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镇的记忆碎片43:大厂、小厂
不说大工厂、小工厂,而只是说“大厂”、“小厂”,一是因为小镇的工业起步不早,真正意义上的“工厂”不多;二来,也是沿用的是小镇人的习惯说法。
所谓的大厂,是当地政府有规划地布局,多集中在东朝阳桥向东,小洋河的两岸,厂子会有个像样子的大门,门口要挂着一两块木牌子——招牌上的前两个字,还会有区别,是“国营”,或是“地方国营”,厂的名字也正规,有个“厂”字。招工进厂,需要有极严格的程序,而且,这些大厂,一般是没有什么“小工”可做。
小厂,就不同了,不是县里办的,往往并没有一个正规的厂址,只有两三间房子作为车间,当然就更不会有一个正式的厂名了。厂名中可能会有个“厂”字,却也可能只是以“社”来命名的,比如,“农具社”、“文具社”。这些小厂,星罗棋布于小镇的各个角落。可能就是街道办的,也可能是镇里头办的,进小厂的程序不太严格。重要的是,这些小厂的许多工作是可以“外包”出来,给家庭搞“副业”的。比如,兴南街的绳网厂,就给永胜、兴南两个街道的居民许多的副业。
大厂  至少在我1974年进入射中读书之前,对小镇上的那些大厂,仅是限于耳闻的。高中的上学途中,会经过一些厂门口。
油化厂  是久闻其声,也知其味,一直没进过大门半步的厂。闻其声,是这家大厂的“回声”——汽笛声,听了让人害怕,后来,在我还没进入小学读书的时候,在中学上学的哥哥姐姐,曾在那个厂里做过临时工,拉棉籽,辛苦到时常会鼻子出血。知其味,是因为后来,这个厂子里传出来的味道,特别是在我到射中上学的那些年,时常闻到从那厂里散发出来的绝味道。知情人说,那“糠酫”的味道。
大电厂  是早见其形,也得其益,却一直到进入高中读书,才有机会进厂去参观过一回,并有过一两次到电厂去慰问演出的机会。
才上幼儿班——我没进过幼儿园,只在射阳小学读过一年幼儿班,老师就教我们画画、唱歌。唱的是“小燕子穿花衣”,画的是大电厂那两根不断地向天空吐着浓烟的大烟囱,那个时候,有大烟囱子是发达的象征啊。
大烟囱子是小镇的地标与参照物。“他家那个地方离街上远呢!都看不到大烟囱子了。”
纺织厂  这是我从来没进过厂门的工厂。读高中期间,几乎每天要从这个厂子的门口经过。隔着大树,远远地看到屋顶子选型特别的车间。记得小学时读到《十万个为什么》,其中就有一个“为什么”说的是纺织厂车间的顶子,与采光有关的。
农机厂  有两个农机厂的,一农机、二农机。一农机的规模大些。后来,二农机改了名字,他们的产品中曾经有过一款“小高驾拖拉机”,是一个叫刘瑞辰的人搞出来的,照片还在文化广场前展出过很长时间。
高一时,曾在二农机学工一个多月,我被分配在铸造车间,跟着的一个师傅,是我大哥的高中同学。我做出来的砂模,还是得到肯定的。
农药厂、磷肥厂   这是后来也被小镇人讨厌的工厂,因为味道大。
这些工厂,除了油化厂之外,都在河的南边。印象中,路与厂之间还有一排高土堆子,上面长着树。“深挖洞”的时代,背路、靠厂的那一边,也挖了不少的防空洞,后来,成了我们的乐园。一直到读高中的时候,还曾经去钻过洞。
河北岸,厂不很多。
轧花厂  也是从来没进去过的一家厂。只远远地看到厂里的露天仓库,只看到工人们拉着大拖车进进出出,将一个个棉花夹子送到河边装船,或者是将一个个的棉花包从船上吊上来,装上拖车拉进厂,河边的简易码头上有人负责称重,数数量,并发给拉车的工人一个竹筹子。
面粉厂  小镇人并不以面食为主,居然也有一家面粉厂,这是我当年始终不能理解的问题。厂子除了加工面粉,后来,也生产挂面。
这河北岸的几家工厂,是能有进厂去做小工的机会的,当然,是要有关系才能进去。当年,我曾在暑假里在面粉厂后面做瓦匠小工,八角钱一天,就特别羡慕那些在车间里包挂面而能拿一块钱一天的人。
轻机厂  最早叫“手机厂”,是手工业制造的一个厂子,后来,更名为“轻工业机械制造厂”。
印刷厂  这是不在河边的工厂,而在小闸口旁边。两排平房,前排中间还有一个通道。因为没有厂门,可以随意走近了去相呆的。
排字车间就在前排,这是最喜欢看的地方,看师傅们手里端着个木盘,对照文稿,将架子上的铅字取下来,排好。还能在门外捡到几个铅字呢。
印刷机,多是圆盘机,上面的圆盘子上放着油墨,一个胶棍子走上来滚一下,再到下面的字盘上刷一下,工人将纸一张张地放进去,拿出来。后来还有了大一些的对开机,可以印书的。
化肥厂  也是在河北,而且是在小镇的西边。是河水上游。
化肥厂是建厂较晚的一家大型工厂,这个厂子一投产,小镇的空气和水就开始变糟了。工厂不仅生产包装好了的化肥,还出售液态的“氨水”,农民们划着水泥船,或是开着挂着小机的挂桨船到厂门口河边上排队购买。
这家工厂投产之后,周边的农民划船到街上来买粪的就几乎绝迹了。
小厂  再来说说小镇的小厂。
绳网厂  这是我晓得最早的一个小厂。说是厂,也只有几间小房子。大部分的活是外派到一家一户去“搞副业”的。我们家就接过摇绳、结网包的小工做的。
针织厂  最早是在永胜街小会堂西边的一间房子里,十几台手摇机械,只做劳保手套。人们也习惯称为“摇手套厂”。后来,厂子搬到了我们圩子里头的河堤上,还是只做劳保手套。一直到1979年前后,反正是我已经到外面读大学了,这个厂开始生产羊毛衫了,也改名为“羊毛衫厂”。
我们家也接过这家摇手套厂的活干的,将一只手套的口,也就是戴起来,在手腕处的,缝起来,将五只指头尖子收起来。
我四姐十四岁就进了这个厂上班,一直到退休。算是这个厂的元老级人物。
玻璃厂  这也是1970年代办起来的小厂。也在圩子里头,针织厂旁边。主要产品好像就是玻璃管子。
那些年,新婚房子里,蚊帐里侧喜欢挂一根里面装了花纸的玻璃管子,两边是做成葫芦型的。
猪毛厂  或者是“猪鬃厂”吧。离老远就能闻到那里的臭味。这个厂的任务主要是做各种刷子。将鬃毛整齐地捆扎好,会分到居民家将杂色的毛或长短不同的毛剔除。有邻居做过那活。
到了1970年代的中期,也就是我们读高中的那段时间,圩子里西边,又办了几家小厂,箱包厂、工艺美术厂。
一年,工艺美术厂失火,里面的原料,吹塑纸烧起来,被大风吹得满天是火。
关注并进入本公众号,点击右下角的“乡土情结”,可见《小镇的记忆碎片》总目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魂牵梦萦“809”!40年前驻沟为“备战”,40年后进沟是“回家”
想进工厂打工,什么厂子好?
几十年前谁要是在海淀这几家厂子工作,要羡慕死别人!
一家工厂的三起三落!用案例告诉您什么是真风水
林芝毛纺厂(1)
长沙随笔30 麻石马路织机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