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55年8月13日OJAI第三次公开演讲 - 完整版

此文汇总“1955年8月13日OJAI第三次公开演讲”的11次翻译内容(连载于2021年8月份),并且同时附上了译者自己的感想,共9200多字。


1-仅仅培养美德永远不能带来自由

这一次的演讲内容非常重要,克氏阐述了自己对于“好”的培养的观点。其实所有的宗教都是在让人变“好”,因此对于克氏来说,他是完全否定这种方式的。他否定不能按照一种模式来塑造人的头脑,虽然塑造美德可以变得更加安静,有次序,变得受人尊敬。但是这种无法带来最终的自由,而克氏的使命就是让全人类自由,所以他都一直在按照自己的最初的愿力来帮助这个世界。这就是他的人文关怀的终极体现,伟大的精神。

我认为我们最大的困难之一是沟通。我要说点什么,当然是伴随着想让你明白的意图;但我们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特殊背景来翻译自己听到的话,因此对于像现在这样的大批听众来说,要准确地表达一个人的意图是极其困难的。

今天晚上我想讨论一些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美德的培养的整个问题。人可以看到,没有美德,头脑是相当混乱的,矛盾的,如果没有一个安静,有序的头脑,其中没有冲突,人显然不能走得更远。但美德本身并不是终点。美德的培养领向了一个方向的,而有美德则领向了另一个方向。我们大多数人都关心美德的培养,因为即使只是表面上,美德确实给人一种沉稳,一种安静的头脑,其中没有这种矛盾欲望的无休止的冲突。但在我看来,很明显的是,仅仅培养美德永远不能带来自由,而只能带来可敬的宁静、秩序感和控制感,这是由塑造头脑以符合某种社会模式而产生的,而这种社会模式被称为美德。

所以我们的问题是“是”好人而不是“要做好人”。我认为两者有很大的不同。“是”好人是一种不费力的状态;但我们不在那种状态中。我们嫉妒,有野心,八卦,残忍,狭隘,心胸狭窄,陷入各种形式的愚蠢,这是不好的;既然如此,一个人如何不带有要变好的努力而到达“好”的头脑的状态呢?诚然,努力要变得有美德的人是没有美德的,是吗?一个试图变得谦虚的人显然一点也不知道谦虚是什么。而不谦虚时,可否不去培养谦虚而有谦虚的感觉呢?


2-只有当没有终点的寻求时才会有真挚

这个非常难以懂的,因为我的文字是保留了原文逻辑。是没有终点,还是没有搜寻,克氏说的是笼统的。但是如果有一种理解或者感受,搜寻而无目标(终点),那么就可以理解克氏在说什么。然而一旦文字落实下来了,就是失去了其意义,因为在逻辑上面,既然是搜寻当然是有目标的。本身这2个词就是不可拆分的,所以即使拆了词的耦合,对于人的内心的执着或者常见才是需要进一步解耦的地方。而这个是贯穿于克氏所有的演讲中的。

我不知道你是否考虑过一点点这个问题。人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一定要有美德。这就像保持房间整洁;但是拥有一个整洁的房间本身并不重要。把美德本身作为终点显然有社会意义,它有助于你成为一个按照某种模式生活的所谓体面的公民,无论是在这里,在印度,还是在俄国。但是,对于头脑来说,在没有强制、没有纪律的情况下保持有序,并忘记它,这样它就不会一直被约束、被纪律要求、或要培养遵从性,这难道不是很重要吗?

毕竟,我们在寻找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什么,不是理论上的,抽象的,而是实际的?一个通过知识、上帝寻求满足的人的搜寻,与一个寻求富裕、实现野心或通过饮酒寻求满足的人的搜寻,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吗?对于社会来说是有区别的。通过饮酒来寻求满足的人显然是一个反社会的人,而通过加入宗教团体、成为隐士等来寻求满足的人则对社会有益;但仅此而已。

那么,无论我们多么认真地寻求,我们所追求的是否真的带来了满足?我们是严肃的,不是吗?隐士,僧侣,追求各种形式的快乐的人,每个人在用他自己的方式追求,他们都是非常严肃的。但这是否构成了真挚?当你在寻找某样东西的时候,是否还有一种真挚?你明白我的问题吗?或者,只有当没有终点的寻求时,才会有真挚?


3-头脑中潜伏着冲突就不可能获得宁静。
宁静可以通过思维的暂时的中止而获得,但是我们需要得到真相,就必须让头脑一直处于这种宁静中。而这种宁静不是通过压制掉所有的思维来达到的。于是提出了这么一个命题,我们如何进入那种宁静而有创造力的状态呢?对于这种类似的定的概念,其实大家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或者认知。但是由于这个过于的主观和心理化,所以其实都是各自说各自,修行在个人。

毕竟,在座的各位一定是比较真挚的,否则你们就不会费事来这里了。现在,我在问自己,我希望你们也在问你们自己,真挚是什么意思;因为我想,我稍后会解释的东西是建立在真挚的基础上的。如果你在这里寻求满足,或想了解一些过去的经验,或培养某种你认为会给你安宁、平静的头脑状态,或体验你称之为实像或上帝的东西,你可能会非常真挚;但你不应该质疑这种真挚吗?当你在寻找能给你带来快乐或宁静的东西时,这能是真挚的吗?

如果我们真的能理解这寻找的整个过程,理解我们寻找的原因和我们寻找的东西——而这个过程只能通过自我认识,通过觉察到我们自己思考的运动,我们自己的反应和反馈,以及我们的各种欲望来理解——,然后,也许我们会发现美德是什么样的,而不是约束自己一定要有美德。你看,我觉得只要头脑在冲突的控制之中,尽管我们可能可以抑制冲突,尽管我们可能会试图逃离冲突,训练头脑,控制头脑,根据各种模式塑造头脑,但是冲突仍然潜伏在头脑中,这样的头脑永远不会真正地安静。在我看来,拥有一个安静的头脑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头脑是我们理解、感知和交流的唯一工具,只要这个工具不是完全清晰的,能感知,能无目的地追求,就不可能有自由,不可能有宁静,因此不能发现任何新的东西。
那么,在这个充满躁动、焦虑和不安的世界上,有没有可能不费力地生活呢?这是我们的问题之一,不是吗?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创造力只有在头脑处于不努力状态时才会产生。我没有在学术意义上使用“创造力”这个词,即学习创造性写作、创造性表演、创造性思维等等;我使用这个词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当头脑处于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过去——通过纪律培养美德——完全停止了——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有一种无时间的创造力,可以称之为上帝、真理或你喜欢的东西。那么,头脑怎么能处于这种不间断的创造力的状态呢?

4-求利益的心发展和保持了自我意识的记忆。

只要是有一颗利益的心,那么在追求自己的更好的过程中,就是在加强“我执”。而在有自我感的头脑中,是不能摆脱过去的影响的,因此也不可能体验到那种新的东西。所以如何没有追求而去追求才是根本点,这个也就是不费力的意义。

当你遇到问题时,会发生什么?你把它思考清楚,你沉溺其中,你对它过分操心,你对它兴奋不已;你越是分析它,深入它,润色它,担心它,你就越不理解它。但是当你把它移开,你就理解了,整个事情突然变得非常清晰。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头脑不再处于迷惑、冲突的状态,因此它能够接收或感知全新的事物。那么头脑是否有可能处于这种状态,这样它就不再重复,而是一直在体验新的东西?我认为这取决于我们对美德培养问题的理解。

我们培养美德,我们约束自己遵守特定的道德模式。为什么?不仅是为了在社会上受到尊重,而且还因为我们看到了实现秩序的必要性,控制我们的头脑、言论和思想的必要性。我们看到这(秩序)是多么的重要,但在培养美德的过程中,我们正在建立记忆,即“我”、自己、自我。这就是我们的背景,尤其是那些认为自己是宗教的人,不断实践某一特定纪律的背景,属于某些教派、团体、所谓的宗教团体的背景。他们的利益可能在另一个地方,或者下一世,但它仍然是一种利益;在追求美德的过程中,这意味着打磨、训练和控制头脑,他们在发展和保持自我意识的记忆,因此他们一刻也不能从过去中获得自由。


5-我们永远不知道那种最初、原始、天真的一刻。

从已知的世界到未知的世界,从一种模式到超越模式,但是一旦一个人只能在已知中训练要求自己,那么他永远也只能在这个已知的世界中活的更好。我们总是认为通向未知世界有一座阶梯可以达到,因为这种阶梯的顺序的方法就是已知,所以我们觉得安全。但是未知世界不可能通过任何已知的方法达到。除了了解我们自己的所有的思想运作,别无他路可以走。

如果你真的训练过自己,练习过不嫉妒,不生气,等等,我想知道你是否注意到,正是这种对头脑的练习和纪律留下了一系列已知的记忆?这是我们正在讨论的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我希望我能说清楚。说'我不能这样做’的整个过程孕育或积累了时间;一个陷落在时间内的头脑显然永远不会体验到无时间的东西,也就是未知。然而,头脑必须有序,没有互相矛盾的欲望——这并不意味着顺从、接受、服从。

因此,如果你是真挚的,在我使用这个词的意义上,这个问题必然会出现。你的头脑是已知的结果。你的头脑就是已知,它是由记忆、反应和已知的印记塑造而成的;一个困在已知领域内的头脑永远无法理解或体验未知的事物,一种不在时间领域内的事物。只有当头脑从已知中自由时,它才具有创造性——然后它就能使用已知,而这就是技术。我说得够清楚了吗?还是说一切都很混乱(笑声)。

你看,我们如此无聊,以至于我们不断地阅读、获取、学习、去教堂、举行仪式,我们永远不知道有哪一刻是最初的、原始的、天真的、是完全没有任何印记的;只有这种时刻才是有创造力的,无时间的,永恒的,或者任何你喜欢用的词。如果没有这种创造力,生活就会变得如此乏味、愚蠢,然后我们所有的美德、知识、追求、娱乐、各种信仰和传统都毫无意义。正如我前几天所说的,社会只培养已知,而我们是这个社会的产物。要发现未知,必须从社会脱离——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退回到修道院,从早到晚祈祷,不断地纪律自己,遵循某种信仰、教条。当然,这并不能使头脑从已知中解脱出来。


6-美德不能通过寻求而达到。
虽然这段翻译可能完全无法让人理解,但是实际上克氏一直在说就是:不应该费力,不应该努力。而这个其实和宗教是有很大差别的,因为宗教一定要有一种”出离心“,当然你也可以按照克氏的概念来理解出离,也就是不是一种对抗的逃避的心,而是从内心深处的接纳后的理解现在的世界后产生的一种警觉的动力。因为对于凡夫来说不费力就是什么都不做了,那么还不如就这样随波逐流吗?

心灵是已知的结果,是过去的结果,是时间的积累;对于这样的一个头脑,是否可能不费力地脱离已知,从而发现一些原始的东西吗?它为解放自己所做的任何努力,为了找到而进行的任何搜索,仍然是在已知的领域内。当然,上帝或真理必须是完全不能被想到的东西,它必须是全新的、未经模拟的、从未被发现、从未经历过的东西。作为已知的结果的头脑如何能体验到这一点?你明白这个问题吗?如果问题清楚,那么你会找到接近它的正确的道路,这不是一种方法。这就是为什么重要的是要找出一个人是否能“是”好的,在这个词的完全意义上,而不试图“变”好,不努力摆脱嫉妒、野心、残忍,不纪律自己停止八卦——你知道,我们为了成为好的而对自己施加的所有的约束。
如果不努力“变好”,还可能有“好”吗?我认为只有当我们现在每个人都知道如何倾听,如何专注的时候,才有可能。只有当有全部的注意力时,才会有“好”。看这个真相:通过尝试、努力不会有“好”,请看到这个真相——只有当你给了全部注意力于所说的话时,你才能看到这真相。忘掉你读过的所有书,忘记别人告诉你的事情,给于你的全部注意力于这样一句话:只要存在要变的有美德的努力,美德就不会存在
只要我努力变得不暴力,就会有暴力;只要我努力变得不嫉妒,我就是嫉妒的;只要我努力变得谦逊,我就是骄傲的。如果我不是在理智上或口头上看到了这个真相,也就是不是仅仅听到这些话并同意它们,而是非常简单和直接的看到这真相,那么“好”就会从中产生。但困难在于,头脑会马上说,“我怎样才能保持这种状态?当我坐在这里听一些我觉得是真的东西时,我可能会是好的,但当我出去的时候,我又陷入了嫉妒的漩涡”。但我认为这并不重要;你会自己发现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一生下来就知道如何静心
我们会自我观察吗?
静心是一种状态
爱是你存在的最、核、心
觉性之海  三圣阳明文化书院
解读版《记得我爱你》D2晚课:记起生命的本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