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28. 清风絮语:徽杭古道行记
228. 清风絮语:徽杭古道行记
 
终于把徽杭古道走下来了。它既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我曾经在脑海中幻想着,走上坡,就如2018年的泰山行一样,身轻如燕,疾步前行。而今,当我们从反穿入口永来村进入蓝天凹行走那段上坡路时,我依然感觉到岁月不饶人,脚步的沉重与身体的疲累以及强大的意志力无时不刻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走完全程,那种身轻如燕的感觉回到了身上,回过头去,层峦拥翠,我突然很想重新倒转回去,与古时的人进行时空的对接…… 

(反穿入口)

(入口处有汪国真的诗歌,据说当年汪国真来到此地,把这首诗献给了徽杭古道,于是就被镌刻在此)


好友说,没看见有绮丽的风景。对的,我说,我不是来看风景的。如果看风景,我应该去安徽的黄山,歙县,宏村,而不是来古道上寻找斜阳芳草。古道,就是古时的人走的道,且古道通常情况下都是小道,并非康庄大道。然而,就是这样的“道”,却成为天下奇道,名道。
天下古道如此众多,为何徽杭古道游人接踵而来?我在游客中心看到一组数据,说是日承载量最佳人数是两万五千人,日最大承载量是五万人。不由得想起今日路上行人疏疏,加上天气日丽风清,颇觉选对了日子。
我曾有个困惑,为何不叫杭徽古道?到了永来村才得知,原来,此古道主要是从安徽走入浙江的古时通道,胡雪岩、胡宗宪等曾经从这条道上走出安徽,进入浙江,在浙江这片土地上生长,名扬天下。且主要的路段都在安徽境内,所以叫做徽杭古道。
行走此古道有两种走法:反穿和正穿。正穿,就是西起安徽宣城市绩溪县瀛洲乡仁里村入口,登“江南第一关”,经黄茅培、下雪堂、上雪堂、蓝天凹,东到宣城市绩溪县伏岭镇永来村(与临安交界);反穿则刚好相反。正穿和反穿行走同一条路,路程相同,但坡度不同。我们初次行走,选择的是反穿。
户外行走,需要的是体力和强大的意志力。
从永来村行走到蓝天凹,先行走一段平路,再进入羊肠小道。
看见这条小道,我震惊不已: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徽杭古道?在我的心里曾无数次构筑其壮美形象——它应该是这样的:古色古香的建筑林立,齐整规矩的步道绵延山间……可事实是:既没有古色古香的建筑,更无方正的石板小路,只有茂密的林木和冗长的坡度,荒无人烟之感扑面而来。路,与我小村里山道上的路相差无几,如果遇见从正穿而来的人,便只能在道上“狭路相逢”,行走得小心翼翼,生怕地上的石子让脚失去重心。
据说蓝天凹是徽杭古道的一个重要驿站之一。我对那十分期待。只是,通往蓝天凹的路,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只有坡度的增加。据说,我们在往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处行走,小道就成了这山间的粗壮的动脉一样。虽然没有想象中平整壮美,但依然不会影响其贯穿巍峨高山的功用。
抵达蓝天凹正是午后时分。那里有一块倾斜度不高的坡地,草长漫坡,云淡风轻,遥望天际,更是层峦竞秀,重重叠叠。
从蓝天凹往东走,几乎再无上坡。平地与下坡如影随形,长达十几公里的路皆是如此。但闭目幻想,不难想象从正面而来的人,需要多少体力与意志力,才能征服这样高的山,这样狭长的路,且有一种望不见尽头的迷离与疏远。古人有诗云:“十里百四折,出关复入关。连崖岩若巷,一水流如环。”可见,在那个没有先进工具的年代里,建造与行走都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
有什么比看见希望更加让人坚守的事情呢?
据说,南宋时,绩溪人胡润在京城做官(当时的京城是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每回一趟老家,往来必须绕行很远,多出几天路程。所以捐金用工开辟此道。还有资料显示,唐朝时便已有人探索,直到明朝的胡宗宪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对古道进行扩建,奠定了如今的规模。我无法考证其中内义,但这条路的存在,给予了无数人希望,似如一个密闭的空间突然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他们看到了山外的世界,见到了繁华的魅力……于是,茶叶,丝绸等源源不断地从这条路上来往,为两地的人带去无数的希望。张也在《四季如梦寻徽杭》一文中这样写道:
人人皆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有谁知道,这古徽州通往天堂的古道,是多少徽商用他们无畏的脚步和坚定的毅力,于悬崖峭壁和荒郊野岭间开山劈石,打出的一条黄金通道。对于徽州人而言,这就是茶马古道,这就是丝绸之路,这就是通向光明的雄关大道!
 

(一起行走的游侠客)

(半路上可以休息的驿站)


一路上,民居寥寥,见到的村民也是如此。向导说,这条路上的居民多数搬出山外,因徽杭古道重新展示于世人面前,那些村落又逐渐有了人气。
见到很多村民在卖物品。刚下车,便被一堆上了年纪的老奶奶老爷爷拦住,让我们买根拐杖,不贵,2元一根。我坚持不买。一是我从未在登山的时候拄过拐杖,二是我想考验自己的意志,没有外力的借助,自己也能走完全程,那样的话回味里一定会很自豪。
买卖最多的还是食品。游侠客向导告知我们需要带干粮。实际上,路上购买食物的地方极多,且都是当地居民一点一点运送上山,价格也极为亲民。蓝天凹上的黄瓜十元三根,又让我想起某两地的黄瓜贵入天际。十元三根的黄瓜很快被抢购,薄利多销。柏玲买了三根,我吃得十分快乐。
行到一处,见到一位老奶奶坐在路旁贩卖番茄、苹果。那画面,让人极易产生联想。也许,当年,也有一些村民,像这位老奶奶一样,给路过的行人带来无尽的希望吧?一位同团的姑娘,往前走几步后又折回来说:“这老奶奶太不容易了,我得买一点。”她一停下,后面的姑娘们也停了下来,你一袋,我一袋,很快,老奶奶的手里多了一叠纸币。再看她脸上的皱纹,笑成了千沟万壑,挤满了幸福。
也有为行人纳凉和休息提供茶水的。那就是施茶亭。
从反穿走到施茶亭,意味着行程再走近三公里公里下坡便结束了。而从正穿而来的人,此处刚好脚力辛劳万分之时。
我们在施茶亭坐下,此亭建在一块平地上,四面皆为陡峭的岩壁,风从三面吹来,十分舒爽,若有一杯茶,的确会令人通体活络很多。猛然看见这个亭子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令我大感意外——一个亭子,竟有如此名头?
我在其反面见到了其来由:原来,清代伏岭下村的邵承方好行义举,在此处建茶亭,建神庙,不仅常供茶水惠行人,还建庙宇显神威庇众庶,此善雨慈风,滋润了千千万万过往客商和樵夫山民的心田。我不禁感慨,原来,文物保护单位,有时,保护的是惠及普众的精神,更是一份记忆与传承。

(这位小姑娘是第一个折回来购买老奶奶东西的,后面的很多人也跟着买,我也买了一袋苹果,三个,六元钱) 

我每去一个地方,就会说:我下次再来。
实际上,有多少“下次”能够成行呢?向导却说,有很多人会多次行走这条路。也不知为了什么,也许就是一种爱好吧。
我觉得,这其中,还有情怀。
情怀是一种很难解释清楚的东西。就像我,每到一个地方,就想写一篇不成气候的日记,看到介绍当地的书,就会购买一本。在福建土楼,安徽宏村,绍兴鲁迅故居,曲阜孔庙……带回的书无不读得津津有味。不仅自己读,还推荐给家人读,朋友读。
队里有人说,徒步行走次数多了,就会上瘾。这便是一种难以控制的情怀在爆发吧?
无独有偶,我的情怀促使我在游客中心购买了贵达89元人民币的《徽州古道》一书,在书里读到了书的编者陈发祥老师的一句话:“我前后26次从徽杭古道上走过,只是徒步的速度愈来愈慢,非独体力下降的原因,更是顺应心灵呼唤的缘故。
我曾看到《国家地理杂志》的一位旅行家陈志文老师四十多次进入拉萨,大为惊叹,在书上读到陈老师在这样的荒郊野外徒步行走26次,那是怎样的精神图腾在吸引着他?他说:“古道不再是一个人的独行,成了大众的朝拜,似乎我们都能从中寻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也启迪着每一个人继续走下去,希冀与前人相遇,或者捡拾到他们留下的哪怕一点点痕迹。
快要抵达终点的时候,我又见到了一个老奶奶。她是从正面朝山上走的。她弯曲着背,背上驮着一袋物品。我无从得知她驮了什么,我路过她的时候,马上转身看着她一步一步艰难地登攀的脚步,那么笃定和坚韧。我好像看到了千百年前的那些客商与旅客,都是这样坚韧地一步一步向上登攀。山的那边,有他们的希望,有壮丽雄伟的生活……他们的背,驮着的是憧憬,是家园,是通向未来的路……我久久凝望那条路,在心里默算着老人还需走多少时间才能抵达她所在的家园。
如今的人,再也不用通过这条路把当地的物品运送出去,而他们的徽州文化,也已经形有力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风格,当地的居民生活富裕,日子过得活色生香。
我们的车子驶出绩溪的时候,正是夕阳落下的时候。绩溪此地,白墙黑瓦,芳草斜阳,诗情画意,气象万千。
我在想,什么时候,循着这条路,重新正穿一次,去寻找与感受他们坚韧不拔的力量与穿越千山万水的精神境界。
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

(路上的老奶奶。她驮的是什么?)

(不借助任何外力,还背着个大包走完全程,我感到非常骄傲。)

(蓝天凹)

(路上,有村民把东西摆在这里卖)

(正穿的话,这里是刚开始的路。反穿,这里则是走到出口的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别再去张家界玻璃桥了!够胆就来挑战这条悬崖峭壁上的古道!
别再去张家界玻璃桥了!够胆就来挑战这条悬崖峭壁上的古道!
【徽州古道40】绩溪逍遥岭古道(下):皖浙天路
饶永豹 | 穿越徽杭古道 (户外叙事)
皖浙天路——绩溪逍遥岭古道
查曙华 || 三月,行走在徽杭古道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