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活出生命的意义》精华摘录

适合大众的心理书单(2022-2023版)
给专业人士的心理书单(2022-2023版)
2023一杯咖啡编辑部志愿者招募

自我成长专刊

一杯咖啡读书笔记系列

AC专栏

这一年多来,越来越多的来访者开始问我这个问题: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到底有什么意义?

他们中,有少不更事的大学生,有年届不惑的中年人,有学历较高、工作较好的中产,也有在生活中挣扎的打工仔,然而,“生命的意义”成为他们普遍性的问题。

我想这可能是现在很多人共同的疑问,即对生命的探问。

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这让我想起了心理学史上一位著名的人物:维克多·弗兰克尔

弗兰克尔以创立“意义疗法”著名,顾名思义就是探究生命意义的。

他早年研习心理学,并且很早就开始做青少年自杀干预有关的工作。在二战时期,他被抓到集中营,有过九死一生的经历,这也让他成为心理学上一个特殊的记号:一个有过集中营经历的心理学大师。

他在二战结束,经历人生最黑暗时刻后,即投入到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并有过三次非常著名的讲座,后来被整理成这本《生命的探问:弗兰克尔谈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再后来,他受邀撰写了更为知名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在书中谈及了集中营的经历,以及他对意义疗法的思考。

近期我反复研读这两本书,并制作了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全文笔记较长,因此分为两个部分刊出。第一部分已经发布。“生命意义的问题,没有被正确地提出”|《生命的探问》精华摘录  这是下部,内容主要出自《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

前言部分:

1、“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尼采

在集中营显然并不是拥有强烈求生欲望的人就一定能够活下来,但弗兰克尔关注的并非多数人丧生的原因,而是为何有人可以幸免于难。

2、生活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也非阿德勒所教导的那样,只是为了争权夺利。

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

3、寻找生命意义的三个路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情)、爱(关爱他人),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4、在苦难中,一个人可能仍然保持勇敢、自尊、无私,也可能为了自我保护在激烈的斗争中丧失了人的尊严而无异于低等动物。

5、人的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的。

6、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的许多东西,但是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

在亚瑟·米勒《维希事件》(incident at vichy)中有一幕,中产阶层绅士向纳粹展示各种荣誉证书,纳粹问,这是你所有的东西吗?绅士点头,然后立即把这些揉成纸团,扔进了废纸篓,告诉他,现在你什么都没了。于是,绅士崩溃了。

对此,弗兰克尔会争辩说:

“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

7、我们最终认识了人类的本来面目。切记,人类不仅指那些发明了奥斯维辛毒气室的人,也指那些唇边默诵上帝或圣母玛利亚并径直走进毒气室的人。

8、1945年创作时候,他坚持要匿名出版,最早版本的德语版上没有出现名字,但在出版前的最后关头,在朋友的劝说下,弗兰克尔勉强在扉页上印上自己的名字。

全书正文部分

1、人可以习惯任何事物,但请不要问我们是如何习惯的。

2、冷漠,是必不可少的自我保护机制。前途渺茫,所有努力和感情都投入到保全自己和他人的性命这件事上。

3、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且比较敏感的人在这里会承受更多痛苦,但对内心的伤害相应也会少许多。他们能把恶劣的外部环境转化成内心丰富自由的精神生活,这样才能解释集中营中身体羸弱的一些人比看似强壮的人生存能力更强。

4、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拯救人类要通过爱与被爱。

一个想法突然闪现在我脑海中:不知妻子是否还活着。于是,我终于明白了一件事,如今我对这件事理解得更加深刻,那就是爱一个人可以远远超过爱她的肉体本身。

爱在精神和内心方面具有深刻的含义,无论伴侣是否在场,是否健在,爱以什么方式终止是很重要的。

5、那时,我们每个人都感觉到了这样的期待。当死亡临近时,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同时,人们会更感觉不到自己对生活还有所期待,更感觉不到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还在等着自己,更感觉不到自己对活下去的期待。

没有经历过集中营的人可能会感到惊讶,会问:“一个人是如何忍受你所描述的这些事情的?”我向你保证,集中营的幸存者本人比你更惊讶!

但不要忘记这一点:人类的心理运作模式就好似拱门:

在即将坍塌的拱门上放一些重物,有时反而能使拱门得到支撑。

6、在集中营生活的经验表明,人还是有可能选择自己的行为的。有足够的例证(常常是英雄性质的)说明,人可以克服冷漠,克制暴躁。即使是在可怕的心理和生理条件下,人也能够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识独立

我们这些在集中营生活过的人,都记得那些走过一个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块面包给了别人的人。这样的人在数量上可能不多,但足以说明一点: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7、实际上,人们也经常会遇到需要抉择的时刻。每天每时你都需要做出决定,这样的决定将使你要么屈从于致命的暴力,要么保持自我内在的自由,同时也将决定你是否成为环境的玩物,是否抛弃自由和尊严而变成标准的囚徒。

8、积极的生活能够使人有机会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实现价值,而消极的生活能够使人满足于对美、艺术或者自然的追求。

但是,在那些不仅没有追求创造和快乐的机会,而且只存在一种达到最高道德标准的可能(就是说,在对待自己被暴力完全束缚的生命的态度上)的生活中,人生仍有目的。

他不能过创造性或享乐的生活,但不只是创造和享乐才有意义。


9、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人接受命运和所有苦难、背负起十字架的方式为他提供了赋予其生命更深刻含义的巨大机会,即便在最困难的环境下也是如此。他仍然可以做一个勇敢、自尊和无私的人。

否则,为了活命,他会忘记自己的尊严,变得无异于禽兽。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种困苦环境所提供的能使人道德完善的机会,有的人会充分运用他,有的人会放弃它。这也决定了他是否配得上自己所遭受的苦难。

不要以为这些议论不切实际。的确,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如此高的道德境界。在集中营的犯人当中,只有极少数保持了完全的内在自由,得到了所遭受的苦难带来的价值。

10、我的号长F是一名小有名气的作曲家和词作家,有一天,他告诉我说:“我跟你说点事,医生。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里有个声音说,我可以许个愿,问任何我想知道的事,我都会得到答案。你猜我问了什么?我问他战争什么时候结束?你明白我的意思,医生。我就想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得到解放。”

“你什么时候做的这个梦?”我问他。“1945年2月。”他说。当时是3月初。“那个声音怎么回答你的?” 他诡秘地耳语道:“3月30日。”

当F告诉我这个梦时,他充满了希望,确信梦里那个声音所说的是正确的。但随着日子的临近,我们根据得到的消息判断,战争极不可能在那个日子结束。

2月29日,F突然病了,发高烧。3月30日,就是梦中声音告诉他战争将结束的那一天,他陷入了昏迷。第二天,他死了。从所有外表的症状看,他是死于伤寒。

突然失去希望和勇气会导致死亡。我朋友最终的死因是预言没有如期兑现,他绝望了。这使他身体抵抗力急剧减弱,导致潜伏的伤寒感染发作。他对未来的希望和活下去的意志都没有了,身体也就成为疾病的牺牲品--虽然他梦里声音所说的最终都应验了。

对这个病例的观察与从中得出的结论,跟我们集中营主任医生所注意到的情况是一致的。集中营在1944年圣诞节至1945年圣诞间的死亡率是最高的。

他认为,原因不在于劳动强度增大,也不在于食物短缺或气候寒冷,甚至不是因为出现了新的流行病,而是由于多数犯人都天真地以为能在圣诞节前回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小,犯人失去了勇气,变得沮丧起来。

这严重减弱了他们身体的抵抗力,导致许多人死亡。

正如前面所说,要想恢复犯人内在的力量,必须首先让他看到未来的某个目标。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这可以作为所有心理治疗师的座右铭。

11、只要有可能,你就应该告诉病人为什么要活下去,一个目标就足以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内在力量。

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义、任何目标,因此觉得活着无谓的人是可怜的,这样的人很快就会死掉。一般他们还会说:“我对生活不再抱任何指望了。”

对此,我们又该如何回应呢?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在生活态度上来个根本的转变。

我们需要了解自身,而且需要说服那些绝望的人:

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我们不应该再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像那些每时每刻都被生活质问的人那样去思考自身。

我们的回答不是说与想,而是采取正确的行动。

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

这些任务(也就是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身上、在每个时刻都是不同的,因此不可能对生命的意义作一般的定义。对生命意义的质疑,没有唯一的答案。

“生命”的意义不是某种含糊的东西,而是非常实在和具体的。

12、我已闻述了让患者重新关注生活意义在治疗上的良好效果,许多患者抱怨生活完全没有意义,他们受到内心空虚的困扰,我把这种症状称作“存在之虚无”。

最近一项统计调查显示,在我的欧洲学生中,25%的人多少都有存在之虚无症状。在我的美国学生中,这个数字不是25%,而是60%。

存在之虚无的主要表现是厌倦。现在我们能够理解叔本华的话了:

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事实上,对精神病学家来说,厌倦所带来的问题要比焦虑带来的多。

而且这些问题日益严重,因为自动化可能导致普通工人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而许多工人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这些大量的闲暇时间。

存在之虚无是20世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也可以理解,它可能是由于人类在成为真正的人的过程中所经受的双重丧失

在人类历史之初,人丧失了赖以指导其行为并因此产生安全感的某些动物本能。动物所具有的那种安全感,好比天堂一样,对于人类来说是永远地失去了,人类不得不做出选择。

13、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这个问题就好比问一个棋手:“告诉我,大师,世界上最佳的招法是什么?”

离开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对手,压根儿不存在什么最佳的招法,甚至连较好的招法也不存在,人的存在也是这样。

你不应该追问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这样,每个人生命的任务就是特定的,他要么去做别人所做的事(随大流),要么做别人希望他做的事(集权主义)。

14、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简单地说,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

对待生命,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因此,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所谓自我实现,绝不是指某种可以实现的目标,因为人越是追求这个目标,越是容易失去它。

换句话说,自我实现可能是自我超越唯一的副产品。

15、至此,我们已经说明生命的意义总是在变化,但作为意义永远不会消失。按照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第一种就是成就或成功,其意义显而易见。第二种和第三种需要进一步解释。找到生命之意义的第二种方法是通过体验某种事情--如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就是说去爱某个人。

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只有在深爱另一个人时,你才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本质。通过爱,你才能看到所爱的人的本质特性,甚至能够看到他潜在的东西即他应当实现而尚未实现的东西是什么。

只有通过爱,才能使你所爱的人实现他的全部潜能。通过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所能和应为,他就会实现自己的潜能。

在意义疗法中,爱不是被解释为仅仅是性欲和本能的副现象。爱与性一样,都是一种主现象。

16、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即使在看似毫无希望的境地,即使面对无可改变的厄运,人们也能找到生命之意义。

那时重要的是,能够见证人类潜能之极致,即人能够将个人的灾难转化为胜利,将个人的厄运转化为人类之成就。当我们无法改变客观现实时--比如患了不可治愈的癌症-- 我们就面临着自我转变的挑战。

我举个再清楚不过的例子:

一名年迈的、患有严重抑郁症的全科医生向我咨询,他无法接受妻子的死亡(她在两年前去世,他爱她胜过世上的一切)。我怎么才能帮助他呢?我该告诉他些什么?我努力克制自己,不说别的,

而是对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医生,如果你先她而去,而你太太在你死后还活着,那会怎么样?”“啊,”他说,“那她可就受苦了,她怎么受得了啊!”

我马上回答:“你看医生,她免除了这样的痛苦,你替代了她的痛苦--当然,代价是你现在还活着,并且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

他没再说话,摇了摇头,悄然离开了我的办公室。在一定意义上,一旦找到了意义(比如牺牲的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当然,这不是本来意义上的治疗,因为,首先,他的抑郁还不能称为病症:其次,我不能改变他的命运,我不能让他的妻子复活。但在那一刻,我的确成功地改变了他对待不可改变之命运的态度,从此以后,他至少看到了自己痛苦的意义。

这就是意义疗法的要义之一:人主要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看到其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为什么甚至准备着去受苦,在个意义上,他的痛苦有了意义。

17、通常,人们只想到短暂性本身,而不去想它之前有过的丰富果实,他曾经历的快乐和痛苦,曾经做过的许多事情。那一切都不会被否定,也不会被忘却。我应该说,“曾经存在”是最为确定的一种存在。

意义疗法因为牢记人类存在的短暂性,所以不是消极悲观的,而是积极向上的。我们形象地表达这个意思:悲观主义者好比一个恐惧而悲伤地看着墙上的挂历每天都被撕掉一张,挂历越变越薄的人;而积极地应对生活问题的人好比一个每撕掉一张就把它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几行日记的人。

他可以自豪而快乐地回忆日记中所记下的所有充实的日子,那些他曾经有过的全部生活。即便他意识到自己老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他没有必要嫉妒年轻人,更没有必要为虚度的青春懊悔。他为什么要嫉妒年轻人呢?嫉妒年轻人所拥有的可能性和潜在的远大前程吗?“不,谢谢你”,他会这么想,“我拥有的不仅仅是可能性,而是现实性,我做过了,爱过了,也勇敢地承受过痛苦。这些痛苦甚至是我最珍视的,尽管它们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

18、这是不是说,要发现生命的意义,痛苦是不可或缺的呢?不是。我只是坚持一点:尽管痛苦是存在的,甚至说可以通过痛苦找到意义,条件是痛苦难以避免。

如果它是能够避免的,那么消除他的原因才是有意义的事,因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改变造成你痛苦的处境,那你仍然可以选择采取何种态度。残疾不是杰里朗选择的,但他选择了不让厄运摧垮自己。

如我们所见,首要的是创造性地去改变让我们遭受磨难的境遇。但最要紧的还是要知道如何承受不可避免的痛苦。

End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4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有生之年》:告别世界之前,他决定再回一次家
“生命意义的问题,没有被正确地提出”|《生命的探问》精华摘录
看完《消失的她》,更佩服阿婆《尼罗河上惨案》对“恋爱脑”的读解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

11月线上研修报名|如何自我取悦:努力不被这个世界改变

11月城市打卡报名:漫步“小众”苏河华政步道,赴一场亲水之乐

11月线上心灵聚会报名:共情练习,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23年度目标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类最根本的内在力量:赋予生命以意义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
日更:《活出生命的意义》摘录
我在读《活出生命的意义》
永远不要放弃找到你自己
活出意义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