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镇的记忆碎片92|跟轮船
小镇,是县城。我成长的地方。
县城叫射阳。
小镇,大名是合德。
跟轮船,是小镇人的说法。
上了些年纪的小镇人是不用“乘”或是“坐”这样的动词的。
哪怕是在今天,乘坐的是公交或是出租车,他们也一般不用“乘”或是“坐”,还是说“跟”。
“我是跟的士上来的。”
“明个子,我跟大巴到儿子家去。”
在四五十年前,小镇人的主要出行方式还是步行。
出脚就是靠走。
想到县城去,能有别人的农船让你搭下子,就已经省去了许多的腿劲了。
轮船,不要你撑不要你划,更不要你拉纤。任由机器带着你向前走,是绝对的现代化。跟一趟轮船,那心理的感受不亚于如今乘一回飞机、坐一次高铁呢。
小镇县城的轮船码头,在小洋河北。红旗桥西边。
轮船码头,是五十年前小镇上热闹的地方。曾经是比在县城最南边的汽车站热闹程度要高的——汽车,哪是一般的人家能坐得起坐得到的啊。
那个时候,小镇河道里开的多是小轮船,也就是后面没有拖挂的,俗称轮船头子的那种。到另外县里去的长途,才是由两条船组合起来的呢——前面的是拖船,一般好像没什么乘客,后面的是一到二层的客舱,大概能坐到百十来个人。拖轮和客轮之间用粗缆绳连着。
当年的轮船码头,买票的地方是与等船的地方连着的。卖票的两个窗口外面,有几排长条凳子——不知是什么时候换成了有靠背的椅子的,算是候客室。船来了,会有工作人员过来,吹一下哨子,将客人带着,走过小路,到河边码头前的铁门前,检票。
检票,不晓得是过了多少年才知道是“检”,而不是“剪”的——当年的检票,就是由工作人员在那硬纸骨子做成的小票上剪一个M形的小口子嘛。
早年的轮船头子上的座位不是椅子,就是长条的木头凳子。后来,去远些子地方的轮船才是面对面、背靠背的椅子。
我第一次跟轮船,坐的就是后面没有拖船的轮船头子。
那一年,我大概才五六岁。妈妈带我到她的姐姐我的二姨娘家去。应该是夏季,我到了二姨家,看到有不少人在田里栽秧,觉得特别奇怪,就问大人们:“那么些子人头低着在水里吃草做什呢啊?”这成了多少年的笑谈。
那一次,是先上了船再买票的,还是拿着票上船的,我记不得了,上船开船的情景也记不得了。能记得的是,船舱里的人不是很多,机器的声音很响,油的味道大;人坐的位置好像比河里水还要低,我不敢往外面看。到了二姨家所在的王港,船停靠在大河边上,没有码头,也没搭跳板,一个大人用带铁钩的竹篙子勾住河边上的一棵树,让客人们往岸上跨,我是被一个大人抱起来送上岸的。
第一次跟长途的轮船,是跟着妈妈去阜宁看望在我三叔家躲避武斗的大哥的。
我们娘俩一大早就到了轮船码头,在那候客室里等了好长的时间——轮船要从更东边的大闸所在的海通镇上开过来。在轮船码头出发的时间应该是上午八九点钟了。那一回跟的船是被前面的船拖着的,声音要小得多。座位是木头椅子,船开了不多久,就有人来卖面条——这是我期待已久的早就听小伙伴们说起过的“福利”。交过了钱和粮票,得到的是一根竹筹子。那筹子在我手里不晓得玩了多少时候,才有一个男人端着木头托盘过来,离多远的,油香味就飘过来了。那天,妈妈只买了一碗面,基本上被我一个吃掉了。
那次跟轮船,还有一个印象,就是经过了一个早就知道的“十八烈士碑”,看到了河边上高高大大的纪念碑——比我们县城北边靠雷达部队的“五人烈士墓”大得多了。
还有一次跟轮船的印象也是很深的。
1976年,夏天,也是这样的时候。我二姐肚子里的宝宝快要生了。我送妈妈和二姐到盐城去。一大早,我大哥过来接我们去轮船码头。我背着行李,还有一个大的木头桶。
那个早上,雾气很大,远处的天空看上去是红红的一片——这是多少年后还能记得的。
还能记得的是,那天的拖船是经过盐城之后到高港的,船大得多,座位也舒服得多了。船开起来也不怎么觉得有晃动——到底是长途的船啊。那个时候,我不晓得高港是在什么地方,只知道是在长江边上,那船上有不少的客人是要在高港转船去上海的。毕竟,我已经是高中快要毕业的人了嘛,还是善于与人拉寡的了。
第二个印象就是船舱里有不少的采购员,不停地在抽烟。有几个人抽的还是有着特别香味的“凤凰”香烟。
再有一个印象,就是那天船上的面条好吃,我也吃得多,二姐基本没怎么吃嘛。
1976年,高中毕业后,在街道小厂里做过一段临时工,还有过出差,没跟过一回汽车,全是跟的轮船。
最多的是到另外一个县的一个叫“五汛”的镇上。
距离短,只要三五个小时时间。
那是第一回自己独立地跟轮船出去。那几次的经历,对船的印象已经不深了,已经开始注意到船外面,大河里的水,水边上的芦苇荡了。
我最后一次跟轮船,也是乘坐最长时间的轮船是在1979年的一月,大学的第一个寒假。
快要放假时,我们一帮子苏北的同学就开始商量了,跟汽车,还是跟轮船家去啊?
那一次,我们是先乘火车到了无锡,晚上十一点多钟才上了开往盐城的轮船。30个小时的航程,到盐城的时候,已经是凌晨。
我最后一次跟轮船,是一次没能成行的旅程。
那是1979年的夏天,暑假。我们一趟同学吸取了从无锡登船行程过长的教训,改为火车到镇江,再乘船回家。
这也是我多少年的夙愿:希望能跟船在江里走一回,到高港看看。
那天,是中午上轮船的。船开出不久,才进入长江,就发生了剧烈的晃动,风不大了,浪却大得出奇。轮船只得返航,乘客各人去退票。那天晚上,我找到了在物探大队工作的一位高中同学,傍晚,就遇上了溧阳大地震。
后来,内河航运渐渐地被日益发达起来的公路运输取代了。跟车子的人多了——既快,花费也不见得贵多少,轮船码头与轮船一起,成为了永久的记忆了。
别忘记点个赞啊!只是,如今的“赞”已经更名为“在看”了。
相关文章:
黄梅季 莳梅天 “四霉天”
小镇的记忆碎片目录
小镇的记忆碎片:三十八年前的高考
小镇的记忆碎片71:中饭汤、晚饭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乘轮船
小小的拖船真厉害既然可以拖动比自身大百倍的轮船
​黄正林:盐城轮船码头印象记
(原创)想起家乡
陈建波:记忆中的轮船码头及其他(转载)
就读这篇┃码头寻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