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中笑太行文化 谈三教文化和谐

谈三教文化和谐

 陵川三教堂的历史,应从崇安寺的山门———古陵楼谈起。据《王莽岭志》记载:“古陵楼上原有千手佛,老子、孔子等泥塑,是唐宋以来提倡三教合一的重要标志。”后来,陵川广大农村也上行下效,修建了各村的三教堂,三光庙,三圣堂等,名称各异,而实际是三教堂。所以陵川三教堂在农村中数量仅次于土地庙的庙宇。在全国公布第六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中,陵川寺润的三教堂也荣列其中。这就代表了陵川县这种三教合一庙堂建筑的普遍性和典型性。这也说明三教和谐统一,在陵川是由来已久的。

佛、道、儒三教为什么能够和谐统一呢?这里要说的佛、道、儒的文化内涵,而不是宗教形式的本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共同支撑中华传统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当为佛、道、儒三家。三家共同的理论基础就是“和”。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孔子在《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亚圣孟子进一步说“天时不如地利,地理不如人和”,荀子也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为生”;儒家的《中庸》中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刘延东在首届佛教论坛的开幕词中说:“佛教教义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与和平理念。”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中说:“淳净温和”,“求道和正”“天下和顺”等都是讲的一个“和”字。这就是说佛、道、儒三教的理论都讲“和”,所以三教在交往之中都从一个“和”字出发来共同融洽,相互支持。但三教之间的“和”又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讲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道家本体论与宇宙发生的最初表达。用太极图的表示就是天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像,四像化万物。宇宙的万事万物是在稳态和谐中发展的。这样构成了世界万事万物的和谐存在发展,往复无穷。老子是从宇宙这个大环境来说的,孔子《论语》的“礼之用,和为贵”以及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从人类相互交往的角度上说的。佛教所说的“和”是从人心及精神方面上说的,所以提出了“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由于佛、道、儒都有一个共同的和谐点,所以三教就能在中华大地上和谐相处,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从做人的立场上,佛、道、儒也是从不同的角度上来要求人的,儒家是从为人处世说的,道家是从宇宙间讲的,佛家是对众生讲的。但总的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点,做人的根本是从“孝”字出发的。儒家孔子在《论语》中说“事父母能竭其力”,又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当他的弟子问孝时,孔子曰:“无违。”怎样才是孝?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向他向孝,他又说:“父母唯其疾之忧”。他又进一步说了孝的含义,“今之孝也,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他不但说什么是“孝”,而且说了“孝”的做法,更深刻地解释了“孝”的含义。用现代语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要孝顺父母,要忧思父母疾病。为什么要孝顺父母?就是要报恩,感恩,不要忘本,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六亲不和有孝慈”,这是指父母,兄弟,夫妇之间闹不和睦,第一的根本是对父母有孝慈。释迦牟尼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更进一步说了修净土的三福,第一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他还进一步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中指出了不孝的后果:“不孝父母,轻慢师长”、“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趋向”,是要“从苦入苦,从冥入冥。”“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可见三教圣人,都把孝养父母当作人生的第一等大事。佛教的《地藏经》更是把孝养父母作为生生世世的事。后来儒家有《孝经》、《二十四孝图》。历代统治者也把“孝”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每年向各级官员了解各地的孝子,并要有专题上奏。统治者要从全国各地的孝子中选最优秀的孝子,到朝廷里来做官,也就是“举孝廉”。传统戏《屠夫状元》就是说孝子当官的事。在当今社会“孝”更是我们要教育众生的第一要事。南坡三教堂也写过“世界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是孝顺,二是行善”的版面,《山西日报》就发过《孝顺不能等》的文章。

佛教传到中国,之所以能被中华民族所接受,而且融合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佛教的教义、理论与我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内容是相吻合的。都是教育人民弃恶扬善,要从心性上做起。所以三教都讲“心”,都重视心性修养,这是三家思想的契合点。孔子在对“心”的修养中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并要求“吾日三省吾身。”这就从行动上,从眼、耳、口、身、意上规范自身,达到心灵上的升华,做个从行为到思想都达到一种境界,才能为“仁”,也就是儒家的养德尽性。他在《大学》中又进一步讲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就是老子对心性的看法,他是通过修养道德达到他修真以保持一颗“以百姓心为心”的境界。佛教传入中国后更是把“心”作为启迪人生智慧一件法宝来传的,禅宗的公案:“风动、幡动、心动”,就是说的一种心灵佛境。禅宗六祖慧能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更是把“心”静到“无”的境界。佛教净宗是念佛法门,更是讲究“心净则土净”“一切唯心所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在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更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和谐社会,从心开始”的主题。所以佛教讲“明心见性”,道家讲“修真炼性”,儒家讲“养德尽性”。陵川许多三教堂的佛龛上都写有这三教的心性标准。

由于三教文化融洽和谐,所以佛教从东汉永平年间传入中国,就得到了广大儒家知识分子的认同,并和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一起组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赞同,如历史上南北朝、两晋的很多皇帝都信佛教,兴修寺院、开凿石窟、大塑佛像。如梁武帝萧衍、后赵皇帝石勒、石虎,北魏孝文帝元宏等都为佛教的兴盛起了积极的作用。到了隋唐时期,三教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盛唐以儒、释、道文化、文明为依托,成就了大唐的盛世,史称“贞观之治”,出现了玄奘这样的外交家、翻译家、旅行家、佛教大家。当代高僧***在讲《了凡四训》中说:“佛法在中国两千年,能发扬光大,就是建立在儒道的基础上。”更有很多文人名士学儒同时学道学佛。像民间传说,吕洞宾向汉钟离求道,汉钟离教他点石成金,他很高兴。可是汉钟离却说,这变来的金子五百年后还会还原成原来的石头。吕洞宾想,这不是坑人吗?所以不干,就要学佛。一位老和尚教他学佛法,他很感兴趣,便出家学佛,他学成以后,这位老和尚对他说,你还是去当道士吧,吕洞宾不理解,老和尚说:“佛道一样,道佛同源”。就这样吕洞宾还是当了道士,成为全真教一位很有影响的道人。从这个传说中可以看出佛、道和谐精神。历史上许多文人也都亲近佛教,常到寺院讨论佛教或住下来在寺院修习功课。如宋代的苏轼,就经常到寺院修习讨教,便号东坡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就称青莲居士。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白居易,身居杭州太守以“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治其心。”曾拜禅宗高僧佛光如满和尚为师,号香山居士。贬官为江州司马后,建立草堂于庐山遗爱寺。在庐山他常到东林寺拜访慧远大师,并写下:“常闻慧远辈,题诗此岩壁”的诗句。宋代词人李清照就号“易安居士”。清代于成龙在离石安国寺六年,学儒亦学佛,清正廉明,成为一代廉吏。近代的李叔同,大学毕业后就削发为僧,成为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北宋时周敦颐,他继承地学习了儒家的《易经》和道家的《道德经》的精髓,并把两者有机和谐地揉合在一起,写下了《太极图说》,被后来的道家捧为道家的标志。现在的韩国还把太极图作为国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道是很难分的,陵川人郝经这位元朝的儒学大家,也著有《太极图说》、《一贯图说》、《先天图说》等儒、道合一的论著,他在《太极图说》中指出:“六经(指儒家的六经)无‘无极’,二字出于《老子》‘知其雄’章。先儒谓周子得是图于穆伯长,伯长之传出于陈希夷。希氏初为老氏之学,故以‘无极’冠‘太极’。”从郝经这段话看来,阴阳太极从《易经》引出,而诠释《道德经》。明代儒学大家朱熹进一步解释了太极图。儒道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儒家文人之所以接受佛、道,是因儒、道、佛内涵有很大程度的和谐点,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教育人的方式不一样而已。故曰:道家以数起论,有金、木、水、火、土之说,以研究天道。儒家以德起论,有礼、智、仁、义、信之说,以研究世道。佛家以缘起论,有生、老、病、死、苦之说,以研究人道。三家的和谐统一才构成了天人大道,全方位地诠释人生、社会、环境,教育人们在四维上下的宇宙中认识自己,教育自己,改造自己,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修行”。

由于佛、道、儒三家在中国长期以来和谐共存,从而影响着中国整个文化。在我国著名的四大文学名著中,佛、道、儒三教的味道就特别浓。在《水浒传》中第一回就是“张天师祈禳瘟疫”最后是“鲁智深浙江坐化”。一百单八将中有僧人鲁智深、武松;道人公孙胜,樊瑞;儒生吴用、萧让等。在《三国演义》中,佛教还属于起步阶段,却写了关羽玉泉山显圣,普净和尚点化关羽,关云长之灵皈依佛门,庇护玉泉山民众。时至今日,玉泉山因普净点化关公,而名噪天下,佛事大兴,香火极其旺盛。被毛主席推崇的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更是描写了佛教中的因果报应,僧道联手,演绎世缘。跛足道人在《好了歌》中唱的:“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唱的便是佛家中看破、放下,分明是佛家出世歌。最后,书中主人公贾宝玉披着猩红大氅出家当了和尚,落了个“大地一片白茫茫真干净”的局面。这本著名小说的佛、道、儒的各种思想在书中比比比皆是。以唐僧西天取经为主线故事的《西游记》是一部明显的佛教小说,但里面也渗进了不少的三教合一的情节。如孙悟空的师傅便是三教合一的人,从名字说,他的师傅为菩提祖师,这是佛道两家用语,却是道家装束,他要传授孙悟空的功夫,用他的话来说“乃是儒、释、道、阴阳、墨、医等诸家。”真可谓门类齐全。这位师傅住的是“灵台山方寸地,斜月三星洞。”这是道家修行的仙境。灵台山乃修行人的头脑,方寸地就是佛家说的极乐门,道家说的印堂穴和玄关。斜月三星洞是一个“心”字,心字是由一个斜月勾三点,三点是一点在勾内,二点在勾外,即三心二意。最后到“径返东土,五圣成真”,师徒个个修成正果,得到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

总的来说,儒家关切社会的治理,道家关怀生命自然状态的保持,佛家关心人生痛苦的解除。故此,历史上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入世,道家隐世,佛家出世之评论。儒家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在现实世界中成就高尚的道德境界,实现人生的价值;道家重视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主张顺应自然,最终得到天人合一;佛家之关心人的生老病死,关心愿望和现实之间永远无法消除的反差带来的痛苦。佛、道、儒三家文化都重视心灵的修养,是三教从内容到形式上和谐的根本,所以,佛、道、儒三教历经二千年相济相补,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我国现在三教和谐的局面。陵川农村中众多的三教堂,就是佛、道、儒三教合一和谐载体的一个缩影。

     《晋城文化研究》2011年第三期、《晋城佛教》2008年第一期刊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儒释道
儒家·道家·佛家:源流之考 (珍藏版)
浅谈儒、道、佛三家的美学精神
中华文化五位最具代表性人物:周公、孔子、老子、惠能、王阳明
中华文化的三大传统
道和佛的区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