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许言】许昌有个村,做蒸笼的技艺传承了100年,82岁的老人至今还能干木活

蒸笼制作曾经是许昌县河街乡陈杨村的一门传统技艺,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做蒸笼。

做了一辈子蒸笼,82岁老人现在还在干木匠活



“我们村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做蒸笼,然后拉倒禹州、襄城去卖。”65岁的王天西是陈杨村的党支部副书记,他仔细地回忆了一下过去常做蒸笼的老人,最后带着记者来到了村民王根子的家。

王根子今年82岁,是村里做蒸笼时间比较长的手艺人之一。当天,他仍然在做木工活。一块五六厘米厚的木板上,用黑墨画着几道曲线,老人正拿着锯沿着曲线一点一点地锯着。“他这是在做镰刀把,你见过收麦用的那种镰刀。”王天西介绍。

“蒸笼好几年都不做了,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做不动了。”王根子说,就是做出来现在也不好卖,过去做的蒸笼全部都卖完了,如今家里就剩下一个食盒了。随后,老人打开房门,让我们看看他五六年前做的食盒。

这个食盒一共有3层,上面有个把手,可以穿一根棍子两个人抬着,或者一个人用一根扁担挑两个食盒。“这还没有上漆,过去都是用红漆刷,以前农村办红白喜事都得用食盒。”王天西介绍,现在电视剧里面古代人下聘礼什么的,抬的就是食盒。

60年前陈杨村几乎家家做蒸笼,拉到禹州、襄城赶会去卖



王根子说,蒸笼跟食盒的做法差不多,不同的是食盒的底是实心的,蒸笼的底是空心的,木片之间有缝隙,蒸馍的时候垫上树叶、荷叶或者麻布,蒸汽可以透过底部往上升。

一般来说,蒸笼有大有小,用过去的计量单位说有三尺二的,还有三尺六的,都是直径超过1米的大蒸笼。但是不管蒸笼大小,都是有底,边和盖子3部分组成。

相比较其他两个部分,蒸笼的圆边做起来比较费劲,两个人把木板固定到树上,然后一起用劲拉锯,仔细地把木板锯成一块块厚度为七八毫米的薄板,然后使用一个半圆形的铁器,在火上慢慢煨烤,把薄板弯成圆形,然后上钉固定住。

据说陈杨村做蒸笼的历史已经有上百年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组建副业组,主要就是生产蒸笼,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那时用的是楸木,用木很讲究,据说楸木蒸笼整出来的馒头吃起来格外香。记者问多粗的楸树才能用来做蒸笼,王根子老人用手比划了一下,起码得比脸盆口还要粗。后来楸木逐渐减少,村民才改用楝木制作。

那时候,村民经常到禹州和襄城去赶会卖蒸笼,一般都是早上走,下午两点多赶到地方,如果卖得快,第二天就能赶回来,如果慢的话,来回需要3天时间。开始的时候是挑着担子去,后来推着独轮车去,最后才有了架子车,那时候的大食堂用蒸笼的比较多。


蒸笼的起源


蒸笼起源于汉代,是汉族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其中竹蒸笼以原汁原味,蒸汽水不倒流,色香味俱全饮誉全球。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手工艺品。竹蒸笼的种类主要分为青皮慈竹蒸笼和去青皮楠竹蒸笼,目前青皮慈竹蒸笼比较罕见,主要因为价格低廉,质量不好,80年代初期比较普遍。 去青皮的蒸笼材质多为楠竹制作,采用竹片绑接,因为材料坚硬且结实,比较厚所以都必须把楠竹祛除部分厚度,留下5-6毫米左右的竹篾作为主要材料。

说到蒸笼在中国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汉高祖时期,将军韩信行军时以竹木制作炊具,利用蒸气蒸煮食物,避免炊烟暴露军营位置,蒸煮干粮亦更易保存,是为竹蒸笼的起源。事实上,有确实的考古证据证明,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已采用竹来制作各种用具,而蒸这种煮食方法,亦早在周代已有记录。古代“蒸笼”有陶及青铜制作,而河南密县打虎亭1号东汉墓中出现的古代厨房壁画,则是现存最早与现代蒸笼渊源的实证,距今近二千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想知道一颗竹子是如何就变成“蒸笼”的么?
现代京剧《吧剥削根子劝拔掉》乐天老人(康乐老汉)翻唱
古代精美食盒
家中老人患咳喘 莫忘备急白矾青皮
乡村古景:梓桐杨村
老人报 青皮治腹胀 14.2.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