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话春秋】之七十八:震而矜之,叛者九国

公元前651年,鲁僖公九年,马年(庚午年)。今年,周王朝的新天子周襄王姬郑走马上任,周襄王元年。这一年是盛极而衰,阴阳转变之年。诸侯“老大”齐桓公组织召开了称霸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国际会议,即“葵丘会盟”,新任周天子(周襄王)派大夫宰孔赐胙(祭肉),长期坚持“不结盟”的晋献公也带病上路前往葵丘,刚死了老爹的宋襄公缓丧参会,“老大”齐桓公关于国际国内关系五项准则理论全面推出……在如此顺风顺水情况下,有几个人能把持得住、把握得好?尽管齐桓公不是一般人,做事也不一般,在接受“赐胙”时能够“下,拜;登,受。”,但那份发自内心的骄傲还是很“巧妙”地显露了出来。《春秋公羊传》说,“葵丘之会,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意思是葵丘会盟上,齐桓公那种“没有谁的功劳比我大!”的骄横傲慢和矜持自夸,导致后来就有九个国家背叛他。“葵丘会盟”是齐桓公霸业的顶点,从这一刻开始阳极阴生,尽管阴阳变化很微弱,但新的霸主已经开始孕育,旧的步伐将逐步远去。这是天道自然,谁也无法改变!

        “九年,春,王三月丁丑,宋公御说卒。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秋七月乙酉,伯姬卒。九月戊辰,诸侯盟于葵丘。甲子,晋侯佹诸卒。冬,晋里奚克杀其君之子奚齐。”

        孔子老先生用71字记载今年6件事,最重要的当然数“葵丘会盟”,另外,宋国、晋国两国君去世也有深远影响。

             (一)

            “九年,春,王三月丁丑,宋公御说卒。”

        鲁僖公九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三月十九日,宋桓公御说(yuè)死了。

        宋桓公,子姓,宋氏,名御说,死后谥号为“桓”,公元前681年-前651年在位31年,宋后湣公(宋闵公)之弟。宋国经历了公元前710年的“宋督之乱” (详见【闲话春秋】之十六和公元前682年的“南宫万弑君” (详见【闲话春秋】之四十五等一系列动乱后,到宋桓公时期,这个老牌诸侯国已经元气大伤,半个世纪前象宋穆公(公元前728年-公元前720年)、宋殇公(公元前719年-公元前710年)那样纵横中原、与郑争锋的雄风已不复存在了,但宋桓公一方面努力保持国内的政治稳定,恢复和发展经济,打牢宋国繁荣富强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开展积极的外交政策,搭上诸侯“老大”齐桓公的快车,随齐桓公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在国际上逐渐恢复了宋国的大国地位,逐渐成为中原地区不可忽视的重要成员。

        宋桓公生有六子:庶长子目夷(字子鱼,又称司马子鱼),次子兹父(也叫兹甫,嫡长子)为宋桓公的正室宋桓夫人(卫昭伯和宣姜之女)所生,另外还有公子鳞(又称司城荡)、公子荡、公子向、敖。

         宋桓公还没有下葬,夏天宋襄公就急着跑去参与诸侯会见,所以《春秋》称他为。丧事期间,天子称小童,公侯称”(《春秋左氏传》:“春,宋桓公卒,未葬而襄公会诸侯,故曰子。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这是《春秋》体例,旧君死,新君立,当年称子,逾年称爵。有规则就有例外,因此也不是绝对这样。《春秋穀梁传》直接批评说,礼规定,父灵柩在堂(指没安葬),儿子不参加外事活动。现在宋子离开灵柩外出开会,认为宋子对父亲的故去没有哀伤(“礼,柩在堂,孤无外事。今背殡而出会,以宋子为无哀也。”)。

        在宋国此年是宋桓公三十一年,宋襄公即位后,认为公子目夷仁爱,让他做左师以听政(听政,就是掌政事但不能专政,专政者为当国),宋国由此安定太平。所以目夷的后人世世代代承袭左师的官。(“春,宋桓公卒,未葬而襄公会诸侯,故曰子。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为仁,使为左师以听政,于是宋治。故鱼氏世为左师。”)

            (二)

           “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

        鲁僖公九年,夏季,鲁僖公和宰周公、齐桓公、宋襄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在葵丘会见。

        此次诸侯和周五室的命名者会于葵丘(今山东菏泽市曹县与河南开封市兰考县、商丘市民权县之间),重温过去的盟约,同时发展友好关系,这是合于礼的。周襄王派宰孔(宰周,当时周王室执政者之一)把祭肉赐给齐桓公,说:“周天子祭祀文王、武王,派遣我把祭肉赐给伯舅。”齐桓公准备下阶拜谢。宰孔说:“还有以后的命令,天子派我说:‘因为伯舅年纪大了,加上功劳,奖赐一级,不用下阶拜谢。’”齐桓公回答说:“天子的威严就在前面,小白我岂敢受天子的命令而不下阶拜谢?不下拜,我惟恐在诸侯位上摔下来,给天子留下羞辱。岂敢不下阶拜谢?”齐桓公下阶拜谢,登上台阶接受祭肉(《春秋左氏传》: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从“拜受祭胙(zuò)”这件事来看,齐桓公还是很清楚,也很自警自律的,之所以能成为诸侯老大,肯定是有过人之处的。试想,只这份自知之明,就让当时多少诸侯自叹不如吧。有人说这是齐桓公在做作,是在诸侯面前装恭敬,其实骨子里是骄横傲慢。真有德行也罢,假装有德行也罢,一辈子如此都能装成这样子,也算是一个“守德”之人,也能避免很多祸乱。

         周天子祭祀文王、武王用的胙(zuò,天子祭祀周文王和周武王之胙,官称文武胙,级别最高的祭肉),一般只分给同姓(姬姓)诸侯和杞、宋(延续夏商祭祀的国君),齐国是异姓诸侯,一般是不赐胙的。这次派宰周公来赐祭肉给伯舅(齐桓公),是周襄王对齐桓公拥立之功的一种褒奖。曾记否,15年前周惠王也给楚国赐国胙,不知是不是文武胙。名正则能言顺,周天子的一块祭肉,就能让诸侯争得你死我活,那块肉上,不知道附加了多少功名利禄啊!

          (三)

          “秋七月乙酉,伯姬卒。”

        鲁僖公九年,秋季,七月二十八日,鲁僖公的大女儿伯姬死了。

        鲁僖公的大女儿伯姬死了,如此吝惜笔墨的《春秋》,为什么要记载她呢?《春秋公羊传》的解释是:尽管伯姬还没有结婚(适人气,指男欢女爱,结婚后通晓男女之事),但她已经订了婚。妇人订了婚,起了字,并且举行了异礼(即下文的“笄礼”),死的时候就可以按照成人的丧礼来办理丧事。估计是告于祖庙了,所以有此一笔(“此未适人气何以卒?许嫁矣。妇人许嫁,字而异之,死则以成人之丧治之。”)。《春秋穀梁传》也给出了同样的理由:伯姬是鲁国姑娘。女子没出嫁死了不予记载,这次为什么记载?因为已经订婚,并举行了笄(jī)礼,称她的字了,死了就可以用成年人的丧礼治丧(“内女也。未适人不卒,此何以卒也?许嫁笄而字之。死则以成人之丧治之。”)

        孔老先生惜墨如金,却有如此人性化的一笔,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下古代女子生活及丧葬习俗。根据《春秋》的点滴记载,感觉当时社会对待女性还是比较宽容、平等、尊重的,女性也比较自由,社会地位也比较高,远好于后世,特别是朱熹之后宋明理学禁锢下的封建社会。

          (四)

          “九月戊辰,诸侯盟于葵丘。”

        鲁僖公九年,秋季,九月十三日,诸侯在葵丘结盟。

        葵丘之盟”是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会盟,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点,物极必反,阴阳之首,此次会盟也是他霸业的终点。“老大”齐桓公在结时对诸侯提出了明确要求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春秋左氏传》:秋,齐侯盟诸侯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这难道是伟大的“齐国梦”的国际版?

        宰孔没有参加诸侯结盟(因为他不是诸侯),先行返回,遇到晋献公,说:“可以不去参会了。齐侯不务德而忙于远征,所以北伐山戎,南伐楚,对付西边就是这次会议的目的。东边不知是否有征伐,西边是不可能了。晋国反倒可能有内乱!国君您的要务是平定内乱,不是急于前去结盟。”晋献公听完这话就回国了(《春秋左氏传》:宰孔先归,遇晋侯曰:“可无会也。齐侯不务德而勤远略,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为此会也。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其在乱乎。君务靖乱,无勤于行。”晋侯乃还。)。公元前655年的首止之盟,就是这位宰孔受周惠王之命挑拨齐郑关系,使郑文公逃盟(详见【闲话春秋】之七十四,现在又是这位宰孔,再用三寸不烂之舌,私自劝走了晋献公,晋国和楚国的不与盟,让齐桓公的霸业多少有些缺憾。宰孔尽管为人不地道,但对齐桓公“不务德而勤远略”的观察和评价还是挺准确到位的。

        “老大”齐桓公在葵丘组织的这次国际会议会期也是够长的,夏季不知道几月开始,到秋季九月才以结盟的方式结束。当时诸侯们真是“有钱有闲”,只要有人组织,就到这国际俱乐部里来玩上几个月一个季度的。葵丘盟约没有留下原始文件,从史料中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处理国际国内关系五项原则或基本准则。

        一是“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无使妇女与国事。”看来,当时就注意到了诸侯国内部因君位继承问题引发的内乱,因此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对于公子中不孝的要坚决诛杀,以免日后引发政变,不得随意更改废立太子,不得将妾室立为正妻,不要让女人参与国事。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1911年之后,中国封建制度彻底崩溃,上演了几千年的内宫争斗问题就自然得到了解决。所以,很多问题,不是解决不了,是思路和方法不对,应多从“民本”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是“尊贤育才,以彰有德。”这条可能是齐桓公的切身体会,是有感而发吧。齐小白同志尊重管仲、鲍叔牙等贤才,使齐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垄断盐业),齐国实力空前强盛,是他能称霸的坚强物质基础。后来的春秋第二霸宋襄公也是任用贤才目夷而成就霸业的。春秋时期,华夏诸国深受夷狄的威胁,重视人才,彰显美德,是增强国力,保持繁荣稳定,抵御夷族入侵的根本措施。

        三是“敬老慈幼,无忘宾旅。”今天国家的公文中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当时的诸侯盟约中就有充分体现。不只是在内部(国内家里)要“敬老慈幼”,而且还要把这种仁慈的美德推而广之,做到“无忘宾旅”,体现了各诸侯国在华夏文明的立场上是一致的,为“攘夷”事业打下共同的文化基础。这不就是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吗?!

        四是“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士人的官职不搞世袭制,跟今天的公务员“凡进必考”一样一样的。不要兼任几个差事,这在今天的官场,也是不断清理又无法真正理清的弊病。录用士人一定要得当,不得专横杀戮大夫。这里规定了诸侯内政的一些原则,每一条都是针对当时诸侯国存在的实际问题,但在270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似乎仍有时代意义。由此可见,官场流弊之重,积习之难除。

        五是“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这是涉及到结盟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的条文。曲防就是在河流上做手脚,比如说位于河流上游的国家将水源截断,所以在葵丘会议上,严申各国不得擅自截断水源以干涸下游国家。春秋时期以农业立国,水是绝对的命脉,所以“曲防”问题就是大问题。即使是今天,我国云南广西如果在境内“曲防”(上游),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就会存在严重的缺水问题。无遏籴就是不阻止邻国来购买粮食。各诸侯国内如果有重大的封赏事件,一定要互相转告,加强联系。

        这些本来应该是周王室和周天子干的事,现在却落在了诸侯老大的肩上,难怪齐桓公想要封禅泰山!周王室真的很悲哀啊!

          (五)

          “甲子,晋侯佹诸卒。”

        鲁僖公九年,周王朝历法的十一月初十(晋国夏正历九月初九),晋献公佹(guǐ)诸死了。

        晋献公,姬姓,名诡诸,晋武公的儿子,曲沃桓叔的孙子,公元前676年-公元前651年在位26年。晋献公继位后,建都绛城(今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东),剪除公族,兼并统一汾河流域,抢占黄河南岸地区,对屡犯边境的骊戎,一面以武力打击,一面联姻怀化,文治武功,逐渐让晋国发展成为“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诸侯强国,使晋侯成为汾河流域唯一大侯,曲沃也发展成为临菑(淄zī)之后中国早期的大都市。

        晋献公一直没有参加齐桓公组织的“遇见会盟”,晋国也没有参与齐国组织的“征战讨伐”,这证明晋国一直没有承认齐桓公诸侯老大的身份,也就没有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今年九月,晋献公准备参加齐桓公组织的葵丘之盟,毕竟要想入主中原,就必须与中原诸侯国接触。但因为身体有病,晋献公出发参时间上就已经迟了,在半道上又遇到那位周大夫宰孔,说齐桓公很骄傲,“不务德而务远略”,诸侯们并不服气他。晋献公一听,觉得没有必要去认这样的人做老大,就打道回府,返回了晋国。现在看来,可能当时晋献公的身体状况已经很糟糕了,经受不住旅途劳顿,必须要尽快返回晋国了。再厉害的人,也厉害不过时间。生命快走到终点了,晋献公的身体已经不能支撑他完成宏图大略了,时间无情英雄迟暮啊!

        晋献公一死,晋国的世道又恢复到原来的模样。宠妾爱子旋踵被杀,夷吾重生相继为君,秦国齐国争相逐利,晋国迎来五世昏乱。晋献公一世的辛苦经营,换来的是如此的结局,估计气得快从坟里蹦出来了!

          (六)

          “冬,晋里奚克杀其君之子奚齐。”

        鲁僖公九年,冬季,晋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儿子奚齐。

        晋献公去世后,被晋献公强大威力所压缩的晋国国内政治力量被彻底释放出来,晋国迎来了“五世昏乱”。晋国卿大夫里克(即里奚克)与其同党大夫邳郑想接回在狄人那儿的重耳(后来的晋文公)做国君,所以就发动三位公子(申生、重耳、夷吾)的支持力量起来作乱,与晋献公安排的君位继承人展开殊死斗争。

        《春秋左氏传》给我们讲了一个长长的故事。晋献公曾让大夫荀息辅佐奚齐,做奚齐的师傅。献公临终前对荀息说:“把这个弱小的孤儿付托给您,怎么样?”荀息叩头说:“下臣将竭尽全力,满怀忠贞。如果事情成功,那是君主在天有灵;不成功,臣将以死相报。”献公说:“什么叫忠贞?”荀息回答说:“国家的利益,知道了没有不做的,这是忠;送走过去的,奉事活着的,两方面都互不猜疑,这是贞。”等到里克将要杀掉奚齐,事先告诉荀息说:“三位公子方面的怨恨快要发作了,秦国和晋国的力量都帮助他们,您打算怎么办?”荀息说:“以死相报。”里克说:“这样对谁都没有好处,是无益之举!”荀息说:“我和先君说过了,不可以怀有二心,背信偷生。难道能做到既想实践诺言而又要爱惜己身吗?虽然没有好处,又能躲到哪里去呢?而且向善之人谁不像我一样?我不想改变诺言,也不要求别人改变什么。

        冬晋历十月(周历十二月),里克在居丧的茅屋里杀了奚齐。荀息准备自杀,有人说:“不如立卓子,由您来辅助他。”荀息便立了公子卓为国君而安葬了献公。晋历十一月,里克又在朝堂上杀了公子卓。《国语》说同时还杀了骊姬。荀息遵守诺言,自杀身亡。《春秋左氏传》感慨说:“《诗经·大雅》所说的‘白圭之玷(白玉上的斑点),尚可磨;言语之玷,不可为。’这就是荀息啊。”骊姬这个女人啊,可怜可悲可恨可叹,那毫不收敛的“私欲”,最终害死了自己、儿子、妹妹的儿子。 

        晋国内部力量进行殊死搏斗的同时,齐国和秦国等外部力量也在窥视晋国情势,采取有利于自己的措施。齐桓公带领诸侯的军队讨伐晋,直逼高梁(晋邑,今山西临汾市东北),然后返回。齐桓公这是把平定晋国内乱作为己任,也是在晋国内乱中寻求齐国的利益。秦国在此事上也是非常积极,捞到的好处比齐桓公更多更实惠。晋国大夫郤芮xìruì,公子夷吾的师傅)劝夷吾重礼贿赂秦国,以求秦国帮助他回国:现在国家不归你所有,有什么可爱惜的?只要回国而得到民众,土地又算得了什么?夷吾听从了建议,口头答应河外五城即黄河以西、以南部分贿赂秦国。于是,齐国派大夫隰(,姜姓,齐国公族)朋与秦国军队一起立夷吾为晋君,这就是晋惠公。秦穆公与郤芮和公孙枝的对话,就可以看到秦人的内心深处。秦穆公对郤芮说:公子(夷吾)依靠的都有些什么人?郤芮回答说:臣闻流亡的人没有党羽,有了党羽必定就有仇敌。夷吾小时候不喜欢玩耍,能够争斗而不过分,年纪长了也没改变,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秦穆公对秦国大夫公孙枝(字子桑)说:“夷吾可以安定晋国吗?公孙枝说:“臣听说:唯则定国(只有行为合乎准则,才能安定国家)。《诗经·大雅》中说:不识不知,顺帝(上天)之则(准则),文王就是这样的。又说,不僭(jiàn不信)不贼(伤害),很少不做典范,就是说要无嗜好无嫌恶,既不猜忌也不好强。现在他的话里既猜忌又好强,要夷吾安定晋国,难!秦穆公说:猜忌就会多怨恨,又怎么能够取胜?对我有利啊。秦穆公明里支持夷吾,暗里为秦国谋划,这就是政治,这也是本质

读点春秋,知点礼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9僖公九年
晋世家6
春秋战国时代
僖公九年
僖公九年-天威咫尺 斯言之玷 夷吾赂秦 鱼姓始祖
晋献公是如何灭了五十五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