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话春秋】之七十三: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公元前656年,鲁僖公四年,牛年(乙丑年)。这一年是北方“老大”齐国和南方准“老大”楚国之间第一次直接碰撞。楚国直接伐郑,齐国曲线救郑,直插楚国腹地,逼得楚国不得不派使讲和,郑国之危遂解。在此次交锋中,齐国以战略思想取胜,楚在外交策略上占优。楚国使者很厉害,用“风马牛不相及”讽刺齐桓公是“太平洋的警察”管得宽,屈完更是以“胜人以德不以力”来回击齐桓公的耀武扬威,谁说楚国是南蛮?荆楚文化战完胜中原文化。春秋初期,南“蛮子”楚国开垦南方土地,收服周边部落,逐渐变成大国强国,现在,试图通过伐郑打开北上大门,入主中原。齐桓公虽组织八国联军救郑,但虎头蛇尾,收获不大。尽管如此,今年的“召陵之会”却使楚国北进步伐第一次受阻,这是春秋时期黄河流域诸侯第一次联合抵抗楚国,暂时压制住了长江流域荆楚文化的向北扩展。管仲为相的齐国“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史记·齐太公世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客观上捍卫了中原诸侯的农耕经济,保卫了华夏礼仪文化,维系着诸侯之间的盟誓信约,这种“一匡天下”的霸业,百余年后还受到孔子的称赞:“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袵(rèn)矣!”(《语论·宪问》,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不知齐桓公“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的行为,对历史进程而言,是功还是过?

        “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夏,许男新臣卒。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齐人执陈辕涛涂。秋,及江人、黄人伐陈。八月,公至自伐楚。葬许穆公。冬十有二月,公孙兹帅师会齐人、宋人、卫人、郑人、许人、曹人侵陈。”

        孔子老先生用100字记载今年9件事,记载一年之事,字数再次过百,国际社会热闹,鲁国平安无事。

             (一)

            “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

        鲁僖公四年,春天,周王朝历法的正月,齐桓公率领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穆公、曹昭公“八国联军”侵犯蔡。

        近代中国人对“八国联军”这个词非常敏感,好象这是西方人搞的拉帮结伙欺负中国人的罪恶行径。其实,这玩意儿,春秋时期老祖先已经用烂了,叫做“滥觞”,对于不听自己话(不管自己的话对不对!)的小兄弟或陌生人,纠集一帮人就去群欧!纯粹是“丛林法则”,美其名曰先进文明代替落后文化。所以,现在挨打了,不要总抱怨西方,这些“恶”的方式难道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要想避免历史重演,就应自尊、自立、自强起来,努力推动人类社会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文明与进步,这或许是历史想要告诉后人的东西吧。

        这次“八国联军”侵蔡,借口是蔡姬嫁楚,目的是袭蔡救郑,本质是齐楚争强。齐桓公已经是中原诸侯的实际霸主,受周王室认可,是官方“老大”;而楚成王则想在中原诸侯有更大的影响力,而且也有不输于齐桓公的实力、能力、魄力,是民间“老大”。去年,“蔡姬荡舟”,齐桓公很生气,蔡穆侯缺心眼,在还没有正式离婚的情况下,把蔡姬改嫁给了楚成王,于是,一位美女引发了两位“老大”第一次强烈碰撞。其实,齐桓公不缺女人,能因为荡舟这么点小事把蔡姬送回娘家,说明他也不怎么在乎这个女人,有这个女人也行,没这个女人也行。但让齐桓公不可忍受的是,蔡国对他这个诸侯老大的“不尊重”行为,这个女人名义上还是老大的女人,怎么可以不请示、不汇报,私自做主就将她嫁给楚成王呢?对,嫁谁都行,就不能嫁给楚成王,那位敢与我“齐老大”叫板的“熊先生”。血光之灾,蔡侯自招。《孟子·公孙丑》: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

           “蔡溃,遂伐楚,次于陉。”

        鲁僖公四年,春季,蔡国溃败,(八国联军)继续乘胜讨伐楚国,驻扎在陉地。

        “蔡溃”是必然的结果,既因为以齐为首的八国联军非常强大,又因为蔡国处在“向南向北”的矛盾之中。《春秋公羊传》说,“溃”是什么意思?就是下面反叛上面。全国的叛乱叫“溃”,一个城邑的叛乱叫“叛”(“溃者何?下叛上也。国曰溃,邑曰叛。”)。向北靠向齐国?向南投入楚怀?蔡国国内因此撕裂成两派,内部矛盾冲突,是其溃败的内因。在强大的“八国联军”这个外因推动下,内因向着有利于齐桓公的方向变化。《春秋穀梁传》为齐桓公的侵略行为大唱赞歌:不占领蔡的土地,不要蔡的百姓,是光明正大的行动(“不土其地,不分其民,明正也。”)。

         收拾完首鼠两端、怀有二心的蔡穆侯,齐桓公接着挥师向楚,看来真的不是因为那个蔡姬“荡舟嫁楚”而兴师动众,其本来目标就是“伐楚救郑”。千万不要用小人之心揣度君子之腹噢!“陉”的本意是山脉中断的地方,这里指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南。

        郑国已经于前年冬天、去年冬天两次受到楚国的侵袭,连续派来了两批求救的使者。郑国对齐国本来也有点“贰心”,再不及时救郑,郑国就真的倒向楚国了,这对齐桓公的霸业来说是巨大的损失,是绝不允许发生的。《春秋左氏传》对此次春秋以来中原各国最大的一次联合军事行动描述较为详尽,后人称之《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齐桓公挥师攻楚。楚成王派遣使者来到八国联军中对齐桓公说:“君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是牛马发情恣意狂奔彼此也不会相关。没有想到君王您竟然不顾路途遥远来到我国的土地上,这是为什么呢?”管仲回答说:“以前召康公(周武王、周公旦的兄弟,周大保召公奭shì)命令我们的先君太公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辅助王室。’赐给我们的先君征伐的范围,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可能是指穆陵关,今湖北黄冈市的麻城市北),北边到无棣(今河北秦皇岛市卢龙县)。你们不进贡王室的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应有的物资,不能漉()酒请神,我为此而来问罪。昭王(周昭王南巡渡汉水时失事而溺亡)南征到楚国而没有回去,我为此而来责问。”使者回答说:“贡品没有送来,这确是我君的罪过,今后岂敢不供给?至于昭王没有回去,君王还是问水滨之人吧!”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苞茅缩酒”,苞即包裹之意,所以也写出包;茅指菁茅,是一种生长在荆楚一带的植物,古时用来包裹东西,或用成束的菁茅来滤酒以除去酒中杂质即缩酒(“束茅而灌之以酒为缩酒”)。当祭神之时,束茅立着,以酒自上浇下,其糟则留在茅中,酒汁渐渐渗透下流,像神在饮酒。

        楚国使者很厉害,知识很渊博,引经据典,用“风马牛不相及”,来讽刺齐桓公是“太平洋的警察”-管得宽。风,放也,牝牡(雌雄)相诱谓之风。《尚书》称:‘马牛其风。’意思是马诱马、牛惑牛,出自天性,恣意纵情,比喻互不相干。西晋大牛人杜预说,牛马随风任意滋情逸荡,是没有任何界线概念的自然微小的事,用此比喻人或事的互不相干。与楚国使者的有理有节、从容应对相比,齐国名相管仲的话就显得很没有水平。他说,西周宗室兄弟召(shào)康公给他们的老祖先姜太公有一道命令,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天下九州之方伯,姜太公本人都可以征讨他们的罪行,齐桓公就是按此命令来到楚国的。这话从何说起呢?那个西周宗室兄弟召(shào)康公几百年前给姜太公的命令很明确,是姜太公本人可以这么干,并没有说姜太公的多少代子孙和他们的国家齐国可以随便征讨诸侯。管仲这里明显是偷换概念,强词夺理,拿根鸡毛当令箭。不过,政治是不讲什么道理的,拼的就是实力,看谁胳膊粗,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借口而已,不必当真!

        使者转达楚成王的话:“寡人处南海”,这是夸张的说法。楚王在描述自己“共王”(共戴周天子)之德时,矜夸说,“抚有蛮夷,奄(yǎn)征南海”。征南海”和“有南海”可是两个概念,楚国国境未必到达南海。说齐桓公是“君处北海”,反倒是实情。读来注意区分。

          (三)

          “夏,许男新臣卒。”

        鲁僖公四年,许穆公新臣死了。

        许穆公,与齐国同姓姜,男爵,名叫新臣,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56年在位42年。这次是死在齐桓公领导的“八国联军”伐楚征程上。

        许穆公的声名在外,不是因为他是许国国君,也不是因为他的男爵身份,更不是他作为男儿的作为,而是因为他娶了一位著名的夫人,即许穆夫人。前边已经说过,许穆夫人之所以著名,一是因为她母亲“宣姜”的大名鼎鼎,二是因为她热烈的爱国情怀,三是因为她是一位传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详见【闲话春秋】之六十八)。许穆夫人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女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其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极高声誉。

        许氏与齐氏是同一个祖先四岳伯夷之后,始祖为许文叔,是许国的开国国君。春秋时期,许国就是个打酱油的,在《春秋》记载的60多次许国之事中,要私跟着别人以“许人”、“许男”之名凑数,作为成员讨伐别国或参加会盟,要么以“伐许”、“围许”、“迁许”被别国任意摆布,从来没有独立干过什么事情,可能唯一独立干的事情就是“葬许某公”吧,尽管如此,不过许国在春秋时期没有被灭掉,一直延续到战国初期。

          (四)

          “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

        鲁僖公四年,夏季,楚国大夫屈完来到军中结盟,最后在召(shào,邵)陵与齐国率领的八国结盟。

        齐桓公闻报楚军伐郑甚急,便大会诸侯,带领齐、鲁、宋、卫、陈、郑、许、曹八国兵马先伐蔡国,破蔡后又伐楚,大军直抵召陵(楚邑,今河南郾城东。另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是今天河南漯河市召陵区,那儿还建有“会成台”,但齐桓公率领的联军已经进入湖北地境,为了谈判退避三舍,后撤三、四百里路,太有诚意啦,有点不符合实情。)。楚成王听说八国兵马伐楚,心中害怕,忙派大夫屈完和齐军议和,双方在召陵订立盟约,楚国表示尊周服齐,郑国之危遂解。

        《春秋左氏传》说,夏天,楚成王派屈完来八国联军。联军后退并驻扎在召陵。齐桓公把所率领的军队列成战阵,和屈完坐一辆战车检阅队伍。齐桓公说:“我们出兵,难道是为了我一个人吗?为的是继续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我们两国共同友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君王惠临敝国求福,承蒙君王安抚我君,这正是我君的愿望!”齐桓公说:“用这样的军队来作战,谁能够抵御他们呢?用这样的军队来攻城,哪个城不被攻破呢?”屈完回答说:“君王如果用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君王如果用武力,楚国有方城山作为城墙,汉水作为护城河,君王的军队即使很多,也没有什么用处。”屈完与各诸侯订立了盟约。(“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齐桓公内心的骄傲自大,通过在屈完面前自称“不谷”可见一斑。“不谷”,古代天子自称之谦辞,和孤、寡意思相似,用来比喻人没有德行,所以绝后。古代王侯以此自警、自谦。齐侯这里以不谷自称,意思是级别仅次于天子,诸侯自称只可以用孤或寡,不谷是天子才可以用的。齐桓公自夸军队之强,屈完不卑不亢地应对说,胜人以德不以力,巧妙地还以颜色。实力雄厚的楚国,派出的两位使者也很出彩,双方一番交锋,管仲、齐桓公都没有讨到便宜,最后与楚国订立了盟约而回。

          (五)

          “齐人执陈辕涛涂。”

        鲁僖公四年,齐桓公把陈国大夫辕涛涂抓了起来。

        齐桓公这是跨国绑架。《春秋穀梁传》说,齐人,指的是齐桓公。为什么称他齐人?因为陈国人纷纷指责他,认为他越过国界抓人是不对的(“齐人者,齐侯也。其人之何也?于是哆<duō>然外齐侯也,不正其国而执也。”)。越境抓人肯定有点过份,但“兼听则明”,齐桓公为什么这么干呢?《春秋左氏传》给出了答案。陈国的辕涛涂对郑国的申侯说:“军队取道陈国和郑国之间,两国供应必然发生困难。如果向东走,向东夷(郯<tán>、莒<jǔ>、徐等)炫耀武力,沿着海道回国,这就很好了。”申侯说:“好。”辕涛涂就把这个建议给了齐桓公,齐桓公一听有道理,也就同意了。但这位申侯不地道,去见齐桓公说:“军队在外头久了,如果往东走而遇到敌人,恐怕是不能打硬仗了。如果取道陈国和郑国之间,由两国供给军队的粮食、军鞋,这是可行的行军方案。”齐桓公很高兴,对郑文公说,把虎牢赏给他,而把辕涛涂抓了起来。秋季,齐国和江国、黄国进攻陈国,这是为了讨伐陈国对齐国的不忠。(陈辕涛涂谓郑申侯曰:“师出于陈、郑之间,国必甚病。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循海而归,其可也。”申侯曰:“善。”涛涂以告,齐侯许之。申侯见,曰:“师老矣,若出于东方而遇敌,惧不可用也。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悱屦<fěijù>,其可也。”齐侯说,与之虎牢。执辕涛涂。秋,伐陈,讨不忠也。)

        这里边的三个人物特点鲜明。首先,齐桓公劳师远征,有点疲惫,又被这个辕涛涂利用他的好大喜功心理,被忽悠得团团乱转,因此脑羞成怒,直接打击报复,把辕涛涂给抓了起来,多少有点失方伯风度,后来想想自己做的确实不咋地,就在后来陈国求和时,顺便将陈国大夫辕涛涂释放回去了,挽回了一点面子。其次,那位小人郑申侯,在辕涛涂与他商量计划时,他很痛快地说“好”,结果一转身就跑到齐桓公那儿讨好去了,齐桓公不是傻子,能不明白辕涛涂这是在忽悠自己?不怕真小人,就怕假好人。如果郑申侯当面与辕涛涂耍小人嘴脸,估计以辕涛涂的智慧,也不会被摆这么一道。小人得一时之成,齐桓公投桃报李,借花献小人,强迫郑文公把虎牢邑赏给这位会投机钻营的小人申侯。小人申侯很得意,但得意不了多久了,死期很快就到来了。最后,此事的主角辕涛涂,他从陈、郑两国的利益出发,希望联军不要从陈、郑之间回去。常言道,大军过处,必有饥馑、凶年、瘟疫,即使军队纪律严明,沿路的粮草供给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更何况齐桓公治军并不严明。为此,他把建议“齐桓公走东道、率军示威东夷”的主意与郑国大夫申侯商量,可是他碰到了个“假好人”,当面好好好,背后摆一道。站在陈、郑两国的立场上讲,辕涛涂是爱国志士,站在诸侯联军的立场上讲,辕涛涂是奸诈。其实还不如简单一点,直接劝谏齐桓公“从严治军”反而更好,也显得辕涛涂光明磊落。 

            (六)

            “秋,及江人、黄人伐陈。”

        鲁僖公四年,秋季,齐桓公和江人、黄人一起讨伐陈国。

        这次讨伐陈国,还是因辕涛涂而起,对此,《春秋公羊传》持比较中允的意见。袁涛涂有什么罪?他改变了军队的行进路线。他怎样改变了军队的行进路线呢?袁涛堡对齐桓公说:“国君既然已经使南夷(指楚国)屈服了,为什么不调转军队沿着海边向东而行,使东夷(指郯<tán>、莒<jǔ>、徐等)屈服了再回国呢?”好大喜功的齐桓公一听有道理就答应了,说:“好!”于是调转军队,沿着海边向东而行,结果,大部分军队都陷入沼泽地里。齐桓公发现不对,调转头来,把袁涛涂抓了起来。拘捕人的人为什么有时被称作“侯”,有时被称作“人”呢?拘捕人的人被称作“侯”,是表示属于方伯应有的讨伐;拘捕人的人被称作“人”,就表示不属于方伯应有的讨伐。这次被拘捕的人是有罪的人,为什么不能算是方伯应有的讨伐呢?古代周公东征时,西边的国家就有怨言;西征时,东边的国家就有怨言。这次齐桓公向陈国借道征伐楚国,但是陈国人都不想让军队返回时从自己的国家经过,这是军队纪律不严的缘故。不整顿自己的军队而抓袁涛涂,古代方伯的征伐,就不是这样的。(“涛涂之罪何?辟军之道也。其辟军之道奈何?涛涂谓桓公曰:‘君既服南夷矣,何不还师滨海而东,服东夷且归?’桓公曰:‘诺!’于是还师,滨海而东,大陷于沛泽之中。顾而执涛涂。执者曷为或称侯,或称人?称侯而执者,伯讨也。称人而执者,非伯讨也。此执有罪,何以不得为伯讨?古者周公,东征则西国怨,西征则东国怨。桓公假途于陈而伐楚,则陈人不欲其反由己者,师不正故也。不修其师而执涛涂,古人之讨,则不然也。)

        看明白了吗?在婉转地批评齐桓功好大喜功、治军不严、是非不分、不恤诸侯等等一大堆不是,讽刺齐桓公行事不象方伯。

          (七)

          “八月,公至自伐楚。”

        鲁僖公四年,鲁僖公伐楚后回国。

        国君出行或回国,要告祭祖庙,史官才加以记载。《春秋公羊传》说,楚国已经屈服了,为什么又从讨伐楚国的战场上回来呢?因为楚国又背叛了盟誓(“楚已服矣,何以致伐楚?叛盟也。”)

        鲁僖公比他老爹鲁庄公听话,一开始就积极地追随在齐桓公“老大”的左右。 

          (八)

          “葬许穆公。”

       鲁僖公四年,安葬了许国国君许穆公。

       许穆公死的真是时候啊!死在齐桓公领导的“八国联军”伐楚的征途上,这可为他带来了他梦寐以求的东西。《春秋左氏传》说,许穆公死在军中,用安葬侯爵的规格安葬了他,这是合于礼的。凡是诸侯在朝会时死去,葬礼加一等;为天子作战而死的,加二等。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用天子的礼服入殓(“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凡诸侯薨<hōng>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gǔn>敛。”)。“衮”,古代帝王或三公穿的礼服。许为男爵,不得用衮衣,而公爵可用,只是标示不同,现在许穆公也用上了,就是高等级待遇了。有点象今天某某领导人死了,争得个盖“某旗”待遇吧!看看,干几辈子也挣不来的东西,死得其时,死得其所,便唾手可得了。

        “多大的荣光,都抵不过你还活着!”好吧,翻篇,明年是许僖公(名业,字定昭)元年。 

              (九)

          “冬十有二月,公孙兹帅师会齐人、宋人、卫人、郑人、许人、曹人侵陈。”

        鲁僖公四年,冬季,十二月,公孙兹帅师会合齐人、宋人、卫人、郑人、许人、曹人入侵陈国。

        这可不是捞草打兔子了,顺便搞一搞,而是专程前往去欺负陈国的,看看这些闲得没事干的诸侯,劳民伤财成了他们全部的人生意义。陈国求和,齐桓公赶紧“就坡下驴”,将陈国大夫辕涛涂释放回去了。公孙兹,也叫叔孙戴伯,是鲁僖公的叔叔公子牙的儿子,戴是谥号,叔孙氏是公子牙这一支的氏族代号,但此时“叔孙”尚未成为氏族代号,所以《春秋》记载的还是公孙兹。

读点春秋,知点礼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周列国故事124之八国联军集结,征伐楚国
楚成王第4章:齐楚相持
齐桓公真的因为玩笑打蔡国吗,说红颜祸水的都是耍流氓
齐恒公出兵楚国有没有要回蔡姬?蔡姬下场如何?
风马牛不相及
小故事:风马牛不相及,风马牛不相及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