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瑞金医院事件后的紧急呼吁:不要幸灾乐祸,更不要美化暴力

自我成长专刊

AC专栏

202279日,正当许多中国人还震惊于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事件之际,在上海知名的瑞金医院内,发生了一名男子持刀劫持群众的事件,多人被砍伤。现场画面曝光后,引发许多网友的高度关注和担忧。

然而,更令我担忧的是,目前在网络上,有一股幸灾乐祸,甚至美化、粉饰暴力的舆论,不仅未能得到有效遏制,而且正在蔓延,我认为这是极为危险的。特别是当国际和国内,不分地域连续发生这样严重的暴力事件后,我们不能再继续视而不见,装作“岁月静好”了。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长期与社会心理情绪开展工作的专业人士,在此时此刻,我想向社会发出紧急呼吁:

不要幸灾乐祸,更不要美化暴力!

不能美化暴力,绝不是装作“圣母”

有人会说,我也不是支持暴力,但是看到我讨厌的人被人“干”掉,或者我对某个地方的人没什么“好感”,所以对他们的遭遇无动于衷,甚至看到他们过得不好所以“想笑”,这不是很正常的心态吗?

为何我一定要装作“圣母”呢?这不是道德绑架是什么?

我想说,你讨厌一个人,甚至讨厌一个地方的人,都可以。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应该予以尊重,但是这与你就此幸灾乐祸甚至美化暴力是两码事,如果把两者混同,将是灾难性的后果。

这么说,有三点缘由:

1、不要给暴力行为“壮胆”。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每个人其实都有一定的攻击性,也就是说暴力的因子来自我们的内心。但是,一般人是不敢采用这样的暴力行为的。

其原因主要是,有外部的法制约束,也受到内心良性的约束,以及社会普遍认为暴力是不好的这种舆论氛围的约束。

当一桩暴力发生后,大家都会看:

到底别人会怎么看这种暴力?

如果暴力受到严厉的批判,甚至惩罚,那么们心中酝酿的暴力,可能会消停一些,因为他们看到了实施暴力的后果,确实“不咋地”,干嘛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但是,如果在这个时候对暴力进行美化、粉饰,这无疑是在向他们传递一个信号,告诉他们,其实也有“好”的一面,至少很多人都在拍手叫好嘛!

这个时候,他们内心“封印”的“恶魔”,会觉得受到了“召唤”,既然大家“支持”,那就“勉为其难”一下吧!

暴力便从“牢笼”中被释放出来,然而,一旦开启了暴力模式,后果就是完全不可控的了。

去年,美国101日出现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拉斯维加斯赌场枪击案,然后短短一个月内,发生了三期连续的扫射人群的恶性枪击案件。

在犯罪心理学中,此类现象被称之为“示范-模仿效应”,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不能给出错误信号,让他们真的觉得有人支持他们,认同他们,这样的话,暴力和悲剧是很难被阻断的。

暴力瞄准的对象,也绝对不可能“精准”到只是“你讨厌的人”的身上。

最终,他们可能就是你的邻居,你的朋友,你喜欢的名人,甚至,可能就是你自己。

在这种状态下,个体的幸免只是概率问题,大家只能“听天由命”。

这是非常可怕的,也是不能允许个体暴力有任何合理空间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即便从比较功利的角度,我们也不能美化任何的暴力行为,即便是针对你讨厌的人。

谁颂扬暴力,谁就要做好被暴力反噬的准备,勿谓言之不预也。

2、不能让暴力实施者,以为自己会有“粉丝”。

使用暴力的人,往往是生活中的失败者,他们的日常生活,常常是无人问津的。所以,他们有很强的挫败感、被忽略感。

如果有人实施暴力后,可以获得一部分“粉丝”,情况就不太一样了,有些人也会蠢蠢欲动:

有人会关注他,并为他说话,支持他的做法,那么我如法炮制后,一样可以获得这些啊!

这种被关注、被人“喜爱”的感觉,会成为一种“吸引”。

因此,美化暴力就不仅仅只是在事后的“支持”,也会变成了一种事前的“诱导”,这恐怕是美化暴力的看客没有想到的。

3、一定要强调:暴力是无能的体现,而不是英雄的行为,更不是解决问题的路径。

认为自己无路可走,只能这样做,显然是一种极端思维下的思维歪曲。

现代社会,发生任何的利益分歧、观点差异,都可以通过谈判、沟通、协商等方式解决,实在不行,还能诉诸法律、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的介入,大不了一拍两散,各自天涯。

继续采用暴力这种前现代社会的处理方式,只能说是当事人缺乏调动上述心理和社会功能的能力,是无能的体现,绝不是什么“英雄”、“好汉”。

他们也不值得“美化”,更不能把已经被人唾弃的方式,通过美化成为解决问题的路径之一。

这种“潘多拉的魔盒”千万不能打开。


个别事件背后的社会心理问题

值得高度关注

无论是发生在日本的刺杀事件,还是发生在瑞金医院的砍人事件,都是非常不幸的事件。不幸中的万幸是,目前还都是个别事件,我们还有机会和时间,对其背后的问题进行探究,为遏制这样的暴力作出努力。

当我们不再被立场、情绪所迷惑,会发现这些事件的背后,其实都揭示着一个值得全社会警惕的现象:

当前社会,社会心理问题已经非常突出,甚至已经到了极其严峻的阶段。

这当然,首先和疫情有直接的关系。

日本刺杀安倍前首相的40岁男子,目前失业,且家中存款已经基本用完了。他把人生的失意,全数归结于政治家的头上。

而瑞金医院所在地上海,则刚刚经历了长达2个多月的“封闭式”管理,很多人合理怀疑,这一行为,也是疫情生活后遗症的体现。

据国际最新学术研究,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罹患创伤性应激障碍的人数约占据总人口的三成。

创伤性应激障碍也就是大家熟知的“PTSD”,是综合性、复杂性的心理问题,一旦罹患PTSD,处理起来很棘手也很漫长。

我们也很清楚,因为疫情导致的经济问题,让许多人根本无力承担心理方面的治疗费用。

有心理问题的群体,问题会更加严重,看不到好转的希望。

其次,疫情导致的心理问题,也会推动暴力和美化暴力的现象更多发生,进而制造出更多的问题。

疫情以来,其实全世界的暴力行为都在增多。

暴力行为(包括言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内心世界的外部投射。

当一个人无力面对复杂的生活难题、人际关系,往往会通过诉诸暴力的方式来发泄情绪,虽然他们本人未必能意识到这一点。

值得一提的是,幸灾乐祸、美化暴力的背后,弄不好也是创伤的一种表现。

他们虽然没有实际实施暴力,但是他们对暴力的推崇,对“撕裂”的热衷,可能就来自于内心的矛盾冲突,而他们的表现恰恰泄露了内心的伤痛。

如果对这种问题不加以重视,就会造成更多的社会伤痛,进而导致问题愈来愈严重。

再次,“个人、家庭、社会”构成心理支持的三因素,“坍塌”的风险在增多。

心理问题,往往是个人、家庭、社会三因素叠加的后果。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有一个“角”还比较坚挺,问题可能在可控范围。

但是,目前的境况非常不容乐观。

对不少人来说,可能个人发展受到影响,家庭也受到冲击,所在的社区不仅无法提供有效支持,反而可能会成为“伤害”的来源,三者同时“坍塌”造成的冲击是令人不可想象的。

希望接连发生的暴力事件,能让大家进一步认清目前的形势,采取有效的方法应对这一心理危机:

1、务必把化解心理矛盾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疫情援助,绝不只是给口饭吃就可以的问题,更主要的恐怕还是心理援助,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

要给人以希望,要给人纾解情绪的空间。

做到这两点,就不会太走极端。

2、要做好必要的防护准备。

社会心理问题较为复杂,并非一时半刻能解决的,因此做好必要的自我保护,也尤为重要。这样说虽然容易被人指摘为“受害者有罪”论,但是“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也是很重要的生存哲学。

能躲就躲,没必要硬碰硬,当然更不能自己无事生非,小事化大,那就是自讨没趣了。

3、不要进一步刺激对方。

本来就已经挺严重了,为何还要继续火上浇油呢?这一点当然也包括了不要幸灾乐祸,不要美化暴力。

我们还是要多多呼吁,务必回归理性。

如果你感到自己有暴力冲动

最后,我也想对那些感到生活无望,对他人很愤怒,有使用暴力冲动的朋友说几句:

1、每次冲动之前,请务必给自己5分钟时间。

冲动是魔鬼。

大多数有暴力冲动的人,如果真的给他们时间考虑清楚,哪怕只有5分钟的冷静时间,他们都不太会继续采取原先的冲动行为了。

这是因为,当情绪占据主导的时候,你往往是被情绪牵着走,理性判断能力约等于无,而这种过热的情绪只要给他们冷却的时间,会即刻消退,进而恢复到理性状态。当你的认知功能发挥作用的时候,会帮助你更好地判断和权衡利弊。

所以,如果你实在忍不住,也务必给自己5分钟时间。你会发现,事情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那一步。

2、不要被人煽动情绪。

情绪有时候也是被人激发的,也包括我这篇文章所提的那些网络情绪。

事实上,那些幸灾乐祸、美化暴力的口口声声背后,又有多少是被人煽动起来的情绪呢?

弗洛伊德早在100多年之前就发现,即便在清醒状态下,人也是很容易被人催眠的,其中仇恨是催眠的重要诱导引子,当你被人所催眠(而你都不会知道这点),你会失去常性,按他所期待的样子去说、去做。

因此,越是在这种“上头”的时刻,越是要冷静,要想想:

当我这么做的时候,我到底可以得到什么,又会失去什么?

到底是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

谁又是真正的得利者?


最后,还是希望全社会,都一起形成一个基本共识和基本底线:

无论你站在什么立场,都要谴责暴力,不要给暴力任何合理化生存的空间!

End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余秀华男友自称“被逼打人”:警惕那些不断令你“自我怀疑”的人
“分手后,他缠着我不放” | 受虐关系中的“幸存者”,离开比留下更难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 陷入绝望的你,该如何找回希望?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
心理咨询师治疗水平精进团体成长小组招募(公益价线上)
我们的爱在萤火虫的夏天|7月夏令线上心灵聚会暨首届大众心理知识竞赛,报名参加!
【七月心理研修报名】重建信任:面对背叛(出轨),如何重新站起来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22年度目标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深度思考程序员被妻逼死:小心,最残忍的人,往往就在身边
个体暴力事件的治理思路
儿童越轨行为:暴力行为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暴力现象调查
家庭暴力对青少年产生的是不可逆转与难以治愈的深层心理创伤
一个男人舍得打你说明什么?要对家暴坚决说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