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镇的记忆碎片之二十三:方言里俗话排行
小镇,是县城。我成长的地方。
县城叫射阳。
小镇,大名是合德。
读大学期间,教唐诗的老师说,唐代人喜欢以“行第”相称呼。老师还对行第作了解释,就是排行第几。我想,这要你解释什么啊,我们家乡不就流行着以“张三”“李四”“王五”来称呼别人的吗? 遇到不太熟悉的人,为了接下来说话更方便礼貌些,还会问一句,“你在家排老几啊?”注意,是不能用“算”,“你算老几”是轻视别人的话。
对长辈,是以辈分来称呼的。“周二爹爹”、“李四奶奶”,“许四爷”、“唐三爷”、“童大爷”。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对女性长辈,极少称为“姨”的,至少在我的印象中,就没叫过别人“张三姨”、“李四姨”的。称“姑”的倒有,比如,我们家前面隔了两排的,就有被我们称为“王三姑”的。却有男性被称“舅”的,虽然那样的称呼也不是很多。
对女性长辈的称呼,冠在前面的姓氏,自然不是她娘家的姓。比如,“王二奶奶”姓龙,“唐三奶奶”姓单,“徐三妈”姓方。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邻里之间,尽管彼此没有亲戚关系,但似乎还特别讲究一个“辈分”。比如,我的父母年事高,在我父亲还健在的时候,人家就是称呼“刘二爹爹”“刘二奶奶”的,似乎 “水涨船高”了,有些年龄明明是我父辈的,但在我们小时候,也是以“哥”“嫂”相称他们的。而且,这还不是个别现象,有些与我年龄相近的也有几个在邻居中的辈分高呢。
平辈的,则要称哥姐的。“王大哥”“陶大哥”“李四姐”。年龄相仿的,相差一两岁的,就可以模糊称呼了,不一定必以哥、姐来相称。“张小二子”“二华子”“二兰子”“徐小三子”就行了。当然,对比自己年龄再小些的,不仅可以直接叫排行,还能加个“小”呢,“小九子”。也有加个“大”作为前缀的,“蒋大四子”、“梅大八子”。
有些人家,是按照性别不同来排行的,男的中排行第几,女的中排行第几。有些人家,则是不以性别来排行,如果中途有夭折了的——那在过去是太常见的现象了——往往也加入排行,我们小街上,就有一个排行“十一子”的。其实,这也反应了“多子多福”的传统思想。
当年的小镇,在一个多子女家庭中,你基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衣着,来判断他在家大概排行第几。“新老大,旧老二,破破烂烂是老三。”
当年的小镇,往往可以根据一个人称呼别人的方式方法,来判断他的家庭背景和生活范围。像我们圩子里那样的地方,是断不会有人称呼“张阿姨”、“李叔叔”的;如果你在当年的小镇上听到有人“叔叔”“阿姨”相称呼,那基本可断定,他们是生活在一个“单位”的家属区里的。
我的大表姐在医院工作,与我年龄相近的外甥女,在家属区里就是以“杨叔叔”、“周阿姨”来称呼别人的。而大人们,则是笼统地以“医师”来称呼的。我们后面的永胜小学,班级少,老师也不多,大多是以“老师”相称。
而且,“姨”在单位家属区中是流行的,广泛运用着的,“姑”这样的称呼倒隐退了,不用的。生活在政府家属区的孩子,肯定是不会有“李三姑”这样的称呼。大些的工厂,同事之间以“师傅”相称呼的,“刘师傅”、“李师傅”;小一些的厂子,也就和居民区的人一样了。我那在镇办小针织厂工作的姐姐,同事之间相互称呼,也还是与我们圩子里居民们一样,“刘小四子”,“李二姐”。我们圩子里的两位医生,人们习惯的称呼是“陶先生”而不是“陶大爷”,“王二先生”而不是“王二爷”。当然,后来他们年纪大了,人们也是称为“陶爹爹”、“王二爹爹”的了。
当年的小镇,你还可以根据一个人对你熟悉的人的称呼,来大概判定此人身份。称“师傅”,或“同志”,可能是外地来客,不是来外调,便是来出差的;称“大爷”、“大哥”、“大姐”,而没加姓的,基本是从农村来的。当年小镇上还有一种对别人,尤其是女生们有蔑视性质称呼:“你这二姐样子啊!”意即说她来自乡下。
大学时,读到清代俞樾《春在堂随笔》中的一段话:“元制,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就解开了我的一个小疑团。原来,这样的称呼不同,还有着历史的渊源呢。
改革开放之后,小镇的兴南街被改造了,拆掉了原有实板门的门面房子,改建成了欧洲风格的一条街。欧式风格的建筑,挂着的是小镇特色的招牌:“王二裤子店”、“李五熏烧”等等。别有一味。
自从独生子女政策强力实行之后,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子女,排行就成了历史,今后就更不会有“李五爷”、“戴四爷”之类的称呼了。
下面几幅是正在盛开都会的木芙蓉花。
关注并进入本公众号,点击右下角的“乡土情结”,可见《小镇的记忆碎片》总目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些辈分称呼你知道吗?
我是你爷爷——历史,人性,你、我、他之五
我国各种辈分称呼的知识集锦 【珍藏】
日常生活的称呼礼仪
从西乡到东乡
细说“十大语文差错”(一)????“家大舍小令外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