国庆节是拍全家福的时刻。穿上盛装,拾掇一新,我们举家赶往照相馆,将团聚的欢乐定格在小小的四方相纸上,成为幸福的永恒。

“看镜头,一二三,笑一下。”伴着摄影师的指挥,我们在镜头前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每一张的国庆全家福,都是永远的珍藏。如今翻开照相本,看到家庭变化和时代变迁的点点滴滴时,我总是不禁要感叹祖国的巨变。国富民安,我们全家的命运,就是和着祖国的脉搏一起在跳动的。

回看1970年代拍的全家福,还是黑白的,虽然只有几角钱一张,但在当时已经算比较高的消费了。那时的物质生活极其匮乏,别说数码相机,就连普通的胶卷相机也是奢侈品。所以在国庆这天,去照相馆的人特别多,经常还要排上长长的队,洗出来的照片也特别有意思,上面印着“某某年国庆留影”的字样。而当父亲把照片取回家时,我和妹妹总要抢着看,母亲则在一旁笑着说:“看把你们给急的,以后啊,要是有一种拍完就能看到照片的相机就好了!”

1984年的国庆节,我们一家人和左邻右舍坐在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前,共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隆重盛典。那天,首都北京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数十万群众聚集在天安门前欢呼着。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则是欢庆游行队伍中打出的那块标有“小平你好”字样的横幅。当看到阅兵式上整齐的方队就像一座座威严的移动城墙时,我们一边看一边鼓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激动不已,眼泪忍不住就掉了下来。看完庆典,有了要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正能量在鞭策,我们全家人在走向照相馆的路上热血澎湃。这一次,我们拍了张彩色的全家福,度过了一个最具激情的节日。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我有了自己的海鸥牌照相机,后来又有了数码相机,也就是母亲当年说的能够一拍就看到照片的相机。而现在更是便捷,用高像素手机就能在公园里为一家人拍出完美的全家福了。

国兴家和。光影交织的岁月里,从黑白到绚烂、从简单到丰盛,国庆节陪伴我们度过许多的欢乐时光,我们也伴随着祖国一起成长。这数十张充满温馨记忆的全家福,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来自伟大祖国的温暖。国庆节又到了,愿我们的祖国更加辉煌!

贸易之声:我在海外过“十一”

 图为1986年9月,主人公在英国伦敦推销时的留影。

  讲述 | 刘卫

三十多年前,适逢国家刚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我从外贸学校毕业后,分在业务第一线。由老总带队,在两节前去欧洲和非洲等几个国家推销。原以为出国极浪漫,没曾想遭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是军事政变。在大使馆地下室里过国庆节,从惊恐中捡回了一条命。

那时条件有限,为保持中国商人的对外形象,总公司批了一笔“服装费”,把我们一行四人都西装革履地“武装”起来,还配了价值不菲的密码箱。几个大箱里装满麻袋、塑料购物袋、捆扎丝、电筒、书包等轻工产品样品和目录。我们拖着甚至是扛着这些沉重的箱子四处奔波。

机票钱和住宿费是事先核定的,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严格的规定和标准,超额不予报销。转机和各国的签证期要做到衔接适当,这对我这个刚出茅庐的业务员兼翻译也是一种能力的检验。由于行程紧,吃不好,加上倒时差,可以说一路劳顿。还要考虑用宝贵的外汇创造出最大的效益,多签合同,整个商旅过程不会轻松。

贸易小组先抵达欧洲某国。我们的商品附加值不高,只能锁定在当地的低端市场,目标顾客是移民、留学生和低收入群体。客户带我们走访跳蚤市场、廉价品商店等。偶尔逛超市,着实让我们大开眼界,原来还有这样的零售模式呀!可在琳琅满目、包装华丽的商品里难觅中国商品的踪影。顾客在货架前流连自选,放进小推车,在出口处有收银机。对比起在跳蚤市场小贩们用竹篓装的中国产的拖鞋和圆珠笔等,我的心灵受到震撼,期盼祖国快快地发展起来,让中国产品像潮水般地涌进欧洲超市,甚至是摆进家电、奢侈品和高档服装店里。

那晚,在商务处,我们和商务参赞以及工作人员举头望夜空,遥望祖国的方向,吃着专门从华侨商店买来的月饼,思绪万千,表达出共同的心声。祖国已开启大门,与世界各地的经济交流将会随之密集起来。相信有一天,“MADE IN CHINA”的产品将畅销全球。

带着中秋节不能和家人团聚的缺憾,我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非洲,所带去的马灯、床单、学生用品、日用品等广受欢迎。虽然在非洲某国机场操作不慎,把两个样品箱摔坏,但客户拿着损坏的样品仍爱不释手。由于商品价廉物美,很适合当地的生活和消费水平,与非洲一个客户就签了八十多万美元的出口合同。囿于经费有限,我们在商务处下榻。因鲜有国内的贸易小组到此投宿,商务参赞对祖国来的“亲人”格外高兴,带队的老总还跟他攀上了老乡。他们把从香港转道而来的生活特供品拿出来,再加上从当地采购的水果和鲜鱼,准备开一个小型PARTY,一是给我们开庆功宴,二是一起在异国他乡过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国庆节。

谁知,毫无征兆,国庆节头晚发生了军事政变。在地下室躲避了三天,最后商务处安排专人开车带路,冒着叛军的盘查和交战双方的枪林弹雨,通过邻国的边境,我们辗转回到祖国的怀抱。

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超速发展,我当年的夙愿已得以实现。中国已经是贸易强国,这里面也有我们那一代人奋斗的功劳。科技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增强,出国推销早已不用手提肩扛,住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窘迫。从一个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盛。而作为中国商人,在贸易洽谈中,我们平添了一份自信和从容。

丰收之声:玉米地里的汗水香

     图为主人公的妻儿与岳母。

  讲述 | 汪志

每年的国庆节“黄金周”,当身边的同事和朋友旅游的旅游,回老家的回老家时,我都会领着妻儿到乡下的岳母家掰玉米,收获丰收的喜悦。

岳母他们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一直舍不得那几亩玉米地。我和妻子不止一次地叫他们二老来城里居住,将那几亩地流转出去,岳母却给我们讲起了“大道理”,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不种地吃啥?岳母他们都是快80岁高龄的人了,能活这么大岁数、身体还这么硬朗,关键是劳动的结果。岳母说,你们城里的老人不是每天都锻炼吗,咱农村老人耕地劳作也是锻炼身体呀。

岳母家种着三亩多地,这里是全国著名的玉米制种基地。和其它普通玉米种植不同,玉米制种虽然收入高,但有特殊的要求,从种植、生长、日常管护到最后的收获,每天不是拔草就是浇水,从早到晚,光浇水就有五六次。玉米到了抽穗扬花的关键时节,不论天气多炎热,每天都要去地里“去雄”,以防玉米种子不纯正。由于平时工作忙碌,只有到了礼拜天,我们全家才能回去帮忙。

玉米采摘期恰巧就在国庆长假那几天。采摘早了,种子还没有完全成熟;采摘迟了,玉米籽粒就会太干,不利于交售。一些玉米种植大户纷纷雇“短工”加紧采摘,岳母家虽只有几亩地,但由于年纪大了,采摘速度还是有些慢,每一年国庆节长假,我们的到来都让老人很高兴。

来到玉米地,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左边掰一个,右边掰一个,不一会儿,就将手中的袋子装满了。虽说是秋日,天气不那么炎热了,但站在高大且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不一会儿,满头全是汗水,很快,全身几乎湿透了。为了早日使玉米颗粒归仓,翌日一大早,我们就钻进玉米地,直干到日上三竿。中午吃几块馍馍,喝几口茶水,躲过中午毒辣的太阳,再继续我们的劳作。

掰下来的玉米棒装满了架子车,我在前面拉着,妻儿在后面推,送到不远处的种子公司临时收购点。七、八天长假,金黄色的玉米棒装了一车又一车,岳父母他们黑瘦的脸上挂满了笑容,这是丰收的笑容,这是辛勤耕耘的笑容……

一个玉米地里的国庆节,全家人的脸黑了、手破了,而且浑身酸痛,但心里的感觉比蜜还甜……

文艺之声:那年的国庆汇演 

    图为当年主人公就读的学校旧址。

  讲述 | 马卫

对国庆节的记忆,最深该是1974年。那年我10岁,读小学3年级。

学校有个文工团,全是学生中的文艺积极分子,能唱的,能跳的,能说的,大约有20来人。团长叫周常军,高我一个年级,我是副团长。其实我唱得并不好,声音宏亮,但爱跑调。我有一个长项,记忆力超群,一篇文章,大约看两篇,就能背诵。所以我经常表演的节目是说快板,单口的,说个十分钟,没得问题。

这年国庆节,全公社的中小学要进行文艺汇演,也就是比试比试的意思,虽然不评奖,但如果太差了,学校没面子。为了在演出中获胜,我们的辅导老师黄朴夫,准备了几个新节目。其中,有一个就是洪常青和吴琼华的二人舞。

不知为什么,居然选我演洪常青,可能是我小时长得瘦高瘦高的,身材较好吧。那时节的《红色娘子军》,看得我们眼睛起茧。

扮演吴琼华的是二年级的于娟,她长得漂亮,扎两个辫子,红蜻蜓的,怪好看。她妈是大队的赤脚医生呢。

当然,拒绝是不可能的,那时,这一切都是思想的表现。何况,我还是红小兵,也就是现在的少先队员呵。

我每天除了读书,就是放牛,割牛草,还有扯猪草,我根本就不会跳舞呵。我有畏难情绪,黄老师看在眼里。

黄老师说,别怕,日子还长,有一个月,只要天天练,能行的。

其实,黄老师一点也不会跳舞,因为他读的是解放初的初级师范,只会简单的拼音呵,绘画呵,唱歌呵,只能作小学低年级的老师。但是,黄老师有办法,当时大队有个知青点,里面有二、三十个成都市的知青,其中有一个叫焦芸的,特别会跳舞,她妈是成都市武侯区工会的舞蹈演员。

黄老师把焦芸请来,让她教我和于娟。想不到,跳舞比砍柴、扯猪草还累。那时,我们穿的鞋,要不就是手工做的布鞋,要不就是黄帆布胶鞋,根本就没有舞鞋一说。

黄老师要我们穿布鞋跳,说这样不伤脚。可是第一场练下来,脚脖子好痛。回家的路,走得特艰难,更别想去山上割牛草了。开始大人有意见,后来我说了实话父母才没有打我。我妈用热水给我敷脚,然后用一种叫“紫草”的汁给我搓脚脖子,那本来有点肿的地方就消了。第二天放学后,又得继续排练。

汇演是在公社中学的大礼堂进行的,全公社的学生都坐在地坝,礼堂上搭着舞台。当然不像现在有红地毯,有彩灯,有烟火。那时什么也没有。只是用红印泥在脸上抹两下,算是化妆。我的节目排在倒数第三,可是那天早上,我吃多了,拉肚子。到了我演出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力量。

结果我晕倒在场上。主要是家里穷,长期吃野菜、红苕、玉米面糊,身体支撑不了。

演砸了。回来后,我就被开除出学校文工团。

1974年的国庆节,像个疤,永远烙在我身上。苦涩的记忆,伴随着我的一生。

爱国之声:老家的升旗仪式

   老家有一面鲜红的国旗,每年国庆节都要冉冉升起。

  讲述 | 赵自力 

从我记事起,老家就有一面鲜红的国旗,每年的国庆节都要冉冉升起。

爷爷以前是私塾先生,解放后做了小学教师,教了一生的书,当了二十多年的小学校长,老先生的爱国情思已经深入骨髓。他不仅在学校用升国旗、唱国歌教育熏陶学生,还把这个传统带到了家里。所以,很小的时候,每逢国庆节,我们全家老小十几口人都要在小院里集合,在爷爷的指挥下升国旗、唱国歌,这已经成为庆祝国庆一种必不可少的仪式。

爷爷对升国旗十分讲究,旗帜一定要新,不能有破损。升旗时间和太阳升起时间大致同步,往往太阳在东边山头露出半个脸,就意味着升旗的开始。全家人必须行注目礼,党员佩戴党徽,共青团员佩戴团徽,少先队员系好红领巾。然后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全家人看国旗徐徐升起。

小时候调皮,有一次在升旗时我朝姐姐挤眉弄眼的,被爷爷发现了,挨了几竹板。爷爷跟我讲,他受过的苦太多了,多得几天也说不完,是共产党建设了新中国,给老百姓带来幸福的生活,要学会感恩,记得爱国。那次挨打后,我抚摸着爷爷的手,他的十根手指已经弯曲变形,并且每个指头都少了一截。事后爸爸告诉我,这是爷爷给地主干活时冻掉的,如果不是共产党,哪有如今的好生活。我明白了,爷爷为何对升国旗那么虔诚,他是要通过升旗教育我们这些子孙,在任何时候都要记得祖国,都要热爱这个伟大的国家。

后来,村里的乡亲也受我家升国旗的熏陶,国庆节那天穿戴整齐,领着孩子在我们小院里一起观看升国旗,这已经成为小小村庄一道亮丽的风景。

今年的国庆节,我将照例带着妻儿回老家参加升旗仪式,就像奔赴一场精神的盛宴。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觉得有一面鲜红的国旗,在故乡的方向迎风飘扬。

   刊发于2018.9.28《劳动时报·周末》

十 / 月 / 一 / 日 

喜迎国庆

盛世安康,我为祖国献一曲

排版/神编小妖

许来日方长

余生幸福,情深依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3.10.1]: 国庆节,我亲手为祖国升旗!
国旗下讲话----10月
衡阳市十六中隆重举行“向国旗敬礼”升旗仪式
升旗仪式
德意志湾上的演讲
【品鉴】2021同题诗会优胜作品点评(第九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