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城市精神提炼:个性如何彰显

  程 萍

  在提炼和塑造“城市精神”的过程中,切不可盲目跟风、追风,必须深挖城市历史、文化中的精华和特征,在传承中华文化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背景下,突出城市的文化个性和价值追求

  近来,许多城市纷纷开始征集或准备更新当地城市精神表述语。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在加快实现“做大做强”的同时,努力转向发展的质量、成果的共享和精神的弘扬,“城市精神”已成为新的时代标签。

  深挖城市精神的“源”与“骨”

  对于什么是城市精神,专家们提供了足以令人鼓舞的解读:“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在长期发展变迁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是展示城市形象、引领城市发展的一面旗帜”,“是城市的灵魂和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城市精神外露为城市气质,内聚为城市灵魂,使那些朝夕相处的市民认同和追随”。透过这些解读,我们不仅看到的是“品格”、“气质”、“灵魂”、“价值追求”、“形象”、“文化软实力”这些反映“城市精神”内涵的关键词,也看到了“长期发展变迁”、“独具特质”、“朝夕相处”等“城市精神”也必须具备的历史延续性、文化独特性和心理认同性,在这些特性背后,蕴含着的是一座城市与这座城市的历史、城市的文化、城市的特点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和情感依存。从这个视角思考,城市精神只有建立在对城市历史的概括与扬弃,对城市文化的提炼与传承,对城市特征的凝缩与彰显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被广泛接受、认同和追随。

  城市的历史是城市的血脉。沿着历史的脉络,从中国任何一座城市出发,都可以追寻到中华文化的根。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根深叶茂,正是在于,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由于自然地理的局限与塑造,每一座城市都形成了特有的风土人情,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记忆,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地位。比如北京“贵义贱利”的都城文化和“尊卑有序”的四合院文化,上海“中西融合、兼收并蓄、多元开放”的港口文化,广州“重商广利、创新务实”的岭南水乡文化,重庆“热情似火、刚柔相济”的巴渝山地文化……在中国人的心中,即使没有去过这些城市,也会对这些表征城市历史和特征的城市文化有着不必解释的心领神会。这些,是城市精神的“源头”和“筋骨”,也是这一城市区别于另一城市的独有气质。如果没有了“源”,水将何来?如果没有了“骨”,皮将焉存?如果没有了区别,没有了特点,千城一词,不仅模糊了城市的面貌,割断了城市文化的历史脉络,“城市精神”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本真意义。因此,在提炼和塑造“城市精神”的过程中,切不可盲目跟风、追风,必须深挖城市历史、文化中的精华和特征,在传承中华文化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背景下,突出城市的文化个性和价值追求。

  把握城市精神的“魂”与“体”

  历经岁月风雨,历经一代代人的演绎,城市精神在长期的沉淀累积中涵养滋润着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既承载着城市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又主导着城市发展的方向、气质和价值导向,形成城市的“魂”。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核心内容的北京精神,无疑是在凝聚北京“城市之魂”的基础上,倡导高尚的价值观,并试图通过对“城市精神”的提炼、宣传这样一种形式,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主流意识,培养人崇高的核心价值观,为塑造中国当代思想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迈出探索的步伐。

  但是,选择通过塑造“城市精神”这种形式探索培养崇高价值观的实现途径是否合适?是否会将价值观养成这样具有重要意义和肩负神圣使命的命题引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在越来越多的城市纷纷效仿的现实中,面对蜂拥而起的“城市精神”发布热,媒体与大众难免不产生质疑。对比已经被提出的“城市精神”,又有多少能代表城市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特点?在追求形式往往胜于追求实质内容的社会和文化氛围中,对“形式主义泛滥”的担心,不能不说是大众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体现。但反过来思考,“形式”又何尝不是世界万物呈现自己独特性的“内容”?花之所以美丽,除了她本质的植物属性外,那色彩缤纷、曲线优美的花瓣和沁人心脾的芳香,又何尝不是体现花之独特与美丽的形式?谁又能说花朵只是某种植物的形式而不是内容呢?

  事物的内容与形式,尤如人之“魂”与“体”,“魂”是核心,是统领,但“魂”必须附体。对于人而言,无论多么深邃的思想,多么高尚的情操,多么远大的理想,多么优秀的品格,都必须附着在人脑和人体这个载体之中。没有灵魂的躯体,无异于“尸体”;没有躯体的灵魂,也只能是“游魂”。“魂”固然重要,“体”也绝不可无视或小视。一方面,理想、道德、情操这些属于精神层面看似无形的东西,只有渗透、固化到人的头脑中,才能体现在人的行动上;另一方面,高尚价值观的传播和确立,也必须有适当的载体,通过各种有形、有效载体的重复传播,实现潜移默化地渗透、内化和固化。从这个视角去认识,“城市精神”的提炼、发布、宣传和培养,正是为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寻找到一个载体,对这个载体的运用,必然充分体现在各种宣传、教育的形式之中。

  一位领导干部在参加国家行政学院培训研讨时感慨:还是小学生时,每天背诵《老三篇》,虽然不太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但通过反复背诵这样一种单调的形式,《为人民服务》中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的人生观,《纪念白求恩》中“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价值观,《愚公移山》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奋斗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孩童时的心灵中,固化成为一生做人的价值判断和准则。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能理解这种感慨,也都不会否认“背诵”这种单调的形式对植入思想内核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通过几十年的内化,显现出的不仅是时代的印记和特征,更重要的是跨时代的反思和优越。

  丰满城市精神的“血”与“肉”

  承载着崇高理想和道德情操的城市精神,是上层建筑的核心内容。众所周知,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在城市化迅猛发展、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座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精神的形成和提升,不仅取决于“城市精神”的提炼与发布,更取决于制度的完善和民生的改善。不能设想,一个大唱精神颂歌的城市,人民却生活在贫困和混乱之中。“城市精神”构建的不仅仅是圣洁的精神高地,也构建的是富足的生活和光彩夺目的城市风景线。

  浓缩了城市历史、文化和价值导向的“城市精神”表述语,力图以简洁、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深刻的内涵,是精神的提升,文化的再造,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不能只靠精神的支撑,必须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保障,以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丰满城市发展壮大的血肉之躯。要塑造有“血”有“肉”的城市精神,必须要重视城市的整体建设和发展。首先是以城市精神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扩大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使人民走向富裕;第二是构建完善合理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安全、优质、价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提升群众的安全感、信任感和幸福感;第三是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建设环保方便的宜居城市、绿色城市、特色城市;第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活跃文化舞台,繁荣文化市场,创造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以文化承载精神,引领思想,深化和创新理论,实现主流价值观的确立和提升。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教研部教授) 

  《人民论坛》 (2012-05-01 第08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你心中的“玉溪精神”是什么?
乡村教师的文化境遇 孙杰远
铸就上海城市精神的魅力
追求上善若水的城市人文情怀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思考
提炼不出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谈何构建特色学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