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欲乎?

点上方“知味来” 关注分享

    毋意 丨毋必丨毋固丨毋我

        行所当行、止所当止

在皇帝内经说什么系列——《黄帝内经-上古天真》里,作者在序言中有段话特别精彩,不知大家怎么看:

'现在人人都觉得累,不管有钱没钱,其实归根结底是因为把物质看得过重。“上古天真论”里讲“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那这样的话有追求是不是也是一种病呢? 有句话叫 '无欲则刚’,我说无欲就抑郁了,就更不像人了,是不是? 深度抑郁的人,食欲没了,性欲没了,活着的欲望都没了,你无欲了吧,刚了吧,死了! 人死了就硬了嘛,硬了就刚了。

所以说 '无欲则刚' 绝对是混蛋话。'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顺应自然才是对的。当然,无欲不对,纵欲也不对。中医不忌欲,只是要节欲,忌过度而已。” 所以中医总讲“阴阳调和”,中医不讲“治”,只讲“调”,讲“养”,就是这个道理。

只是现在的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却很多。所有困惑,所以不和。这很容易让人想到“中庸”二字。

在许多人看来,“中庸”是乎是个贬义词,说别人中庸,就是讲这个人善于“和稀泥”、左右摇摆,当“老好人”,做事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庸碌无为,随大流

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对“中庸”的误解,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

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

关于“庸”,有道是 “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也就是说,“庸”,是指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甚至超越人伦的领域,领悟和顺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所以说“中庸 ”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就连孔子也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孔子看来,要想达到”中庸”的境界必须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要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

这很有意思,儒家讲入世,在于行,道家讲出世,在于心。看似矛盾,其实相通。现实生活中的奋斗、进取、认真、投入的过程,也是不断修行、放下、淡然、摆脱世间困惑和诱惑的过程。同样要用一个平常心,以出世之心,为入世之事

这就得说说庄子的“逍遥游”了,逍遥于天地而心意自得”,人们往往为了争取自由,常常要求摆脱限制,却不知道所有的限制都来之于自身所期待,所依赖,所凭借的一切。依仗自己其实也是依仗一套人生标准,而这种人生标准就是自由的桎梏。

所以,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通过修行把自己的一切都看空了,才能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图片源自网络

编后语: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好生活从这里开始

责任编辑:知榉
素材策划:野兔子


更多精彩,请点下方阅读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到无欲品自高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人生三境界
【心若无尘 无欲则刚】文/观海听涛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生活的修行视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