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为他写的秋词,道不尽的关切,叙不完的离别

苏轼在杭州为官的经历有两次,第一次是在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第二次是在元祐四年(1089年),53岁的苏轼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在任杭州通判期间,陈襄正担任杭州知州(太守),虽然陈襄是苏轼的顶头上司,且又比苏轼大了20岁,但陈襄并没有把他当作下属看待,反而与苏轼结为忘年之交。加上他们都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政治上有共同语言,因而感情就容易沟通。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曾留下数十首唱和诗。两年后陈襄调任陈州太守(陈州指的是现在的河南淮阳),离别之际,为表达内心的不舍,苏轼专门给他写了五首送别词,分别是一首《江城子》、两首《菩萨蛮》、一首《清平乐》和一首《南乡子》。今天我们讲讲其中的一首词《清平乐·秋词》,该词大约作于初秋,陈襄即将离杭州时。

《清平乐·秋词》

宋·苏轼

清淮浊汴。更在江西岸。

红旆到时黄叶乱。霜入梁王故苑。

秋原何处携壶。停骖访古踟蹰。

双庙遗风尚在,漆园傲吏应无。

词面译文:

清澈的淮河与混浊的汴水,远在钱塘江西岸。

您的红旗抵达时,黄叶遍地,狼藉散乱。白霜也会袭入梁王的故园。

您将在秋原的什么地方手执酒壶?驻马访古,徘徊踟蹰。

双庙的遗风至今还在,漆园的傲吏大概已无。

起笔“清淮浊汴,更在江西岸”二句,决不是简单地说明淮河和汴河的地理位置,而是似乎在掐指计算友人的行程:你从江南的杭州出发,途中要经过淮河、汴河,那是远在江北的多么漫长的一段水程。因为友人“赴南都”(南都指的是现在的商丘),淮河和汴河都是必经的水道,所以二句乃是对友人大段行程的悬想,而友人的去向,路途的遥远,以及词人对他的关切之情,全在不言之中了。

三、四句进一层揣想友人到达南都时的场景:“红旆到时黄叶乱,霜入梁王故苑。”红旆:红旗。此指太守的仪仗。梁王故苑:汉代梁孝王刘武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修治的宫室园林。意思是说,当你的仪仗到达南都时,该是黄叶飘零的深秋时节了,附近梁孝王昔日的宫室园林怕是已着寒霜了。陈襄是秋八月中旬从杭州启程的,苏轼估计他到九月中、下旬才能到达。“黄叶乱”三字准确地写出了深秋季节的特征,“霜入”则应当是秋天最后一个节令“霜降”到来的标志。老友相别,常会计算对方某时是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更是如此。

下半篇假想友人到南都后游赏及凭吊活动。头两句写游赏,你在秋天何处的原野上游赏,停住车马,探访古迹,还在那儿徘徊不去。最后两句写凭吊古代贤人,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雎阳(今河南商丘),最后都壮烈牺牲,后人立二祠,称为双庙。漆园傲吏:指庄周。庄周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经做过漆园吏,抱有傲视王侯,不为名利所动的人生态度。说你到双庙去凭吊正气凛然的英雄张巡、许远,或许会发现他们遗留的风范还在人间,而那位傲视王侯的漆园吏想必无影无踪了。

苏轼这样着重写出这个场景,大概有四层意思:一是显示了中原大地上的南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二是间接地表现了友人的“文采风流”,文人墨客都喜欢游览文物古迹,抒怀畅叙一番;三是体现了苏轼和陈襄在学识和思想上的高度默契,知己知彼间表达出文人间的深厚情谊,也可以说,是在更高的层次上达成了友谊的默契。还有一层意思是借物喻人,双庙和漆园两处古迹,一个是英雄之地,一个是正人君子之地,苏轼以此来赞誉陈襄的美德,历史上陈襄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举贤荐能,是一位北宋名臣。


每当读苏轼的诗词都会有一种感觉,他引经据典如此的信手拈来,可以说是一本活字典,这绝对不是一日之功,在他少年时期曾经因为没有按时背下父亲规定的史书而遭到责罚。苏轼在中国文坛能有如此的成就,现在看来,天赋只是锦上添花的,刻苦努力才是必不可少的。

坚持原创,欢迎转发,请尊重付出,注明出处

小调查


如果大家对此文章有兴趣,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若森知道”(梓健讲历史)微信圈子中可以与我互动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双庙遗风尚在,漆园傲吏应无
【名句/苏轼】别来相忆,知是何人
历代名家以《清平乐》为词牌名的经典词作,你都知道哪些?
苏轼偶遇30年未见的老乡,写下一首词,当我们读懂了,眼眶也红了
2020高考二轮复习:诗歌思想情感综合训练
苏轼送别友人的一首词,抒发旷达之思,最后一句洒脱不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