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啊萍真实身份曝光后:“吴啊萍”们的“心魔”该如何化解?

自我成长专刊

AC专栏

备受瞩目的南京寺庙供奉战犯事件的真相终于披露了,被许多人指摘的“供奉”者“吴啊萍”确有其人,而其之所以做这件事的背后也有隐情。

原来她是个长期备受抑郁、失眠等困扰的心理疾病患者,同时又因为接触了南京大屠杀事件,令她产生了各种梦魇,由于对宗教的错误解读,她产生了用“超度”(与“供奉”有实质区别,不具有推崇意)这些人来换取自己内心安宁的想法,于是导致了这次事件发生。

事件真相公布之后,依然有人觉得不可信,觉得这里面可能还有很多猫腻,我认为这是过度的联想了,我选择支持这一份调查的结果。

事实上,我觉得更加重要的是,作为一个90后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又是学科学的医学生,吴啊萍怎么走到了今天的地步?

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这样迷途中的“吴啊萍”?

她们面临的“心魔”该如何被正确化解?

这可能才是吴啊萍真实身份曝光后,值得大家去讨论的话题。

吴啊萍们搞错了

解决人生困境的方向

由于成为网友关注的对象,吴啊萍的身份和成长经历目前已经曝光不少了。

以目前我们掌握的情况看,吴啊萍是在一个相对比较富足的家庭中长大的,她工作第2年,父亲就专门给她在当地买了一套房,可以说早早地实现了许多人的人生奋斗目标。

同时,她是名牌医学院毕业生,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在目前很多人羡慕的体制内,是在一家知名医院工作。

从外表看,她的人生很顺遂。

但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面对媒体,她剖析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由于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很多变故,自己找不到解脱的办法,很长一段时间陷入了抑郁、失眠中,去看病了,但也没有看好,于是开始埋头信仰,以寻求解脱。后来了解了南京大屠杀事件后,又被种种恶行所刺激……

在网友曝光的信息中,我们看到,她认为自己的价值观和领导不相符,每天工作都感到十分压抑,虽然自己是在编制内,但是工作并没有外人想象的那样轻松,“三班倒”也是十分辛苦,有许多不能为外人道的苦楚。久而久之,让她产生了到底做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自己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的想法。

我们没有看到她的感情生活,但可以猜测,可能感情生活也是不太顺利的。

后来,她索性放弃了“俗世”生活,把全部的人生投入到“青书黄卷”、“晨钟暮鼓”中去……当然,人生的每个选择,都是需要被尊重的,只是或许这种选择会让许多人感到可惜,而她最终以此“闻名”,大概会被很多人看作“走火入魔”。

回看吴啊萍这30年的人生经历,我们会发现,她走到今天这一步,其实有迹可循:

1、生活条件相对还可以(这也是她后来可以出钱在寺庙“供奉”的物质基础)。假设她只处于温饱状态,每天要为了自己的一日三餐而忙活,亦或者要为养育父母、养育子女而忙碌,想着每个月要还多少贷款的话,她大概没有空去想这些精神层次的东西。

2、对自己的人生意义产生了质疑,但又找不到解决方案,进而产生了各种生理、心理的症状。吴啊萍这类人虽然物质生活无虞,但是精神世界是空虚的,她们脱离了辛苦劳作的阶段,但又找不到存在的意义,这让他们对自身的存在产生质疑,进而陷入了心理的困境之中。

3、试图从外,而非从内寻求一个快速的解救办法

陷入这样的境况,谁都希望能够早日脱离苦海。但是脱离苦海的方法却是各式各样的:

有人希望通过吃药能解决,但是吃药往往只能解决生理症状,内心的症结依然解决不了。

于是,有些人寻求“救世主”来解救自己。

这些年来,有不少类似吴啊萍这样的人。他们不管是信仰宗教,还是参加一些灵修、灵性的活动,寄希望通过这些“大神”来开解、解救自己。

如果心理咨询师意志不够坚定,放弃专业操守,也很容易被这些人当做一种新的“大神”去“朝拜”。

我称之为“快餐式”的拯救。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因此有自己的信仰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纯粹功利主义、治疗主义的“信仰”,即希望通过宗教来解决、治疗自己的心理问题,特别是治疗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这是不切实际的,也找错了方向。

人的心理问题,虽然未必全是自己造成的,但是终究需要靠自己去解决。所以我一直说:跌倒不是你的责任,但是你有义务自己爬起来。

说到底,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不是某个大师的“护持”,也不是加害者要做什么、不做什么,而是加强当事人的自主性,要靠焕发一个人内在的力量,通过正确对待过去、现在、未来,通过直面伤痛才可能解决的,这就注定这是一个相对痛苦,也会是比较漫长的过程,注定这是一个以自己为主、以专业人士为辅的过程。

所谓靠着捐点钱,靠着念几句话,希望不用触碰实质心理痛苦就可以解决问题,这无非是一种美好的幻想罢了,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寄希望通过“神佛”加持解决心理问题,实际上只是逃避面对内心、面对自己心理疾病的一种表现,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拖延解决问题的时间,甚至可能变成吴啊萍这样,不但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反而更加严重了、癫狂了。

无独有偶。

日本安保前首相遇刺一案的背后,也有人生陷入困境,寻求宗教信仰帮助,然后“走火入魔”的影子。

凶手山上彻也本来出生在家庭比较富裕的家庭,但是1987年,山上的父亲去世了,祸不单行,仅是一年之后,有钱的外祖父也与世长辞。养育家庭的重担落在了他母亲的身上,为了照顾三个孩子,她还离开自己知识分子的岗位,接手了祖上的企业,但每天的流水都是只出不进。

后来母亲渐渐从“统一教”中寻求精神慰藉。她不仅卖掉了从山上彻也祖父那里继承的土地,还变卖了与三个孩子共同居住的房屋。

到2002年的时候,山上彻也的母亲破产。

山上彻也向调查人员证实:

“我的母亲被'统一教’吸纳成信徒,擅自卖掉了亲人的土地,家庭生活变得一团糟。”

吴啊萍式的悲剧,可能不是一个个案。

他们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亟待社会各界重视。

我们有必要告诉他们:

1、这些困境可能是年轻人心理成长道路上都会有的坎坷,并非是你一个人的,这种普遍性会给到他们以宽慰。

2、这类问题,是有科学办法解决的,即应该寻求专业的帮助,社会各界也应该为年轻人、陷入精神困境的人提供尽量便利、公益价格的服务。

另外,吴啊萍事件也在提醒我们,宗教等部门有必要和专业人士展开合作,通过这些场所,及时向被“心魔”所困的年轻人提供专业服,而不是“只管收钱”,坐视他们一味地通过“捐献”试图化解心理问题,实际上却搞错了方向,也为自己“挖坑”。

不忘历史 但要慎重展示苦难

吴啊萍的另一个问题是,她虽然高度关注南京大屠杀,可能比许多人都了解这一段历史,也看到了很多人性的苦难,但是她没能从历史中回到现实,反而陷在其中难以自拔,最后以比较荒唐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心理“魔怔”。

从心理层面看,有两种可能:

一是替代性的创伤

这种情况是,她本人实际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因为大量接收到这些创伤信息之后,自己好像也经历了类似的苦难。

过往,替代性创伤主要的患者是记者、咨询师、社工等创伤现场的陪伴者。

吴啊萍“供奉”的人中,有一位是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帮助了许多中国人的外籍人士,美国女子明妮·魏特(Minnie Vautrin),中国名叫“华群”。她就因为长期的疲劳和看到太多苦难罹患重度抑郁,在1941年,因为一些舆论压力的刺激,进而选择了轻生。

许多人谈及南京大屠杀都会提到张纯如。

她是第二代美国华裔,她在1997年出版的《南京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被纽约时报列为推荐读物,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威廉·柯比称许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

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在《南京大屠杀》一书的写作过程中,张纯如经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创伤应激症状)

2004年11月9日,这个曾为南京30万冤魂奔走呼号的女子,将自己的白色轿车停在一段荒僻的公路旁,然后掏出手枪,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生命。

她们都属于这一类创伤的受害者。

在传媒时代,特别是自媒体时代以来,替代性创伤的受害者范围就更广了。

媒体的密集报道,甚至很多是24小时滚动的直播,很容易让关注者好像身临其境一样,背负上很多过去只有亲历者才有的心理痛苦,进而造成替代性创伤。

在推崇自媒体发达的同时,我们有必要重视这个严重的次生灾害,对不负责任、不遵守基本报道伦理的媒体应予以谴责。

另一种可能是,这些创伤性的画面、文字、故事等,会让人产生联想,进而激发了当事人内心尘封已久的创伤

有很多人实际上是有“陈旧伤”的,他们可能靠着后天的努力,或者强力压制显得自己已经“好了”,但是类似这样的创伤信息,会激发他们内心的“共振”,唤起一些“东西”,两者叠加,进而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我个人更倾向于吴啊萍属于后者。她本身就有比较严重的抑郁问题,后来又接触到南京大屠杀创伤,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又衍生了新的问题……

因此,吴啊萍事件给我们留下的深刻的教训:

首先,不建议普通人去长期关注苦难。

我们不能遗忘历史,但是也不能鼓励别人沉浸于历史的苦难之中

这种苦难就不是普通人的小心脏能够承受的,千万不要以身试胆。

请务必记住,现实生活的大部分情况还是美好的,至少还是比较平静的。不能看到这一点,也是对历史的遗忘,对现实的不尊重。

其次,针对大规模、集体性历史创伤事件,要有更加科学的普及策略。

无论是华群这个当年的旁观者,还是张纯如这样后世的研究者,现在还有吴啊萍这样的“参观者”,南京大屠杀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集体性创伤之一,已经用一个个个案证明,这种创伤足以造成严重的心灵危害。

我也看到,不少网友在跟帖中也表示,当年自己偶然去了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资料,看有关展览之后,也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心灵创伤,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恢复过来。

这当然再次提醒我们当年作恶者确实百死莫赎,但是也有必要引起科普工作者的重视:

如何平衡好历史科普和科普不当带来的次生灾害的问题

过于简单,甚至粗暴地展示历史,而不考虑受众的心理承受力,其实是一种不够科学的做法。事实上,对如何选择照片、如何进行讲解等,显然应该进行更为谨慎的评估,并引进有关专家进行预判。

讲述历史,其目的是为了警示后人,不再重演历史的悲剧,而不是让更多人延续这种悲剧,延续品尝苦难,这一点是千万不能搞错的。

不重视这个问题,很可能就会在无形中制造了更多的“吴啊萍”。

再次,有必要为此类可能造成心理创伤的历史科普,预留一条心理热线。

有这样的心理援助机制“托底”,也是提前告诉“感兴趣”的人,要注意,这些事是可能引发创伤的,你自己就要把握尺度。同时,也是一个“及时的支持”,告诉大家,这样的情况没必要硬撑,是需要专业支持的。

如果吴啊萍当年在产生心理不适的当下,就可以获得有针对性的专业帮助,那么她这部分的困扰可能在萌芽之际就被消弭了。

不要让渡自己的思考能力

在这一事件中,我最“佩服”,也最担心的是部分网友的“想象力”。

在吴啊萍真实身份曝光前,有人认为她是多么厉害的别有用心的人,甚至把她的名字拆解开,认为是一个组织的代号,亦或者藏着什么了不得的密码。

吴啊萍的“幻想”已经够“魔幻”了,可是“天外有天”,想象出这些的人以及相信这些的人,恐怕也挺爱“幻想”的。

吴啊萍和这些人的认知能力到底怎么了,变得会对这些东西“信以为真”?

这恐怕是另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1、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

因为不相信自己,亦或者想着尽快找到“答案”,很多人让渡了自己的认知能力,独立判断的能力被剥夺了。

吴啊萍是知名高校的毕业生,认知能力本身是可以的,但是依然“犯傻”,这就是长期以来独立判断能力弱化的结果。

那些都没有受过基本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人,更加需要引起警惕,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是否也正在被削弱呢?

特别是总以为自己好像随时能发现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而沾沾自喜的人。

2、一个人意志薄弱的时候,容易被人操纵和利用。

这也是吴啊萍事件给我们敲响的警钟。

吴啊萍显然属于这样的群体,她急于逃脱苦难,因此轻信他人,这也让她遭遇了现如今更大的苦难,可能此生都会“身败名裂”。

那么,你是否也处于这种意志薄弱的时刻呢?

请务必小心了,切莫在这个时候成为他人棋盘上的一枚棋子。

3、思考社会现象时,可增加一个“精神状态”的维度。

看到一些比较古怪的行为,如果你一定要赋予一个逻辑,可能你就输了。因为这可能就是精神状态不佳的结果,是不能从一个精神正常的角度理解的。

吴啊萍的事情如此,其他很多事也是如此,可是我们往往会忽略用这个“精神状态”看问题。

希望从此往后,大家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可以先克制一下自己的推理欲,先想想,这个人的精神状态是不是不太好?

当然,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最终需要专业人士的鉴定才能确认,在此之前,还是慎言比较好,这也是认知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表现。

End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你的知识储备里有这三位大佬吗?|现代心理治疗的三大巨头
当暴力事件频繁发生:如何保护你和家人免受可怕画面的伤害?
flag总是立了又倒?| 拒绝内耗,能帮你重新积攒「计划执行力」的10个tips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问题”又要背锅?供奉侵华日军战犯的吴啊萍究竟有没有说谎?
擦亮历史[忆秦娥]
咨询学习笔记2023.9.17
【看视频学历史】中华民族的苦难——从七七事变到南京大屠杀
纪念姚秀英奶奶,我们无法忘记苦难的历史
【岛读】让南京大屠杀成为世界的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