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心理学出发谈人生幸福

看了《丁小平的学术思想及其启示》一文,笔者很佩服丁小平先生能用其所构建的心理结构理论的知识把当下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如此准确。希望人们可以更多地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自学心理学相关知识,助人助己,让社会变得更加有爱。

笔者是心理学业余爱好者,看到《丁小平的学术思想及其启示》一文时首先想到了北大副教授,北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先生之前所做的报告——《学生空心病与时代焦虑》,时代在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在享受高节奏生活带来的愈加增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精神却在受着不可名状的痛楚,诚然社会在发展,但是代价是不小的。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的发展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为人的幸福服务,而不是为了创造更多的财富,不可舍本逐末。在文化日益多元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西方盛行的功利主义哲学导致了金钱至上的文化,这样的文化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我们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要警惕其诸如金钱至上的文化糟粕,我们的社会的发展要更多地注重人民的幸福感的提升,而不光是注重GDP,社会好坏的评价指标应该趋于多元,不能仅限于物质财富的多寡。而具体到我们自身,丁先生的心理结构理论和真的二重性等论述对于我们认清自己具有极大的启发性,社会发展到今天,有的人在金钱物欲面前丧失了理想信念,在看到了某些商家对豪宅华服、香车宝马等的过度宣传后,在看到了有的人过着挥金如土纸醉金迷的生活后,便把人生的目标完全锁定在豪车豪宅,高官厚禄的获得上,殊不知,真的二重性理论告诉我们,人用自遣意识判断得出的结论,如有了这些物质享受后就等于获得了幸福的结论是具有欺骗性的,要知道,幸福是一种感受,幸福感的发生只存在于非自遣意识当中,非自遣意识感受到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自遣意识“论证”出来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当对物欲的追求给自己带来的苦多于乐的时候,当自己的精神痛苦超过自己的承受范围的时候,要及时从追求欺骗性的幸福的迷梦中醒来,切不可自欺欺人——已经很痛苦难当了,但是还要在外人面前努力维持成功人士、业界标杆、人生赢家的所谓“标签”,标签仅仅存在于自遣意识中,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感。

另一方面,其实历史上有一些伟人是通才型的人物,如爱因斯坦、马克思和恩格斯。爱因斯坦发现了狭义相对论、光量子假说、光电效应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爱因斯坦曾经坦言,自己经常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获得科研的灵感——的确如此,爱因斯坦会拉小提琴,音乐素养很高,不仅如此,他文笔优美哲学素养也很深厚对教育学,社会主义思想的见解超过许多同时代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是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另外马克思还精通数学,数学造诣颇高,和恩格斯对好几门自然科学都很有研究,最后著书《自然辩证法》,正是他们如此的博学,才能在往后的事业中建树丰厚。他们的人生格局很大, 兴趣爱好广泛,而这些都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极强烈的幸福感,这对当代人如何对治精神疾患来说也是极有启发意义的。只有热烈追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奥秘,真挚为了更多人的幸福而工作,为了构建更美好的人类世界,简言之也就是只有强烈追求真善美的人生,才能真正拥抱幸福人生,才能真正从被物欲裹挟的状态中逃离出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幸福心理学论文 关于幸福
人生幸福课
感恩是幸福的偏方
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
幸福的密码
幸福感缺失,源于不珍惜和不满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