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便食材”不可随意食用, 治疗便秘, 也要辨证实施

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便秘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据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我国便秘的发病率高达 3% - 11%,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但很多人对于便秘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大多数便秘患者并没有第一时间寻求治疗的想法,且多数便秘患者认为便秘都是上火所致,经常自行服用清热药物、或者食用通便食材进行治疗,殊不知便秘不仅只是因为上火,也有可能是湿气太重所致。

点击加载图片

湿秘

严用和之《济生方》,其对便秘有经典五分类法,即“夫五秘者,风秘、气秘、湿秘、寒秘、热秘”,并进一步指出“摄养乖理,三焦气涩,运掉不得,于是乎壅结于肠胃之间,遂成五秘之患。”

湿秘是由于湿气内困导致的大便不畅,表现为大便黏腻不爽,质不干,量较少,有排便不净之感,可伴乏力、腹胀、脘闷、周身沉重等。《黄帝内经》提出了便秘有时与脾受寒湿有关,如《素问·厥论》所指“太阴之厥,则腹满 胀,后不利”,《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有“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大便困难”。

湿热也是湿秘的重要病因,如《脾胃论》所言“湿热皆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乘天暑而病作”,《温热论》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之论。《医学正传·秘结论》同样认为本病与脾胃亦有关,如:“大便燥结……饮食失节,或恣饮酒浆,过食辛热,饮食之火起于脾胃……渐成结燥之证”从饮食伤脾胃角度阐明了本病的病机。概而言之,湿秘的病机是湿邪弥漫,湿阻气机,其中“湿”为病因,“滞”为病理。

点击加载图片

湿秘增多,与现代生活习惯相关

古代不太关注便秘,一般在热病的治疗中会关注并且干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古代人粗粮,体力劳动多,便秘少;二是即使轻微便秘也不以此为主诉就医。 随着时代的变化,便秘的病因病机也在变化,其病机并不仅限于肠道津枯、气机紊乱。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以车代步,以电脑代劳,体力劳动减少,饮食结构大有变化,肥甘厚味,嗜酒吸烟,在这样的生活习惯下,肥胖络绎不绝,代谢综合征风起云涌,便秘蔚为大观。常食肥甘厚味、过食辛辣燥热,容易引起胃肠浊腻壅塞、气机不畅、运行失调等多种原因导致大便不以时下。其中过食辛辣,助湿生热,湿热弥漫,湿阻气机,大便黏滞,排便不畅;肥甘厚味,蕴湿生痰,更困脾土,脾气不醒,运化失常,糟粕内停而致便秘。目前湿热型便秘逐渐增多,其核心病机为湿滞胃肠。

点击加载图片

通过临床观察,根据大便性状的不同便秘大体可分为两种:干结型与黏腻型。前者大便燥结难出,为人们印象中便秘之常态;而对于后者常缺乏认识,但它却在当今社会尤为多见,经过统计,大概能占到50%的比例。大便黏腻是湿热型便秘的主要临床表现,由于现代人过食肥甘辛辣厚味,便秘并不表现为大便干燥结硬,而是经常出现黏腻不成形、粘马桶冲不干净。据《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湿热型便秘应满足:大便黏腻不爽伴有胃脘痞满或舌苔黄腻,同时至少伴有下列症状之一:排便费时,排便不尽感,身重困倦,嗳气或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小便黄赤等。

邪留三焦可以用分消走泄法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指出邪留三焦可以用分消走泄法,即“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犹之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

对于此种便秘,核心治法应以运脾化湿,行气导滞为主,《叶氏医案存真》云:“热从湿中而起,湿不去则热不除也。”即提示在化湿清热治疗中,须注重分解湿热,使湿去热孤则易消解。分析其原因在于湿性黏腻厚浊,易滞留体内胶着不化,且热处湿中,如油裹面,易使病势缠绵不解,故治当利湿为先。

湿秘其实也是“脾虚”的一种表现,当然这种脾虚与古代有异,是因实致虚,即长期过食肥甘厚腻之品生湿妨碍后天之本脾胃受纳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湿邪困阻大肠则表现为大便黏滞不畅。临床应该从三方面用药才能效如桴鼓:以清热通腑之品祛实,如虎杖、大黄等;淡渗之品利湿,如薏苡仁、茯苓;香燥之品醒脾,如紫苏梗、木香、砂仁等。

从脏腑角度讲其方法包括:(1)治秘勿忘理肺。前人所谓“开上窍以通下窍”,“提壶揭盖法”。用紫菀、杏仁、陈皮、枇杷叶等降肺气以通便结,暗含《温病条辨》上焦宣痹汤之意,或用苏子降气汤。(2)治秘勿忘健脾。古人曾用生白术治便秘,著名医学家陈士铎《《石室秘录》》曾指出“白术上利胃而下健脾,且能祛湿以生肾。有此大功,则大小便得脾肾之气而能开能合”或可借鉴。临床有时取得疗效的一个核心因素就是把握肝脾关系,《内经》云“土得木则达”,《金匮要略》开篇论述,临床或用四逆散加减开郁结治疗便秘。

点击加载图片

在临床上发现,湿秘运用中药虽然有效,但容易迁延反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的饮食结构从传统的“五谷杂粮”向西方“肉蛋奶”模式转变,由于不同种族在体质上差异巨大,且中国居民体质向来没有西方人健壮,脾胃功能相对虚弱,这也导致了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的发生率。因此便秘除了中医辨证治疗之外,也要注意饮食上的把控,只有这样才能将便秘一症彻底根除。

此外还需注意的是,生活中,糖尿病、手术后、孕妇、肿瘤等,不少药物也会引起便秘。因此,当发生便秘的时候,不可盲目的认为是上火所致,有不可盲目服用药物,应先咨询专业的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的使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过食膏粱厚味与脾胃病
脏腑辨证脾与胃病
湿热证中医证治精论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夏至养生
三焦辨证之我见
“胖”,古人是怎么看待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