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能接受死亡这份可怕的礼物吗? | 重读《失物之书》

自我成长专刊

本文系一杯咖啡心理读书小组第34篇文章

欲加入读书组,请至文末

清明时节纷纷

路上行人断魂

每到这时,失去过亲人的人也容易沉浸在弥漫开来的哀伤情绪里,同诗歌里描述的天气一样湿漉漉、阴沉沉。不知为何想起了多年前,在我的外婆去世后,我曾买过的一本“童话”——《失物之书》,只是觉得此刻特别需要读一读这本书,于是翻箱倒柜地找了出来。

“我惧怕死亡的苦痛,可是,我更害怕别人的死去。我不想失去他们,他们活着的时候我也在为他们操心。有时候我觉得,我对将要失去他们的可能性过于忧心,以至于他们的存在也没有让我真正快乐过。”

在这本书里看到这段话的时候,一种强烈的情感涌上心头,那是悲伤和懊悔交织起来的痛楚。

是的,在从我知晓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要与我永别的消息,直到他们真正地离开世界之间的过程里,我不曾从这种害怕与担心中解脱出来——我总是想着他们离开时我自己的悲伤,却忘记了他们还存在于这人世时我应当全心陪伴、参与到他们生命中的责任。

我记得自己在重症病房中陪着将我抚养成人的外婆时,有人说:小姑娘,你看起来是这么的忧心忡忡、心事重重。当时的我难抑悲伤,并理所应当地认为:

我不该为了外婆即将离开我的事实而难过、沉重吗?

直到她离开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多么大的错误:当我拥有陪伴她的机会时,我没有真正用心地守护她,一直在为她即将到来的离去伤心,她的存在竟没有让我感到欣慰和快乐。

而现在,我已永远地失去了陪伴她的机会,为此我一直心存愧疚。我甚至害怕:如果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我是否会重蹈覆辙,是否会再次陷入悲痛与恐惧中挣脱不得,以至于错失了与他们相伴的最珍贵的、也是最后的机会。

在我们的生命里,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人是我们血管里的血,眉头上的汗”,没有他们,我们将不复完整。失去过至亲的人们都曾感受过剜心之痛,而当至亲罹患绝症不久于人世之时,我们更是心如火焚,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去挽回他们的生命。

有段时间台湾的一部电视剧《第八号当铺》特别流行,而在那个当下,我竟真的期望有第八号当铺存在,因为我急于把自己当做抵押以换回她的健康;我还诚心念佛,跑到寺院去跪拜,并极力避免一切不吉祥的东西,比如数字“4”。这正像小说里的戴维,为了换回妈妈的健康,而努力地去做一些他认为可以挽救妈妈生命的事情,比如做事情一定要做双数,就连不小心撞了一下头,都要再去撞一次;比如避免数字“13”等。甚至已经到了强迫的地步。

看到这里,我不禁叹了口气:原来我们都一样,都那样害怕亲人的离开,都那样不愿正视这个残酷的现实。书里的戴维,当自己的妈妈离开时,还是个小学生。虽然知道这个事实,却始终不愿承认,他无力面对妈妈这个重要客体的丧失,更无法面对爸爸再婚、并生了个弟弟抢走了爸爸对他一个人的宠爱的事实,他的心理世界濒临崩溃。于是他得了癫痫,以经常性的突然昏迷抵御现实的残酷,并退缩到了那个只有他和妈妈都爱的书的世界里,将所有的怒火幻化成了可怕的怪兽,在那个世界里大肆屠戮。

看这本书的成年人,当然不会把这本书单纯地当做童话故事来读。


让我们试着去解读故事的真相,其实是心理防御机制作用下的故事。

戴维受不了失去母爱、又被他人抢夺父爱的事实,于是对父亲感到愤怒、与后母置气吵架,然而又为自己憎恨父亲、排斥后母与弟弟的心理感到内疚,这么小的孩子没法应付得了这么强烈的情感冲突,这让他癫痫发作陷入昏迷,进入自己潜意识编织的梦境里,并将自己分裂成了分属善、恶阵营的角色——守林人、扭曲人、狼人、骑士、国王、国王的妹妹,还有那个迷失在异界森林里的自己。这些迥然不同的人格不禁又让人想到了大师荣格的原型理论。

在苦难重重的梦境旅途中,戴维慢慢从开始的否认(听到母亲向他求救的呼声而进入森林,想要拯救出被死亡绑架的母亲)到艰难地接受母亲去世的事实,其间他杀死了凶恶的妖魔(内心的恐惧)、为牺牲的骑士举行葬礼(对正义的认同)、拆穿背叛自己亲妹妹的老国王的伎俩(其实也正是杀死了自己心里对于弟弟的嫉妒与渴望背叛的那一部分人格),最后更是让心地邪恶的魔鬼扭曲人灰飞烟灭(消灭了面对欲望不择手段的偏执人格),又很高兴地迎回了本以为已经死去的守林人(正义、无私奉献的保护者人格)。

在这个过程中,戴维从(客体心理大师梅兰妮克莱因的理论中的概念)偏执—分裂位走向了抑郁位,完成了对母亲的哀悼,并慢慢整合了自己的人格。如果不能整合,或者让恶的势力占了上风的话,这就会是一个悲剧的故事了。

有人会问,他的力量来自哪里?

我想,戴维的父母给予了他很大的力量:在幻境里出现的守林人,在小说的最后也被作者道破,“原来守林人长得那么像自己的父亲”;而母亲在戴维幼年时赋予他的潜移默化的价值观以及戴维从书本中吸收到的正面品质也化为了戴维幻境里的正能量人物,支持着戴维整合自己。

作家 米兰·昆德拉

曾把死亡描述为

一份可怕的礼物”。

是的,没有谁愿意主动接受死亡这份可怕的礼物。无论是至亲的死亡,还是自己的死亡。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在最近与中国的心理学爱好者分享自己对于死亡的见解时也说:他每天晚上都会有焦虑,每天晚上都会有痛苦,这个恐惧每天潜入到他的梦中、睡眠中。此外,他认为,若他那与自己共度大半个世纪的妻子先死去,他肯定也支撑不了多少时间。

然而,当我们的重要他人,尤其是至亲离开我们时,若我们无法接受、无法面对,那我们不仅不能与他们在最后的时光里安然相处,还不得不一次次地在懊悔与内疚中苦苦煎熬。

《失物之书》里小男孩戴维成长的起因与动力正是母亲的死亡。当他长大成人之后,残酷的命运并未就此远离他,亲人的死亡又一次次地降临他周围,然而他再也没有崩溃过。他已经可以接受死亡这份礼物。当年迈的他面对自己的死亡时,也是泰然地接受,并最终回到了那个“幻境”中,看到“所有失去的都已回来”。

死亡提醒着我们:一切终有结束之时,无论人还是事。它提醒我们:不要蹉跎生命,浪费时间,不要与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们置气冷战,而是应当享受与他们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当死亡来临之时,我们别无他法,不能讨价还价,也不能抵抗否认。在那时,唯有接受才是正确的态度。

也许不止我一人,在看戴维的故事时会产生共鸣,因为我们都不得不面对这样残酷的丧失。我们也知道,我们并不能以一种失去知觉、与现实隔离开来、并进入幻境的方式去学会成长,学会接受这份礼物。但是,至亲留给我们的那些爱与关怀,可以让我们去珍惜、回味,他们的爱支撑着我们慢慢走出去,更加珍惜现世的人与事。最终,当我们也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也会希望自己给在乎的人留下的是爱与美好的记忆。

我想,我们需要学会接受这份来自死亡的礼物。虽然,这真的很难。

《失物之书》

作者:约翰·康诺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所有失去的和所有找到的——《失物之书》读后感
笑话 童言趣事
在这个故事里,小红帽爱上了大灰狼
被解构重写的童话故事:《失物之书》
那儿有好大好大的穿堂风
无心之失与非理性成长:《妖怪山》、《失物之书》对比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