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在旅途之《拜访岳麓书院》

                            拜访岳麓书院

 


晨之风 

岳麓书院是享誉海内外的书院,说一句夸张的话,它是长江以南最大的文化极,其对中国人的政治影响在近代尤其突出。我对其早就崇拜有加,深秋的一天,我有幸拜访了它,在零距离触摸中更加敬仰其高大。

书院是我国古代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机构,它集中了祭祀、藏书、讲学的功能,成为文化的传播地。我国是文化之邦,这是不争的事实表,历来重视文化教育,早在宋代有产生了著名的四大书院,即:湖南岳麓书院、江西九江白鹿洞书院、河南嵩山登封嵩阳书院、雎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在书院当中,岳麓书院在建院时间、保存的完好程度、名气以及至今的价值等方面,无疑是最好的。我们今天看到的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的清风峡口,据记载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虽然历经千年兵火和岁月的洗礼,至今基本上还保留了当年的状貌,步入其中,厅堂斋舍,轮廓依然。不过现在的岳麓书院成了湖南大学校园的一部分,湖南大学也一跃而成了“千年学府”。

  到岳麓书院,先要穿过湖南大学校园,开放式的办学格局已经让人很难分清哪里是校园哪里是街区,我们按照导航的导引径直到岳麓书院附近,这里耸立着伟大的毛泽东站像,后面是毛泽东经典诗词墙。往前走不远处就是岳麓书院大门。恰逢周末,这里青年男女学生很多,洋溢着浓浓的书卷气。一条幽僻的小径边, “岳麓书院”的匾额跃入眼帘,大门两边有大字体对联:“唯楚有才,于斯为盛”,很张扬地概括了它的辉煌和历史,不过想一下,这样说确实不为过。我们回顾岳麓书院的历史不难发现,这里是实实在在的人才荟萃。从公元1012年至1917年,出任岳麓书院山长的有54人,都是时代的文化精英,莫不是时代的骄傲。从宋朝走来,一直到1917年,许多著名学者和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灿如星河,我们可以看得到,宋代的陆九渊、陈傅良、欧阳守道,明代的王守仁、王乔龄、张元忭、高进泰,清代的李文焕、王文清、罗典、欧阳厚均、王先谦等都曾来此讲学或主持书院。近代历史人物王船山、左宗棠、曾国藩、郭嵩焘、杨昌济等,都曾就读于此。新文化运动以后,书院改名学堂,这里更是思想的渊薮,大批爱国志士和革命先辈肩负民族命运的使命,胸怀天下,孜孜以求。唐才常、陈天华、邓中夏、蔡和森、何孟雄等来院求学。特别是毛泽东同志早年也多次寓居书院的半学斋,从事主编《湘江评论》等革命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岳麓书院既是文明的摇篮,又是革命的纪念圣地,这一点无可非议。

  岳麓书院文化景点很多,都是人文的亮点。进得大门,院前部有一景点曰:“赫曦台”,“赫曦”的意思是:红太阳升起来了。当年,朱熹应著名的理学大师张栻的邀请,千里迢迢从福建省的崇安来到岳麓书院讲学,在此停留了两个多月。清晨的时候,朱熹常常和张栻一起登上岳麓山顶看日出,每当见到旭日升起,霞光万丈,一切都沐浴在朝阳中的时候,便激动不已,拍手道:赫曦!赫曦!于是后人便将他们观日出的这个地方定名为“赫曦”,后来,张栻便在此修筑一个戏台,名为“赫曦台”,以示纪念。

  讲堂是岳麓书院的一个重要部分,上有一匾“实事求是”,我很惊诧,原来我党“言必称”的指导思想竟然源于此地。这应该是毛泽东的发扬光大,“实事求是”最早是作为一种治学治国思想在这里得到体现。不过我查阅资料发现,《汉书》早就有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古人的智慧是伟大的,我们唯有望其项背。我们可以想见当年,毛泽东在这里求学,“实事求是”的思想对于他以后的治党思想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讲堂很宽敞,左右两边是封建时代的正统精义。正中是一个高约1米的长方形讲堂,是以前老师讲课的地方,上面摆着两把椅子,现在看来非常狭小。而当年,张试和朱熹两位大师,并排讲课,当面质疑,气氛是何等热烈。传说讲,来此地听讲的全国各地学子挤满了院子,两位大师昼夜不停,不分胜负,平分秋色,听课的人把池塘里的水都喝干了。学院是思想的传播地,是发酵思想的瓦罐,通过讲解和学生的辩论,程朱的理论和思想发扬光大,影响中国至今,我们至今不得不敬仰其高大。

书院很大,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黑瓦白墙,有徽式建筑的底蕴,这里苍松翠柏,亭池环绕,池内荷花已经衰败,但游人如织。我们来的时候不对,没有赶上春天美丽的景致。这里据说有八景,即:“柳塘烟晓,桃坞烘霞,风荷晚香,桐荫别径,曲涧鸣泉、碧沼观鱼、花墩坐月、竹林冬翠”,虽然没有一一亲见,想必那一定是美好的。

有人说,岳麓书院是一位洞达天地的智者。这话虽然过分,但是,一千多年以来,历史的烟云尽管风云变幻,但岳麓书院以其睿智、博大,以其坦然、平淡,广播文化思想,诲人不倦,泽被三湘荆楚大地,以其沉静、以其豁达,崇尚中和之道,弘扬先哲学术,砥砺民族精神,这是公认的事实。有人说,岳麓书院是一坛历久弥香的老酒。围墙不高,但把书院围成一只不朽的酒瓮,于掩映的树木之中,储存着中华学术的醇香,在这个三湘之地激荡着中国文明的碰撞,延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这里的酒瓮散发着阵阵醇香,浸透着无数书生秉烛苦读的清夜,浸透着无数仁人志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浸透着无数拜谒者虔诚敬畏的心绪。还有人说,岳麓书院是一本经世致用的画卷。到了近代,湘人似乎在历史舞台上表现突出。给人的印象是:湘人尚武,凶悍野蛮,战功卓越,三湘子弟曾经满天山。湘人崇文,湘学源远流长,经世致用撼动华夏。从岳麓书院第一任山长周式接过了宋真宗亲笔御书的“岳麓书院”匾额,岳麓书院从此便名重天下,并很快成为文化领域的豪门望族。岳麓书院的建立,为华夏文明注入了一个新的基因,打下一个新的烙印,形成了儒学的一个新成就——“经世致用”思想。千年以来,野蛮蔓延,文明涂炭,书院多次无端毁于兵灾人祸,但最终顽强屹立,“经世致用”的火种得以保存和延续,最终燎原华夏,挽救了一个民族。我们不得不承认,岳麓书院熏染下的王夫子、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黄兴、毛泽东等等,无不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人物,他们以其言论、功德遗传天下。

朱熹是岳麓书院的名人,是岳麓书院的名片。站在讲堂上,我们可以想见当年大师风度翩翩,昂然走上岳麓讲堂,用家乡口音,讲述不朽的理学。据记载,朱老先生讲到陶醉处,轻挥羽扇,微阖双目,旁若无人,唯有自语自言。《岳麓志》曾记载朱子讲学的盛况:“一时舆马之众,马饮池水立涸。”可见当时学术之盛,岳麓之盛。我感觉尽管夸张,但是当时的崇学之风应该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沅生芷草,澧育兰花。”作为一种存在和历史,岳麓书院千余年来学脉绵延,弦歌不绝,繁衍着诗意,蔓延着无尽的文化血脉。有专家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作为传统学术重镇的岳麓书院能够延续办学到今天,正是中华悠久文化的一个象征。我们应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态度,重新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来到岳麓书院的人熙熙攘攘,不乏靓男帅女。我在想,人海茫茫,又有几人能够参透岳麓书院的玄机,经世之学有又有几人能够内化于心。岳麓书院不仅要培养人才、从事国学研究,更要为中华文化传承复兴作出贡献——这是岳麓书院最重要的使命。我想这就是岳麓书院于今天的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军红: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
湘风楚韵文学畅享之旅——长沙篇
岳麓书院
方物(三):边游边学岳麓书院(下)
读城|星城长沙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13副经典对联欣赏,大开眼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