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访“民间绝活”艺人——吴培中

寻访“民间绝活”艺人——吴培中

                      晨之风

      11月25日,我的课特别多。从早上六点多上早自习开始加上一上午四节课,确实很劳累。中午十二点钟第四节课下课,刚走出校门要回家吃饭。在校门口陈楚网网站组织的网友代表早已等候多时了。我这才如梦方醒,突然想起陈楚网网站早就想组织网友去寻访一下太康县马头镇吴振岗村的吴培中老人。因为前一段时间,网上一篇报道《布袋木偶戏:太康县吴培中一生追求》让吴培中走出偏僻的乡村,世人开始走近这位“民间绝活”艺人的个人世界。我也是从网上得知这个消息的,很惊奇也很想了解这位老人的“绝活”到底“绝”在何处?

      我们抓紧时间从淮中大门口出发,顾不得欣赏路边的风景,一路飞奔往太康县城而去。到了太康县城已是午后一点多钟,于是急急扒了碗烩面充饥,继续赶路,不巧的是车子误入歧途,走错了路。竟然碰上一个狭窄街道,又适逢这里是集市的会期。车子遭遇拥堵,一时一筹莫展,耽搁了一个多小时。后来碰上一位热心的大姐危难时刻出手出面维持交通秩序才得以通行。过了拥堵区,车子沿着涡河河堤绕行一段距离。由于不知道路途,便一边行路一边打听。好在还是热心人多,当地的老百姓都愿意告诉路在何方。出了县城,路况还不错,虽然是乡间小路,但都是水泥路。车子沿着初冬落光树叶的林间小道,左拐右拐向前行驶。看着两边碧绿的麦野,欣赏着远处一带乡村风光,倒是心情快活了好一阵子。过了高朗乡进入了马头镇乡界,终于到达吴培中老人所在的吴振岗村。

      这是一个幽静的村落,并不大,纯粹是自然形成的村子。这里没有笔直的街道,都是依势建房。目之所及,树木落光了叶子,到处都是落叶,想必夏天这里一定是枝繁叶茂的。街道里还算干净,每家的院墙边大都堆满了砖头。十字路口站立着几位老人在悠闲地聊天,看样子显然都是留守老人。这里很少有青壮年出现,凭直觉这肯定是一个以打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村子。吴培中老人的房子很不起眼,在村子里只能是三类房子。房子虽然是砖墙,但是看样子年久失修,显出几分破败摸样。敲门叩问,吴培中老伴应声打开大门。简单寒暄后我们走进院落。这是一个不大的院落,没有高大的树木,但是满满当当,因为角角落落里见缝插针种满了蔬菜。正对大门是一个照壁,小巧玲珑,照壁前面是一个假山,上面活灵活现地装饰着古代历史典故。假山下面是一个水池,据说以前还养着金鱼。不过现在是初冬,没见到鱼儿游动。过了照壁,吴培中老人从低矮的灶房里走出来。他围着围裙,面色红晕,肩膀上搭着毛巾,原来他正在熬米粥。后来知道他在加工米酒,这种酒纯粮酿造,制作技术要求很高,一般人是不能胜任这种工作的。吴培中老人告诉我们,他酿的米酒从来不卖,就是自己享用的,或者送给亲戚朋友。他酿的米酒拿到市面上八十块钱一斤他还不卖,因为他使用的是纯手工工艺。这种酒醇香甘甜,绝对地不上头。万万没想到,我们了解吴培中老人是从他酿造米酒开始的。

      吴培中老人很热情,赶忙把我们让进屋里。屋内陈设很简单,我怀疑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陈设,可是仔细一看,件件看似破旧的东西但件件又都是艺术品。屋内挂满了吴培中老人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随着老人的介绍,我们打开了话匣子。吴培中老人擅长画传统人物神像,这是他引以为自豪的地方。我们看到,堂屋门后面有一幅《钟馗除鬼图》,钟馗怒目环眼,画出了精髓,很有震撼力,把个钟馗活脱脱画活了。西墙上有一幅《上山虎》,画上的老虎雄立山岗,啸傲山林,虎虎生威。屋内中堂挂有一幅画,据说已经有四十多年了,画面已经很破旧,但是功力宛然犹在。画的是“神轴画(按吴培中老人语)”,这幅画由三部分组成,上面是南海观音像,中间是玉皇大帝像,下面是关公像,像的旁边都有陪立的神像。工笔细描,栩栩如生。我们很惊叹老人的细描细绘。让人称奇的是,这幅画两边的对联不是文字,而是八仙图,一边四个。八仙图上的人物各具情态,仙风道骨,很具视觉冲击力。西面墙上是一副八仙过海全图,八位神仙漫步云端,各显神通,在海上各种情态,别具一格的造型显示出吴培中老人丰富的想象力。

      除了绘画,吴培中老人还有一个绝活,那就是书法绘画“娃娃抱字(按吴培中老人语)”,这绝对是老人的绝活,我是第一次见到,以前自恃读了不少书,可是从来没听说过。“娃娃抱字”是书法和绘画的完美结合,每个字均配上喜庆娃娃攀爬字体,徒增了字体的立体感。字的形态千变万化,要求娃娃也要因势造型,真的很考验人的创造力。一个“寿”字,两个娃娃左右各一,添了好多情趣。还有一幅“海纳百川”的字画,更是形神兼备,令人叹为观止。屋里还挂着他创作的梅花字体“艺术之家”“海纳百川”,近看是梅花,远看才是字面,令人拍案叫绝,这当然也是一绝。吴培中老人还会剪纸,屋内墙上还挂着几幅剪纸作品。

      吴培中老人会做各种各样的戏曲人物造型,屋内西墙上挂着镜装的古装戏人物造型《白蛇传》《黄鹤楼》《夜读春秋》,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戏曲,投射出幽幽的古文化底蕴。条基上有一尊关羽的站像,古拙而又形神兼备,这都是老人的作品。这些人物造型都是老人摸索着制作的,用胶泥和着棉花反复捶打好多次,然后再进行造型。人物的服装都是量体裁衣定做的,这些人物都是折子戏的主角,以一个场景的形式展现出来。据老人讲,这些艺术品在深圳,有些老板高价买来挂在客厅显眼的地方,在现代派艺术充斥的年代里别有一番情调。老人还给我们拿出了泥塑的彩绘的童子人面,还给我们拿出了他到澳门参展的“神轴画”和“八仙过海”对联,让我们着实开了眼界。

      吴培中老人还有一个绝活,也是外界津津乐道的活儿,能做各种各样的布袋木偶,这是老人的真正绝活。他做的布袋木偶代表河南参加好多演出,还在当时省委书记徐光春的带领下到澳门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呢。老人不但会做木偶,还会表演。他可以背上好多木偶剧台词。我们了解到今年719日至21日,河南电视台《行知天下》栏目组来到老人家中,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袋木偶戏进行了实地拍摄,通过电视媒介展现这种濒临消失的民间绝活的无穷艺术魅力。老人对木偶戏人物的雕刻、口哨的制作娓娓道来,让我们受益匪浅。老人的代表剧目是《王小打柴》,他一个人能模仿几个人的声音,因为时间紧急,我们没有来得及感受太康布袋木偶戏的魅力。据老人讲,太康布袋木偶戏俗称“喜笑班”,又称“独台戏”、“扁担戏”、“布袋偶”,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过去电视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布袋木偶以其表演道具制作形象逼真,吹哨仿音委婉动听,演出剧目语言滑稽可笑受到豫东一带老百姓的推捧,给娱乐生活单调的时代带来无穷的艺术享受。太康布袋木偶戏2009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誉为“世界上最小的舞台”。吴培中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

      吴培中老人还有一项绝活手艺,那就是纸扎手艺。这门手艺是一项综合手艺,就是利用高粱秸和纸张,加上绘画、泥塑,可以做成各种造型。譬如楼阁子、童男童女、灵堂用品,还可以扎出各种现代物件,譬如轿车、电脑什么的,应有尽有,造型逼真。因为是冥间用品,所以国家不便于推广。尽管他的纸扎艺术性很高,但是不具备推广传承的价值,所以纸扎一直没有对外宣传的机会。

      吴培中老人的屋里几个奖状令这里蓬荜生辉,都是国家级的称号。在攀谈中,我们了解到,吴培中老人真是全才的艺术家。他还会唱夯歌,过去他是十里八村的夯歌歌唱家。他还会八卦占卜,也许有人认为这是迷信,和他交谈中,我们感觉他的八卦占卜分明有一股科学的睿智。平时还有人经常请他看阴阳风水,这些为官方所不屑。不过也说明了老人的多才多艺,毕竟不可否认这也是一门学问。

      从谈话里我们了解到,老人一生坎坷。经历各种运动,但是对共产党感恩戴德。现在他的堂屋里还挂着伟人像,毛主席像居于主要位置。解放后,六十年代初期,他师从老师学会了纸扎工艺和传统绘画工艺,因为画的是封建时代的人物。在文革期间赶上破“四旧”,老人自己忍痛割爱,自己亲自烧毁了好多“四旧”作品,说到这里,老人一脸惋惜。好在文革期间,布袋木偶戏竟然出乎意料地保存下来,不过表演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演的都是样板戏一类的新东西,算是“旧瓶装新酒”吧。改革开放以后,吴培中老人的这些手艺焕发了青春,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的纸扎工艺很有市场。但是到了九十年代后期,打工潮蓬勃兴起,农村闲散劳动力都上南方打工,老人失去了帮手。年轻人都不愿搞这种费事不挣钱的活儿,于是老人的手艺传承遇到了危机,这是老人最担心的事情。老人的子女都不在身边,虽然有两个儿子可以做一些老人的活计,但是不挣钱,也都到外地发展去了,这是老人很失望的事情,从言谈话语里我们分明看出老人的焦急。他说自己今年七十岁了,好日子不会太长了,趁现在眼不太花,手脚还灵便,赶紧多创作些作品,为自己也为子孙留点模具的东西,好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他说现在他搞这种东西,纯粹是爱好,因为它伴随自己一生了,很有感情的,其实根本挣不上什么钱。村子里现在的年轻人干个泥水匠活一天能挣上一二百块钱,到外面打工挣得更多,并且对技术含量要求不是很高。而他干的这种手艺活对技术要求很高,还挣不了多少钱。现在的人都是图个实惠,生活保障是第一位的,看来这门手艺快要失传了。说到这里,老人流露出一脸的无奈。从他的眼神里,我们可以看出,老人对这门手艺的钟爱,他是多么希望这门手艺能够传给后人,并且能够发扬光大啊。

      在吴培中老人的院落里,我们还参观了他做纸扎的材料间,很简陋的土屋里存放着高粱秸秆,还有挂在墙上的高粱穗子和麻种。在院子里我们欣赏了老人的水泥浮雕作品——“福禄寿”图像和“仙女祝寿”,人物形象惟妙惟肖,飞天造型神韵毕现。照壁上还有老人的书法作品,我虽然不懂书法,但是感觉看上去还是蛮有功力的。院子里有一个大缸,吴培中老伴说那是存放酒曲的,因为每年吴培中老人都要酿造米酒。

      和吴培中老人的短暂交流里,我有这样一个体会:老人太挚爱他的手艺了。我很有感慨,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尘世里,在一个偏远的村庄里,在一个不为世人所知的简陋的房子里,有一位老人在一个很简陋的角落里默默传承着绝活,坚守着前人传下来的工艺。也许他的作品在一些庙堂之高的艺术家眼里不上档次,但我认为这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源于对艺术执着的追求,而吴培中老人实实在在做到了。这正是吴培中老人的可贵之处,因为他没有随波逐流放弃自己的手艺。从这一点看,他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不过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老人的手艺后继乏人,这是当今亟需解决的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老人真的选择把手艺带进坟墓了,我想说得严重一点如果真的那样,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

      好在令人欣慰的是,国家近期出台了要建设文化强国的一系列好政策,吴培中老人的这些手艺如果能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这应该是一个好消息。老人的这些“绝活”手艺也许很快就会传承下来,但这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政府需要投入资金,帮助、鼓励、扶植一些有志于传承这些“绝活”手艺的人安心进行艺术创作,提升艺术作品品位,在继承中创新,与时俱进,从而形成产业规模。如果这样的话,我想政府才算是尽到了政府的职责,真正做到了无愧于子孙无愧于时代。

(2011年11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些呀?
老人十几岁学做手工花馍馍,77岁将手艺传承给老伴
看看民间大神级雕刻家,一手绝活巧夺天工
景德镇民间手艺人的绝活,被震撼到了!#陶艺#手艺人#老手艺
木偶的起源 木偶戏的发展和种类
民间匠人独特的手工绝活,越来越罕见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