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一九八四》随想

这应当是这学期最后一篇随笔了,想要认认真真写点什么,却又不知道有什么可写的。大抵是在学校待久了,与时代脱轨了,我就打开人民日报,头版就是有关党的对外建设的,瞬间引发了我蛮多的想法。
在学校看了一本书,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奥威尔的笔触让人感受到压抑,冰冷得寒彻心扉。
这是一本反乌托邦的小说。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而反乌托邦就是指充满丑恶与不幸之地。这种社会表面上充满和平,但内在却充斥着无法控制的各种弊病,如阶级矛盾、资源紧缺、犯罪、迫害等,刻画出一个令人绝望的未来。
这本书刻画的就是这样一个社会。小说讲述了名为温斯顿·史密斯的男人与当时的政权反抗斗争的过程,结局不尽人意,却使人深思。那个社会中没有人权,没有自由,没有思想。极端的独裁者“老大哥”泯灭人性,毁灭思想,把社会变得空虚无聊,但凡有人敢违抗,甚至只是在大脑中想想——对不起,他将通过一系列残酷的手段,被迫改造成“思想纯洁者”。而所谓思想纯洁者,就是无条件地听从顺从服从“老大哥”的话,不许有自主的思考能力,不许对“老大哥”质疑。他就是信仰,他就是正义。你所有的想法,都会被窥视,你被完全暴露在蓝屏下,老大哥会时刻盯着你。
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这是美国时代周刊对1984以及动物农场的评价,注意其中的一个词,自由,到底什么是自由,它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意义又在于何处。至少我认为,在1984中,这种自由是思想及言论在不直接触犯他人利益前提下异于他人的许可,及思想的自由,追求自认为正确的真理的自由,不管它客观上是否正确,但是你不得反对人家去思考,去发表。也就像其中所说的,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毫无疑问1984中的世界是对这种自由抹杀的极端反例,政府利用各种方法,近乎于残酷的把人的思想方式彻底扭转,只会接受和彻底认同,个体的思维不复存在,真正的思想只存在于统治阶级的脑海中。
奥威尔在书中借助戈尔德斯坦因的书写道:这个世界上永远存在三种人,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他们扮演的角色是上等人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地位;中等人希望和上等人交换位置,下等人浑浑噩噩,但是是被利用的广大群体。正如书中主人公温斯顿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有希望的话,它在无产者身上。不过,奥威尔似乎又悲观的意识到:人类的历史就是三种人地位的变换,周而复始,无穷无尽。同样是在戈尔德斯坦因的书中,奥威尔说:“统治集团只有在四种情况下才会丧失权力:或者是被外部力量所征服;或者是统治无能,群众起来造反;或者是让一个强大而不满的中等人集团出现;或者是自己丧失了统治的信心和意志。”这四个原因并不单个起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同时存在。统治阶级如能防止这四个原因的产生就能永久当权。最终的决定性因素是统治阶级本身的精神状态。
1984正是极权统治的典范,政府控制了所有东西的产量,即不会让太多人很好的解决温饱问题,而有精力去思考统治阶级存在的合理性和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律导致太多中等人的出现,也不会让太多人饿死导致下等人的反抗。接着,他控制了所有人的思维,即让所有人都不会思考除了政府要你思考的以外的东西,他甚至消去了资本主义自由上帝之类的词,正如书中所说: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最后,政府通过三个国家之间所谓的战争控制过多的产量,保持国内的稳定,即所谓战争即和平。最后,统治权全部集中于统治阶级中,整个社会处于一种诡异但极端稳定的状态。
但是,科技要发展,就不能单纯的只有政府的思想,而还要存在科学的客观理论,于是,奥威尔推出了双重思想。双重思想,即在思想里存在两套思维模式,在平常情况下用那个极端政府所需要的思维模式,而在做一些科学研究的时候用客观的思维模式,这好像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但现实生活中不也处处都是双重思想的现实。比如文革时期,你明明知道某些真理,但在众目睽睽下,你会把所有的想法压在心底,附和着大家的言论。这是思想的沉沦,也是极度的孤独。
所以,一个社会,它解决了温饱,科技发展,社会稳定问题的时候,它看起来实在是很完美,但是它被全世界人所唾弃,它的存在更是西方世界极力阻止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社会发展的真正定义不应该是科技、物质上发展的稳定,因为社会的发展其实基于每个个体发展,而个体的发展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将再不局限于物质而是思维。
因此,真正发达的幸福社会,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人人拥有平等的资源,而是人们能自由地思考,享受思考的乐趣并分享这种乐趣。相信1984的意义,并不是让人们害怕发展,而是积极的往前看,吸取教训,不要让1984是《一九八四》,2021是《一九八四》,2121还是《一九八四》。
以上皆是作者看书以后感受压抑后的胡思乱想,也没有什么逻辑,可权当一个政治生的非常浅显的无谓担忧,如今这个社会还是非常美好的,我们不处于《一九八四》。
【推荐语】这是一篇关于《一九八四》的读后感,奥威尔以冰冷的笔调刻画出了在集权统治下,人们的思想受到牢牢的禁锢,整个社会处于极度压抑却又极端安稳的一种诡异的状态。作者阐述了本书的内容并由此引发了哲思,希望当代社会可以吸取教训,不要开历史的倒车。(李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思维导图102本书©98《1984》——乔治·奥威尔
《一九八四》读后感
奥威尔《1984》| 栗树荫下,我出卖你,你出卖我
所谓自由
毛骨悚然的寒意,振聋发聩的警告——《1984》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