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龙啸诗集》第七集由龙修德整理龙雨著[小说/青春(2)]



龙啸诗集(第七集)

11青春啊!青春(作者龙雨)
(龙雨青春回忆十一)
十,情况变化(二)

  我在我母亲所在的印刷厂劳动的最大感受是:落后。

  文明中国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是印刷行业的一次技术革、命,最早是一千年前北宋的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比欧洲早了四百年。后来到元代王桢改成了木活字印刷,明代才有了铜活字印刷。没想到过去了上千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国营大印刷厂还在使用,每排版一篇文章,都要由工人从架子上必须熟练、准确、快捷地找到一个个活字排列好,然后拿去油印,无非是泥、木、铜活字换成了铅活字,报纸上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这样印刷出来的。

  我在跟随工人排字时,恍惚自己置身在几百年、上千年的古代。由此我想到了农村,农村肯定还要落后,于是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我觉得我们这一代青年就是为了改变这样的落后面貌而出生的,我当时上山下乡去农村的意念愈加强烈,恨不得第二天就下去!

  但是我们这一劳动就是二三个月,一直到了1974年的开春,这个时候我们知道了我们所在的印刷厂将要把我们“集体安置”到湖北省咸宁农村。

  咸宁我没有去过,但是我久闻它的大名。我收藏的书籍中有一套陈立德著的长篇小说《前驱》,叙述描写1925——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由叶、挺将军率领的共、产、党员组成的独、立团号称“铁军”,与军阀吴、佩孚在咸宁汀泗桥血战,史称“汀泗桥战役”。我还知道咸宁盛产桂花和竹器。

  那个时候把知识青年“集体安置”当作所谓的“新鲜事物”,上面很重视,全国推广,我所在的江城武汉也十分重视,决定召开全市十几万“集体安置”的知识青年的誓、师大会。大会现场在解放大道的中山公园的大门。那天我们全体知识青年统一着草绿军装(我找别人借了一套),背后背着背包,背包上挂着一个大草帽,草帽上印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八个大字。我们所有的知识青年都这样“全副武装”,每十个人站在一辆大卡车上,通过中山公园的主、席台接受当时市领导的检阅。

  我站在卡车上经过主、席台时,我和其他的知识青年们一样举起了手,行不伦不类的军礼,那一刻呀,几乎我们每一个知识青年全身的热血都沸腾到了顶点!我平时的文才还不错,在那一刻从我的胸腔里迸出了几句诗:

  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将奔赴您广袤的山乡,
  用我青春的汗水和热血,
  浇灌原野果熟花香!

  ……

  热情,单纯,梦想,冲动,这是那个年代我们青春的特点。

12青春啊!青春(作者龙雨)
 (龙雨青春回忆十二)
十一,“英雄壮举”

  誓师大会之后,江城里的各个单位的知识青年陆续开始出动。那段时间武汉三镇到处都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一队又一队的青春勃发的知识青年披红挂彩地奔赴农村,我们印刷厂的知识青年也心急火燎,跃跃欲试。但就在这时候,又发生了新情况。

  时值五月,我们印刷厂知识青年要下去的咸宁当地农村流行传染病白喉,听说病死了好几个孩子,当地已经被卫生防疫部门严、密、封、锁,我们的行程又被耽搁了。

  不知道是“好事多磨”,还是预兆我们未来在农村会遇到大波折,我们这次下去竟然十分不顺利。印刷厂的领导考虑我们已经劳动了几个月了,让我们休息放松一段时间,在家做好随时待命出发的准备。

  我回家后首先就是去找沈**,但是扑了个空,她已经跟随她母亲单位的知识青年们先行去往农村了,听说是湖北钟祥。看来以后只有靠鸿雁传书了。

  我在家里百无聊耐,翻阅我收藏的十几本小说,我忽然怀念起我送给沈**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来,那两套书是我最钟爱的,读了不知多少遍,书里的许多篇章我都能背下来。我以前上学的时候常常把里面的细节作为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他们都听得津津有味,经常缠着我讲。我忽然产生了一个极荒唐的念头:默写《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我为自己有这个荒唐的念头感到兴奋。我于是为这个念头作准备。我到处搜集旧作业本和空白纸,把它们用针线缝成厚厚的本子,然后开始埋头默写。

  我青春时的记忆力特棒,书写的速度也特快,想像力也十分丰富。我每天从一天亮就开始奋笔疾书,一直写到半夜,青春时的热情啊!不到一个月,我真的把《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给默出来了。当然,“默”出来的只是极小部分,绝大部分则是凭我的记忆和想像,进行再创造写成的。“默”完了的旧本子装了一麻袋,我后来把它背到农村,借给知青战友们看,借给当地农民看(因为那个年代的书都被烧了,极缺乏书读),他们都佩服我能花许多时间、许多精力“抄”书,太有毅力了!我后来告诉他们,我完全是“默写”下来的,他们都吃惊得瞪圆了眼睛,张大了口,那副模样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里。

  我真没有想到我一时荒唐的举动后来在农村,为我们知青点的知青及当地的许多农民打发那个乏味的业余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默写”《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两本书算是我青春时代的最大的“英雄壮举”吧!更重要的是,这次“默写”为我后来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我从事教育四十余年发挥了重大作用,一直到老还在追求写作的梦想。

13青春啊!青春(作者龙雨)
(龙雨青春回忆十三)
十二,先遣小分队

  一个多月过去了,我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都“默写”完成了,我们还呆在家里没有下到农村去。我等得都不耐烦了,天天往我母亲所在的印刷厂里跑,去了后就呆在“厂知青办公室”里与几位领导聊天,偶尔也碰见几个与我一样等得焦急、前来打探消息的知青战友。这一天,知青办的主要领导刘主任对我们几个人说,让我们几个知青和两名厂知青办的干部随一辆大卡车组成“先遣小分队”下去打前站,做好大部队下去前的准备工作。我们几个知青高兴极了,我们可以提前感知我们今后会生活若干年(也许是一辈子)的农村地方了。

  第二天,我和其他几个知青随着卡车出发往前往咸宁县城。

  卡车一大早出发,从江城武汉到咸宁县城需要大半天的功夫,下午二时,我们的车到达咸宁县城。

  在路上,两位厂知青办的干部向我们具体交待了这次“先遣”任务的内容:我们印刷厂的知青共有一百四五十人,全部安置在一个公社内的五个生产大队,也就是分成五个知青点,每一个知青点有二十余名知青,配备三名印刷厂的带队干部,三名带队干部在五个知青点轮流吃住,负责协调解决知青的生活问题及与当地的关系。那个年代农村的基层行政单位在县以下分三级:公社(相当于现在的乡)、生产大队(相当于村)、生产小队(相当于组)。我们这个“先遣小分队”要把五个知青点所需要的竹床铺、桌椅板凳随大卡车,从县城里买下后分别搬运到五个知青点。工作量还是有点大的。

  那时候的咸宁县城比较小,一条主干道,从这头一直走到那头只需要10分钟。县城旁有一个火车站,咸宁火车站是当时京广铁路线上的一个重要站口。县城里有一个电影院,一个大百货公司,几家小商店,几个小餐馆,一个招待所,我们夜晚就住在招待所里。

  住在招待所里对于其他知青可能不算啥,可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在天堂里,吃住不要自己掏钱,吃的饭菜对于我来说是生来十八年最好的时光、最幸福的生活:饭管饱。菜是四菜一汤:红烧鱼,苕粉条肉片,笋子炒肉,小白菜,蛋花粉丝汤,睡觉的床舒服整洁,那段时间呀,虽然白天觉得很累,但是晚上回到招待所我觉得十分地幸福,真恨不得这样的幸福时光无限延长。

  我们把床铺等物运往各个知青点,当时因白喉传染病被控制住,道路刚刚解禁,我们在卡车上尽情欣赏田园风光。

  我们发现这一带的土质特别黄,黄得让人想起了西部的黄土高原,可带队干部告诉我你这里属丘陵地势,不是高原。放眼望去一片橙黄,橙黄上点缀着一簇簇绿的草和树,星罗棋布的村庄远远望过去,房屋都是黑布瓦顶,黄土坯墙身的平房。这里种植水稻为主,一年有二三季熟,听说亩产量三四百斤,比较低,离那时的口号“过黄河、越长江”的要求差较大的距离,我们看到只有水田里的土质才露一点黑色,给我们的整个初步的印象有“贫瘠”的感觉。

  不过我们几个青春小伙当时没想太多,都是豪情万丈,我们知青就是为了改变农村贫瘠落后的面貌才下来的嘛!

  五个知青点所在的生产大队只有一个叫跃进大队的没通公路,其他四个大队都通了简易公路。我们把东西搬运到各个知青点时,大队的领导们都热情地接待我们,说着盼望我们知识青年尽快到来的场面话,招待我们的饭菜基本上与县招待所的差不多,四菜一汤,给我们的印象是这儿农村的生活不错。当时我们几个知青和两个带队干部都感觉这里不错,视觉上黄色贫瘠,实际上农民生活还不错。我们将把对这里的第一印象带回武汉,安慰许多不大放心自己的子女的家长们,也给我们的知青战友们吃定心丸:农村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艰苦,我们的未来是十分美好的!

  我们先遣小分队完成了给五个知青点搬运床铺等物的任务后,还乘卡车去了一趟著名的温泉洗浴。那时的温泉周围还没有开发,一片荒芜,只有温泉中间的泉水咕咚不停地冒着泡,弥漫着氤氲热气,散发着硫磺的气味。我们几个人在温泉里捉螃蟹、嬉戏、洗浴,我们觉得生活是这么美好,未来充满了希望……

14青春啊!青春(作者龙雨)
(龙雨回忆青春十四)
十三,奔赴农村
  我们先遣小分队完成任务从咸宁回到武汉后,把那里的所见所闻添油加醋地宣传了一通,许多家长才稍稍放下了悬着的心,认为那个地方不算是贫穷落后,自己的孩子下去后不会受苦。

  出发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我记得那是一个初秋的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来,印刷厂的篮球场上已经集结了许多知青和他们的家长。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千叮咛、万嘱咐,而孩子们则心不在焉地听着。这时候,厂里职工们抡开了欢送的锣鼓,厂里的大喇叭里声嘶力竭地叫喊: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
  “向知识青年学、习、致敬!”
  ……

  我们一百多知青都胸戴大红花,开始陆续登上篮球场上的七八辆大卡车。当最后一个知青爬上车,不知是哪一个家长首先哭喊了一声:

  “我的儿啊——”

  紧接着车下家长们的哭声大作。卡车开动了,车上的许多男女知青们也脸挂泪花,向自己的父母挥着手,卡车开出了厂,有的家长们一直跟在车后追……

  卡车飞驰在公路上。刚开始,知青们豪情满怀地唱着那个年代流行的歌曲:

  “到农村去,到工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

  时间长了,大家的情绪慢慢地平静了下来,有的开始打盹儿,有的向车外张望,有的相互低声聊天,但更多的是围住我,让我再介绍介绍我们即将要去奋斗、去生活的地方。因为我毕竟是先遣小分队的一员,实地去过那个地方。我不厌其烦地向战友们介绍那个我仅去了一次的地方,里面揉进了我的憧憬、我的想象,越描绘越美: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百花盛开,树木成行;牛羊成群,五谷飘香……”

  有几个知青说:

  “你说的词我们都好像在书上见过。”

  我笑着说:

  “对,那个地方就像书上描绘的美好!”

  大家的神情都十分满足。那时候的青春啊,像诗句一样,向往激情,向往浪漫,但不切实际……

  几小时后,车队驶出武汉城郊,进入咸宁地界,那一眼望不到边的黄土丘陵开始呈现在眼前,公路上都落满了黄灰,汽车驶过,黄灰扬起,成为一道浅黄色的雾障。

  许多知青的脸上有了狐疑,有了淡淡的忧虑,包括我自己。

  临近下午,我们的车队到达了公社,公社办公楼前聚集了许多当地人,敲锣打鼓地欢迎我们,气氛十分热烈,我们刚才在路上泯灭了的激情瞬间又被点燃,我们和当地人一起高呼着口号。

  公社领导讲过话后,五个生产大队的领导和贫下中农们领着我们分别去他们的知青点。我恰恰被分配在唯一没通公路的跃进大队(后来也知道是全公社最落后、最穷的大队),和我一起的共有25名知青,15男10女。跃进大队派来的贫下中农为我们二十五个知青挑着行李沿着崎岖的丘陵小道前行,我们二十五个男女知青则相互打量,相互认识,因为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在一起战天斗地,共同生活若干年,也许是一辈子!

  傍晚,我们二十五个知青到达了跃进大队部,照例受到了贫下中农的热烈欢迎,三位大队的主要领导——大队党支部书、记、大队长、民兵连长分别给我们讲了欢迎之类的话,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咸宁方言我们很难听懂,三个领导唧里咕噜说的啥,我们没怎么听明白,反正是欢迎我们吧。

  欢迎过后,我们所有知青在大队部食堂里用餐,那个白米饭比武汉城里的糙米不知道有多好吃,还有大块的红烧肉、鲜嫩的鱼……我们一个个吃得红光满面,没有留意身边有许多衣衫褴褛的当地孩子们眼巴巴地凝望着我们,流着口水……
  许多知青打着饱嗝,拍着我的肩膀说:
  “你没有说错,这里是五谷飘香……饭菜比城里香!”
  ……

15青春啊!青春(作者龙雨)
(龙雨青春回忆十五)
十四,难忘第一夜

  我们吃饱了,喝足了,来到了我们“下榻”的地方。

  大队给我们男女知青安排的住宿的地方是在小学校的两间教室里。大队部和小学校紧挨在一起,听说小学的学生不多,全校也只四五十个学生,三四个老师,原来四间教室现在空出了两间,恰好分给我们知青暂住。我们住得显得有点拥挤,但刚开始还没有感觉到什么。

  天黑了,我们这里没有电灯,因为停电了,听说这里常常停电。那个年代,由于我们国家的电力不足,连像武汉这样的大城市也常常停电,更别说农村了,所以那时的人们走到哪儿首先就会想到蜡烛、煤油灯。今天幸亏每个知青都带来了不少蜡烛,我们来到农村的第一个夜晚就秉烛夜谈吧。

  刚刚初秋,蚊子好多呀,我们在脸上“噼噼啪啪”地拍着,每个人的手上都是一手血,然后每个人比蚊子的大小,我们看见,有的蚊子几乎有蜻蜓大,长腿长针吸管让人不寒而栗!

  我们十五个男知青打着手电挂好了蚊帐,然后开始秉烛夜谈。我们在夜谈中相互认识了,记住了彼此的名字,了解了彼此毕业的学校,相互又海阔天空地聊了许多,一直快到半夜都有了睡意,我们才关住了话的闸门入睡。

  半夜里,我忽然觉得脚头有动静,猛然惊醒,我忽地坐起来一瞧,两只小绿豆般的亮光贼闪!我从枕头下抄起手电照过去,呀,真正的“硕鼠”,是一只我平生见到的最大的老鼠,正冲着我呲牙咧嘴,身后的尾巴好长,几乎快翘到了蚊帐顶呢!

  “打老鼠!”

  我邻近的知青也纷纷在喊叫,看来今天夜晚老鼠们成心要给我们这些从城里远道而来的客人以下马威,组织了一场围歼我们的大战役呢!

  我们十五个知青毕竟个个是毛头小伙,血气方刚,绝大部分人在那个动、乱年代经常没上学游走江湖,四处晃荡,怎么会惧怕老鼠的张牙舞爪?我们于是都勇敢地一跃而起,各自为战,抓起手边的凡是能作为“兵器”的物件,充分施展“武功”,那一晚呀,屋子里手电光闪烁,呼喊声震天,棍棒声动地,老鼠的哀嚎声不绝于耳,人影和鼠影在光影中跃动,好一场人鼠大搏杀!

  人毕竟是万物之长,所向无敌,何况我们这些经历了多少大风大浪锻炼的“革命小将”们!待我们取得了人鼠战役的重大胜利,喘息方定,女知青寝室里忽然传来了“救命”的惨叫声,我们又“英雄救美”,各执“兵器”涌到女知青们寝室门口。我们看见几乎所有的女知青都穿着单衣服从屋子里仓惶奔出来,有的吓得大声哭泣。我们简单地一询问,原来屋顶爬进来一条大蛇,可能眼见女知青们也在与老鼠英勇搏斗,于是“拔刀相助”,从屋顶毅然跃下,庞大的身躯居然把一个蚊帐顶砸倒,狠狠地砸在躲在帐中的一个女知青的身上,女知青当场惨叫一声晕了过去。我们男知青可不怕啥蛇的,在女孩子们面前我们更要显英雄本色!我们于是呐喊着“冲杀”了进去,结果扑了一个空,那条蛇早就逃之夭夭了。

  我们闹腾了一个晚上,这时天边已经发白。嗨,这来到农村的第一个夜晚……

16青春啊!青春(作者龙雨)
(龙雨青春回忆十六)
十五,初撩面纱

  因为我们初来,什么都不懂,啥也不会,大队从生产小队派了两位老贫农来指导我们,一位姓吴的大爷指导我们生产,一位姓郑的大爷指导我们生活,主要是给我们烧灶做饭,并准备教我们开地种菜。

  勇战老鼠与蛇的第二天早上,我们几个知青在厨房里等待早饭的时候,我们与烧火的郑大爷聊天。郑大爷虽然也是一口的咸宁当地话,但是他早年曾经去过大武汉闯荡过几年,能够别出武汉音勉强与我们交流。我们在大灶边吃饭时聊起了昨天晚上,我们男知青大战老鼠、女知青被蛇惊吓的事,郑大爷告诉我们,这个地方有三多:蚊子多,蚂蟥多,蛇多。

  春、夏、秋三季都有蚊子,尤其是夏季,人在露天里被蚊子追着咬,你越打会越多,因为你动作的汗味吸引来了更多的蚊子。

  水田里的蚂蟥又多又敏感,只要田里的水一荡涟漪,蚂蟥就会闻“动”而至,如果你光腿下田,一瞬间腿上就会扒满密密麻麻的蚂蟥,等它们吸足了你的血,你拉都难得拉下来!

  这里的蛇可以说是四处遍布,小路上、田埂上、水田里、草丛中、树林里,随时可以看见蛇。当地农民称它们为“土公蛇”,有毒。跃进大队没有公路,离公社、县城分别都是十几里路,大队医务室里没啥药,如果万一谁被毒蛇咬了,用担架抬到县城,那人在路上就会一命呜呼了。我们听了郑大爷的话都不寒而栗!

  好像是为了证明这郑大爷的话,不知道是谁大叫一声:

  “蛇!”

  果然,一条酒杯粗的褐色蛇在柴草丛里猛地向我们昂起了头,舌信一伸一缩,甚是吓人!几个女知青吓得“妈咧”大喊着扔掉了手里的碗筷,逃出了厨房。而我们看见郑大爷一点都不慌乱,迅速地揪住蛇的尾巴一阵狂抖,然后再抡起来朝地上猛摔,瞬间把蛇给摔死了。

  我们十分敬佩郑大爷的勇敢、镇定,他却淡然地说:

  “这不算啥,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几乎天天与这些蛇鼠之类的东西打交道,我们知道怎样对付它们。”

  我们几个知青不约而同地想:我们到农村来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精神肯定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郑大爷接下来告诉我们,我们所在的跃进大队是公社五个大队中最贫穷的,用当时的话说是“最落后”的,连昨天招待我们的一餐饭,那鱼、肉都是找邻近大队“借”来的。像我们昨天那样的饕餮大餐,他们普通农民可能只有春节才能吃上一顿。他说,普通农民的生活状况,我们知青今后下去接触他们就会知道的。

  我心想:通过昨天晚上的经历和今天与郑大爷的交谈,当地农村的景况已经轻轻撩开了面纱。看来未来的艰苦会大大超出我的预期,我一定要经受住任何艰苦的考验!想到这里,我心中又充满了激情。

  嗨,那个年代的我们激情就是多、就是容易被激发……

17青春啊!青春(作者龙雨)

(龙雨青春回忆十七)

十六,初尝艰辛

  大队部第一次召集我们全体知青开大会,向我们介绍了大队的一些真实情况,谈了大队今后发展的一些构想以及对我们知青的管理方法,给我们布置了今后的生产任务等。

  大队党支部书、记姓郑,比较年轻,回乡知识青年,“工农兵”大学生刚毕业,二十二三岁,风华正茂,比我们只大几岁。他这次回到家乡后与我们一样充满了战天斗地、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豪情。

  郑支书介绍,我们跃进大队共有二千多户农民,八个生产小队,分布十分散乱,大都分布在偏僻贫瘠的地方,交通不便,公社的公路一直难以修进来,全大队仅一台手扶拖拉机,几年前买回来后没有路上,只好用来打谷发电。

  因为土地贫瘠,每年的收成不好,全大队八个生产队有七个都要吃返销粮,靠国家救济。大队部是个空壳子,既没有一个附属的副业实体,又没有一分钱资金,每年向各生产队及邻近大队借钱借物,已经欠了一大屁股债。

  郑支书对我们知青寄予希望:这回好了,来了二十几位知青,壮劳力!大队决定成立大队附属林茶场,在贫瘠的黄土地上植树造林、种茶叶,既可绿化丘陵,又可有收入,大队部如果还清了债务,再积蓄资金帮助各生产队发展。

  郑支书不愧是大学生,口若悬河,志向远大,为我们描绘了大队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所以,你们知青来到我们这里,肯定是大有作为的,一定能为改变我们大队长期贫穷落后的面貌作出贡献!”

  郑支书的话又一次点燃了我们的青春热情,我们暂时忘却了昨夜的老鼠和蛇,忘却了郑大爷的话,我们纷纷表示,一定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干出一番事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大队长姓李,他先宣布了一项人事安排,那位负责指导我们生产吴大爷担任林茶场的场长,我们知青中一个叫孙榆的担任副场长。我们知青农闲时在林茶场种树种茶,农忙时必须下到生产小队里去协助劳动。我们的人平时在大队林茶场,但是我们的户口却下在各个生产小队,平时由我们户口所在的生产小队向我们供粮、供柴及年终决算,这样的安排与以前“老三届”的老知青们户口与人都在生产小队就大不相同,为生产小队增加了负担,对我们知青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这就是所谓“集体安置”知青的弊端吧,我们后来才深有体会。

  我与另两名男知青的户口下在第三生产小队,恰好郑大爷是哪个队的,具他说,他们小队是全大队最穷的,我的妈咧,这是穷中又穷!我们三个人也没当事,穷怕啥?穷则思变!穷是一张白纸,我们的青春要在这张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来!
  现在想来,那时的我们好幼稚!

18青春啊!青春(作者龙雨)
(龙雨青春回忆十八)
十七,痛苦磨炼

  我们来到农村,开始了身心的磨炼。
  我的最初磨炼是从帮厨挑水开始的。那时知青点每天要派一个人帮厨,一是协助郑大爷烧火做饭、洗菜等,二是向郑大爷学会这些生活技能,接下来我们得自己做这些了。

  记得轮到我帮厨了,那天下着蒙蒙的细雨,我戴着草帽去井里挑水。实际上我最怵的是去挑水。因为我人特别瘦,十八岁还不足一百斤,两个肩膀上没有一缕肉,两根横骨头撑着一张皮,一根生硬的木扁担压得骨头“咯绷”生疼。再就是水井在比较远的地方,我挑着一担水沿蜿蜒溜滑的黄泥巴小路往前走,才走几步就“吱溜”一下滑倒在地,水全洒了,两只水桶满地乱滚,我追上了水桶,却与一条昂着头的蛇打了一个照面,吓得我转身就跑,不知道摔了多少跤跑回到知青点。郑大爷听了我说的经历后直摇头,他打量着我说:

  “你呀,这样一个身子骨,恐怕难以在农村呆下去呀!”

  其他的几个身高力壮的知青都用轻视的目光看着我,甚至两个女知青都捂着嘴嗤笑我。我这时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我想到我曾经在学校里第一个报名上山下乡,豪情万丈,难道连一担水都挑不了,被人瞧不起,我今后怎样去实现“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抱负呢?再说,昨天我刚收到了我的高中恋人沈**的第一封来信,她正问我锻炼得怎样了,我怎么回答她呢?难道我回答她连一担水都挑不了?多丢人!
  过了一天,我们要挑砖瓦了。
  因为我们知青的住房还没有建起来,所以我们现在借住在大队小学校的两间教室里。其它四个知青点也是这样的情况。我母亲所在的印刷厂用我们知青的安家费,厂里补贴一些,开始为我们五个知青点承建住房 。我们跃进大队没有公路,印刷厂几辆卡车满载的砖瓦等建房材料运不进来,就卸在我们大队邻近的通了公路的大队。因为材料堆放在露天,怕雨雪侵蚀,大队要求我们二十余名知青一个月内,必须用扁担把这些材料挑回来,来去一趟三十里小路,真是蚂蚁搬山啊!于是对我们知青的第一次考验开始了。

  我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借这次挑砖瓦的机会磨炼自己,练出一副“铁肩膀”,具有最基本的劳动技能,绝不让别人小觑!

  当时知青点向我们每个知青下达了一个月所挑的砖瓦的数量,考虑到我瘦弱身体单薄,下给我的数量是最少的,甚至比两个女知青都少。我觉得这对我不是照顾,简直是侮辱!我找到吴场长和知青孙副场长,坚决要求给我最多的数量,与知青队最壮的男知青一样,我保证完成任务!

  两位场长对我的话半信半疑,最后勉强答应说试试吧。

  我第一天就起得很早,天没亮扛着扁担、竹架就奔往邻近的大队,一路上高声唱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歌,吓唬路边草丛里的蛇赶紧躲开。

  我第一趟挑了三十块红砖,一路晃晃荡荡,走三步要歇两步,惹得路上的知青和当地农民一个劲儿地笑话。我紧咬牙关,心里开始告诫自己:别歇,别歇……嗯,我坚持的时间越来越长了,几十步才歇一趟。到了下午,几里路才歇一趟了,也能够一担挑四十块砖了,增加了十块。仅一天的功夫,我为自己微小的进步高兴!

  当天晚上,我发现自己的两个肩膀全磨破了皮,火辣辣的疼啊!我在伤口处抹了一点红药水,一晚上疼得难入睡。

  第二天大清早起来,我看到两个肩膀都红肿得老高。当我再把扁担搁在上面,那个疼痛啊,让我的眼泪鼻涕都流了出来!

  我知道,我必须要咬紧牙关挺过这一关,否则就没有希望了!我把一趟砖的数量增加到四十五块,咬紧牙挑了起来,肩膀上剧烈的疼痛差点让我把担子给扔掉!但是我流着眼泪坚持住了,拔腿踉踉跄跄地往前走。

  一天、二天……我咬牙坚持着,有一两次,我甚至昏倒在草丛里,等我醒过来,我又咬着牙把担子搁上了肩膀。

  二十几天过去了,我肩膀上的皮磨破了再长,长出来又磨破,最后终于变成了粗糙坚硬的老茧。快到一个月的时候,我一担能挑七八十块砖,十几里地一口气不歇,最后我是全知青队第一个提前完成任务,富余的时间我还帮女知青去挑。从那以后,全体知青从一开始蔑视我到后来敬佩我,他们都感到不可思议:我体重不满百斤,后来竟能挑起二百多斤的物件,而且几十里小路都不歇息,他们服了。

  实际上,这其中的痛苦只有我自己才深知。但是我挺住了,正是这样的磨炼,这样的挺住,使我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再大的困难我都不在话下。

  我感谢青春的痛苦、青春的热血!

19青春啊!青春(作者龙雨)
(龙雨青春回忆十九)
十八,日常生活(一)

  我们二十五名知青下来二三个月了,开始逐渐适应农村的日常生活。

  我们知青点的附近有一口塘,有大半个足球场那么大。我们刚来的时候,看见当地农民在塘里的那边角落清洗臭烘烘的粪桶,在这边角落洗菜、洗衣,我们都感到大惊小怪的,结果才二三个月,我们也在这方塘里洗米、洗菜、洗衣、洗被子、洗脸、洗头发、洗澡、游泳、钓鱼……许多的时候,我们在塘里洗涤的时候,几头水牛就在我们身旁的浅水里打滚呢!可以说,这方塘完整地记录了我们青春最好的时光。

  我们在这儿必须要从走路学起。丘陵的黄土路在晴天就像一把刀,非常坚硬锋利,穿城里的布鞋和球鞋走得脚生疼,必须要穿当地农民编织草鞋。我们于是从编草绳、编草鞋学起。刚开始穿草鞋脚会被新鲜草扎出血泡来的,好多天我都会一瘸一拐的。等脚板长出了老茧,我再穿草鞋就行走自如了。

  黄土路一到下雨天就十分泥泞油滑,我们知青刚开始下雨走路的时候就像小时候刚学走路,一步一跤,每个人都是“千摔百跤”。后来农民告诉我们下雨走路时一定要与平时走路反过来,平时走路是后脚跟先落地,而下雨走泥泞路则是前脚掌先落地,十个脚趾要用力抓紧地面。我们练习了许久,摔了不知多少跤才学会。

  我们知青下乡的第一年,每个人每个月有八元钱的生活费,知青点就用这个钱隔几天就上咸宁县城里去买一担米、一担菜回来。但是因为我们知青点离县城有一二十里小路,来去几乎得一天功夫,所以大多是我去做这份工作。原因就是上次挑砖瓦时我挑担子的“功夫”已经被大家公认了 。我去一趟县城不仅要挑回米菜,还常帮知青们捎带回一些日用品、零食啥的,回来一担子总是一百五六十斤,但我从无怨言。

  由于我们那时理财没有经验,这一个月25个人200元的生活费分配得不合理,往往前十几天能买菜回来吃,后十几天就没钱买菜了,那时刚开始我们又不会种菜,完全靠印刷厂知青办救济给我们几坛子腐乳、咸菜,后十几天我们吃得呕酸水,没有任何食欲,但是每天还要出工去劳动十个小时呢!

20青春啊!青春(作者龙雨)
(龙雨青春回忆二十)
十九,日常生活(二)

  说到吃,我们知青每月200元钱可以去县城里买半个月的粮食,而后半个月每个知青必须要去他户口所在的生产小队挑半个月的口粮。

  前面我讲了,我们1974年后开始“集体安置”的知识青年与1974年以前上山下乡最大的不同是:以前的知青是几个人一户,户口在生产小队,生活、生产都与当地农民在一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接地气”;而“集体安置”的我们户口在生产小队,人却都集中生活、生产在大队,每年才分散下去户口所在的生产小队两个月左右,平时很少接近生产小队的农民,这样自然就自然地拉开了我们知青与当地农民之间的距离,偶尔见面只是客气地寒暄,很少交心地沟通。所以就造成了生产小队的干部和农民都对我们知青有意见:平时很少看见你们,要粮、要柴、要油、要鱼肉、要年终分红你们就来了,我们难道白养着你们一群城里来的老爷呀?所以我们一下生产队要东西,干部们能躲就躲,能推就推,能赖就赖;而农民见我们来了,当面客气,背后却指手划脚。我们知青心里也苦,这下来要点东西就像讨债,好话说尽,笑脸赔尽,只差下跪磕头了!我们有什么办法呀,知识青年“集体安置”是国家的政策,谁敢违背?

  我们所在的咸宁那个地方实在是太穷了,土地贫瘠,三季的水稻产量都很低,农民把公粮卖给国家后所剩无几,有半年时光边吃国家的返销粮,边吃红薯贴补。说也奇怪,那个黄土丘陵啥都难长好,偏偏红薯长势特别的旺盛,它又不要水也不要肥,把红薯枝条插下黄土,开始浇上几次水,以后再也不管了,过几个月保证从地里刨出成满筐的红薯!

  于是,青黄不接的四、五、六、七月,我们知青分别下生产小队去要粮,要回来的都是一担担的红薯,给红薯各个队都很大方,让我们尽量地往大队知青点挑。我们挑回来后想尽了各种方法吃它:柴烤、锅蒸、水煮,每天三餐都吃它。刚吃它时肚子都胀得饱饱的,可下地去干二三个小时的活,尽情放几通屁,肚子就很快地瘪下去了,后几个小时就饿得难受,可回去了面对的仍然是满锅的红薯。每天吃多了红薯满肚子气鼓气胀,就要急欲发泄。于是我们每个人再也不讲什么羞耻,有屁就放,不管在什么地方,也不管是男生还是女儿,一开始相互还有点不好意思,笑一笑,可是到了后来都不以为意了,见面放一通屁十分自然,不放屁才是有问题。

  照说红薯是使肠胃蠕动、通大便利大便的食物,可是我们一日三餐吃,几十天的吃,缺乏油水,缺少青菜,我们的大便都成了问题。条件好的知青,他们的家长托印刷厂的卡车给他们捎一小瓶油来,他们的大便就通畅了。而我们几个家庭困难的知青,盼不来家里的油,而且那个年代国家困难,油是十分金贵的,城里人每个人一个月才半斤油,给了我们,亲人们的日子也难过呀!

  我们几个家庭困难的知青的大便都难得排泄出来,每天胀得难受,吃了大队卫生所开的泻药也无济于事,我们几个人只好相约在小树林里找来树枝,我帮你掏,你帮我掏,掏出来都像一颗颗干燥的驴屎蛋,有时还掏出血来,我们真的是边掏边号啕大哭,我们几个人后来都患了严重的痔疮,我现在老年了,痔疮已经折磨了我四十余年,可是我又不敢去医院做手术,因为我的心脏、血压也大都不好。

  就让痔疮给我留下青春一个不雅的纪念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青春飞扬在山乡
“青春无悔”纯属自我安慰
张勇:青春岁月 (上)
历久弥新的青春之歌——回顾昭盟知青
知青老照片一组
我们村知青的那些事‖522小窝原创投稿平台@刘得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