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打工老板”血泪史,这篇文章应该刷屏

近来,有一个梗非常火:打工人。 

上班族们在经历了“996”和“社畜”两个词的洗礼后,成功在自嘲这条路上走出了一种无产阶级伟光正、辛酸苦涩与阴阳怪气相混合的诡异feel。

打工语录也迅速在社交圈荡漾开来。

其中有一条语录可以说一针见血地点明了“打工人”梗兴起的原因:“老天爷不会辜负你每一滴汗水,它们都会体现在你老板的账户余额里。早安,打工人!

今天要介绍给大家的这部电影,却把“打工”和“老板”这两个隔着十万八千里的话题放到了一起,传达出来的态度也令人深思。

《打工老板》

这部电影由张唯导演、姚安濂主演,2014年在广东地区进行了公映,随即消失在公众视野。

其实挺可惜的,因为它是新世纪以来,中国银幕上为数不多的工业题材电影。

尽管中国电影史上曾涌现过《桥》《血,总是热的》《共和国不会忘记》这样的工业题材佳作,但随着电影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天然缺乏商业性的工业题材电影逐渐沦落到市场边缘。

《打工老板》的出现,成功让这一题材得以延续。

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

这四个字在中国人看来是一个口号、一个名片,在外国人看来则是一个标签,一种印象。

但是近年来,国家和国人极力想摆脱“中国制造”这个标签,并逐步将其转变为“中国创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

《打工老板》中,导演张唯的创作意图很明显:“ ‘中国制造’曾经是珠三角乃至全中国的骄傲。单说玩具,过去深圳曾有 4000 多家玩具工厂,现在只剩下了 400 多家。那么多打工者都去了哪里?那些老板如今又在何方?我试图通过这部电影搞清楚这些问题。”

影片聚焦林大林这个人物,记录了中国民营企业所经历的一次改革转型的阵痛。

林大林,广东一家玩具厂的老板。

表面上看,这个老板可风光了。

住别墅,开大奔,有司机,厂里管着几千工人。

这不一个赤裸裸的资本家嘛。

但是影片并没有片面地将镜头对准所谓的“黑心工厂”之类的现象,而是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既没有像主旋律电影那样大唱颂歌,也没有像独立电影那样一味地呈现底层人民的悲苦,而是进行了理智地探讨。

林大林出身农村,靠着一路奋斗坐上了今天的位置。

这个主人公的背景其实非常有“中国特色”,也很有年代感。

早期深圳的企业家基本上都是创业型企业家,都是一路从一个普通的打工者发展起来的。

所以影片会时不时地透露一些林大林年轻时的打工生活,他同工人老许、另外一个老板王招喜曾经都是工友,这都为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矛盾作了铺垫。

在中国的工厂中,老板和员工之间并不仅仅是简单的雇佣关系,还交织着复杂的同乡关系、血缘关系。

改革开放刚开始时,机会很多,有胆识有眼力的年轻人即使没有钱没有背景也可以成功。

而今天的年轻人,如果仅靠自己,可能连房车都买不起,结个婚都成问题。

这种日渐牢固的阶层区分,实际上也是“打工人”梗兴起的原因之一。

林大林对内是老板,但他同时也是个打工仔——

他为拥有著名品牌和订单的外国老板打工。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些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支撑“中国制造”这个名片半壁江山的不是国企,不是外企,而是广大的民营企业。

他们需要接国外的订单,在国内招聘大量工人进行生产。

但随着2006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蔓延,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效应:

美元贬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许多承接对外加工、依靠廉价劳动力取得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纷纷陷入困境,大批工厂倒闭……

国内民营企业为了能接到国外的订单,在竞争中超过同行,只能拼命压低价格,压缩利润。

就比如片中林大林的工厂,为了抢到一笔维爱乐订单,一退再退:先是即期信用证改为到岸付款,后来就连10%的定金也取消了。

如果林大林不接受这种霸王条款,后面排队接单子的还有一大串公司呢。客户还可以选择到缅甸生产,工人成本更低,用料更便宜。

这些公司还有个高大上的名字——制造转移。

你只能接受,不接受就是死路一条。

跨国企业下一个亿的订单,中国接单厂家的利润只有几百万,却随时要应付高涨的成本,不断贬值的外汇。

中国厂家单件玩具利润只有 5 分钱,工人只有 5 分钱工钱,而玩具在国外却卖到 400 元一个,这中间的巨大差价都去了哪里?

还不是都到了那些道貌岸然,满嘴人道主义的外国资本家手里。

这边的事情还没有处理好呢,林大林的家里又着火了——

工人因为三个月不发工资已经开始烧车了。

而且呢,有一个名叫艾晶的记者也潜入了林大林的工厂当卧底,调查厂内的“压迫工人”现象。

这种现象的确是有,比如排气设备老化损坏,工人的安全措施没有做到位,长期拖欠工资等。

但林大林也确实没办法,没钱啊。 

几个月就接到了这一笔大单子,利润还少得可怜,公司账面上那点钱进设备都不一定够,再加上美元贬值,制造玩具使用的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工人最低工资上涨……

他也是被逼到走投无路了。

眼看着有良心的艾晶记者偷摸摸地将调查到的黑料全都反映到了报纸上,厂子的声誉备受打击,林大林也顾不得去管了。

当务之急,是让工人抓紧生产,完成这一单子赚点钱,让他缓口气。

林大林不愧是商人,狡猾奸诈的一面还是有的。

比如把原来定额的单件工资减少5%,把超额部分的单件工资涨15%,这样,工人不就觉得自己做得多就赚得多吗?

想赚得多不就得加班吗?

而且这加班还不是强制的,是自愿的,不是你自己想多赚钱的吗?

他还会让手底下人,偷偷去把生产线的速度调快,让工人加紧生产。

奸诈不奸诈?太奸诈了。

这就是资本家们的诡计啊同志们!

随着交货时间越来越近,林大林越来越着急,他只能逐渐缩短午餐午休时间,延长每天的工作时间。

更令他焦急的,是国内玩具厂的现状:倒闭的倒闭,破产的破产,跑路的跑路。

他多年的好友,王照喜,在厂子倒闭后自杀了。

林大林迫切地想要完成这一单,他想转型,不再给洋鬼子打工了,他要创立自己的品牌”喜禾“,他要喜禾在全世界上市。

可是,没等到这一切实现,厂子就完了。

ICTI(国际玩具协会)来验厂,厂子有好几项指标都没有达标。

厂子里有一个老员工由于长期不戴口罩,在车间里晕倒,送进医院后被检查出了白血病。

这一来,工人们真的开始抗议了。

他们罢工,闹事,挂横幅,找记者,打官司……

在影片的筹备期间,发生了”富士康跳楼“事件,这对影片的走向起了很大的影响。

片中工人罢工抗议的群戏,充满了真实感与力量,这是因为本片遵从的不是戏剧逻辑,而是现实逻辑。

最后,维爱乐取消了订单,林大林的工厂倒闭了,他败诉了,要赔将近两千万,房子卖了,喜禾也做不成了。

他原本想跳楼,都已经站上去了,又下来了。

在法庭上,他看着那些自己原来的工人们,说道:“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的工厂成了血汗工厂,我成了黑心老板。”

林大林作为商人,有他狡猾奸诈和投机取巧的一面。

但他同样主张宽容烧车闹事的工人,亲自给患病的老工人送去医疗费,但对可能导致退单后果的丢针事件却严查严办,毫不容情。

他有创建自己品牌的梦想和抱负,不甘心受外国企业的钳制和摆布。

工厂资金周转不开时,他没有选择卖厂跑路,而是抵押了房子继续干,想的是厂子里的工人们“农村回不去”。

法院判他赔钱时,他没有自杀,没有赖账,而是说“自己只要活着,就一定还上这个钱”。

在整个过程中,外企维爱乐呢。

他们趁火打劫,拼命压低价格,又要中国工厂生产的玩具质量好,又要他们环境设备一流,生产速度快。

这就是标准的“不给牛吃草又想牛下奶。”

他们能不知道中国工厂的实际情况吗?不知道许多厂子为了省钱安全不达标吗?不知道这么低的价格一定会存在压榨工人的情况吗?

他们全都知道,却满嘴道德仁义,信口雌黄。

在国外的影展上,有的外国媒体只能接受对中国制造“血汗工厂”的称谓,而不能接受这幕后的根源恰恰由于西方市场的剥削和压榨。

真不知道这些人是装蠢还是真蠢?

工人有劳动法保障,外商一旦发现风头不对就撤销订单,那这些老板呢?

谁来保障他们?

厂子都倒闭了,那些工人去哪打工呢?

《打工老板》整体风格偏纪实。

导演张唯在创作时刻意淡化了原剧本中的煽情片段,取消了林大林的感情线,对音乐的使用相当克制。

摄影师卢茨在中国陆续拍摄过《惊蛰》《纺织姑娘》《图雅的婚事》等影片,纪实的画面风格是他的强项。

叙事上采用了多角度的客观视角,有背井离乡辛苦劳作但收入微薄的工人们;有一个追求真相但考虑不周的卧底记者;有一个怀揣梦想的老板;一个追求利润的跨国企业;一个政府管理者……

好像每个人都没有错,但困境却的的确确地存在着。

影片的落脚点,实际上还是在揭开“中国制造”真相,揭开外国资本家的丑恶嘴脸。

工人为老板打工,老板为世界打工。

“十七年”时期,导演水华曾拍过一部《林家铺子》,电影史学家于是就称《打工老板》为当代版的《林家铺子》。

这是很确切的评价。

尽管前者中的小老板面对的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而《打工老板》中的林大林要面对的是全球化和升级转型的困难,其实两者的心境是相通的。

在今天,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之路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那些我们所没有关注到的角落里,是否还会有“林大林”的故事在上演呢?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是小工厂老板,谈谈制造业的现实薪资水平!
走访广州制衣村,全国50%低端女装产自这里
中国的玩具工厂
江南制造总局:前身之一是美国工厂,工人工资很高,接过美国订单
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
小人物与大时代——看电视系列片《金元厂纪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