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魏延安:破卷时与作者游 ——2017年我的读书与写作

2017年相比2016年,最大的感觉是更忙了。但年底一盘点,似乎越忙越能读和写。这一年,读书61本,成为近年读书最多的一年;写读书札记33篇,计6.3万字,较上年明显回升;三农、电商及各类文章80篇,篇数较上年有所增加,计19.9万字;合计写东西113篇、26.2万字。如果再想到2017年2月拙作《农村电商》二版上市,5月《新资本新农人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书新出,则2017年的写作成果还要更丰硕一些,不过这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在2016年完成的。能有这样的写作效率,不得不提一个工具——讯飞语记,好多文章其实是用这个软件说出来的,这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吧。说起来的速度肯定比写快过多了,而且非常便捷,随时随地可行,智能手机确实是伟大的发明。下面,再用一些文字记录这一年的读书与写作体会。

便宜莫过读书事

书,只有读到作者的心里,才能真正读懂,读通。虽然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但作者想塑造的,恐怕只有一个。

读一本书,虽然与作者未曾谋面,却在字里行间读懂了意思,意会了内心,感受到共鸣,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不也是人间幸事一件么!更有甚者,爱屋及乌,竟也从读书演化到追人,更是魔力非同一般。

更重要的是,就掏几十块钱,便获得了作者积攒了那么久的思想与知识,世上还有比这更便宜的事吗?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全赖一书。我虽未曾登山,却从文字中领略了风光;我虽未曾临海,却在书中凭栏观涛;那人间百味,未曾尝遍,却在书中预体验了一番。还有更多需要的知识、技能,皆可书中来,能不说读书好吗?

于是也有得意者,如民国的王云五说“读书好比和名人对谈,只要有一卷在手,我不但可以和安迭生(爱迪生)、爱因斯坦那些活人对谈,而且也可以和牛顿等死人对谈,无论哪一国的人,我都可以和他对谈,这实在是难得的机会。”王云武是民国时发明四角号码查字法的那位先生,自然读书不少,也有自负的底气!

我读了这么多年书,这等“放肆”的话断然不敢说,“但知圣贤不是仙”的感觉却还是有的。透过文字,看到背后,深深体会作者的一片深情,似曾与其面对面,肩并肩,真可谓神交、神游。

化人为己真读书

读书这个事情,看起来很美好,但不能就读书而读书。如果不能把读到的文字转化成自己思想和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不能把理论转化成方法,不能提升自己的工作或生活,那最后也就成了读死书。

易宪容在谈读书的体会时说:“如果我们仅是有知识,还是不行的,因为其他人同样也可以获得,但如果能把所获得的信息与知识转化为智慧,那么这些知识就为你所专有了。用转化过的智慧来看问题与认识事物,你就能获得他人不曾有的识见,你对问题的了解就会深刻些。”他还引用冯契的话,我们的学术、我们的研究、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读书等,无外乎就是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把理论转化为方法、把观念转化为德行。

从这一点来讲,经世致用当然是读书的第一功能。

破卷当从跬步始

现在的社会变化很快,很少有人再像过去一样,一张桌子坐到底,一个岗位干到底。那些换工作换得特别快的年轻人,甚至在一个岗位呆过六个月就已经算“老同志”了。但频繁的跳槽换行,就需要不断地学习,能否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和保持学习力,在今天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一个新的领域里尽快入门、提升,成为行家里手,我觉得复旦大学刘清平研究员的读书方法值得借鉴。他说:“进入新领域的时候直接面对某些生僻的经典,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我的办法是先找一两本最好的二手资料了解一下基本情况,然后就诉诸快捷方式,直奔该领域的经典,比方说,古文读不懂的时候参照白话文译本,阅读英文原著速度慢就去看中译本,等到发现中译本讲不通了再去找原文。人生有限,当然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汲取最重要的营养,单刀直入地抓住问题的要害,别把大好的年华浪费在了学究气上。”

我总结他的方法就是说,从科普开始,再逐步走上专业研究。但有的人进入这个行列,觉得读一点abc类似的科普书,好像有一点儿挂不住面子。所以,刘清平先生又建议,“既然做人不必装,读书又何必硬要装呢?”我把他的话再延伸一下,装着读书是要命的,因为装是不长久的,也很累,还是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放低自己的身段又有何妨,当个小学生不是更谦卑吗?而且每有一点进步都是能看得见的。这一点对盲目追求经典的人而言,尤其受用。

从我个人实际看,今天能在农村电商领域还有一点研究,获得一些认可,当初也是从小学生开始的,在微博上跟人家互动请教,电商类的书一点儿一点儿地读。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有些确实是abc性质的初级读物,但却帮助我迅速入了门,我依然满怀感激。

万卷过后混沌开

2016年以来,在微信朋友圈流行过一幅图画,就是一个人在苦恼,都说读书是使人进步的阶梯,为什么他读了很多书,眼前却是迷雾,这个漫画就这样画:当你读了很多很多书的时候,这个阶梯就会穿越这些迷雾而豁然开朗。所以,很多时候很迷惑,是因为我们读得还不够多,还不够精,还没有读懂、读透,没有融会贯通。

北京师范大学赵勇教授在谈到这一点时,也有类似的体会。他说,“当年在读本雅明时,曾经想到过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很可能意味着,只有当书读得足够多时,书与书之间才能形成一种交往互动的关系。有时候我会跟学生说,面对一个问题,首先要看你有无联想的能力,但联想的基础却是广泛的阅读。书读到位了,它们就会呼朋唤友搞派对。而一旦它们动起来,你就变得省心了。”

这一感悟对我而言感同身受,我一路读书就是这样过来的。早年我在读农村经济的书时,一本书啃下去,大有“一篇读罢头飞雪”的感觉,十分艰苦。但是当我读过几本类似的书后,就会发现阅读轻松了。而当我再读若干本文学的书、若干本哲学的书、若干本经济学的书,逐渐就有了融会贯通的体会,也有了那种阅读的自由感觉。

请输入标题     bcdef

基于上面的感受,在总结2017年读书生活的时候,我借用了陆游的一句诗——“开编时与古人游”(出于《晴甫一日复大风雨连日不止遣怀》第六句)。陆游那个时代读书,当然主要是读古书,因为外国人的书几乎没有。到了今天,我们已经是真正地读天下书了,外国人的书也不少。所以,把这句诗稍稍变动一下,就叫“破卷时与作者游”吧。.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八日夜初写,二〇一八年一月十三日校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社会热点访谈|知识付费时代,如何实现写作变现?
谈写作:写作时句子展不开怎么办?
写作,主要是心智模式的较量
李白从天而降,杜甫破土而出
写作是件容易的事情,我用五年时间总结了一条捷径
网络文学大神授课(第二章 大纲的重要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