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话春秋】之九十九: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免年(辛卯年)。这一年的国际社会依然是对晋文公称霸后各方利益的局部调整和适应,就象5.12大地震后持续发生的余震一样,被震动的各个板块需要重新找到自己合适稳当的位置安定下来。晋文公有“汤武之心”,树立伟大的“晋国梦”,想努力实现国际社会晋国单极化,但南方的强楚让郑国不敢一心一意对待晋国,西方的强秦这位大恩人有自己的战略布局,患难与共是一回事儿,共享荣华是另一回事儿,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私欲,因此,狄人侵齐,郑人贰楚,秦穆撤兵,卫侯归国,这些都让晋文公感受到了些许无耐,产生了懈怠心理。因此,郑国烛之武说动秦穆公私自从围郑退兵,子犯请求攻击不讲信誉的秦穆公,晋文公说:“不可。微夫人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意思是,不可以。这些都不是人力所能安排的。如果没有秦国的支持,晋国不会有今天这个地位。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反而损害他,这是不讲仁德;失掉了同盟国家,这是不明智;用动乱代替秩序,这是不勇敢。我还是回去吧。”晋文公撤军回国,其中的些许无耐、些许矛盾、些许艰难,唯有晋文一心可知。谁说“老大”好当来着?!

        “三十年,春,王正月。夏,狄侵齐。秋,卫杀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卫侯郑归于卫。晋人、秦人围郑。介人侵萧。冬,天王使宰周公来聘。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

        孔子老先生用58字记载今年7件事,其中最重要的是晋人秦人共同围郑,秦国却私自撤兵,反映出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战略考量。

             (一)

            “三十年,春,王正月。”

        鲁僖公三十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正月。《春秋》按“四时俱备,方为一年”的规则,即使无大事记载,也要坚持计时。

        《春秋左氏左传》记载说,春季,晋国人入侵郑国,以此来试探郑国是否可以攻打(“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郑国这个国家一直以来就是追求“自由”的国家,郑文公这位国君也一直以来就是摇摆不定内心无守之人。齐桓公也好、晋文公也罢,不论谁做诸侯“老大”,只要不是郑国称霸,郑国国君都是持反对意见者,郑国也是始终坚持阳奉阴违的政策,总不让“老大”顺心,还有点“闹心”。这可能就是世事之道吧,任何时候,地球都不围着“老大”一个人转,“小兄弟”们还有各自的生存法则,只有这样,尊重多样性(Diversity),存在个体差别,保持竞争关系,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二)

           “夏,狄侵齐。”

        鲁僖公三十年,夏季,狄人入侵齐国。

        晋国人入侵郑国,狄人钻了晋国侵犯郑国这个空子,夏季,狄人入侵齐国(《春秋左氏传》:“狄间晋之有郑虞也,夏,狄侵齐。”)。现在的齐国,已经从齐桓公时代的诸侯“老大”沦落成了现在的新“老大”晋国的“小跟班”(“与国”)。当年追着狄人打的齐国,现在反过来被狄攻打。那些尊奉“丛林法则”,迷信“膀粗拳硬”的人,是不是可以透过历史的烟障,看到点什么别的东西呢?人类与人类之间、人类与环境之间,不是相互攻伐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所谓的文明,就是逐渐认识这种关系的本质,形成处理相互关系的准则,做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这才是孔老夫子至始之终倡导的“仁义”。回溯人类历程,再牛的人,都得在这个“道”面前低下高傲的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也恰恰是天地有仁,以万物为刍狗,即世上既有强者大行其道,也有弱者一条生路。

          (三)

          “秋,卫杀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卫侯郑归于卫。”

        鲁僖公三十年,秋季,卫成公杀了卫国大夫元咺(xuān)和卫国公子暇。卫成公姬郑回到了卫国。

        晋文公内心很厌恶卫成公,想杀了卫成公,但经过“温之会”上诸侯的审判,卫成公的罪不当死,所以,就使阴着,派了医生衍(yǎn)去毒死卫成公。卫国大夫甯俞(níng,宁武子)视奉卫成公的衣食,知道这个消息后,就贿赂医生衍,让他少放点毒药,所以卫成公没有被毒死。鲁僖公也为卫成公请求,给周襄王和晋文公都送了十对美玉。卫国之所以与楚国搭上关系,还是因为鲁僖公居中介绍的原因,而且卫国还积极协调鲁国和莒国的关系,在齐孝公入侵鲁国时,卫成公从西面讨伐齐国,使齐国不得不回防,不能全国攻打鲁国,所有这些恩情,鲁僖公没有忘记,所以才有了替卫成公求情的具体行动。因为卫成公是关押在京师,名义上是归周襄王管理,杀了卫成公,对晋文公也没什么好处;放了卫成公,对晋文公也没什么坏处。现在晋文公收了鲁国的礼,便默许了鲁国的请求,而周襄王一看晋文公默许了,也犯不着非要杀了卫成公,所以周也就答应了鲁国的请求。秋季,卫成公被释放了(“晋侯使医衍鸩<zhèn>卫侯。宁俞货医,使薄其鸩,不死。公为之请,纳玉于王与晋侯。皆十瑴<jué>,王许之。秋,乃释卫侯。”)。

        卫成公害怕大夫元咺拒绝自己回国,就派人贿赂大夫周歂(zhuān)、冶廑(jǐn)说:“如果能接纳我当国君,我让你们当卿。”周、冶两人杀了大夫元咺和公子适(即公子暇,卫成公的庶弟)和他的同母弟弟公子仪。卫成公回国,在太庙祭祀先君,周、冶两人已经穿好卿大夫的礼服,准备接受任命,周歂先进太庙,到门口,发病而死。冶廑骇怕了,便辞去卿大夫之位。公子瑕立于前年冬天,在位一年多,死后无谥号,史料上也未见其改元(“卫侯使赂周颛、治廑,曰:‘苟能纳我,吾使尔为卿。’周、冶杀元咺及子适、子仪。公入祀先君。周、冶既服将命,周颛先入,及门,遇疾而死。冶廑辞卿。”)。

          (四)

          “晋人、秦人围郑。”

        鲁僖公三十年,秋季,晋文公、秦穆公包围郑国。

        《春秋左氏传》记载,九月初十(甲午),晋文公、秦穆公包围了郑国,因为郑国当年对公子重耳(晋文公)无礼,而且现在心里还向着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今河南郑州市新郑市北),秦军驻扎在汜南(,今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南)。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急了。假若派遣烛之武去进见秦君,军队必然退走。”郑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便请烛之武去进见秦穆公,烛之武推辞说:下臣年壮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更是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能及早任用您,现在形势危急而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被灭亡,对您也没好处啊。烛之武便答应了,夜里用绳子把自己从城上吊到城外,进见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包围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如果灭亡郑国而对君王有好处,那是值得劳烦君王做这事的。越过别国而以远方的土地作为边邑,君王知道不容易的,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邻国实力加强,就是君王的削弱。如果赦免郑国,让他做东路上的主人(“东道主”,当时是指东边之道上的主人,这是东道主的原意),供应往来使者所缺少的一切东西,对君王也没有什么坏处。而且君王曾经把好处赐给晋国国君了,他答应给君王焦、瑕两地(晋文公的老爹晋惠公为争取秦国支持,答应割让给秦穆公的河外五城中的两城),早晨过河回国,晚上就设版筑城,这是君王所知道的。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已经在东边向郑国开拓土地,又要肆意扩大它西边的土地。如果不损害秦国,还能到哪里去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来有利于晋国的事,请君王考虑。秦穆公很高兴,和郑国人结盟,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在郑国戍守,就私自撤退了,也不给晋文公通报一声。

       晋国大夫子犯(舅犯,狐偃,咎犯)请求追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果没有他们的力量,我们不会有今天这个地位。靠了别人的力量,反而损害他,这是不讲仁德;失掉了同盟国家,这是不明智;用动乱代替秩序,这是不勇敢。我还是回去吧。”晋文公也撤军回国(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従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晋文公称霸后,其国际环境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郑国有向楚之心,卫国清除新晋力量,就连一直是紧张后盾的秦穆公也开始惕防自己了,这称霸之路真的不是一纸策书就可以搞定的。最值得深思的是,老爹当年欺骗秦穆公的“河外五城”之事,几十年后还在产生影响,今天被郑国的烛之武拿来说事,这真叫做“报应不爽”!人真的应该存点善心、做点善事,将来自己和后代好走路!

        晋文公退兵,并不是真的一无所获,而是安插好了郑国储君人选后才撤兵的。当初,郑国的公子兰(郑文公之子)逃亡到晋国,跟随晋文公攻打郑国,请求不要让自己参加对郑国国都的包围,毕竟是攻击自己的祖国。晋文公答应了,让他在东部边境等候命令。郑国的大夫石甲父、侯宣多把公子兰接回郑国做了太子,并向晋国讲和,晋国允许了(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逆以为大子,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这一切,都是晋文公和郑文公两位之间心照不宣的默许和安排,否则,以一个公子两个大夫的能力,是没法达到这种效果的。

          (五)

          “介人侵萧。”

        鲁僖公三十年,秋季,介国人侵萧国。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大国之间侵战攻伐,忙得不亦乐乎,同样,小国之间也是攻伐侵战,一刻也不消停。去年两次来鲁国朝见鲁僖公的介国国群葛卢不远千里入侵萧国(介国在山东青岛,萧国在安徽萧县),精神或可嘉,方法不可取。萧国原来是宋邑,公元前682年参与过平定宋国内乱,宋桓公即位后,把参与平乱拥立有功的萧叔大心所在的萧邑升为萧国,成为宋国的附庸国(详见【闲话春秋】之四十五

          (六)

          “冬,天王使宰周公来聘。”

        鲁僖公三十年,冬季,周天王派宰周公来鲁国聘问。

        天子的宰官,通达天下。周襄王派遣周公阅(宰周公)来鲁国聘问,鲁僖公宴请他的食物有昌蒲菹()、白米糕、黑黍糕和虎形块盐。周公阅推辞说:“国家的君主,文治足以显扬四方,武功可以使人畏惧,就备有各种物品宴请,以像征他的德行;进五味的调和,献美好的粮食,有虎形的盐,以像征他的功业。我怎么当得起这个?”(冬,王使周公阅来聘,飨有昌蜀、白、黑、形盐。辞曰:“国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则有备物之飨以象其德。荐五味,羞嘉谷,盐虎形,以献其功。吾何以堪之?”)

        周王室也很久没有派人来访问鲁国了。前年鲁僖公借“践土之盟”和“温之会”,两次朝觐周天子。今年,周襄王便开始派人来聘问了。看来,人与人、国与国的尊重是相互的,友好是共同的向往。

          (七)

          “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

        鲁僖公三十年,公子遂到京师,随后到晋国。

        公子遂(东门襄仲)到京师聘问,这是回报宰周公的聘问,然后对晋国聘问,这是春秋时期鲁国首访晋国(“东门襄仲将聘于周,遂初聘于晋。”)。《春秋公羊传》说,大夫没有接着做自己做的事,这里说接着是什么意思?这是表示鲁禧公已经不能掌握国政了,意思是公子遂已然坐大(“大夫无遂事,此其言遂何?公不得为政尔。”)。

读点春秋,知点礼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秋左传全译》(卷八 成公) - 长春好吃客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成公三年(前588年)到十八年
【左传】成公(1---9)
《左传》原文及译文 2
中国古代历史(春秋之晋楚争霸时期一)
文公九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