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汉今日解封,但我们与传染病的战斗远远没有结束



4月8日零时起,

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

时隔76天

武汉,终于解封了。

这76天,中国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寒冬腊月坚守到了春暖花开,季节在悄然无息中完成了一个轮回。

这次疫情对于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都是一次大考,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我国意志坚决,态度坚定,力度强大。但是,武汉解封、疫情得到控制并不代表我们在与传染病的战斗中胜利了。




▼就这次疫情来说,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的出现,成为疫情防控下半场的不稳定因素,也意味着新冠病毒大概率要和我们人类长期共存。

无症状感染者有较强的免疫能力,可以在感染病毒后14天内不发病,病毒在其体内存在时间超过三周,具有传染的可能性。他们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和隔离,就存在长期传播的隐患。

4月3日,武汉市江岸区水池街道堤角社区发出的无疫情小区认定“叫停令”,直接原因为无症状感染者。

4月4日,武汉市洪山区和平街道仁和路社区于发布公告称,该社区两位为与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其中一人是动车组工作人员,其所管辖车厢中有一名乘客被确认为无症状感染者。另一人为同车厢乘客。目前,两人均被送入隔离点进行医学观察。

4月6日,华西都市报记者获得的7份社区信息通报显示,有5个社区暂停了无疫情小区的认定。而被报告的无症状感染者,有动车乘客和动车组工作人员,也有其他疾病患者等等。

4月6日,武汉市卫健委通报称,截至2020年4月5日24时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4人,正在医学观察673人。4月5日0-24时,全市发热门诊接诊297人次,较上日增加51人,其中首诊200人。4月5日当日,全市核酸检测14351人。

据健康时报报道,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首席专家杨炯教授认为,从近三天普查数据来看,武汉无症状感染者占0.15%-0.3%左右,也就是说,大约有一两万的无症状感染者。

根据“钻石公主号”的研究,日本科学家们推测,大约有20%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从始至终都不会出现症状。而相反,这部分人体内的病毒含量却可能并不低,即便传播能力低于那些出现发烧、咳嗽症状的患者,但也仍然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疾病传播源。而且,因为他们发病的隐匿性,使得想要利用隔离等手段阻止疾病传播变得不可能。



众多的数据与事实都表明,无症状的感染者的大量存在,大概率会导致新冠肺炎在社会中长期存在和传播。

在29日举办的第二届新冠肺炎多学科论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也表示,疫情结束的时间,目前没有标准答案。“最美好的季节将会是今年的金秋10月,这个时候可能是个低谷,后面可能会有个高峰,所以今年基本上是绵延不断。”

▼即使这次新冠疫情结束还会有下一个疫情的到来,我们从来就没有摆脱传染病。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进化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与疾病斗争的历史。从出生开始,各类疫苗就已经告诉我们,我们这一生会与传染病战斗到死。

比如,新生儿刚出生接种卡介苗,是为了预防儿童结核病,3个月之后注射开始百白破疫苗是为了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等等。即便是注射了这么多的疫苗,仍然在长大以后,还是会有感染其他新型病毒的危险。
 

不久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院士在《开讲啦》节目中称:“目前来讲,因为我们有了疫苗,所以好多传染病可以通过疫苗来控制,但现在最怕的是一些新型的、变异的流感病毒导致的突发的传染病,比如埃博拉病毒、MERS病毒等导致的新发传染病,所以传染病是永远要存在的。现在教科书已经把《传染病学》改为《感染病学》,这一字只差体现的范围更广,只要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具有传染性的感染病(即传染病)就永远存在,而且还会不断变异。”


李兰娟院士之前在接受央视采访的时候也说过:对于传染病思想上永远不能松懈,永远要记得传染病随时都可能发生。虽然目前疫情被控制的不错,但是最后关头,大家依然不能放松警惕。

传染病是一场瘟疫,会夺取无数人的生命,而那些活下来的幸存者在遭遇这场浩劫后就形成了抗体,然而当人类的体质在悄然变化的同时病毒也在变异,于是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就成为了一场持续的博弈。
 
事实上,迄今为止,人类只能说是抑制病毒的爆发与扩散,没有人能保证未来不会出现我们所未曾见过的新型病毒,所以人类与病毒的持久战目前仍在继续。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的严重性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在防治期间,我们养成的勤洗手、讲卫生、戴口罩等好习惯,应该贯穿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

目前我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客观上存在重治轻防的问题,也就是说相对更重视出现疾病后的治疗工作而忽视了日常的预防工作。我国是有《传染病防治法》的,但是在传染病真正爆发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够知道怎么做呢?
疫情的防控应该和消防、地震演练一样,形成一种由党和政府牵头领导协调,以医务部门为中心主导,由公安、武警、邮政等相关部门以及私营企业、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应急预警机制,形成一种常态化的联防联控机制。
 

具体而言: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各单位可能需要进行常态化的防控疫情演练,像工厂、学校等人流量大的地方是不是可以考虑定期进行消杀工作......
 
这种演练应该是日常化的。尽管这种演练可能需要国家公权力的引导,需要医务部门牵头组织,但实际上应该是全民参与的。

我们绝大多数缺乏专业医学知识的普通公民不可能参与到与疫情战斗的第一线,但这种疾病防控工作是可以全民参与的,也应当全民参与。

至少我们普通公民可以通过这样的演练机制增强公共卫生意识,养成好的卫生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起到了预防疾病的效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咳嗽打喷嚏时用纸捂住口鼻或用臂弯挡住,不要任意喷溅,这是本次疫情防控中的一个注意点,但其实即使没有这次的新冠病毒也该养成这种卫生习惯,因为随意打喷嚏也可能传播诸如感冒之类的疾病。

这不应该只是成为这次新冠病毒的应急之举,而应该是我们永远养成的良好习惯。
 



01

应急响应制度有所缺陷


此前设立的应急管理部,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几乎隐形。国家不得不另起炉灶,临时建立国务院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应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

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应急管理部主要是把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处置的职能整合在一起,本来就没有疫情防控的职能。承担卫生防疫职能的国家卫健委,面对如此重大的疫情,又缺乏足够的整体应对能力。
 
02

决策的程序和方法有所缺陷


根据对2019年底以前和以后每10天新增确诊人数分析,此次疫情初期5个阶段的基本传染数高达2.2。面对如此高的传染指数,错失疫情发生初期最佳的防控时机,是此次疫情应对中最沉痛的教训。
 
接到疫情报告后,国家卫健委向武汉派出的第一个专家组,对疫情的判断明显失误,则是导致武汉疫情失控的重要原因之一。决策前尊重专家意见是正确的,部分专家判断失误也是难免的。关键问题在于国家卫健委不应该只派出一个专家组,湖北省和武汉市也不应该只听国家卫健委专家组的意见,而忽略一线医护人员和本地专家的意见。
 

03

经济协调发展的短板显现


武汉是长江中游的核心城市,与强大的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实力相比,武汉的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治能力明显不足。这也是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短板。

特大城市人口高密度大规模聚集,给卫生防疫带来的重大隐患,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充分暴露。如何优化城市规模和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在我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电影《流浪地球》中有句话说:“起初,我们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直到这场灾难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新冠病毒可能会与我们长期共存,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及时识别出那些出现症状的新冠肺炎患者,并且做到对他们的密切接触者及时发现、隔离和检测,那这种疾病就不会重新开始大规模的流行,这类人群的存在还是不会导致疫情的二次暴发的。


这场疫情总会过去,但是未来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下一场疫情什么时候到来,几年后还是十几年后,我们没有办法预料,但是通过这场疫情,我们应该警醒,为了应对未来的无限不确定性,我们应该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
 

宏观层面: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系



这次疫情暴露的宏观问题突出,如果有完备的上报系统,应急管理体系,也许这次疫情不会这么严重。所以,今后国家应该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研究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首先,可以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认真评估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法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其次,要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救治体系,将预防关口前移,防治小病酿大疫。建立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精准解决疫情第一线问题。
 
再次,要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确保在突发疫情时,做到先救治后付费,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带来的担忧,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效链接。
 
最后,健全统一的物资保障体系,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尽快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
 

在这次抗击疫情中,南京从第一位确诊病例开始,就被定点安排在5年前就建好的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这个被誉为“神一般存在”的医院,是国内最大的传染病医院单体,是南京市政府在“非典”疫情后就做好的布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的大南京,圈粉无数!
 

微观层面:疫情下养成的好习惯要坚持下去



其实,在防控抗疫中的很多举措,都是我们在平时宣传的一些卫生行为的升级版。
 
  • 比如,在平时感冒了,就应该自觉戴上口罩,并与他人保持距离。


  • 在聚会的时候,就算不使用分餐,也应该养成使用公勺公筷的习惯。


  • 在打喷嚏的时候,使用胳膊肘或者纸巾来遮挡,避免用手来遮挡口鼻,然后导致我们在触摸其他物品的时候,造成细菌的二次传播。


需要注意的是,这其中的很多习惯都是需要大家的自觉或者观念上的改变来坚持。
 
疫情之后,公共区域除了保持常消毒之外,一些卫生用具的配备到位,医院等公共场所防聚集、避免人流密度过大等举措都应该长期保持。
 
此外,有关部门如果更加重视起来,在相关公共服务卫生标准的落实方面,在传染病相关的宣教方面有所加强,一定可以让人人都有一种防范意识。

谁都不愿意再置身于疫情笼罩之下而禁足家中;谁也不愿意重温噩梦,再被疫情裹胁。


面对“武汉解封,湖北解封”,我们仍需冷静,解封不等于解防!零新增不等于零风险!

面对与病毒的持久战,我们要吸取这次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系,保持良好卫生习惯,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汉解封后,暂无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
每天学点心理学之450:武汉封城76天解封,风险依然存在,不能盲目乐观。/行为治疗
疫情关键词 | 全球确诊病例突破160万,死亡病例逼近10万!
高度警惕无症状感染者
钟南山和李文宏都表示:无症状患者现在基本没有,不会引起大爆发
武汉解封一周核酸检测约38万,无症状感染者比例不足万分之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