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的式微

据我在旧杂志堆里与灰尘为伍的经历,上世纪末学术界有过一场涉及语文教学方式的讨论。一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当时的语文教学过高要求语言运用的严谨性和专业性,重语言而轻文学,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反对者则坚持,所要求的能力在语言文字应用中不可或缺,若降低要求,汉语本身势必受到污染。最终学界达成共识,认为语文教学过于偏重语言学,新教材中因此做出了一些调整。虽说在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面前妄议语文是班门弄斧,我仍想站在学生的角度,对语文学科的现状,抑或说是“高考专用汉语”这一种汉语方言的现状,发表一点个人看法。

被抛弃的汉语

讨论中正反双方的忧虑仍然存在。这当然不是某一位语文老师选择了某一种教学风格而造成,实在是因为数英物化生政史地来势汹汹。连余光中都这么写(早在那场讨论之前):“现代的中学生,除了文史之外,英文、数学、理化、生物等等,样样要读,‘于学无所不窥’,俨然像个小小博士。要我现在回头去考大学,我是无论如何也考不取的。中学课程之繁,压力之大,逼得学生日与英文、数学周旋,不得不将国文贬于次要地位。”台湾如此,何况大陆?

我们的级长选择了最正确的策略: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做练习的时间不能被阅读占用(姑且算是占用)。年级印发的阅读材料中,偶尔也会出现劣质文字;而年级要求划关键词并做标注,加之课外书禁令,确实无法让我们爱上语文。忽视阅读积累,像英语一样教语文,正是那场讨论批判的目标。高考的语言运用题翻来覆去也就那么点花样,刷题即可得分,判断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窗口只剩下了作文。(的确,考生的语言能力在试卷任何一处都可以显露,但大多数试题考查重点不在此。回答“怎么理解这幅画的寓意”,美术老师会因为用词不准确而扣分吗?)

难怪有老师说,“衡量语文水平的唯一标尺是作文。”若真是这样,批改作文的老师肩负的责任可就太重了。

失守的防线

让我再把时钟往回拨一阵子。记得读小学时,社会的主流风向还是“严肃场合不用娱乐语言”。流行语本就是流行文化的产物,自娱自乐可以,用在严肃场合显得幼稚。小升初的时候,老师还提过,初中作文不再是讲大白话,口语中的习用语不能带入写作中,尤其是流行语。中高考作文中用流行语,简直是找死。大约初二的时候,眼看新兴语言现象攻占了大众语言的高地,语文老师的态度变为“保证评卷老师能看懂的前提下,少量使用积极向上的流行语未尝不可”。如果说这只是流行文化的暂时胜利,接下来“政府工作要接地气”的政治要求可能是对语文保守派的一次重击。俗话说的好,病句题涉及政治的选项一定没有错。上级觉得流行语很给力,你只能点赞。2016年末,光明日报发文称,“汉语盘点2016”评选出的“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充满正能量,包含对生活诙谐的调侃和热爱。掏出这周的语文试卷,2015年的病句题也有不少“吐槽”之类的流行外来语。至于作文,在流行语方面也没有太多的禁忌了,不低俗,不恶搞,老师看得懂即可。

因为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学属于基础,立场偏向于保守,我接受到的信息相对于高中老师应该是滞后的。我完成上一次随笔之后在新浪博客考古,得出的结论是2008年奥运前后这种变化就已经开始。对于流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我一般保持中立,有时也支持,但由此可以看出,保守派语文工作者的防线正在逐渐失守。

以上两段构筑于个人经历和真假存疑的第一手资料,不出洋相已谢天谢地,小错误当然难免。若出了洋相,我也只好乖乖认错。

混乱的思维

英语老师总想让我们形成英语思维,可英语作文没见好,中文作文先写不好了。再引一次余光中的《哀中文之式微》:“今之学者,国文课本,读的大半是文言,日常写的却是白话,学用无法一致,结果是文言没有读通,白话也没能写好。两短相加,往往形成一种文白夹杂的拗体。文白夹杂,也是一种不通,至少是不纯。同时,国文课本所用的白话文作品,往往选自五四或30年代的名家,那种白话文体大半未脱早期的生涩和稚拙,尤其浅白直露者,只是一种滥用虚字的‘儿化语’罢了。中学生读的国文,一面是古色斑斓的文言,另一面却是‘我是多么地爱好着那春季里的花儿’一类的嫩俚腔,笔下如何纯得起来?不纯的中文,在文白夹杂的大难之外,更面临西化的浩劫。”

初中作文多用逻辑混乱的心灵鸡汤辅助升华主题,高中还没脱去心灵鸡汤的影响,又在作文里加了一大把拗口难懂的历史、政治甚至哲学资料,再和一直在学的古文一搅和,倒出来的怪味鸡汤里漂着各种不伦不类的句子。

先来两个文言句式:“于……,……将焉……?”哲学要分析事物的性质,那就会出现“××性”这样的短语:“于思维的混乱性下,汉语的内部结构一致性将焉存?”再轮到日语翻译腔(可以来自心灵鸡汤、日本轻小说,甚至是鲁迅作品)登场,“于语言思维混乱性如巨浪一般的冲击力的破坏下,汉语的内部结构一致性将焉存于这黑暗的世间?”

这个例子有恶搞性质,用于说明语言思维的混乱有不妥当之处,但在作文里这样的句子并不鲜见。

……看来我自己的思维好不到哪里去,也是一塌糊涂。脑子里全是糨糊。

不过这只是风格和结构的不一致,拗口是拗口,但还看得懂。其实也没多大的事,英语的结构比汉语乱多了,语言的功能和美感丝毫无损。但是像台湾某工商学校校长一样,一边讲“中文是最优美的语言,欧洲语言是野蛮人的语言”,一边用着翻译腔讲美国心灵鸡汤,就不太可忍了。

更加混乱的思想

上语文培优课的时候,我总是在想,如果几位语文老师一起讲同一堂课,该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在我看来,每位语文老师的观点,虽各有各的道理,但相互之间常常冲突。有的语文老师认为练习作用不大,有的语文老师认为练习很重要;有的语文老师提倡高一就要严格训练,有的语文老师则提倡高一让学生自由发挥;再加上年级主任对语文学习的形式性要求,在一中2016届高一年级中该怎么学语文就成了一个谁都说不清楚的问题。我甚至觉得,学习语文的唯一方法就是——don't listen to your teachers!

数学老师上课抱怨过,教育思想的混乱使很多人认为知识不再重要。政治书也说过,任何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不然要政治书何用?)若观点不一致,我们难以产生对语文的一致认识。

但政治毕竟是政治。文学的核心,却是反一元化的。一元化指向集体主义,但上世纪的许多集体主义文学,在今日看来更接近穿靴戴帽的说教。即使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不乏负面评价。

而这更可以追溯到学校管理权威和教师个人自由的冲突。在学校层面,无论是集体主义教育、“国学热”,或是近年来兴起的管理学,都是意识形态一元化的尝试。令人惋惜的是,学校没有成功;令人庆幸的也是,学校没有成功。虽然学校的性质和其他政治、经济或文化组织差得远,但是在有些时候,我们却和古代的读书人,或军队中的士兵,或是资本主义大工厂中的工人如此相像。管理人的方法,总归是一样的。

朱可夫知道,装在什么瓶子里,可乐的味道其实是一样的;邓小平也知道,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无论政治风向如何,人们用语言表达的内容总逃不开生活,由此派生的文学也将继续闪耀。但是,政治风向改变,也会让语言相应改变。这个过程中,权力就在语言身上留下了政治话语的烙印。同样,作家的文字也受个人经历影响,而我们稚嫩的文字则受语文老师影响。语文老师的观点,在我们尚不成熟的语言中也打下了烙印。从全社会共同的语言到某人独特的语言,身上都遍布着政治性伤痕,这正是我不希望看到的。这时,一些人修复语言的努力,反而给语言增添了伤痕。

【推荐语】语言老道,思想深刻,笔触大胆,旁征博引,说真话动真情。讲述了中国语文学习的缺陷和不足,让人感触颇多。(陈若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方法探究
288.破解文言文难学之谜
中学语文站孙东霞《享受语文教学: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典型案例》读后感
太有意思了!文言文秒杀网络流行语,语文老师教你如何高大上说话
孩子满嘴的网络流行语 语文老师用文言文回击 瞬间就被秒杀!
语文老师把流行语翻译成文言文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