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提升互联网经济竞争力研究(下)

(二)上海互联网经济未来发展存在的瓶颈

1.没有列入主导产业范畴,互联网经济缺少战略思考。目前,大数据、云计算、网络技术等被公认为是当前制约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瓶颈。突破这些瓶颈对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但真正威胁互联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是其严重的无序状态。这既表现在传统工业经济生产经营模式与互联网的对接或融合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有力的“抓手”,也表现在网络数据发布和传播的混乱及其对个人、企业甚至国家的利益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因此,上海亟须尽快制定互联网的“游戏规则”,将互联网列入主导性产业范畴,从顶层设计层面制定“互联网+”发展战略,促进互联网与各产业融合创新,在技术、标准、政策等多个方面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充分对接。

2.缺乏产业上下游布局,互联网经济产业生态圈脆弱。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依赖上下游产业链的完善程度。上海注重金融、服务行业发展,因此上海互联网经济就限制在金融和服务性行业,其他行业较少,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布局同样也被限制在了固定的行业类。这造成了其他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缺乏上下游产业链。即使在有竞争优势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上海也存在缺少发达的民间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缺乏从事大金融大数据处理、金融云平台服务、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服务等相关企业等问题。另外,上海互联网经济产业生态圈还存在一个问题:互联网公司分布过于分散。盛大在张江、携程在虹桥、大众点评在中山公园、创新工场在五角场,过于分散的结果是企业间缺乏交流,不利于产业生态圈的形成。

3.倾斜性政策匮乏,对互联网创业产生消极影响。长期的导向政策使得引入成熟型大公司成为主流,而高风险、低纳税的创业公司发展受到限制。如上海“居转户”需满足“最近连续3年在上海市缴纳城镇社会保险基数高于上海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2倍以上”有限办理,这意味着创业者在薪水、纳税额、社保缴纳的得分都会大幅下降。而在居住证积分体系中,积分奖励全部是以投资额和雇佣本地人数来计算的,这实际鼓励的是外地资本在上海办企业,而不是在上海白手起家创业。上海的租金、生活成本、工资成本较高,而政策性倾斜的匮乏导致高创业成本更加高居不下。

 

四、上海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及实施路径

(一)总体思路

遵循“互联网+”产业发展规律和世界发展趋势,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政府管理,夯实产业基础,打造品牌企业,加快产业融合。坚持共创共享的互联网思维,充分发挥上海互联网的基础优势、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产业领域拓展;坚持融合创新,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新的增长点,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坚持变革转型,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潜力和活力,引导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集聚,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坚持技术突破,聚焦技术创新,掌握芯片、终端、传输、软件等核心技术,增强创新能力,全面推动上海互联网经济高速向前发展。

(二)重点任务及实施路径

1.完善政策支撑体系,营造产业生态系统。(1)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整体要求下,营造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加强对网络众创空间创业的宏观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防止出现直接干预网络空间创新创业活动的现象。建立创新创业负面清单制度,放开市场准入,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完善网络众创公共服务,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为初创企业提供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咨询、专利审查、检测认证等服务。

2)完善信用支撑体系。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推进各类信用信息平台无缝对接,打破信息孤岛。加强信用记录、风险预警、违法失信行为等信息资源在线披露和共享,为经营者提供信用信息查询、企业网上身份认证等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积累的信用数据,对现有征信体系和评测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3)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针对互联网与各行业融合发展的新特点,加快研究调整完善不适应“互联网+”发展和管理的现行法规及政策规定。落实加强网络信息保护和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加快制定网络安全、电子商务、个人信息保护、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等法律法规。完善反垄断法配套规则,进一步加大反垄断法执行力度,严格查处信息领域企业垄断行为,营造互联网公平竞争环境。

2.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1)加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基础通信管线、移动通信基站、通信机房等信息基础设施的专业规划体系,实现与城乡规划体系的有效对接。深入推进基础通信管线、移动通信基站、通信机房、无线室内覆盖系统、住宅区光纤宽带网络等的集约化建设和共建共享。推进新建移动通信基站和无线室内覆盖系统集约化率达到100%,全面提升郊区集约化设施覆盖率;推动大型通信局局址等的资源统筹;强化用户驻地网集约化建设要求,推进光纤到户建设中通信配套设施的第三方专业维护,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保障用户的选择权。

2)强化互联网应用基础。适应重点行业融合创新发展需求,完善无线传感网、行业云及大数据平台等新型应用基础设施。实施云计算工程,大力提升公共云服务能力,引导行业信息化应用向云计算平台迁移,加快内容分发网络建设,优化数据中心布局。

3)提升网络安全保障基础。提升互联网安全管理、态势感知和风险防范能力,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制度和网络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加强“互联网+”关键领域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建设完善网络安全监测评估、监督管理、标准认证和创新能力体系。重视融合带来的安全风险,完善网络数据共享、利用等的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探索建立以行政评议和第三方评估为基础的数据安全流动认证体系,完善数据跨境流动管理制度,确保数据安全。

3.聚焦优势领域,加快与实体经济融合。(1)推动以互联网融合创新促进产业转型步伐。把握“互联网+”的根本,推动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制造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强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充分依托微信、微博、支付宝等移动客户端,推动与交通、医疗、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合作,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促进信息普惠全民。

2)聚焦优势领域突破。利用上海在互联网金融、先进制造业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互联网+协同制造”“互联网+跨境电子商务”等。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鼓励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的融合创新,为大众提供丰富、安全、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不同层次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型企业。建设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型跨境电子商务,尽力扩大产业规模,聚焦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加快与国际接轨,打造亚太跨境电商新经济体,快速形成上海跨境电子商务中心地位。

3)加快制定融合标准。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则,引导工业互联网、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领域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及推广。加快与互联网融合应用的工控系统、智能专用装备、智能仪表、智能家居、车联网等细分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不断完善“互联网+”融合标准体系,同步推进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增强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

4.创新政府管理,关注互联网益民服务。(1)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促进公共服务创新供给和服务资源整合,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公众参与的网络化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等,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交流,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制定的响应速度,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

2)增强政府服务能力。鼓励政府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探索开展一批社会治理互联网应用试点,打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数据壁垒,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提升各级政府的社会服务能力。积极推广基于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城市服务,让老百姓足不出户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

3)关注益民服务,发展便民服务新业态。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发展体验经济,支持实体零售商综合利用网上商店、移动支付、智能试衣等新技术,打造体验式购物模式。发展社区经济,在餐饮、娱乐、家政等领域培育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发展共享经济,规范发展网络约租车,积极推广在线租房等新业态,着力破除准入门槛高、服务规范难、个人征信缺失等瓶颈制约。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文化、媒体和旅游等服务,培育形式多样的新型业态。

5.突破产业核心技术,加强创新能力建设。(1)强化基础技术研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切实发挥互联网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着力突破操作系统、智能搜索、IPV6及大数据挖掘分析等互联网应用关键技术的研发,增强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解决方案以及高端传感器、工控系统、人机交互等软硬件基础产品。

2)加强创新能力建设。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合作的“互联网+”产业创新网络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设跨界交叉领域的创新平台,并逐步形成创新网络。创新互联网发展模式,建立开放的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赢的生态体系,构建“终端+软件+服务+内容”产业发展格局。

3)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加强融合领域关键环节专利导航,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战略储备与布局。加快推进专利基础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支持在线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服务模式创新,提升知识产权服务附加值,支持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加强网络知识产权和专利执法维权工作,严厉打击各种网络侵权假冒行为。增强全社会对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推动建立“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加大对新业态、新模式等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

 

五、上海加快互联网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系统实施相关扶持政策

建立跨领域、跨行业的“互联网+”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尽快研究“互联网+”时代不断产生的新模式、新业态对传统管理服务产生的影响,对互联网产业领域超前于目前法规和规范的做法保持宽容的态度。在政府管理规范性和关注互联网行业特殊性方面保持平衡,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限制,制定实施各行业互联网准入负面清单,允许各类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领域。破除行业壁垒,推动各行业、各领域在技术、标准、监管等方面充分对接,最大限度减少事前准入限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1.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加快落实《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加强放宽企业注册登记条件,允许企业集中登记、一址多照,便利创业;落实国家对创新活动投资的相关税收支持政策,允许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法人合伙人享受投资抵扣税收优惠、建立更多众创空间等政策优惠。

2.财税政策扶持政策。完善互联网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将互联网企业纳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范围。把互联网企业的带宽和内容采购的支出纳入“营改增”抵扣范围。加大对互联网企业重组兼并、投融资活动的财税政策支持。调整双软认定企业认证管理办法,让更多的互联网企业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落实支持小微企业的各项政策,切实减轻互联网小微企业负担。

3.融资服务政策。积极发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基金等对“互联网+”的投资引领作用。开展股权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创新试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积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增信等服务,鼓励通过债券融资方式支持“互联网+”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互联网+”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开展产融结合创新试点,探索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降低创新型、成长型互联网企业的上市准入门槛,结合证券法修订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支持处于特定成长阶段、发展前景好但尚未盈利的互联网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与金融服务,加大贷款投放力度。鼓励开发性金融机构为“互联网+”重点项目建设提供有效融资支持。

(二)聚焦重点领域,培育互联网经济龙头企业

“互联网+”所需的生态链在上海已经基本形成,未来大有可为,但上海需要有一家超大型的互联网公司,以改善目前这种散而乱的互联网经济发展氛围。目前上海在金融咨询、第三方支付、P2P网络信贷为主体的互联网金融,以及网络视听、网络游戏、数字生活咨询等领域,已在全国形成领跑优势,互联网+民生、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协同制造方面也有不小的优势。上海要聚焦重点领域,基于《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在互联网经济发展领域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政策,实施系统性扶持,培育互联网经济龙头企业。

(三)借助工业能力和传统行业优势,大力发展产业互联网

随着虚拟化进程逐渐从个人转向企业,以价值经济为主要盈利模式的产业互联网逐渐兴起。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有别于消费互联网的“眼球经济”,而是以“价值经济”为主,即通过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寻求全新的管理与服务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创造出不仅限于流量的更高价值的产业形态。

传统行业越发达的城市,越发达越成熟的行业越可能在互联网的方法下爆发新的生命力和可能性,比如互联网金融、电子支付、在线教育、在线旅游、云计算、物联网、车联网、移动医疗、O2O等。从BAT方面看,三大巨头在介入互联网产业领域并非一帆风顺,BAT的客户积累和运营经验主要集中在个人客户,其在向产业互联网拓展过程中优势已不再明显。而上海强大的传统行业特别是工业能力具备明显的优势,需要加快实现由“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过渡。与强调降低成本、降低价格的“消费互联网”相对比,上海发展“产业互联网”,要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个性化设计与制造、各产业间协同提高效率和大规模应用智能设备并共享信息,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增强经济运营的整体效率,进而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对自然资源和简单劳动力的重度依赖,转变为对技术进步和管理先进性的追求。

(四)围绕科创中心建设,大力实施产业基础技术和模式创新

上海可围绕全球科技中心建设,着力突破核心芯片、高端服务器、高端存储设备、数据库和中间件等产业薄弱环节的技术瓶颈,加快推进云操作系统、工业控制实时操作系统、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解决方案以及高端传感器、工控系统、人机交互等软硬件基础产品。同时,注重基于底层架构的创新,重点聚焦产业互联网模式创新,以模式创新带动服务创新、以集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拉动产业互联网生态圈,通过模式再造?渠道再造、机制再造,形成新的工业产业互联网和服务产业发展模式,这些创新将给上海的互联网产业带来长远的竞争优势。

(五)吸引和培养行业人才,加强产业智力建设

1.发展开放式创新,吸引互联网创业人才。建议对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科技创新人才,加快推行其“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为35年,甚至予以直接户籍引进,加快互联网经济创业人才在沪集聚;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把握市场需求导向,加强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促进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及时转化,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推动各类创业创新扶持政策与互联网开放平台联动协作,为创业团队和个人开发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2.配合科创中心建设,吸引全球智力资源。充分利用现有人才引进计划和鼓励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等多种方式,引进和培养一批“互联网+”领域高端人才。完善移民、签证等制度,形成有利于吸引人才的分配、激励和保障机制,为引进海外人才提供有利条件。支持通过任务外包、产业合作、学术交流等方式,充分利用全球互联网人才资源。吸引互联网领域领军人才、特殊人才、紧缺人才在上海创业创新和从事教学科研等活动。

3.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面向“互联网+”融合发展需求,鼓励高校根据发展需要和学校办学能力设置相关专业,注重将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尽快引入相关专业教学中。鼓励各类学校聘请互联网领域高级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加强“互联网+”领域实验教学。实施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鼓励校企、院企合作办学,推进“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深化互联网领域产教融合,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智力资源和研究平台,建立一批联合实训基地。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和院校对接机制,鼓励企业在院校建立“互联网+”研发机构和实验中心。

作者简介:吴忠,管理学博士,教授,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本文参与撰写人员:夏志杰、高岩、胡斌、章瑞、刘峥、杨坤、李学迁、栾东庆、王筱莉、谢妍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产流通、物流、互联网、银行...供金圈模式创新大汇总!
“互联网 ”将在哪里出现热潮
未来的钱在哪 聪明的投资者都在看这7大领域!
上海“互联网产业带”加速形成 产业增速领先全国
园区4.0——产业园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金融上海领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