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话春秋】之七十:治内难以正,御外难以正

公元前659年,鲁僖公元年,狗年(壬戌年)。鲁僖公名申,鲁庄公之子,其母名叫成风,鲁闵公姬启方的庶兄。鲁僖公今年即位开启一个“新时代”。谥法说,“小心畏忌曰僖。”接下来的33年,让我们看看鲁僖公是如何“小心畏忌”的!鲁僖公“小心畏忌”心理和风格形成,应该是拜叔叔公子友所赐吧,因为这位被尊称为“季子”的人实力太雄厚了,甚至连杀二哥公子庆父这种事,都是手不血刃,只用“奚斯之声”(公子鱼的哭声)即可完成,连带着把来“讹诈”(或真是来讨“欠账”)的莒军也通过“正儿八经”的方式打败了!《春秋公羊传》不遗余力地为季子唱赞歌,季子“治内难以正,御外难以正”,意思是公子友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治理内乱,也能用正确的方法抵御外侮。果真如此的话,当然是鲁国及诸侯国之福,也是鲁国百姓和天下苍生之福。其言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吧。估计“季子”叔叔在,鲁公、鲁政、鲁国也“正”不到哪里去!

        “元年,春,王正月。齐师、宋师、曹伯次于聂北,救邢。夏六月,邢迁于夷仪。齐师、宋师、曹师城邢。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齐人以归。楚人伐郑。八月,公会齐侯、宋公、郑伯、曹伯、邾人于柽。九月,公败邾师于偃。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帅师败莒于郦。获莒拏。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丧至自齐。”

        孔子老先生用109字记载今年8件事,这是自《春秋》记事以来,用字最多的一年。今年最重要的事情是鲁僖公时代的开始,用现代的话说,是鲁国第四代领导核心产生了。


             (一)

            “元年,春,王正月。齐师、宋师、曹伯次于聂北,救邢。”

        鲁僖公元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正月。齐桓公、宋桓公、曹昭公率领军队驻扎在聂北,诸侯联军救援邢国。

        前面说过,在外驻军,一夜叫“舍”,两夜叫“信”,三夜及以上叫“次”。三国联军次于聂北(今山东聊城市茌平县),一方面体现行军之谨慎,另一方面说明狄人之强捍。《春秋公羊传》说,“救不言次,言次,非救也。”意思是,救急如救火,救援邢国应该是全力以赴,不能有片刻的停留耽搁,现在师次于聂北,慑于狄威,根本就不象救援之师。这里有点贬抑齐桓公的意思(“以其不足乎扬”)。

        《春秋左氏传》细化了一下当时的情况。齐桓公、宋桓公、曹昭公率领军队驻扎在聂北,这个地方离邢国国都还有一段距离,诸侯联军救援邢国。邢军已经溃散,估计是逃到诸侯驻军的聂北。联军便赶走了追来的狄人,装载上邢国器物财货一起迁徒,把好人做好、好事办好的精神,各国军队没有中饱私囊。(“诸侯救邢。邢人溃,出奔师。师遂逐狄人,具邢器用而迁之,师无私焉。”)。

        从去年“狄灭卫”的情况来看,狄人现在的风头正劲!三国联军可能是心生畏惧,也可能是出师太迟,凡正是有意或无意地没有赶上“狄灭邢”。救援不及时,但能帮助迁徒也好,大概是帮助邢国把家般到了夷仪。毕竟不是自家的事,不能感同身受,能帮一点都是人情,值得感谢。

        这里再说一下鲁僖公。在《春秋》中,没有“即位”的记载,鲁僖公悄悄地开始从事国君这项工作。《春秋穀梁传》说,继承被国人弑的国君之位,不记载即位的事是对的(“继弑君不言即位,正也。”)。还是《春秋左氏传》讲的故事比较吸引人。去年秋天,公子友带着鲁僖公又逃跑了,这个成季,可以叫做“成跑跑”,凡有事必跑路,这也是保存实力有效方法(“成季以僖公适邾”),然后,因国人反对,哀姜逃到邾国,公子庆父逃往莒国,国内再一次希望成季回去时,成季便带着公子申回国即位了。关于公子申能得到成季的支持,还有点儿历史呢,据说,成风听到成季出生时占卜的卦辞(详见【闲话春秋】之六十八,就和他结交,并且把僖公姬申嘱托给他,所以成季立僖公为国君(“成风闻成季之繇,乃事之,而属僖公焉,故成季立之。”),《春秋》没有记载即位,这是由于避讳。不记国家的丑事,这是合于礼的。欲盖弥彰,就是如此!

            (二)

           “夏六月,邢迁于夷仪。齐师、宋师、曹师城邢。”

        鲁僖公元年,夏季,六月,邢国余众迁到夷仪。齐、宋、曹三国救援的军队帮助修筑城池。

        齐宋曹三国联合部队象今天的联合国维和部队,不只是打仗,更主要的是帮助受助国搞建设。“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三国联军在夷仪为邢国人修了一座城池,做为邢人新的国都,算是没有被狄人灭国,可以延续祖先的香火祭祀。夷(zhēng,同陈,zhēn)仪是今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西南部。

        《春秋左氏传》说,夏季,邢国把都城迁到夷仪,诸侯替它筑城,为的是救援患难。凡是诸侯领袖,救援患难、分担灾害、讨伐罪人,都是合于礼的(“夏,邢迁夷仪,诸侯城之,救患也。凡侯伯救患分灾讨罪,礼也。”)。《春秋穀梁传》直接说是为了赞美齐桓公(“美齐侯之功也”)。

        去年“狄入卫”,爱鹤的卫懿公招架不住,被赶到了黄河以南,在曹邑暂时安顿了下来。今年狄侵邢,爱哭的邢侯更招架不住,被赶到了聂北,在夷仪修筑城池住了下来。这两件事,都是在齐桓公的主导下进行的,被称作:迁邢存卫。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还出兵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现在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帮助他人以提高自己的声望。

        《春秋左氏传》记载,僖公元年,齐桓公把邢国迁到夷仪。二年,把卫国封在楚丘(卫地,今河南安阳市滑县东部)。邢国迁居,好像回到原来的国土;卫国重建,却忘记了亡国之痛。《春秋》体例,自行迁都不作记载,记载的都是因外界因素被迫迁都(“僖之元年,齐桓公迁邢于夷仪。二年(前658年),封卫于楚丘。邢迁如归,卫国忘亡。”)。

        (三)

        “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齐人以归。”

        鲁僖公元年,秋天,七月二十六日,鲁庄公夫人哀姜死在夷地,齐国人把她的遗体带回齐国。

        《春秋公羊传》说,夷是什么地方?是齐国的地名(夷,小诸侯国名,后归于齐,在今山东即墨县西)。既然是齐国的地名,这里为什么说齐国人把她的遗体带回去呢?夫人姜氏死在夷这个地方,当然是齐国人把她的遗体带回去。夫人死在夷这个地方,为什么当然是齐国人把她的遗体带回去?因为是齐桓公把她召回去勒死的。(夷者何?齐地也。齐地则其言齐人以归何?夫人薨于夷,则齐人以归。夫人薨于夷,则齐人曷为以归?桓公召而缢杀之。)

        哀姜是齐桓公的妹妹,与鲁公子庆父私通,哀姜想立庆父为国君,与庆父密谋杀死妹妹叔姜的儿子鲁闵公,鲁人却改立成风的儿子申为鲁僖公。事败之后,哀姜逃到邾国,齐桓公把哀姜召回齐国,杀了哀姜。哀姜遇上齐桓公这样的哥哥,算是真的走到了绝路上了。不评论!

          (四)

          “楚人伐郑。”

        鲁僖公元年,秋季,楚国人进攻郑国。

        《春秋》对楚国的称谓又发生了变化,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最早是“无视”,就是不记载楚国的事。之后,鲁庄公十年,“秋九月,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详见【闲话春秋】之四十三),这是首次记录楚国的事情,并将“楚”称为“荆”。今年,《春秋》开始将“荆”改称为“楚”。楚国终于名正言顺地进入《春秋》,被纳入中原诸侯序列!

        楚国攻击郑国,直接原因是郑国跑去亲近齐国“老大”,而对楚国“老大”不太重视;根本的原因是楚国要进军中原,郑国首当其冲!

          (五)

          “八月,公会齐侯、宋公、郑伯、曹伯、邾人于柽。”

        鲁僖公元年,秋季,八月,鲁僖公和齐桓公、宋桓公、郑文公、邾子在柽(chēng)地会晤。

        这是一次多边会晤,目的很明确,就是策划救援郑国(《春秋左氏传》:“秋,楚人伐郑,郑即齐故也。盟于荦,谋救郑也。”)。“柽”这个地方《春秋左氏传》记载是荦(luò),一地两名,可能是宋邑也可能是陈邑,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西北。

        随着楚国被周王室给予“中原诸侯国待遇”,齐桓公的“尊王攘夷”的大旗下便多了一名强有力的“老大”竞争者,这让齐桓公感觉到了威胁,所以紧急召开国际会议,商讨对策!

          (六)

          “九月,公败邾师于偃。”

        鲁僖公元年,九月,鲁僖公在偃地打败了邾国的军队。

       这件事很反常,好端端地,怎么就打上仗了呢?邾国这支队伍是戍守在虚丘将要回国的军队。成季叔叔带着鲁僖公侄子避难的时候,去的是邾国,邾国也一直是鲁的附属国,过去也从来没有战胜过鲁国,现在大概也没有对鲁有什么恶意,却莫名其妙地被打。这大哥当的,动不动就无缘无故地拿小兄弟练手,有点不地道啊!

        《春秋左氏传》说,鲁僖公打败的这支邾国军队,是戍守在虚丘将要回国的军队。偃,邾地,在今山东临沂市费县南部。虚丘,也在这附近,有说是鲁邑,有说是邾邑。历代《春秋》注家通过想象注解此事:有认为虚丘是鲁邑,邾国乘鲁国有乱,派兵前去戍守,调防回国途中被鲁国击败,所以是邾国的不是。也有认为虚丘是邾邑,邾人送哀姜去齐国,返回时在虚丘驻守,齐国杀哀姜后将遗体送还给鲁国,邾人不敢妄动,于是从虚丘返国,鲁僖公给了邾国一个教训,这是鲁僖公不对。看完之后,您做何解呢?

          (七)

          “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帅师败莒于郦。获莒拏。”

        鲁僖公元年,冬季,十月十二日,公子友帅军队在郦地打败了莒国的军队,并俘虏了(莒子的弟弟)拏挐,)。

        这又是一场奇怪的战争。郦,鲁地,具体位置不详。《春秋左氏传》说,冬天,莒人来向鲁国索取财货,估计是答应鲁国引渡公子庆父的贿赂。不知是鲁国失言没给,还是给得太少,甚至是莒国贪得无厌(莒国当时应该已没有这份实力了!),总之,莒国打上门来了讨要,鲁国当然是“银货两讫,当面点清,出门概不认账”。于是有了这场战争,莒军被打败,莒子的弟弟挐被俘虏。挐并不是卿,《春秋》记载获莒挐,是为了称赞公子友俘获的功劳(“冬,莒人来求赂。公子友败诸郦,获莒子之弟拏。非卿也,嘉获之也。”)。“获”是指国君被生俘或者大夫被俘。

        看来“不诚信”这事儿,与人性中的“私欲”紧密相关,伴随人类始终。人类进步的过程,也就是用文明的方式克服自身“私欲”的过程,这决不是一个舒适的过程。

        “春秋三传”的另外两传,对此事持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春秋穀梁传》批评公子友用宝刀“孟劳”袭击莒挐,是欺骗行为;《春秋公羊传》则赞扬公子友“治内难以正,御外难以正”,在约定的时间地点、不相诈地与莒军作战。孰是孰非,已经无从深究,只是《春秋左氏传》记载,“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这是鲁僖公给季友大大地奖赏,季氏据费(今山东临沂市费县西北上冶镇)而有了很大的发展。“汶阳之田”是汶水之北的田地。

          (八)

          “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丧至自齐。”

        鲁僖公元年,十二月十八日,鲁庄公夫人(哀姜)的遗体从齐国运到鲁国。

        《春秋左氏传》认为齐国人杀死哀姜是太过分了,并说“女子,从人者也。”古礼女子有三从之义,“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哀姜既已嫁鲁,在夫家有罪,也不该由齐国来惩罚,更何况齐桓公和哀姜一父所生(“齐人杀哀姜也为已甚矣,女子,从人者也。”)。齐桓公在国际上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命令诸侯,延续周礼,辅助弱国,颇有正义化身的派头,而哀姜淫乱,连弑二君,作为自己的妹妹,让自己很没面子,这才有将她引渡回齐国,在半道上杀死她的事情发生。哀姜该罚,但不该由齐桓公以这种方式惩罚。首先哀姜在鲁国犯罪,应该交由鲁国处理。其次,弑君之罪,哀姜为从犯,罪不至死。文姜和哀姜,同样齐国公女,同样是弑君之从犯,文姜能得善终,而哀姜却被杀死,故鲁国舆论是有些同情哀姜的。公道自在人心!

        《春秋》因为此事告于庙而加以记载,用的称呼是“夫人氏”,似乎类同于为鲁隐公母亲所记之“君氏”之意。《春秋公羊传》说,夫人为什么不称姜氏呢?为了贬低她。为什么要贬低她?因为她参与了就弑杀鲁闵公的罪恶。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在弑杀的时候贬低她呢?因为贬低必须在重要的时候,没有什么比把她的遗体运回国时更重要了(“夫人何以不称姜氏?贬。曷为贬?与弑公也,然则曷为不于弑焉贬?贬必于重者,莫重乎其以丧至也。”)。《春秋穀梁传》则说,不用姜字,是因为夫人杀了两个儿子,不称她的姓是为贬斥她。有的人说,是避讳说齐桓公杀了同姓姊妹(其不言姜,以其杀二子,贬之也。或曰:为齐桓讳杀同姓也)。最简单的理解,可能“夫人氏”三字漏写了“姜”字,应该是“夫人姜氏”。最后一句,哀姜的“哀”,是她死后得到的“谥号”。

读点春秋,知点礼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鲁庄公夫人哀姜——不得善终
春秋战国时期鲁庄公姬同的夫人
春秋时期的这个国家
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转帖连载28)
春秋时期鲁国的十四位君主(上)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