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三角国军往事:李弥空降摘桃子,柳元麟捞钱有术

1950年1月1日,正当滇南国军庆祝元旦时,我二野四兵团十三军悄悄从南宁出发,行军16天,跋涉一千二百里,一举攻克蒙自机场。接着,13军、38军又马不停蹄,一路横扫,切断了中越、中缅边境,三万国军成了瓮中之鳖。

两军大战一个月,三万国军中有两万七千人被歼灭,只有三千多人侥幸逃过解放军包围圈,进入缅甸境内,这支残军正是金三角国军的鼻祖。

一、残军崛起

且说1950年2月7日晚,自以为跑得远的国军第8军107师师长孙进贤刚抵达云南镇远,突然发现四周漫山遍野亮起了火把,大喊“缴枪不杀”。

为了避免被歼灭,孙进贤立即召集部属商议投降。黑暗中,一个军人从师部悄悄溜了出来,奔回自己的部队驻地。两小时后,那里有1000余人拔营而去。

这个暗中潜出,连夜奔逃的人就是逃缅国军的重要人物,时任107师 907团团长的李国辉。

李国辉,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县人,黄埔军校十二期毕业,此人中等个头,身材精悍,瘦长脸,尖下颌,目光执拗、深沉,是个反共死硬分子,看到师座要投降,他坚决不同意,于是连夜带着部队出走缅甸。

李国辉带本部脱离大部队后,下令官兵摘下军帽上的青天白日勋章,假扮解放军,沿山间小道疾走。中缅边境山高林密、瘴气甚厉,部队在森山老林里转了大半个月,才于1950年3月2日进入相对肥沃的大其力盆地,1000多人的团只剩下600余人了。

滇南战役中幸免灭顶之灾的还有蒋军第26军93师278团。逃过元江后,团长罗伯刚把枪械卖了一些给当地头人、土司,换成金条后失踪。

副团长谭忠率残部继续向中缅边境逃跑,2月底进入缅境时还有800余人。1950年4月9日在大其力与李国辉会师,两人就前途出路几番磋商。

谭忠认为目前反攻无望,应先进入泰国,再设法转去台湾。李国辉则力劝谭忠留在缅境,建立反共根据地。

最终,李国辉说服了谭忠,两人决定成立“复兴部队”,由李任总指挥兼709团团长,谭任副总指挥兼278团团长。

“复兴部队”成立后立即公开打出旗帜,很快吸引了不少逃到缅甸的国军散兵游勇,部队又发展到了三千多人。

最初,缅甸政府对孤军不以为意,1950年3月13日,缅甸国防军还在景栋举行记者会,表示缅军会解除孤军武装,防止中国的反共武力从缅甸获得军火。

4月30日,缅军要求残军撤出大其力,双方就此举行谈判。最终李国辉拒绝撤出,谈判破裂。

1950年6月至8月间,缅军出动两万多人,在空军与炮兵的掩护下猛攻大其力。没想到在大陆屡战屡败的国军,居然爆发了惊人的战斗力,打赢了占绝对优势的缅军。

这还是多亏了李国辉的指挥。李国辉见缅军势大,主动放弃大其力一线阵地,撤到山区。缅军哪里会放过,继续紧追不舍。残军则在丛林中与缅军周旋。

半个月后,李国辉见缅军疲惫,转守为攻,从小道出山,首先奇袭山下的缅军炮兵阵地,缴获100门大炮,然后用缴获而来的大炮炮轰,缅军纷纷败退,残军乘胜追击,夺回大其力。

此战,缅军1500人阵亡,3000余人受伤,残军408人阵亡,602人受伤。残军大胜,在这之后,不少人纷纷加入残军,不到半年,残军就扩充到五千四百多人。

残军大败缅军的消息也引起东南亚各国媒体重视,《曼谷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各大媒体纷纷刊登相关报道。

部分有影响力的华人媒体甚至把李国辉吹上了天,发表了诸如《李国辉将军是个战神》、《国军两个营全歼缅军两个师》等十分夸张的文章。

这些文章传到台湾,老蒋也为之高兴。逃台后,蒋介石最担心的就是解放军一二年间进攻台湾。因此,一听大陆缅甸边境尚有蒋军活动,不由喜出望外,认为至少可以保留一块陆上地盘,免去身在汪洋,望陆兴叹之苦,于是立即命令李弥即刻束装就道,西去缅甸收罗旧部。

1950年8月16日,李弥承老蒋之命,化装平民,从泰国秘密潜入缅甸,在孟板地区与李国辉等人见面,从此直接掌握了逃缅残军。

二、李弥空降摘桃

李弥,号炳仁,云南省莲山县人,早年在驻粤滇军中当勤务兵,恰好他服务的那位领导和李弥是同村人,于是保举李弥进黄埔四期。

毕业后,李弥分配回由驻粤滇军改编的第三军教导团任中尉排长,值得一提的是,团长正是未来的朱德元帅。

南昌起义时,李弥拒绝参加,从教导团脱逃,投奔熊式辉。1930年,熊部被陈诚的部队包围,惟李弥以团指导员身份将该团带往南昌,向蒋介石告状:“我是你的学生,为什么要我们缴械?”

此举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没多久李弥就被提拔为第五师师长。

抗战时期,李弥先后参加了武汉、宜昌会战和滇西反攻战役。使李弥出名的是松山攻坚战,当时国军换了几个师去打都损兵折将,败下阵来。李弥主动请缨,率荣誉一师猛攻松山。

战斗关键时刻,李弥见主力团进攻受挫,抓一顶钢盔扣在头上,手持冲锋枪,亲自带特务营爬山进攻,终于攻入了松山主峰阵地。李弥因此荣升第八军军长。

1948年第八军扩编为第十三兵团、李弥任司令,下辖第八军、第九军。淮海战役中,十三兵团在陈官庄全军覆没,李弥胆子也大,居然从解放区一路潜逃到青岛。

1949年春,李弥重组第八军,在江西弋阳补充兵员。1949 年9月转赴云南。李弥这时又碰到了两个好运。

一个是卢汉起义时,李弥被软禁,第八军部下听说军长被抓,马上集合起来攻打昆明。卢汉以停止攻城为条件释放李弥。没想到这李弥在走之前满口答应罢兵息火,一到部队又怂恿部下继续进攻,直到听说解放军已经靠近才撤退。

二是在解放军攻入蒙自前,李弥飞到台湾向蒋介石汇报工作,蒋介石不信任李弥,干脆让他直接留在台湾,改派陆军副总司令汤尧接管滇南国军指挥权。

没想到这汤尧真倒霉,来蒙自不到一个月就被俘虏了。李弥因祸得福,避免了被俘的厄运。

大半年后,李弥又摇身一变,成为金三角之王。

在金三角,李弥将部队改编为“云南反共救国军游击总部”,开始实施他的三大战略。

第一是扩大实力。通过收罗滇缅边境的土匪、国军溃兵和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中的叛乱分子,充实力量,并通过办学校的方法培养军官,灌输反共思想,提高作战能力。

为此,李弥宣布成立军政大学,自任校长,并设立政工、军官、财务、通信、学生、行政 等6个系科。日后叱咤金三角多年的大毒枭坤沙和鸦片将军罗星汉,早年都在这个学校就读过。

第二是利用当地土司头人与缅政府的矛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第三是发展经济,做鸦片生意。

李弥素以干练果断自负,为扩大实力,他派人在滇缅边界召集旧党,策动反动地主。这一招倒也有些成效,不但网罗了数百流散军人,而且收编了其后不久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叛逃到缅甸三岛地区的地主恶霸。

为稳定后方,李弥、李国辉尽量取哀兵姿态,结交当地土司头人。当地土司头人也觉得国军可以利用,要求与李弥结盟对付缅甸政府武装。于是乎,一二年间,残军在缅北获得了立足扎根的基础。

贯彻了李弥的三条方针,蒋残匪不但在“金三角”立足下来了,而且一天天称起霸来。台湾当局也为李弥的“成就”所鼓舞,在缅甸的江拉附近设了一个空投场,并不断绕道泰国转运来一些弹药和军饷。

1951年3月,朝鲜战争正如火如荼,李弥自忖离台赴缅已达半年,残军也已发展到1万余人,该是出头露脸了。于 是同李国辉等人拟定了反攻云南的“宏伟”计划:首先攻占云南省西南边境的澜沧、沧源、西盟、镇康等县,然后夺取耿马、临沧、双江县。再北上大理、玉溪,重占昆明。

1951年6月中旬,残军钻空子进占耿马、勐海、镇康等县城。为此,李弥打电报向蒋介石吹牛:三个月完成反攻云南的任务,并要求台湾空投武器弹药。

就在李弥得意洋洋向台湾邀功诱赏之际,解放军7个团如猛虎下山一般直扑过来。指挥作战的云南省军区司令员陈康还是用老战术,以一部兵力正面进攻,另两部兵力从两翼沿国境线向内包抄,切断敌军退路。李弥见势不妙,慌忙命令部队化整为零,向境外逃窜。

7月中旬,李弥又开始了第二次窜犯。他吸取上次窜犯正面过宽,兵力不集中的教训,这一次兵分两路,一路进攻沧源县城,一路进攻孟连镇、澜沧县城。

但我军趁残军立足未稳就发起了反击,出动四个团直插国境线。三十六计走为上,李弥急忙命令部队逃往国外。

两次反攻云南的惨败使李弥多少清醒了点,再也不干折本买卖了。在云南方面,由大举进攻改为骚扰、破坏,对台湾多争取美元、武器装备。对内继续招兵买马、积蓄力量,发展自己。

到了1953年,残军发展到1.85万余人,整编为3个军区、4个师、16个纵队。其活动范围扩到到景栋以北和景栋以东。向西渡过萨尔温江,向东枝渗透。

残军壮大不能不使缅军考虑长此以往之后果。1953年4月,缅军发动了萨尔温江战役。

缅军进剿准备十分隐秘。4月中旬发起进攻时,李弥和一些高级幕僚仍住在曼谷的豪华大厦里,孟萨总部里,只有台湾派来的副总指挥李则芬和参谋长杜显信。

得知缅军突然进攻的消息,李则芬和杜显信连忙调兵遣将,部署反进剿作战。缅军早已将重镇孟布团团包围。

孟布位于萨尔温江西岸,滇缅公路穿过城外,还是缅东北的重要粮仓,李国辉亲自率193师驻扎孟布,任务一是征收粮食,二是护送从滇缅公路南下或从孟萨北上的官员和商队。

李国辉被围之初,就觉得此战非同小可,不待总部指示, 立即组织防御,召回外出人员开辟山林之中的秘密通道偷运作战物资。

孟布四周山峰陡峭,沟深林密,十分利于防守。李国辉一边作战,一边请求总部增援。一等就是20多天。参谋长杜显信率两个师主力连夜北上。由于缅军包围不严密,蒋军又有秘密通道,所以部分援军进入孟布,与李国辉部会合。

第二天拂晓,蒋军发起反攻。李国辉指挥被围部队从里往外打,杜显信指挥援军从外往里攻。缅军两面受敌,撤了出去。第二次进剿宣告失败。

此战,缅军阵亡550人,伤1382人,残军阵亡仅52人,伤219人。

缅甸政府在进剿的同时,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 1953年4月向联合国控诉残军侵犯缅甸主权,多数成员国纷纷指责台湾的行为,国际舆论不可阻挡,联合国接受缅甸政府的照会,作出了相应决议:要求残军必须解除武装后从缅甸撤回台湾。如果不愿离去,则应在缅甸政府划定的禁区内活动。

可李弥深知台湾既不是他李弥的天下,也不是残军的天下,第8军主力被歼后,他在台湾门前冷落车马稀的际遇仿佛就是昨天。而金三角这块宝地,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解放军来不了,缅军队打不了,其他国家管不了,这里是无限江山。于是暗中串联高级军官反对撤离。

9月,缅甸政府再次将留缅残军问题提交联合国。台湾当局无可奈何,不得不采取实际措施撤军。

蒋介石知道,要撤滞缅蒋军须先撤李弥,擒贼还须先擒王嘛。于是,蒋介石首先把李弥召回台湾。李弥不能不去,但临行一再交代一定不要撤走,待他去台湾周旋一阵再说。

但台湾冰冷如铁,毫无松动余地,自己身为要员,不作姿态不行,于是又电告“金三角”:撤走老弱病残和杂牌部队,留李国辉和谭忠部队的主力。

但是,李弥的电报没有发生效用。

1952年2月,台湾空运700名军官和特务来缅,残军领导层结构从此发生了重大变化,台湾来人把持了许多重要岗位,李弥离开了金三角后,再也无法顺利遥控指挥残军了。

1953年11月18日,残军开始撤往台湾,到1954年3月,李弥的总部、第8军军部、第26军军部、93师、193师、第4纵队、10纵队、第18纵队、第21纵队,共14472人撤到台湾。

有人却没有去。核心人物是93师师长彭程。彭程是李弥的老朋友彭佐熙的侄子,算是李弥的世侄。

所以,名义上93师撤走了,实际上彭程按李弥的嘱咐,只撤走了一些老弱病残,有战斗力的人员多数留了下来,成为尔后滞缅残匪的骨干力量。

这批人选择不回台湾是明智的,撤回台湾的残军官兵大多晚景凄凉。功劳最大、最有影响的李国辉,回到台湾后以上校军衔退役,靠开养鸡场为生。在缅甸作战中立过战功被晋升为将军、师长、纵队司令等官衔的人,回台湾后得不到承认,一个个复员去当职工。

三、柳元麟捞钱有术

残军主力撤往台湾之后,缅甸的残部只剩下3800余人。困居台湾的李弥不愿作寓公,于1954年4月寻机又回到曼谷,想依靠这支力量东山再起。

可蒋介石给他泼了盆冷水,在他到达曼谷之后没几天,台湾派来的柳元麟就接管了这支残军的大权。

李弥在曼谷待了一年,没能指挥得动残军,就连世侄彭程也被柳元麟送上了回到台湾的飞机。蒋介石恼怒李弥不服从命令,下令注销了他的护照,又照会泰国强行赶人。

无奈之下,李弥只得黯然离开曼谷回台湾,1973年因心脏病去世,享年71岁。

柳元麟,浙江慈溪人,黄埔四期毕业,同李弥是同期同科的同学。因为与蒋介石是同乡,柳元麟在1949年之前长期在侍从室工作,一路晋升到总统府警卫旅中将旅长,颇得蒋介石宠信。

1949年初,第八军重建,李弥主动推荐柳元麟任中将副军长,希望身边有一位总统近臣,必要时向上“疏导”。

1949年12月9日,卢汉在昆明发动起义,李弥被执,柳元麟也在其中。1950年2月,滇南国军被歼,柳元麟逃到境外,辗转回到台湾,被任命为国防部作战督察室中将主任。

柳元麟返回“金三角”后,首先成立了总部,自任总指挥,然后就是整编队伍,把残军编为第一到第三军,每个军下辖3个师,总部直辖警卫师,一共10个师和7个独立团,实际人数只有3824人。

师以下设团、大队、分队,实际上一个师只相当于正规军中一个团的建制,按实际兵力计算只相当于一个连。

按说这支不到四千人的残军是很难发展的。但是,此时缅甸境内的一些地区,反政府的游击武装发展起来了,缅甸国防军整天忙于应付这些游击队,无力顾及残军,使柳元麟暂时得以休养生息,整饬内部。

在对外关系上,柳元麟也遵从李弥入缅早期的方针,尽量不去刺激缅政府,尽量争取当地土司、头人和群众的支持,逐渐站稳了脚跟。

柳元麟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就说武器吧,残军用的武器有相当部分还是外逃时带出去的旧装备。每个师只有一门六零迫击炮。每个军只有两门75火箭筒。

柳元麟的总部阔气一点,编了一个重兵器大队,其主要武器也只有81迫击炮4门,75无后座力炮10门。

就凭这些武器,根本打不过解放军,但面子上的工作还是要做的,柳元麟不时派岀小股匪徒窜扰云南边疆,三四年间共组织了十几次大大小小的窜扰活动,虽屡遭打击,但并不是没有“成绩”。到1958年年底,残军已发展到9400余人。又扩编了第4、第5军。

虽然打仗小打小闹,可柳元麟比前任李弥更会捞钱,大 肆发展鸦片种植,使产量剧增,每年向泰国贩运鸦片60万斤左右,获得了不菲的收入,大头供部队开支,小头就笑纳柳元麟囊中。

柳元麟本人则在曼谷和吉隆坡找靠谱的地下钱庄,每个月为他洗五十万泰铢的贩毒收入。洗白的钱用来在香港、吉隆坡、曼谷、台湾、美国购置房地产,柳元麟则每年都以避暑为名在曼谷久住,同家人及随僚过上了奢侈豪华的生活。

为了方便贩毒,柳元麟主动和土司头人合伙作生意,成立”军民合作站”,又以华侨亲戚的名义,在曼谷买下一座大厦,开设公司,一起入股,按股份分红,不但贩鸦片,也经营各种日用品。

对缅甸政府和军队,柳元麟的思想十分明确:以运用政治为主,军事打击为辅,争取和平相处,但当缅军进攻时,则坚决反击,显示实力,使缅方知难而退。

对泰国和老挝,柳元麟要尽量争取同情和援助。

没想到,才过了不到6年,柳元麟在金三角有滋有味的小日子就到了头。

1960年底至1961年初,中国边防部队与缅甸国防军在中缅边境金三角”地区前后两次实施了联合清剿国民党残军的作战行动,史称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

在作战中,残军重要据点孟百了、江拉被我军攻占,第三、第五军遭受重创,丧失了30多万人口、3万多平方公里土地。柳元麟被迫实施“保山计划”,退入老挝境内。

1960年底,缅甸政府再度向联合国控告侵略,在舆论压力之下,残军被迫于1961年5月分批经泰国清迈机场空运撤台,共计5000余人。

撤回台湾后,柳元麟担任“国防部作战督察研究委员会委员”,1969年退役。退役后,柳元麟迷上了孙子兵法,著有《孙子新校解》一书。

1989年,柳元麟得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在大陆举办《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决定将《孙子新校解》一书提供学术会参考。获得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高度评价,1997年,柳元麟在台北病逝,享年91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三角国民党残军的始末缘由
当年逃往金三角的1500名国民党残兵,70多年过去,后代生活怎样?
逃往金三角的国民党孤军,70多年过去了,后代的生活过得怎样?
一支没有祖国的军队:金三角毒枭的崛起,源于失败的国军中将
一支国民党残军逃到金三角,成为缅甸“土皇帝”,今有6万多后代
二战后国军残部撤出缅甸素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